第五回 猛參政用炮擊敵 慈喇嘛偕使傳書
關燈
小
中
大
,擾我疆域,我遵前誓殺之,爾乃謂我擅殺,缧系我使臣綱吉禮、方吉納,索我十人,殺之邊環,以逞報複,四也。
爾以兵備助葉赫,俾我國已聘葉赫之女,改适蒙古,五也。
爾又發兵焚我累世守邊廬舍,擾我耕耨,不令收獲,且移置界碑于沿邊三十裡外,誇我疆土,其間人參貂皮五谷财用産馬,我民所賴以生者,攘而有之,六也。
甲寅年,爾國聽信葉赫之言,遣我遺書,種種惡言,肆我侮慢,七也。
我之大恨,有此七端,至于小忿,何可悉數?陵逼已甚,用是興師。
今爾若以我為是,欲修兩國之好,當以金十萬兩,銀百萬兩,緞百萬匹,布十萬匹,為和好之禮。
既和之後,兩國往來通使,每歲我國以東珠十顆,貂皮千張,人參千斤饋爾;爾國以金十萬兩,銀十萬兩,緞十萬匹,布三十萬匹報我。
兩國誠如約修好,則當誓諸天地,用矢勿渝。
爾即以此言轉奏爾皇帝,不然,是爾仍願兵戈之事也。
崇煥覽畢,不由得心中愈憤;轉思遼西一帶,守備尚未完固,現且将計就計,婉詞答複,待一二年後,無懈可擊,再決雌雄。
筆法變換,然必如此互寫,方顯得有膽有謀。
若說得一味粗莽,便不成為袁崇煥矣。
遂命左右取過筆硯,伸紙疾書道: 遼東提督部院,緻書于滿洲國汗帳下:再辱書教,知汗漸息兵戈,休養部落,即此一念好生,天自鑒之,将來所以佑汗而昌大之者,尚無量也。
往事七宗,抱為長恨者,不佞甯忍聽之。
但追思往事,窮究根因,我之邊境細人,與汗家之部落,口舌争競,緻起禍端,今欲一一辨晰,恐難問之九原。
不佞非但欲我皇上忘之,且欲汗并忘之也。
然十年苦戰,為此七宗,不佞可無一言乎?今南關北關安在?遼河東西,死者甯止十人?仳離者甯止一老女?遼沈界内之人民,已不能保,甯問田禾?是汗之怨已雪,而志得意滿之日也,惟我天朝難消受耳。
今若修好,城池地方,作何退出?官生男婦,作何送還?是在汗之仁明慈惠,敬天愛人耳。
天道無私,人情忌滿,是非曲直,原自昭然。
一念殺機,啟世上無窮劫運,一念生機,保身後多少吉祥,不佞又願汗圖之也!若書中所開諸物,以中國财用廣大,亦甯靳此,然往牒不載,多取違天,亦汗所當酌裁也。
我皇上明見萬裡,仁育八荒,惟汗堅意修好,再通信使,則懔簡書以料理邊情,有邊疆之臣在,汗勿憂美意不上聞也。
汗更有以教我乎?為望! 寫畢,視李喇嘛在旁,令他亦作一書,勸滿洲永遠息兵。
兩書一并封固,遣使杜明忠,偕方吉納同去沈陽。
過了數日,去使未回,警信紛至:一角文書,是平遼總兵毛文龍來報,說滿洲入犯東江,一角文書,是朝鮮國王李倧,因滿軍入境,向明乞援。
崇煥一一閱畢,立命趙率教等,領了精兵,駐紮三岔河,複發水師往救東江。
方調遣間,見杜明忠入帳,呈上滿洲複書。
崇煥約略一閱,大約分作三條:不叙原書,免與上文重複。
第一條,是劃定國界:山海關以内屬明,遼河以東屬滿洲。
第二條,是修正國書:滿洲國主讓明帝一格,明諸臣亦當讓滿洲主一格。
第三條,是輸納歲币:滿洲以東珠、參、貂為贈,明以金銀布緞為報。
崇煥道:“他犯我東江,并出兵朝鮮,一味蠻橫,還有什麼和議可言?”遂置之不答,但饬水陸各軍,趕緊出發。
無奈朝鮮路遠,一時不及馳救,崇煥至此,也覺焦急,眼見得朝鮮要被兵禍了。
正是: 玉帛未修,殺機又促。
雖鞭之長,不及馬腹。
畢竟朝鮮能抵擋滿洲否?且看下回分解。
本回全為袁崇煥一人寫照。
崇煥善戰善守,較諸熊廷弼、孫承宗,尤為出色。
初為殿前參政,誓守甯遠,繼為遼東巡撫,遺書議和,非前勇而後怯,蓋将藉和以懈滿軍,為修複遼西計也。
讀《明史袁崇煥傳》,曾奏稱守為正着,戰為奇着,和為旁着,可知崇煥之心,固非以議和為久計者。
然清太宗亦一英雄,與崇煥不相上下,書牍往還,無非虛語,讀其文,可以窺其心。
