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部 出延津記 第十四章
關燈
小
中
大
,怨不得别人,昨天晚上,大半夜的,自己出來瞎溜達什麼?有什麼煩悶,要借别人的熱鬧來解的?這下好了,舊的煩悶沒解,又添了新的煩悶。
相對巧玲丢了,那些煩悶就不叫煩悶。
突然又想起,自己隻顧尋老尤和巧玲,把行李落在了新鄉東關老龐的雞毛店裡;但也顧不得回去再拿;好在盤纏都縫在夾襖的衣襟裡。
想着想着,也是一天跑累了,竟在黃河灘上睡着了。
夢裡又夢見巧玲,原來沒丢,老尤跟自己鬧着玩呢;三人還住在雞毛店裡,巧玲又在吃老尤的驢肉燒餅。
這次吳摩西一把将燒餅奪了過來,打了巧玲一巴掌: “這燒餅是好吃的?吃了燒餅,你就沒了。
” 巧玲哭了,喊: “叔。
” 猛地醒來,眼前仍是一片河灘;不聞巧玲喚“叔”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仰起頭來,滿天星鬥,都眨着眼睛看吳摩西。
吳摩西想起自己這些年的遭遇,從做豆腐起,到殺豬,到染布,到信主破竹子,到沿街挑水,到去縣政府種菜,到“嫁”給吳香香,到吳香香和老高出事,沒有一步不坎坷;但所有的坎坷加起來,都比不上巧玲丢了。
吳摩西跟牧師老詹當徒弟時,老詹講起主來,吳摩西大半聽不懂,隻覺得主高深莫測,似在跟人下棋;現在不由對天長歎: “老天,你這跟我下的是哪一出啊?” 接着落下淚來。
第二天一早,吳摩西搭第一班船到了黃河對岸。
又坐汽車,中午趕到開封。
過去自己走投無路時,曾想過來開封謀生;後來在津河渡口遇見同學小宋,多虧小宋幫忙,去了蔣家莊老蔣的染坊;沒想到三年之後,果真來了開封;來開封不為别的,竟是為了找孩子。
吳摩西在開封不熟,但過去跟老尤扯閑篇時,聽老尤說過開封的地方,如相國寺、龍庭、潘楊二湖、清明上河街、馬市街等,打聽着,一個下午,竟都跑遍了,仍不見老尤和巧玲的身影。
說話天又黑了,又往夜市上找。
相國寺前一條大街,買賣鋪子都燈火通明;還有許多小吃攤,也趁着夜裡,在街道兩旁擺滿了。
賣灌湯包的,賣煎包的,賣胡辣湯的,賣糖梨的,賣馄饨的,賣雜碎湯的;一家點一盞電石燈,亮了一街。
沿街細細尋找,一直找到鋪子一家家上了門闆,賣小吃的都收攤了,剩下一街雜紙;風一吹紙飄起來,與剛才的熱鬧比,顯得更加冷清;也沒找出個頭緒。
從中午到夜裡,也尋着幾個孩子,背影像巧玲;待撲上去,扳轉身子,又不是巧玲;還被孩子身邊的大人罵了一頓。
街上的人越來越少,眼看今天是沒指望了。
吳摩西一屁股坐到相國寺的台階上,突然覺得肚子餓了。
這才想起,兩天一夜,隻顧尋巧玲了,自己水米沒打牙。
抹了一把眼睛,左右張望,沿街一家家飯鋪皆關門了。
唯有拐角處一家飯鋪,門口還亮着燈,映出一個招牌叫“老湯燴面館”。
吳摩西拖着身子來到這家燴面館,飯鋪的掌櫃是個老頭,長得像個老婆婆,正舉着一個話匣子在聽;也是聽話匣子入了神,忘了關門;夥計們都走了,就剩下他一個人。
他看吳摩西進門,說: “火封了,沒飯了。
” 吳摩西: “大爺,麻煩您,兩天滴水未進,不弄口吃的,挨不過今天夜裡。
” 老頭一愣,看吳摩西;突然想起什麼: “倒是有一碗剩面,客人沒動,給你熱熱,行不?” 吳摩西點點頭: “面條姓張,越熱越香。
