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部 出延津記 第十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三,倒把他逼到了絕路。
吳香香哭聲越來越高,吳摩西心頭的火苗也越蹿越高,突然轉身去了廚房;待出來,手持一把姜虎留下的牛耳尖刀。
吳香香看他拿刀,止住哭問: “幹啥去?” 吳摩西: “我去殺了倪三。
” 吳香香朝地上啐了一口痰: “知道你就是這個,打你的是倪三,背後指使打你的人是誰呢?” 吳摩西腦子一下子又醒了過來,拎着牛耳尖刀出門,像驢販子老崔一樣,沒去北街找倪三,反大步流星,向南街“姜記”彈花鋪走去,要找姜龍姜狗算賬。
出門時一腔怒火,待走到十字街頭,心裡又開始發虛。
姜龍姜狗他也見過,雖不及倪三粗壯,但也五尺五高;倪三一個人還好對付,姜龍姜狗兄弟兩個人,自己怕不是對手。
雖然過去殺過豬,但沒殺過人。
幾年之前,也曾動過殺馬家莊趕大車的老馬的念頭;但走到馬家莊,并沒有動手,隻是在心裡把幾個該殺的人想了一遍。
真到殺人,自己未必下得去手;不敢殺人,出門為啥帶刀呢?這時又覺得自己的老婆吳香香不是一般的女人:别人家遭了橫事,妻子皆勸丈夫不要節外生枝;這裡丈夫剛挨打,她又唆使丈夫去殺人。
但人已拎刀上了路,就無法再退回去;再退回去,不但怕吳香香笑話,也無法向所有人交代。
因快到中午,縣城街頭趕集的人正多,看吳摩西拎着一把刀在街上走,知道這樁婚姻内情的人,便知道火藥桶炸了,皆放下手中活計,跟在後面看熱鬧;不知曉的,稍一打聽,也知曉了,也跟着看熱鬧。
如果無人知曉,吳摩西半路還可以躲避;現在衆人簇擁,反倒不好再退回去。
吳摩西硬着頭皮來到“姜記”彈花鋪,彈花鋪一丈開外,有一個碌碡,碌碡半截戳在土裡;吳摩西撤一下身子,腳踏碌碡,壯着膽子大喊一聲: “姓姜的,你給我出來!” 指使倪三打吳摩西和老崔者,正是姜龍姜狗二兄弟。
姜龍姜狗生氣不單是氣吳香香招婿入贅,從此饅頭鋪永遠姓吳;而是半年之前,吳香香從提親到結親,隻用了三天,沒給姜家留反應的餘地,就把生米做成了熟飯。
當時吳摩西在縣政府種菜,是縣長老史看上的人,姜龍姜狗對他也無可奈何;現在老史出了事,吳摩西被新縣長趕了出來,成了一個賣饅頭的,便将倪三找來,給了他五塊錢,讓他先将吳摩西和老崔教訓一頓。
老崔雖然可惡,但與饅頭鋪無關;教訓吳摩西,就不光圖個教訓,像戲台子上唱戲一樣,今天隻算弦子拉了個過門,大戲還在後頭呢;打了頭一頓,就有第二頓,直到把吳摩西打跑。
這時打跑的就不止是吳摩西,還有吳香香母子二人;吳香香不招贅還不好趕她,如今招了個外人,倒給趕他們提供了方便。
這時趕他們,就不光圖個饅頭鋪,還有半年來憋着的悶氣。
姜龍姜狗過去見過吳摩西在街上挑水,人說什麼,他聽什麼,一看就是個懦人;後來雖然進了縣政府種菜,也常被人支使,整日跑得像個陀螺,又是個沒主張的人,會一打就跑;頭一回不跑,打幾回就跑了。
沒想到吳摩西剛挨頭一回打,就有了主張,沒等再打,拎着刀就殺上門來。