爾以兵備助葉赫,俾我國已聘葉赫之女,改适蒙古,五也。
爾又發兵焚我累世守邊廬舍,擾我耕耨,不令收獲,且移置界碑于沿邊三十裡外,誇我疆土,其間人參貂皮五谷财用産馬,我民所賴以生者,攘而有之,六也。
甲寅年,爾國聽信葉赫之言,遣我遺書,種種惡言,肆我侮慢,七也。
我之大恨,有此七端,至于小忿,何可悉數?陵逼已甚,用是興師。
今爾若以我為是,欲修兩國之好,當以金十萬兩,銀百萬兩,緞百萬匹,布十萬匹,為和好之禮。
既和之後,兩國往來通使,每歲我國以東珠十顆,貂皮千張,人參千斤饋爾;爾國以金十萬兩,銀十萬兩,緞十萬匹,布三十萬匹報我。
兩國誠如約修好,則當誓諸天地,用矢勿渝。
爾即以此言轉奏爾皇帝,不然,是爾仍願兵戈之事也。
崇煥覽畢,不由得心中愈憤;轉思遼西一帶,守備尚未完固,現且将計就計,婉詞答複,待一二年後,無懈可擊,再決雌雄。
筆法變換,然必如此互寫,方顯得有膽有謀。
若說得一味粗莽,便不成為袁崇煥矣。
遂命左右取過筆硯,伸紙疾書道: 遼東提督部院,緻書于滿洲國汗帳下:再辱書教,知汗漸息兵戈,休養部落,即此一念好生,天自鑒之,将來所以佑汗而昌大之者,尚無量也。
往事七宗,抱為長恨者,不佞甯忍聽之。
但追思往事,窮究根因,我之邊境細人,與汗家之部落,口舌争競,緻起禍端,今欲一一辨晰,恐難問之九原。
不佞非但欲我皇上忘之,且欲汗并忘之也。
然十年苦戰,為此七宗,不佞可無一言乎?今南關北關安在?遼河東西,死者甯止十人?仳離者甯止一老女?遼沈界内之人民,已不能保,甯問田禾?是汗之怨已雪,而志得意滿之日也,惟我天朝難消受耳。
今若修好,城池地方,作何退出?官生男婦,作何送還?是在汗之仁明慈惠,敬天愛人耳。
天道無私,人情忌滿,是非曲直,原自昭然。
一念殺機,啟世上無窮劫運,一念生機,保身後多少吉祥,不佞又願汗圖之也!若書中所開諸物,以中國财用廣大,亦甯靳此,然往牒不載,多取違天,亦汗所當酌裁也。
我皇上明見萬裡,仁育八荒,惟汗堅意修好,再通信使,則懔簡書以料理邊情,有邊疆之臣在,汗勿憂美意不上聞也。
汗更有以教我乎?為望! 寫畢,視李喇嘛在旁,令他亦作一書,勸滿洲永遠息兵。
兩書一并封固,遣使杜明忠,偕方吉納同去沈陽。
過了數日,去使未回,警信紛至:一角文書,是平遼總兵毛文龍來報,說滿洲入犯東江,一角文書,是朝鮮國王李倧,因滿軍入境,向明乞援。
崇煥一一閱畢,立命趙率教等,領了精兵,駐紮三岔河,複發水師往救東江。
方調遣間,見杜明忠入帳,呈上滿洲複書。
崇煥約略一閱,大約分作三條:不叙原書,免與上文重複。
第一條,是劃定國界:山海關以内屬明,遼河以東屬滿洲。
第二條,是修正國書:滿洲國主讓明帝一格,明諸臣亦當讓滿洲主一格。
第三條,是輸納歲币:滿洲以東珠、參、貂為贈,明以金銀布緞為報。
崇煥道:“他犯我東江,并出兵朝鮮,一味蠻橫,還有什麼和議可言?”遂置之不答,但饬水陸各軍,趕緊出發。
無奈朝鮮路遠,一時不及馳救,崇煥至此,也覺焦急,眼見得朝鮮要被兵禍了。
正是: 玉帛未修,殺機又促。
雖鞭之長,不及馬腹。
畢竟朝鮮能抵擋滿洲否?且看下回分解。
本回全為袁崇煥一人寫照。
崇煥善戰善守,較諸熊廷弼、孫承宗,尤為出色。
初為殿前參政,誓守甯遠,繼為遼東巡撫,遺書議和,非前勇而後怯,蓋将藉和以懈滿軍,為修複遼西計也。
讀《明史袁崇煥傳》,曾奏稱守為正着,戰為奇着,和為旁着,可知崇煥之心,固非以議和為久計者。
然清太宗亦一英雄,與崇煥不相上下,書牍往還,無非虛語,讀其文,可以窺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