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要決(後抄末)
關燈
小
中
大
雲。
八識自性不可言定一。
乃至亦非定異。
經說八識如水波等無差别故。
定異應非因果性故。
如幻事等無定性故。
如前所說識差别相。
依理世俗非真勝義。
真勝義中心言絕故。
如伽陀說。
心意識八種。
俗故相有别。
真故相無别。
相所相無故(文)說種現雲。
此與本識及所生果不一不異。
體用因果理應爾故(文)如是等文不能具引。
理理無礙。
或說離一切相一切分别。
或說有無俱非心言路絕。
唯識章雲。
萬法不離此。
理一無二故(乃至)然諸法上各自有理(等文)諸遮一異文皆即此證也。
事理無礙其文甚繁不遑毛舉。
本經所說勝義谛相品。
如來自破一異二邊緻多征難。
一向相即一向相離皆以愚妄。
成不即不離之妙理。
本論本頌釋論等說本源在此欤。
故此與依他非異非不異之文應說俱非無别體故等之說。
不及于始示一宗正旨也。
五性一乘之和會。
三祇一念之攝在。
百法唯心之玄妙。
三性同時之深理。
皆自此而成。
悉由此而立者欤問。
第一勝義與第二俗其體無别。
若第二俗八識等異。
第一真谛例亦應然。
今何就其第一勝義猶談不即不離等耶。
答。
宗家判之而有兩釋。
一者初真即第二俗。
故八别。
二者初真猶不即不離也。
如幻事故(雲雲)今依後釋所成立也問。
第二俗谛八等别者。
其八識等為是如幻。
為是定别。
若如幻者應非即離。
何雲各别。
若定别者即第一俗。
何為第二。
第二俗谛如幻蘊等其義必然。
若不爾者。
初二俗谛大以雜亂。
然八識等各别論者更非定别。
望于因果道理等法既是事故設施為别。
故此差别無别之别非定别别。
若定别别即是所執堕初俗故。
明知我宗諸決判門如幻如夢難思差别。
而他宗等未學之輩。
偏同小乘之定執性相。
不知子細。
何足對論。
是即兩釋極成談也。
問。
若爾兩釋差别雲何。
答。
學者義别也。
今私推雲。
初釋意者其體既是随時差别。
設雖初真猶差别門。
故不即離但後三真。
除初真也。
後釋意者雖差别門。
如幻差别即超初俗定執差别。
故望初俗為不即離。
非定執即非定執離。
義殊勝故(為言)所以法門體雖是一。
随所相形或差别門或離言門。
仍以初真望第二俗。
更無淺深一向等品重意雲。
如幻蘊等形于所執為不即離。
超彼即離故。
形于理如為差别法。
是事相門故(為言)豈以雲俗一切之俗淺于真耶。
四俗條條所形别故。
豈以雲真一切之真深于俗耶。
四真重重所望異故。
所以四真對于初俗四皆雖深。
還以四俗對于初真有等有深。
是何過失。
四重二谛本是種種淺深法門彼此形待所建立也。
一法門中論相形義所不見欤。
二谛章等處處中明相形義無其釋故。
若有其義豈不述乎。
别為一章盡玄門故。
大師殊有自稱句故仍得此意耳。
往年愚推。
五重唯識實修行位。
唯歸廢信之一重欤。
不思議一心外更無所觀故也。
方知五重教相施設。
其後經年又思惟雲。
依他法體唯假似分。
增于其分執為實者即是增益。
減于其分執為無者即是損減欤。
故論說雲非有似有等。
其後似案。
既以似有為色心體。
況于其上生滅假相。
明知生滅似生似滅無實生滅。
實生滅者即所執也。
如是似者即是虛假。
雲似雲假其義無别。
故諸依他皆名虛假即此義也。
得此意時依圓二性不即不離亦被知已。
又當初學時受師傳雲。
心言絕故非空非有。
不诠其義名離言中道。
若诠非空非有之義名言诠中道(雲雲)本所存知旨趣如此。
而今禅宗風聞以來。
粗就傳說竊思準之。
多似符合。
仍記其趣了。
傳聞彼第六祖師學法相宗以為機關。
又聞彼五宗中随一之宗亦學法相。