姜龍姜狗本要出去跟吳摩西對打,但被爹爹老姜攔住了。
老姜還是上了些歲數,看吳摩西拎着刀,怕因此出了人命;如果出了人命,不管死的是誰,就不光是饅頭鋪的事了。
吳摩西大喊一聲過後,姜家無人出來;但一條牛犢般大的狼狗,呼嘯着沖出門,撲向吳摩西。
不出人放狗,也是老姜的主意。
老姜的意思,放出一條狼狗,将吳摩西吓跑,事情暫時有個了結,回頭再慢慢計較;沒想到适得其反。
如果是姜龍、姜狗二人出來,吳摩西倒不知如何對付;現在沖出一條狗,吳摩西倒精神起來。
因吳摩西過去跟師傅老曾學殺豬時,殺豬之前,先拿狗練過手。
殺人吳摩西犯怵,殺狗吳摩西屬重操舊業。
待狗撲過來,吳摩西側身一躲;待狗轉身,他已抓住狗的一條前腿,手起刀落,那狗應聲倒地,從脖子到胸腔,裂開一條大口子,血“忽”地噴出來,濺了吳摩西一臉一身,狼狗花花綠綠的腸子,流了一地。
圍觀的人群,“噢”地叫了一聲好。
吳摩西染了一身血,自個兒倒被自個兒的英勇感動了,更加大聲喊: “狗已經死了,該換人了!” 按說姜龍姜狗這時出來,兩個人殺一個人,吳摩西還不是對手。
如果在狗之前,兩人敢出來;現在見吳摩西動了真格的,一條大狼狗,被他手起刀落殺了,反倒有些發憷。
或者說,正因為是兄弟二人,無人敢先出來;因見動了刀子,各人的老婆拉住各自的丈夫,盼着另一個人先出來,外面一個血人,明顯是要拼命,為何讓自己丈夫先死呢?最後姜龍姜狗都沒有出來,出來的是“姜記”彈花鋪的老掌櫃老姜。
老姜身穿長袍馬褂,頭戴瓜皮帽,遠遠站在自家門口,看着吳摩西: “大侄子,你搞錯了吧?打你的人須不姓姜。
” 吳摩西見出來一個老頭,話頭又往别處扯,知道姜家心裡發怯了;姜家發怯,吳摩西倒來勁了: “大爺,咱們都不是小孩了,就别揣着明白裝糊塗了。
” 老姜: “你别誤聽小人言,咱們結下冤仇。
” 老姜越這麼說,吳摩西心裡越有底,今天丢不了命,但也不敢将弓弦繃得太緊,也說: “大爺,給您留着面子呢。
按我的脾氣,不用等誰出來,早拿刀沖進去了;雖不能說讓姜家滿門抄斬,但像剛才殺狗一樣,見一個殺一個,我做得出來。
今天既然來了,就沒想活着回去;我是殺一個夠本,殺兩個賺一個。
” 老姜渾身打着哆嗦: “大侄子,不管這事的來龍去脈,事情不能夠到那種地步。
雖說之間有些誤會,但你現跟着我兒媳過日子,說起來也算我的續兒子;看在我年歲分上,聽老漢一句話,事情到此為止,知道你了,回去吧。
” 吳摩西又往前逼了一步,跨到街道正中,揮起刀子,往自個兒臉上杠狗血: “大爺,今天沒個說法,我不會回去。
” 老姜果然上了吳摩西的當: “不會讓你白回去,給你個說法。
” 吳摩西: “啥說法?” 老姜: “過去的事一概不提,從此兩家和好。
” 吳摩西朝地上啐了一口唾沫,意思是還不答應。
老姜拍了一下大腿: “再給你加兩葫蘆棉籽油,回去炸油馍吃。
” 棉籽油就是軋棉花脫出的棉籽,又軋出的油;彈花鋪不缺這個。
吳摩西見火候已到,怕再扯别的節外生枝,這時說了話: “大爺,我不要兩家和好。