” 老頭放下話匣子,捅開火;待火上來,擱上炒菜的大馬勺,舀一瓢水進去;待水開了,從櫥櫃裡端出一碗剩面,倒了進去;也是飯鋪該關門了,都是一天剩的東西,待水裹着面又開了,老頭把筐裡剩下的碎肉,拍着筐底,都倒進這馬勺裡;接着放醬醋鹽;起鍋,看一碗盛不下,索性換成一個湯盆,将面和肉扣進盆裡,又往盆裡澆了一勺肉湯,放上些菜碼。
一碗面,足有兩碗多的分量。
吳摩西心領地向老頭點了點頭,端起燴面,三口兩口,就吃下了肚。
也是餓了,覺得這是自生下來,吃得最香的一頓飯。
但又想起這是在丢了巧玲之後;前幾天跟巧玲在新鄉東關雞毛店裡,兩人就愛吃羊肉燴面;丢了巧玲,自己還覺得飯香,一口氣吃了一盆,不禁自己抽了自己一耳光。
接着淚“撲嗒”、“撲嗒”,掉到了空盆裡。
這一耳光驚動了飯鋪掌櫃的。
像老婆婆一樣的老頭,放下話匣子,走過來,坐到他對面: “客人有啥憂愁哇,這麼傷心。
” 也是十幾天沒遇到可說的人了,吳摩西擦着淚,瞞下出門找老婆的由頭,隻把丢巧玲一節,一五一十,來龍去脈,給老人家講了。
老人家聽後,陪着吳摩西歎息一聲: “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哪。
” 說的是賣老鼠藥的老尤了。
又替吳摩西發愁: “可開封這麼大,大海裡撈針,你哪裡找得過來呢?” 又勸吳摩西: “如此說來,就不是一個找的事了。
” 吳摩西: “那是啥呢?” 老人家: “就是一個命了。
” 事到如今,也隻能講命了。
老人家又勸吳摩西: “盼就盼着你說的那個老尤,不是個人販子,家裡正缺閨女。
” 話是這麼說,可又不能不找哇。
從第二天起,吳摩西又在開封找了五天。
開封的大街小巷,旮旮旯旯,都跑遍了。
過去在開封不熟,五天下來,竟全熟了。
吳摩西突然又覺得,在開封找巧玲也不對,老尤知道與吳摩西說過,老尤來自開封,老尤拐帶了巧玲,怎麼會回到開封,讓吳摩西找呢?恰恰是拐帶了巧玲,他不會回開封,去了外地。
吳摩西醒過悶兒來,當天離開開封,到了鄭州;在鄭州找了五天,又離開鄭州,去了新鄉;在新鄉又找了五天,巧玲沒找着,倒又去了趟東關雞毛店,将自個兒的行李找了回來;離開新鄉,去了汲縣;離開汲縣,去了安陽;又從安陽到了洛陽;周邊能找的地方,都找了個遍。
這一找花了三個月工夫。
離開開封的時候,盤纏就花光了;吳摩西走到一地,邊尋巧玲,邊重操舊業給人挑水,或給人扛大包;掙下盤纏,接着再找。
幾個月前出門尋老高和吳香香時,吳摩西隻想着在新鄉假找,汲縣、開封、鄭州、洛陽、安陽等地,原準備瞎編,沒想到為尋巧玲,倒是都跑了個遍。
但三個月下來,也沒找到巧玲。
巧玲丢了,吳摩西也無法再回延津。
自己雖跟巧玲親,但是巧玲的後爹;縣城南街“姜記”彈花鋪的老姜,吳家莊的老吳,可是她的親爺爺和親姥爺;老吳的老婆,是她的親姥娘;姜龍姜狗,是她的親叔叔;雖然過去他們都跟巧玲不親,但如果知道巧玲讓吳摩西弄丢了,就是兩回事了;他們不吃了吳摩西,也得打折吳摩西的腿。
吳摩西再一次走投無路;漫無目的,從洛陽又回到了鄭州。
回到鄭州,便去火車站扛大包。
一是在火車站扛大包,活能接上手;二是鄭州火車站大,人來人往,扛完大包能接着找巧玲。
雖然知道三個月過去,老尤不知把巧玲拐到哪裡去了,再想找到巧玲已是無望;但天天扛完大包,仍到火車站廣場上、候車室裡溜達。
這時就不是為了一個找,而是為了自己心安。
說話又到了冬天,吳摩西給自己添置了一身棉衣;穿棉衣時才知道,自己比去年瘦了一圈。
