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關燈
小
中
大
萊拉
1994年春天的那個早晨,随着光線逐漸漂白天空中的黑暗,萊拉越來越擔心拉希德随時都有可能把她從床上拉起來,質問她是不是真的把他當作一頭蠢驢,真的以為他什麼都不知道。
但等到禱告的鐘聲響起,早晨的陽光灑落在平坦的屋頂上,公雞開始咯咯啼叫,什麼異常的事情都沒有發生。
她能聽見他在浴室,刮胡刀锵锵地敲擊着洗臉盆邊沿。
然後下樓,來回走動,加熱茶水。
鑰匙叮當響。
現在他正在穿過院子,推着他的自行車。
透過客廳窗簾的一道縫隙,萊拉偷偷望出去。
她看着他踩着自行車離開。
一個大男人蹬着一輛小自行車。
早晨的陽光從自行車的把手上反射出來。
“萊拉?” 瑪麗雅姆在門口。
萊拉看得出來她也是徹夜未眠。
她不由尋思,瑪麗雅姆是否也被一陣陣興奮和令人唇幹舌燥的焦慮折磨了一整夜。
“再過半個小時,我們就走了。
”萊拉說。
她們坐在出租車的後座,一言不發。
阿茲莎坐在瑪麗雅姆的膝蓋上,抓着她的布娃娃,睜大了眼睛,迷惑地望着不斷後退的城市。
“那邊!”她大叫起來,指着一群正在跳繩的女孩,“瑪麗雅姆!那邊。
” 無論望向哪裡,萊拉總是看到拉希德。
無論她看到的是窗戶像煤塵一般烏黑的理發店,出售鹌鹑的小攤檔,還是前門敞開、舊輪胎從地面堆到天花闆的破落店鋪,她總是望見拉希德從裡面走出來。
她坐得更低了,以免被窗外的人看見。
瑪麗雅姆在她身旁,喃喃念着一段經文。
萊拉希望能夠看到瑪麗雅姆的臉,但她穿着布卡——她們兩人都穿着布卡——萊拉隻能看見面罩裡面她那閃爍的眼光。
這是萊拉幾個星期以來第一次走出家門,不算前一天她去當鋪的短暫旅途——在那兒的玻璃櫃台上,她把結婚戒指推過去;等到交易完畢,她知道自己再也不會回到那個地方,膽戰心驚地走了出去。
最近這場戰争,萊拉在家中隻聞其聲,但如今觸目所及,盡見其影。
房子沒有屋頂,變成一堆堆碎磚裂石的廢墟;樓座被炸開大洞,梁柱從各處洞口伸了出來;焦黑而扭曲的轎車外殼頭下腳上,有的還疊在一起;牆壁上布滿了各種口徑的彈孔,遍地都是玻璃碎片。
她看見一列送葬的隊伍正在朝一座清真寺進發,後面有個渾身黑色的老太婆正在揪她自己的頭發。
她們路過一片墓地,墳墓都是岩石壘成的,破碎的靈幡在和風中飄揚。
萊拉把手伸過行李箱,張開五指,握住她女兒那柔軟的手臂。
拉合爾門客運站在喀布爾東部,臨近馬哈穆德汗大橋,那兒的人行道旁邊停着一排熄了火的客車。
一些身穿長袍的男人正在忙着把包裹和箱子搬上幾輛客車的車頂,用繩子綁緊行李箱。
車站内的售票窗口之前排了一長隊男人。
穿着布卡的女人三五成群地站着聊天,她們的行李堆放在腳邊。
有人上下搖晃懷裡抱着的嬰孩,有人責罵走得太遠的兒童。
聖戰組織的士兵在車站内和人行道上巡邏,時不時厲聲呵斥,發号施令。
他們腳踏皮靴,頭戴氈帽,身上的迷彩服沾滿灰塵。
他們全都帶着卡拉什尼科夫沖鋒槍。
萊拉覺得有人盯着她。
她不敢去看任何人的臉,但感覺好像這裡每個人都知道内情,都不滿地看着她和瑪麗雅姆正在做的事情。
“你看到什麼人了嗎?”萊拉問。
瑪麗雅姆換了一隻手抱着阿茲莎。
“我在看呢。
” 萊拉知道,這是第一個冒險的部分:找到一個合适的男人來假裝她們的家人。
婦女在1978年至1992年之間享受到的自由和機會如今已經成為過去的東西——萊拉依然記得爸爸對共産黨當權那些年所作的評論:現在是阿富汗婦女的好年代,萊拉。
自從1992年4月聖戰組織上台以來,阿富汗的國号被改成阿富汗伊斯蘭國。
拉巴尼統治下的最高法院充滿了态度強硬的毛拉,他們取消了共産黨統治時代那些賦予婦女權利的法令,代之以嚴厲的伊斯蘭教法,要求婦女蒙面,嚴禁婦女在沒有男性親戚的陪同下出遠門,以石刑嚴懲通奸。
隻不過這些法令最多隻是偶爾落到實處。
但如果他們不是忙于自相殘殺和戮害我們,萊拉先前對瑪麗雅姆說,他們會更加嚴格地用這些法令來對付我們。
等她們真的到了巴基斯坦,将會碰到這段旅程第二個冒險的部分。
巴基斯坦被将近兩百萬阿富汗難民壓得不堪重負,已經于那年元月封鎖了和阿富汗接壤的邊界。
萊拉聽說那些持有簽證的人才能入境。