” 老姜: “那你啥意思?” 吳摩西: “兩家永不來往。
” 老姜想了想,拍了一下大腿: “你說得也對,事情到了這種地步,永不來往,就是兩家永遠和好。
” 吳摩西渾身是血,拎着兩葫蘆棉籽油,從南街往西街走。
這時圍觀者人山人海,不亞于元宵節鬧社火。
“吳摩西大鬧延津城”,從此成了一個話題;幾十年後,還在延津流傳。
吳摩西往回走的時候,心裡倒開始後怕,後脊梁一陣陣出冷汗,腿一走一軟。
今天能活着回來,算是命大。
待進得饅頭鋪,吳香香見他得勝而歸,一把抱住他,親他的臉: “親人。
” 吳摩西一身狗血,站在那裡。
除了覺得渾身馬上要散架,突然覺得這個親着喊他“親人”的人,他與她不親。
姜虎在時,姜家饅頭鋪一天蒸七鍋饅頭。
頭天晚上發三缸面;第二天五更雞叫,夫妻倆起床,開始揉面,蒸三鍋饅頭;每鍋罩七個籠屜,每個籠屜放十八個饅頭;待蒸好,卸下三百七十八個饅頭,放到兩個馍簍裡,這時天剛放亮,将馍簍裝車,推到十字街頭去賣。
一個早上,一個上午,能将饅頭賣完。
下午再蒸四鍋;待蒸好,卸下五百零四個饅頭,再推到十字街頭去賣。
這一賣要到夜裡。
天黑了,點上麻油燈,一直賣到倪三打更。
收攤子回到家,接着發面。
姜虎死後,剩吳香香一個人,吳香香每天改蒸四鍋饅頭。
早上兩鍋,下午兩鍋;夜裡不賣。
現在“娶”了吳摩西,吳家饅頭鋪又恢複到每天蒸七鍋饅頭。
頭天晚上發面,第二天五更蒸三鍋饅頭,下午蒸四鍋饅頭,推到十字街頭去賣;一直賣到夜裡,倪三出來打更。
“吳摩西大鬧延津城”之後,倪三也吃了一驚。
過去不見吳摩西說話,見他就躲,原來竟敢殺人。
一時摸不清吳摩西的來路,倒對吳摩西客氣許多。
倪三的客氣不在嘴上,見了吳摩西,仍愣着眼,有時還往地上吐一口唾沫,意思是: “你敢殺别人,可敢殺我?” 但倪三家一斷頓,就去集市的攤鋪上亂拿東西:拿張家的蔥,王家的米,李家一條子肉。
過去姜虎賣饅頭時,倪三還拿過姜虎的饅頭;如今換成吳摩西賣饅頭,倪三倒從無拿過吳家的饅頭,證明心裡給吳摩西留着面子。
吳摩西當時大鬧延津城也是虛張聲勢,陰差陽錯殺了一隻狗,現在見了倪三,也不借題發揮,雙方不遠不近,保持一段距離。
日子一天天過去,半年饅頭賣下來,吳摩西發現自己不喜歡賣饅頭。
發面、揉面、蒸饅頭是個力氣活,他倒不怵;賣饅頭不用出力,他倒不喜歡。
不喜歡賣饅頭不是不喜歡饅頭或賣,而是賣饅頭老得跟人說話。
前年跟師傅老曾學殺豬時,到了年關,師傅老曾的老寒腿犯了,走不得路,吳摩西那時還叫楊百順,一人上陣,出門殺豬,老得跟人打交道,跟人說話,心裡就有些犯怵。
但賣饅頭的犯怵和殺豬時的犯怵又有不同。
殺豬時跟人說話,應對的隻是一頭,一天隻在一個主顧家殺豬,頂多兩家,還好應付;而且殺豬主要是殺,說話還在其次;就是說話,在張家殺豬,與在李家殺豬同一個套路,話準備一套,可應付多家。
如今賣饅頭是在十字街頭,買饅頭者人多嘴雜,一人一個長相,一人一個脾氣,一人一個說話的路數;做生意跟人說話,又與平日說話不同,平日說話照着自己的心思,做生意得照着别人的心思,見什麼人說什麼話。