又聞慈恩大師禅宗人也(雲雲)皆是禅侶之所說也。
以思不違欤。
于我宗中三無性門殊順此門欤。
則廣百論般若贊述及其會釋等可披見之 寬元四年三月十一日巳刻記之畢。
恨我宗修行門久絕。
無人于勤。
欣求出離之輩自斯多棄舍本宗。
他門無知之類為斯殆謂非出要。
可悲可痛。
不可不歎。
宗之滅亡何事如之哉。
仍不顧魯鈍之性。
聊顯殷憂之志(矣) 小苾刍良遍 以此愚抄送于入唐傳法上人爾禅師(前後并送之兩抄事)令窺彼宗同異之處得一紙書。
其狀雲。
竊以此抄記意者。
依诠三性之說不堕凡情。
廢诠一實之旨不讓聖位。
佛語佛心不即不離。
雙修雙行頓斷塵緣。
漸除習氣。
至乎無作之作證于無功之功。
夢比之劫數覺悟乃須臾。
此則宗說兼通。
诠旨周備。
為後昆之格式同先賢之述宣。
誠謂南山霧密非虎豹以難居。
東海波深以蚌蛤更酌。
故明教雲。
後世學佛者不能盡考經論而校正之。
乃有束教者不知佛微旨妙在乎言外。
語禅者不知佛所诠概見乎教内。
雖一圓顱方服之屬而絕然自相是非。
如此者古今何嘗稍息(已上)圓爾學稼之愚難知聖賢之趣刻舟之見莫辨魚魯之分。
航海梯山求知識于異朝。
斜通傍度訪道風于他域。
粗忘世上之是非。
猶如久遺之履。
頗棄人間之寒暑。
恰似已朽之材。
又切恐學業道殊。
各随所習自相是非诤論。
豈異矢人函人之術乎。
嗟呼參禅問道之輩撥莫望風之類不可不慎。
不可不慎。
鈔記所述唯在此旨。
不撥管見。
美其大猷。
聊述愚懷。
更以加半日耳(已上)傳聞彼上人者。
在唐六年。
學得一心身統内外解亘大小。
其師範無唯歎之生羽唐。
彼師範者。
今上禦師天下所當住山長老。
臨濟各匠。
得法大悟即無礙聲(雲雲)但餘顧自以有言無實。
可恥可悲恐身即病不堪坐儀。
欲就别彼亦多引眠誠。
可謂是不可治機。
唯是見聞之微緣耳願以此緣期來世(矣)
八識自性不可言定一。
乃至亦非定異。
經說八識如水波等無差别故。
定異應非因果性故。
如幻事等無定性故。
如前所說識差别相。
依理世俗非真勝義。
真勝義中心言絕故。
如伽陀說。
心意識八種。
俗故相有别。
真故相無别。
相所相無故(文)說種現雲。
此與本識及所生果不一不異。
體用因果理應爾故(文)如是等文不能具引。
理理無礙。
或說離一切相一切分别。
或說有無俱非心言路絕。
唯識章雲。
萬法不離此。
理一無二故(乃至)然諸法上各自有理(等文)諸遮一異文皆即此證也。
事理無礙其文甚繁不遑毛舉。
本經所說勝義谛相品。
如來自破一異二邊緻多征難。
一向相即一向相離皆以愚妄。
成不即不離之妙理。
本論本頌釋論等說本源在此欤。
故此與依他非異非不異之文應說俱非無别體故等之說。
不及于始示一宗正旨也。
五性一乘之和會。
三祇一念之攝在。
百法唯心之玄妙。
三性同時之深理。
皆自此而成。
悉由此而立者欤問。
第一勝義與第二俗其體無别。
若第二俗八識等異。
第一真谛例亦應然。
今何就其第一勝義猶談不即不離等耶。
答。
宗家判之而有兩釋。
一者初真即第二俗。
故八别。
二者初真猶不即不離也。
如幻事故(雲雲)今依後釋所成立也問。
第二俗谛八等别者。
其八識等為是如幻。
為是定别。
若如幻者應非即離。
何雲各别。
若定别者即第一俗。
何為第二。
第二俗谛如幻蘊等其義必然。
若不爾者。
初二俗谛大以雜亂。
然八識等各别論者更非定别。
望于因果道理等法既是事故設施為别。
故此差别無别之别非定别别。
若定别别即是所執堕初俗故。
明知我宗諸決判門如幻如夢難思差别。
而他宗等未學之輩。
偏同小乘之定執性相。
不知子細。
何足對論。
是即兩釋極成談也。
問。
若爾兩釋差别雲何。
答。