但邊境線有很多縫隙可鑽——向來如此——萊拉知道依然有成千上萬的阿富汗人通過賄賂或者闡述人道理由而得以進入巴基斯坦——再說到了那兒,還可以花錢請蛇頭幫忙。
等到了
但等到禱告的鐘聲響起,早晨的陽光灑落在平坦的屋頂上,公雞開始咯咯啼叫,什麼異常的事情都沒有發生。
她能聽見他在浴室,刮胡刀锵锵地敲擊着洗臉盆邊沿。
然後下樓,來回走動,加熱茶水。
鑰匙叮當響。
現在他正在穿過院子,推着他的自行車。
透過客廳窗簾的一道縫隙,萊拉偷偷望出去。
她看着他踩着自行車離開。
一個大男人蹬着一輛小自行車。
早晨的陽光從自行車的把手上反射出來。
“萊拉?” 瑪麗雅姆在門口。
萊拉看得出來她也是徹夜未眠。
她不由尋思,瑪麗雅姆是否也被一陣陣興奮和令人唇幹舌燥的焦慮折磨了一整夜。
“再過半個小時,我們就走了。
”萊拉說。
她們坐在出租車的後座,一言不發。
阿茲莎坐在瑪麗雅姆的膝蓋上,抓着她的布娃娃,睜大了眼睛,迷惑地望着不斷後退的城市。
“那邊!”她大叫起來,指着一群正在跳繩的女孩,“瑪麗雅姆!那邊。
” 無論望向哪裡,萊拉總是看到拉希德。
無論她看到的是窗戶像煤塵一般烏黑的理發店,出售鹌鹑的小攤檔,還是前門敞開、舊輪胎從地面堆到天花闆的破落店鋪,她總是望見拉希德從裡面走出來。
她坐得更低了,以免被窗外的人看見。
瑪麗雅姆在她身旁,喃喃念着一段經文。
萊拉希望能夠看到瑪麗雅姆的臉,但她穿着布卡——她們兩人都穿着布卡——萊拉隻能看見面罩裡面她那閃爍的眼光。
這是萊拉幾個星期以來第一次走出家門,不算前一天她去當鋪的短暫旅途——在那兒的玻璃櫃台上,她把結婚戒指推過去;等到交易完畢,她知道自己再也不會回到那個地方,膽戰心驚地走了出去。
最近這場戰争,萊拉在家中隻聞其聲,但如今觸目所及,盡見其影。
房子沒有屋頂,變成一堆堆碎磚裂石的廢墟;樓座被炸開大洞,梁柱從各處洞口伸了出來;焦黑而扭曲的轎車外殼頭下腳上,有的還疊在一起;牆壁上布滿了各種口徑的彈孔,遍地都是玻璃碎片。
她看見一列送葬的隊伍正在朝一座清真寺進發,後面有個渾身黑色的老太婆正在揪她自己的頭發。
她們路過一片墓地,墳墓都是岩石壘成的,破碎的靈幡在和風中飄揚。
萊拉把手伸過行李箱,張開五指,握住她女兒那柔軟的手臂。
拉合爾門客運站在喀布爾東部,臨近馬哈穆德汗大橋,那兒的人行道旁邊停着一排熄了火的客車。
一些身穿長袍的男人正在忙着把包裹和箱子搬上幾輛客車的車頂,用繩子綁緊行李箱。
車站内的售票窗口之前排了一長隊男人。
穿着布卡的女人三五成群地站着聊天,她們的行李堆放在腳邊。
有人上下搖晃懷裡抱着的嬰孩,有人責罵走得太遠的兒童。
聖戰組織的士兵在車站内和人行道上巡邏,時不時厲聲呵斥,發号施令。
他們腳踏皮靴,頭戴氈帽,身上的迷彩服沾滿灰塵。
他們全都帶着卡拉什尼科夫沖鋒槍。
萊拉覺得有人盯着她。
她不敢去看任何人的臉,但感覺好像這裡每個人都知道内情,都不滿地看着她和瑪麗雅姆正在做的事情。
“你看到什麼人了嗎?”萊拉問。
瑪麗雅姆換了一隻手抱着阿茲莎。
“我在看呢。
” 萊拉知道,這是第一個冒險的部分:找到一個合适的男人來假裝她們的家人。
婦女在1978年至1992年之間享受到的自由和機會如今已經成為過去的東西——萊拉依然記得爸爸對共産黨當權那些年所作的評論:現在是阿富汗婦女的好年代,萊拉。
自從1992年4月聖戰組織上台以來,阿富汗的國号被改成阿富汗伊斯蘭國。
拉巴尼統治下的最高法院充滿了态度強硬的毛拉,他們取消了共産黨統治時代那些賦予婦女權利的法令,代之以嚴厲的伊斯蘭教法,要求婦女蒙面,嚴禁婦女在沒有男性親戚的陪同下出遠門,以石刑嚴懲通奸。
隻不過這些法令最多隻是偶爾落到實處。
但如果他們不是忙于自相殘殺和戮害我們,萊拉先前對瑪麗雅姆說,他們會更加嚴格地用這些法令來對付我們。
等她們真的到了巴基斯坦,将會碰到這段旅程第二個冒險的部分。
巴基斯坦被将近兩百萬阿富汗難民壓得不堪重負,已經于那年元月封鎖了和阿富汗接壤的邊界。
萊拉聽說那些持有簽證的人才能入境。
但邊境線有很多縫隙可鑽——向來如此——萊拉知道依然有成千上萬的阿富汗人通過賄賂或者闡述人道理由而得以進入巴基斯坦——再說到了那兒,還可以花錢請蛇頭幫忙。
等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