一天饅頭賣下來,賣饅頭不累,說話累;到了倪三打更,渾身像散了架。
這時想起來,還不如過去給人挑
吳香香哭聲越來越高,吳摩西心頭的火苗也越蹿越高,突然轉身去了廚房;待出來,手持一把姜虎留下的牛耳尖刀。
吳香香看他拿刀,止住哭問: “幹啥去?” 吳摩西: “我去殺了倪三。
” 吳香香朝地上啐了一口痰: “知道你就是這個,打你的是倪三,背後指使打你的人是誰呢?” 吳摩西腦子一下子又醒了過來,拎着牛耳尖刀出門,像驢販子老崔一樣,沒去北街找倪三,反大步流星,向南街“姜記”彈花鋪走去,要找姜龍姜狗算賬。
出門時一腔怒火,待走到十字街頭,心裡又開始發虛。
姜龍姜狗他也見過,雖不及倪三粗壯,但也五尺五高;倪三一個人還好對付,姜龍姜狗兄弟兩個人,自己怕不是對手。
雖然過去殺過豬,但沒殺過人。
幾年之前,也曾動過殺馬家莊趕大車的老馬的念頭;但走到馬家莊,并沒有動手,隻是在心裡把幾個該殺的人想了一遍。
真到殺人,自己未必下得去手;不敢殺人,出門為啥帶刀呢?這時又覺得自己的老婆吳香香不是一般的女人:别人家遭了橫事,妻子皆勸丈夫不要節外生枝;這裡丈夫剛挨打,她又唆使丈夫去殺人。
但人已拎刀上了路,就無法再退回去;再退回去,不但怕吳香香笑話,也無法向所有人交代。
因快到中午,縣城街頭趕集的人正多,看吳摩西拎着一把刀在街上走,知道這樁婚姻内情的人,便知道火藥桶炸了,皆放下手中活計,跟在後面看熱鬧;不知曉的,稍一打聽,也知曉了,也跟着看熱鬧。
如果無人知曉,吳摩西半路還可以躲避;現在衆人簇擁,反倒不好再退回去。
吳摩西硬着頭皮來到“姜記”彈花鋪,彈花鋪一丈開外,有一個碌碡,碌碡半截戳在土裡;吳摩西撤一下身子,腳踏碌碡,壯着膽子大喊一聲: “姓姜的,你給我出來!” 指使倪三打吳摩西和老崔者,正是姜龍姜狗二兄弟。
姜龍姜狗生氣不單是氣吳香香招婿入贅,從此饅頭鋪永遠姓吳;而是半年之前,吳香香從提親到結親,隻用了三天,沒給姜家留反應的餘地,就把生米做成了熟飯。
當時吳摩西在縣政府種菜,是縣長老史看上的人,姜龍姜狗對他也無可奈何;現在老史出了事,吳摩西被新縣長趕了出來,成了一個賣饅頭的,便将倪三找來,給了他五塊錢,讓他先将吳摩西和老崔教訓一頓。
老崔雖然可惡,但與饅頭鋪無關;教訓吳摩西,就不光圖個教訓,像戲台子上唱戲一樣,今天隻算弦子拉了個過門,大戲還在後頭呢;打了頭一頓,就有第二頓,直到把吳摩西打跑。
這時打跑的就不止是吳摩西,還有吳香香母子二人;吳香香不招贅還不好趕她,如今招了個外人,倒給趕他們提供了方便。
這時趕他們,就不光圖個饅頭鋪,還有半年來憋着的悶氣。
姜龍姜狗過去見過吳摩西在街上挑水,人說什麼,他聽什麼,一看就是個懦人;後來雖然進了縣政府種菜,也常被人支使,整日跑得像個陀螺,又是個沒主張的人,會一打就跑;頭一回不跑,打幾回就跑了。
沒想到吳摩西剛挨頭一回打,就有了主張,沒等再打,拎着刀就殺上門來。
姜龍姜狗本要出去跟吳摩西對打,但被爹爹老姜攔住了。
老姜還是上了些歲數,看吳摩西拎着刀,怕因此出了人命;如果出了人命,不管死的是誰,就不光是饅頭鋪的事了。