一天在候車室溜達,路過廁所前一面鏡子,對着鏡子照了照,自己兩個眼睛,已瘦得眍?進去;吳摩西眼睛本來就大,眼睛眍?進去,眉骨凸現出來,自己把自己吓了一跳。
說話在鄭州火車站又待了兩個多月。
年也是在火車站過的。
這天扛完大包,已是夜裡十點。
平日貨棧八點就下工了,這天機務段急着往漢口運一批棉紗,臨時往開向廣州的客車上,加挂了兩節貨車,上貨上到十點。
收了工,幾個扛大包的夥計,約吳摩西去喝酒;吳摩西笑笑,沒去喝酒,又到火車站前溜達。
這時的溜達,就成了一個形式:不溜達心裡不安,溜達一圈,回到貨棧,才能睡安穩。
左右看着人往前走,突然聽到一個女聲在喊: “洗臉吧——熱水!” 聲音似乎有些熟悉。
起初也沒在意,車站廣場上,有許多賣小吃的挑子,也有專門賣洗臉水的:出站口幾層台階下,放着一溜臉盆;每個盆沿上,搭着一條毛巾;每個臉盆旁,放着一把棉墊包着的鐵壺;鐵壺裡是滾燙的熱水;一溜臉盆後邊,站着一溜婦女;婦女都扯着嗓子在喊: “洗臉吧——熱水!” 旅客從站台裡出來,講究的,或為了解乏,便蹲下洗個臉,整整衣容。
洗一個臉五分錢。
吳摩西以為在一群婦女的喊聲中,自己聽岔了音,沒有在意,接着往前走;突然又回身看,大吃一驚:原來一排賣洗臉水的婦女中,有一個竟是吳香香。
當然現在的吳香香,已不是半年前的吳香香了。
人也瘦了,皮膚也沒那麼白了,被風吹得黑紅;面目憔悴不說,挪轉俯仰之間,手腳也有些笨;又走近張看,原來她竟懷孕了。
吳摩西已在鄭州火車站溜達了兩個多月,過去沒發現吳香香賣洗臉水,想着她也是漂泊流浪,剛到了鄭州。
吳摩西接着又在廣場找,發現廣場轉角處,蹲着一個男人,正埋頭給人擦皮鞋,竟是“起文堂”銀飾鋪的掌櫃老高。
老高一臉胡茬兒,也瘦了一圈。
半年來,吳摩西急着找巧玲,已經忘記了這對狗男女;也是為找巧玲,才在鄭州火車站落
相對巧玲丢了,那些煩悶就不叫煩悶。
突然又想起,自己隻顧尋老尤和巧玲,把行李落在了新鄉東關老龐的雞毛店裡;但也顧不得回去再拿;好在盤纏都縫在夾襖的衣襟裡。
想着想着,也是一天跑累了,竟在黃河灘上睡着了。
夢裡又夢見巧玲,原來沒丢,老尤跟自己鬧着玩呢;三人還住在雞毛店裡,巧玲又在吃老尤的驢肉燒餅。
這次吳摩西一把将燒餅奪了過來,打了巧玲一巴掌: “這燒餅是好吃的?吃了燒餅,你就沒了。
” 巧玲哭了,喊: “叔。
” 猛地醒來,眼前仍是一片河灘;不聞巧玲喚“叔”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仰起頭來,滿天星鬥,都眨着眼睛看吳摩西。
吳摩西想起自己這些年的遭遇,從做豆腐起,到殺豬,到染布,到信主破竹子,到沿街挑水,到去縣政府種菜,到“嫁”給吳香香,到吳香香和老高出事,沒有一步不坎坷;但所有的坎坷加起來,都比不上巧玲丢了。
吳摩西跟牧師老詹當徒弟時,老詹講起主來,吳摩西大半聽不懂,隻覺得主高深莫測,似在跟人下棋;現在不由對天長歎: “老天,你這跟我下的是哪一出啊?” 接着落下淚來。
第二天一早,吳摩西搭第一班船到了黃河對岸。
又坐汽車,中午趕到開封。
過去自己走投無路時,曾想過來開封謀生;後來在津河渡口遇見同學小宋,多虧小宋幫忙,去了蔣家莊老蔣的染坊;沒想到三年之後,果真來了開封;來開封不為别的,竟是為了找孩子。
吳摩西在開封不熟,但過去跟老尤扯閑篇時,聽老尤說過開封的地方,如相國寺、龍庭、潘楊二湖、清明上河街、馬市街等,打聽着,一個下午,竟都跑遍了,仍不見老尤和巧玲的身影。