學者義别也。
今私推雲。
初釋意者其體既是随時差别。
設雖初真猶差别門。
故不即離但後三真。
除初真也。
後釋意者雖差别門。
如幻差别即超初俗定執差别。
故望初俗為不即離。
非定執即非定執離。
義殊勝故(為言)所以法門體雖是一。
随所相形或差别門或離言門。
仍以初真望第二俗。
更無淺深一向等品重意雲。
如幻蘊等形于所執為不即離。
超彼即離故。
形于理如為差别法。
是事相門故(為言)豈以雲俗一切之俗淺于真耶。
四俗條條所形别故。
豈以雲真一切之真深于俗耶。
四真重重所望異故。
所以四真對于初俗四皆雖深。
還以四俗對于初真有等有深。
是何過失。
四重二谛本是種種淺深法門彼此形待所建立也。
一法門中論相形義所不見欤。
二谛章等處處中明相形義無其釋故。
若有其義豈不述乎。
别為一章盡玄門故。
大師殊有自稱句故仍得此意耳。
往年愚推。
五重唯識實修行位。
唯歸廢信之一重欤。
不思議一心外更無所觀故也。
方知五重教相施設。
其後經年又思惟雲。
依他法體唯假似分。
增于其分執為實者即是增益。
減于其分執為無者即是損減欤。
故論說雲非有似有等。
其後似案。
既以似有為色心體。
況于其上生滅假相。
明知生滅似生似滅無實生滅。
實生滅者即所執也。
如是似者即是虛假。
雲似雲假其義無别。
故諸依他皆名虛假即此義也。
得此意時依圓二性不即不離亦被知已。
又當初學時受師傳雲。
心言絕故非空非有。
不诠其義名離言中道。
若诠非空非有之義名言诠中道(雲雲)本所存知旨趣如此。
而今禅宗風聞以來。
粗就傳說竊思準之。
多似符合。
仍記其趣了。
傳聞彼第六祖師學法相宗以為機關。
又聞彼五宗中随一之宗亦學法相。
又聞慈恩大師禅宗人也(雲雲)皆是禅侶之所說也。
以思不違欤。
于我宗中三無性門殊順此門欤。
則廣百論般若贊述及其會釋等可披見之 寬元四年三月十一日巳刻記之畢。
恨我宗修行門久絕。
無人于勤。
欣求出離之輩自斯多棄舍本宗。
他門無知之類為斯殆謂非出要。
可悲可痛。
不可不歎。
宗之滅亡何事如之哉。
仍不顧魯鈍之性。
聊顯殷憂之志(矣) 小苾刍良遍 以此愚抄送于入唐傳法上人爾禅師(前後并送之兩抄事)令窺彼宗同異之處得一紙書。
其狀雲。
竊以此抄記意者。
依诠三性之說不堕凡情。
廢诠一實之旨不讓聖位。
佛語佛心不即不離。
雙修雙行頓斷塵緣。
漸除習氣。
至乎無作之作證于無功之功。
夢比之劫數覺悟乃須臾。
此則宗說兼通。
诠旨周備。
為後昆之格式同先賢之述宣。
誠謂南山霧密非虎豹以難居。
東海波深以蚌蛤更酌。
故明教雲。
後世學佛者不能盡考經論而校正之。
乃有束教者不知佛微旨妙在乎言外。
語禅者不知佛所诠概見乎教内。
雖一圓顱方服之屬而絕然自相是非。
如此者古今何嘗稍息(已上)圓爾學稼之愚難知聖賢之趣刻舟之見莫辨魚魯之分。
航海梯山求知識于異朝。
斜通傍度訪道風于他域。
粗忘世上之是非。
猶如久遺之履。
頗棄人間之寒暑。
恰似已朽之材。
又切恐學業道殊。
各随所習自相是非诤論。
豈異矢人函人之術乎。
嗟呼參禅問道之輩撥莫望風之類不可不慎。
不可不慎。
鈔記所述唯在此旨。
不撥管見。
美其大猷。
聊述愚懷。
更以加半日耳(已上)傳聞彼上人者。
在唐六年。
學得一心身統内外解亘大小。
其師範無唯歎之生羽唐。
彼師範者。
今上禦師天下所當住山長老。
臨濟各匠。
得法大悟即無礙聲(雲雲)但餘顧自以有言無實。
可恥可悲恐身即病不堪坐儀。
欲就别彼亦多引眠誠。
可謂是不可治機。
唯是見聞之微緣耳願以此緣期來世(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