吳摩西大喊一聲過後,姜家無人出來;但一條牛犢般大的狼狗,呼嘯着沖出門,撲向吳摩西。
不出人放狗,也是老姜的主意。
老姜的意思,放出一條狼狗,将吳摩西吓跑,事情暫時有個了結,回頭再慢慢計較;沒想到适得其反。
如果是姜龍、姜狗二人出來,吳摩西倒不知如何對付;現在沖出一條狗,吳摩西倒精神起來。
因吳摩西過去跟師傅老曾學殺豬時,殺豬之前,先拿狗練過手。
殺人吳摩西犯怵,殺狗吳摩西屬重操舊業。
待狗撲過來,吳摩西側身一躲;待狗轉身,他已抓住狗的一條前腿,手起刀落,那狗應聲倒地,從脖子到胸腔,裂開一條大口子,血“忽”地噴出來,濺了吳摩西一臉一身,狼狗花花綠綠的腸子,流了一地。
圍觀的人群,“噢”地叫了一聲好。
吳摩西染了一身血,自個兒倒被自個兒的英勇感動了,更加大聲喊: “狗已經死了,該換人了!” 按說姜龍姜狗這時出來,兩個人殺一個人,吳摩西還不是對手。
如果在狗之前,兩人敢出來;現在見吳摩西動了真格的,一條大狼狗,被他手起刀落殺了,反倒有些發憷。
或者說,正因為是兄弟二人,無人敢先出來;因見動了刀子,各人的老婆拉住各自的丈夫,盼着另一個人先出來,外面一個血人,明顯是要拼命,為何讓自己丈夫先死呢?最後姜龍姜狗都沒有出來,出來的是“姜記”彈花鋪的老掌櫃老姜。
老姜身穿長袍馬褂,頭戴瓜皮帽,遠遠站在自家門口,看着吳摩西: “大侄子,你搞錯了吧?打你的人須不姓姜。
” 吳摩西見出來一個老頭,話頭又往别處扯,知道姜家心裡發怯了;姜家發怯,吳摩西倒來勁了: “大爺,咱們都不是小孩了,就别揣着明白裝糊塗了。
” 老姜: “你别誤聽小人言,咱們結下冤仇。
” 老姜越這麼說,吳摩西心裡越有底,今天丢不了命,但也不敢将弓弦繃得太緊,也說: “大爺,給您留着面子呢。
按我的脾氣,不用等誰出來,早拿刀沖進去了;雖不能說讓姜家滿門抄斬,但像剛才殺狗一樣,見一個殺一個,我做得出來。
今天既然來了,就沒想活着回去;我是殺一個夠本,殺兩個賺一個。
” 老姜渾身打着哆嗦: “大侄子,不管這事的來龍去脈,事情不能夠到那種地步。
雖說之間有些誤會,但你現跟着我兒媳過日子,說起來也算我的續兒子;看在我年歲分上,聽老漢一句話,事情到此為止,知道你了,回去吧。
” 吳摩西又往前逼了一步,跨到街道正中,揮起刀子,往自個兒臉上杠狗血: “大爺,今天沒個說法,我不會回去。
” 老姜果然上了吳摩西的當: “不會讓你白回去,給你個說法。
” 吳摩西: “啥說法?” 老姜: “過去的事一概不提,從此兩家和好。
” 吳摩西朝地上啐了一口唾沫,意思是還不答應。
老姜拍了一下大腿: “再給你加兩葫蘆棉籽油,回去炸油馍吃。
” 棉籽油就是軋棉花脫出的棉籽,又軋出的油;彈花鋪不缺這個。
吳摩西見火候已到,怕再扯别的節外生枝,這時說了話: “大爺,我不要兩家和好。
” 老姜: “那你啥意思?” 吳摩西: “兩家永不來往。
” 老姜想了想,拍了一下大腿: “你說得也對,事情到了這種地步,永不來往,就是兩家永遠和好。
” 吳摩西渾身是血,拎着兩葫蘆棉籽油,從南街往西街走。