說話天又黑了,又往夜市上找。
相國寺前一條大街,買賣鋪子都燈火通明;還有許多小吃攤,也趁着夜裡,在街道兩旁擺滿了。
賣灌湯包的,賣煎包的,賣胡辣湯的,賣糖梨的,賣馄饨的,賣雜碎湯的;一家點一盞電石燈,亮了一街。
沿街細細尋找,一直找到鋪子一家家上了門闆,賣小吃的都收攤了,剩下一街雜紙;風一吹紙飄起來,與剛才的熱鬧比,顯得更加冷清;也沒找出個頭緒。
從中午到夜裡,也尋着幾個孩子,背影像巧玲;待撲上去,扳轉身子,又不是巧玲;還被孩子身邊的大人罵了一頓。
街上的人越來越少,眼看今天是沒指望了。
吳摩西一屁股坐到相國寺的台階上,突然覺得肚子餓了。
這才想起,兩天一夜,隻顧尋巧玲了,自己水米沒打牙。
抹了一把眼睛,左右張望,沿街一家家飯鋪皆關門了。
唯有拐角處一家飯鋪,門口還亮着燈,映出一個招牌叫“老湯燴面館”。
吳摩西拖着身子來到這家燴面館,飯鋪的掌櫃是個老頭,長得像個老婆婆,正舉着一個話匣子在聽;也是聽話匣子入了神,忘了關門;夥計們都走了,就剩下他一個人。
他看吳摩西進門,說: “火封了,沒飯了。
” 吳摩西: “大爺,麻煩您,兩天滴水未進,不弄口吃的,挨不過今天夜裡。
” 老頭一愣,看吳摩西;突然想起什麼: “倒是有一碗剩面,客人沒動,給你熱熱,行不?” 吳摩西點點頭: “面條姓張,越熱越香。
” 老頭放下話匣子,捅開火;待火上來,擱上炒菜的大馬勺,舀一瓢水進去;待水開了,從櫥櫃裡端出一碗剩面,倒了進去;也是飯鋪該關門了,都是一天剩的東西,待水裹着面又開了,老頭把筐裡剩下的碎肉,拍着筐底,都倒進這馬勺裡;接着放醬醋鹽;起鍋,看一碗盛不下,索性換成一個湯盆,将面和肉扣進盆裡,又往盆裡澆了一勺肉湯,放上些菜碼。
一碗面,足有兩碗多的分量。
吳摩西心領地向老頭點了點頭,端起燴面,三口兩口,就吃下了肚。
也是餓了,覺得這是自生下來,吃得最香的一頓飯。
但又想起這是在丢了巧玲之後;前幾天跟巧玲在新鄉東關雞毛店裡,兩人就愛吃羊肉燴面;丢了巧玲,自己還覺得飯香,一口氣吃了一盆,不禁自己抽了自己一耳光。
接着淚“撲嗒”、“撲嗒”,掉到了空盆裡。
這一耳光驚動了飯鋪掌櫃的。
像老婆婆一樣的老頭,放下話匣子,走過來,坐到他對面: “客人有啥憂愁哇,這麼傷心。
” 也是十幾天沒遇到可說的人了,吳摩西擦着淚,瞞下出門找老婆的由頭,隻把丢巧玲一節,一五一十,來龍去脈,給老人家講了。
老人家聽後,陪着吳摩西歎息一聲: “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哪。
” 說的是賣老鼠藥的老尤了。
又替吳摩西發愁: “可開封這麼大,大海裡撈針,你哪裡找得過來呢?” 又勸吳摩西: “如此說來,就不是一個找的事了。
” 吳摩西: “那是啥呢?” 老人家: “就是一個命了。
” 事到如今,也隻能講命了。
老人家又勸吳摩西: “盼就盼着你說的那個老尤,不是個人販子,家裡正缺閨女。
” 話是這麼說,可又不能不找哇。
從第二天起,吳摩西又在開封找了五天。
開封的大街小巷,旮旮旯旯,都跑遍了。
過去在開封不熟,五天下來,竟全熟了。
吳摩西突然又覺得,在開封找巧玲也不對,老尤知道與吳摩西說過,老尤來自開封,老尤拐帶了巧玲,怎麼會回到開封,讓吳摩西找呢?恰恰是拐帶了巧玲,他不會回開封,去了外地。
吳摩西醒過悶兒來,當天離開開封,到了鄭州;在鄭州找了五天,又離開鄭州,去了新鄉;在新鄉又找了五天,巧玲沒找着,倒又去了趟東關雞毛店,将自個兒的行李找了回來;離開新鄉,去了汲縣;離開汲縣,去了安陽;又從安陽到了洛陽;周邊能找的地方,都找了個遍。
這一找花了三個月工夫。
離開開封的時候,盤纏就花光了;吳摩西走到一地,邊尋巧玲,邊重操舊業給人挑水,或給人扛大包;掙下盤纏,接着再找。
幾個月前出門尋老高和吳香香時,吳摩西隻想着在新鄉假找,汲縣、開封、鄭州、洛陽、安陽等地,原準備瞎編,沒想到為尋巧玲,倒是都跑了個遍。
但三個月下來,也沒找到巧玲。
巧玲丢了,吳摩西也無法再回延津。
自己雖跟巧玲親,但是巧玲的後爹;縣城南街“姜記”彈花鋪的老姜,吳家莊的老吳,可是她的親爺爺和親姥爺;老吳的老婆,是她的親姥娘;姜龍姜狗,是她的親叔叔;雖然過去他們都跟巧玲不親,但如果知道巧玲讓吳摩西弄丢了,就是兩回事了;他們不吃了吳摩西,也得打折吳摩西的腿。
吳摩西再一次走投無路;漫無目的,從洛陽又回到了鄭州。
回到鄭州,便去火車站扛大包。
一是在火車站扛大包,活能接上手;二是鄭州火車站大,人來人往,扛完大包能接着找巧玲。
雖然知道三個月過去,老尤不知把巧玲拐到哪裡去了,再想找到巧玲已是無望;但天天扛完大包,仍到火車站廣場上、候車室裡溜達。
這時就不是為了一個找,而是為了自己心安。
說話又到了冬天,吳摩西給自己添置了一身棉衣;穿棉衣時才知道,自己比去年瘦了一圈。
一天在候車室溜達,路過廁所前一面鏡子,對着鏡子照了照,自己兩個眼睛,已瘦得眍?進去;吳摩西眼睛本來就大,眼睛眍?進去,眉骨凸現出來,自己把自己吓了一跳。
說話在鄭州火車站又待了兩個多月。
年也是在火車站過的。
這天扛完大包,已是夜裡十點。
平日貨棧八點就下工了,這天機務段急着往漢口運一批棉紗,臨時往開向廣州的客車上,加挂了兩節貨車,上貨上到十點。
收了工,幾個扛大包的夥計,約吳摩西去喝酒;吳摩西笑笑,沒去喝酒,又到火車站前溜達。
這時的溜達,就成了一個形式:不溜達心裡不安,溜達一圈,回到貨棧,才能睡安穩。
左右看着人往前走,突然聽到一個女聲在喊: “洗臉吧——熱水!” 聲音似乎有些熟悉。
起初也沒在意,車站廣場上,有許多賣小吃的挑子,也有專門賣洗臉水的:出站口幾層台階下,放着一溜臉盆;每個盆沿上,搭着一條毛巾;每個臉盆旁,放着一把棉墊包着的鐵壺;鐵壺裡是滾燙的熱水;一溜臉盆後邊,站着一溜婦女;婦女都扯着嗓子在喊: “洗臉吧——熱水!” 旅客從站台裡出來,講究的,或為了解乏,便蹲下洗個臉,整整衣容。
洗一個臉五分錢。
吳摩西以為在一群婦女的喊聲中,自己聽岔了音,沒有在意,接着往前走;突然又回身看,大吃一驚:原來一排賣洗臉水的婦女中,有一個竟是吳香香。
當然現在的吳香香,已不是半年前的吳香香了。
人也瘦了,皮膚也沒那麼白了,被風吹得黑紅;面目憔悴不說,挪轉俯仰之間,手腳也有些笨;又走近張看,原來她竟懷孕了。
吳摩西已在鄭州火車站溜達了兩個多月,過去沒發現吳香香賣洗臉水,想着她也是漂泊流浪,剛到了鄭州。
吳摩西接着又在廣場找,發現廣場轉角處,蹲着一個男人,正埋頭給人擦皮鞋,竟是“起文堂”銀飾鋪的掌櫃老高。
老高一臉胡茬兒,也瘦了一圈。
半年來,吳摩西急着找巧玲,已經忘記了這對狗男女;也是為找巧玲,才在鄭州火車站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