這時圍觀者人山人海,不亞于元宵節鬧社火。
“吳摩西大鬧延津城”,從此成了一個話題;幾十年後,還在延津流傳。
吳摩西往回走的時候,心裡倒開始後怕,後脊梁一陣陣出冷汗,腿一走一軟。
今天能活着回來,算是命大。
待進得饅頭鋪,吳香香見他得勝而歸,一把抱住他,親他的臉: “親人。
” 吳摩西一身狗血,站在那裡。
除了覺得渾身馬上要散架,突然覺得這個親着喊他“親人”的人,他與她不親。
姜虎在時,姜家饅頭鋪一天蒸七鍋饅頭。
頭天晚上發三缸面;第二天五更雞叫,夫妻倆起床,開始揉面,蒸三鍋饅頭;每鍋罩七個籠屜,每個籠屜放十八個饅頭;待蒸好,卸下三百七十八個饅頭,放到兩個馍簍裡,這時天剛放亮,将馍簍裝車,推到十字街頭去賣。
一個早上,一個上午,能将饅頭賣完。
下午再蒸四鍋;待蒸好,卸下五百零四個饅頭,再推到十字街頭去賣。
這一賣要到夜裡。
天黑了,點上麻油燈,一直賣到倪三打更。
收攤子回到家,接着發面。
姜虎死後,剩吳香香一個人,吳香香每天改蒸四鍋饅頭。
早上兩鍋,下午兩鍋;夜裡不賣。
現在“娶”了吳摩西,吳家饅頭鋪又恢複到每天蒸七鍋饅頭。
頭天晚上發面,第二天五更蒸三鍋饅頭,下午蒸四鍋饅頭,推到十字街頭去賣;一直賣到夜裡,倪三出來打更。
“吳摩西大鬧延津城”之後,倪三也吃了一驚。
過去不見吳摩西說話,見他就躲,原來竟敢殺人。
一時摸不清吳摩西的來路,倒對吳摩西客氣許多。
倪三的客氣不在嘴上,見了吳摩西,仍愣着眼,有時還往地上吐一口唾沫,意思是: “你敢殺别人,可敢殺我?” 但倪三家一斷頓,就去集市的攤鋪上亂拿東西:拿張家的蔥,王家的米,李家一條子肉。
過去姜虎賣饅頭時,倪三還拿過姜虎的饅頭;如今換成吳摩西賣饅頭,倪三倒從無拿過吳家的饅頭,證明心裡給吳摩西留着面子。
吳摩西當時大鬧延津城也是虛張聲勢,陰差陽錯殺了一隻狗,現在見了倪三,也不借題發揮,雙方不遠不近,保持一段距離。
日子一天天過去,半年饅頭賣下來,吳摩西發現自己不喜歡賣饅頭。
發面、揉面、蒸饅頭是個力氣活,他倒不怵;賣饅頭不用出力,他倒不喜歡。
不喜歡賣饅頭不是不喜歡饅頭或賣,而是賣饅頭老得跟人說話。
前年跟師傅老曾學殺豬時,到了年關,師傅老曾的老寒腿犯了,走不得路,吳摩西那時還叫楊百順,一人上陣,出門殺豬,老得跟人打交道,跟人說話,心裡就有些犯怵。
但賣饅頭的犯怵和殺豬時的犯怵又有不同。
殺豬時跟人說話,應對的隻是一頭,一天隻在一個主顧家殺豬,頂多兩家,還好應付;而且殺豬主要是殺,說話還在其次;就是說話,在張家殺豬,與在李家殺豬同一個套路,話準備一套,可應付多家。
如今賣饅頭是在十字街頭,買饅頭者人多嘴雜,一人一個長相,一人一個脾氣,一人一個說話的路數;做生意跟人說話,又與平日說話不同,平日說話照着自己的心思,做生意得照着别人的心思,見什麼人說什麼話。
一天饅頭賣下來,賣饅頭不累,說話累;到了倪三打更,渾身像散了架。
這時想起來,還不如過去給人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