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部 出延津記 第十一章
關燈
小
中
大
人運氣來了,門闆也擋不住。
楊摩西在縣政府種菜三個月,又在縣城成了親。
延津縣城南街有個“姜記”彈花鋪。
“姜記”彈花鋪既軋棉花,也彈棉花;彈花之餘,還把彈出的棉籽兒軋成油,一罐罐擺在貨架上賣;同時也做舊花換新花的生意。
“姜記”彈花鋪的掌櫃叫老姜。
老姜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叫姜龍,二兒子叫姜虎,三兒子叫姜狗。
一家人成年累月彈棉,全家男女老少,頭發眉毛裡,皆鑽些棉毛或棉屑。
見一人頂着一頭白走來,大家便知道是南街老姜家的人。
兄弟三人沒娶親時,老大姜龍和老三姜狗說得着,老二姜虎不愛說話,愛心裡做事,自成一路。
五年前,兄弟三人相繼成親,這時誰跟誰都說不着。
說不着不是兄弟之間發生了什麼,而是妯娌之間産生了矛盾。
老姜加上三個兒子,四股人共同經營一個“姜記”彈花鋪,誰出力多了,誰出力少了;誰得的多了,誰得的少了;派給誰的活兒重了,派給誰的活兒輕了;妯娌之間七嘴八舌。
時間一長,兄弟之間也産生了隔閡。
人相互一有隔閡,對方便無做得對的地方;同做一件事,本來是為對方考慮,對方也把你想成了另有想法。
隔閡雖沒影響“姜記”彈花鋪的生意,但一家十幾口子,把日子過成了一鍋粥。
這年陰曆五月初六,姜家的雞和狗鬥氣,狗把一隻雞咬死了。
老姜踢了狗兩腳,把雞提到了廚房,讓老婆炖了個清湯雞。
一個彈花的人家,平日也是粗茶淡飯,這天中午,飯桌上有了肉。
老姜吃了個雞頭,老大姜龍的孩子,老三姜狗的孩子,也眼巴巴看着這雞,老姜便撕下兩隻雞腿,遞給他們。
姜虎有個女兒叫巧玲,三歲了,這天在街上玩過了頭,回來吃飯,盆裡的雞腿已經沒了。
巧玲看到另外兩個孩子一人一隻雞腿抱着啃,便上去搶。
姜龍的兒子五歲了,姜狗的兒子兩歲了;巧玲不敢搶大孩子的,便搶姜狗兒子的。
姜狗的兒子,“哇”地一聲哭了,但也死死抱着雞腿不放。
姜虎的老婆叫吳香香,兜頭扇了女兒一巴掌: “有你的,你才吃,沒你的,吃啥?” 說的就不是雞腿的事了。
巧玲張着大嘴,也“哇”地一聲哭了。
姜狗的老婆見巧玲搶自己兒子的雞腿,心中已不喜;搶時沒說啥,又見吳香香拿這隻雞腿說事,打巧玲給人看,說了一句: “為隻雞腿,至于嗎?” “孩子不懂事,大人也不懂事?” 兩人便吵起來。
一件事又扯出來八件事,有件事又撞到了姜龍老婆頭上,姜龍老婆也加入進來,全家吵成了一鍋粥。
老姜忙到街上買了豁嘴老馮一隻兔腿,遞給巧玲,又被吳香香從巧玲手裡一把奪過來,摔到門外,倒是被狗給叼跑吃了。
鬧了半下午,不但耽誤了下午軋花和彈花,晚飯做好了,大家也沒人吃。
到了夜裡,老姜把姜虎叫到正房,在桌腿上磕着煙袋: “全怪我,給你媳婦說說,忘了一隻雞兩條腿,看這鬧的。
” 整個中午吵架,姜虎就是看着,沒有說話,這時說: “爹,再鬧你們鬧吧,我是不想鬧了,想靜一下。
” 老姜聽出這話頭有意思,吃了一驚: “啥意思?” 姜虎: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我想出去單過。
” 老姜知道這個姜虎,平日不愛說話,心裡主意大着呢。
出去單過沒啥,借一隻雞腿,扯到跟爹分家上,看來早就跟爹不是一條心了。
這就不是雞腿的事了。
老姜也賭上了氣,第二天一早,把姜虎的老舅找來,父子倆也就分了家。
姜家除了在縣城南街有座彈花鋪,在西街還有三間門面房,也是老姜他爹留下的産業,一直租給人做豆腐。
姜虎另立門戶後,幹脆連棉花也不彈了,由南街搬到西街,收回豆腐坊,改作饅頭鋪;鍋竈倒都是現成的。
不願再彈棉不是跟爹分家,捎帶對彈棉也傷了心,而是不願再頂着一頭白在世上走。
饅頭鋪起了個名字,叫“姜記馍坊”。
相互不住在一起,幹的又不是同一行,倒與爹娘和兄弟徹底脫了幹系。
一家三口,日子過得雖無在“姜記”彈花鋪殷實,但夫妻兩個蒸饅頭賣饅頭,确也比過去清靜許多。
姜虎的身子,從小長得比兩個兄弟單薄,過去在南街彈棉時,姜龍姜狗皆說姜虎奸猾。
如今在西街揉饅頭,饅頭揉了兩個月,膀子和胳膊,倒比過去粗壯許多,暴出幾塊疙瘩肉。
吳香香有時邊揉饅頭邊說: “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離開你的彈花鋪,我也沒餓着。
” 姜虎倒呵叱她: “哪那麼多廢話?會不會說點兒有用的?” 姜虎平日不愛說話,也讨厭别人說廢話。
啥叫廢話?說些已經過去的沒用的事;啥叫有用的話?張羅些前面的有用的事。
做饅頭生意之餘,姜虎又和兩個朋友,一個叫老布,一個叫老賴,合夥到山西販蔥。
多一條門路賺錢,姜虎想把饅頭鋪三間房子翻修一番。
過去把房子租給人做豆腐,不是人家的房子,人家就不心疼,四壁全讓竈火給熏黑了;熏黑倒沒什麼,牆體全讓火給熏虛了;牆腳也讓杠豆腐的泔水給浸酥了,在屋裡一跺腳,牆上就“撲啦”、“撲啦”往下掉土;房頂也不行了,一下雨就漏,雨停了,屋裡還要“滴答”、“滴答”下上半天。
除了翻修舊房,還想蓋出一間耳房。
翻舊房,蓋新房,就是張羅前面的有用的事。
出門販蔥風餐露宿,比守在家揉饅頭苦多了;但販蔥是長趟生意,比賣饅頭來錢快。
一年下來,賣饅頭兼販蔥,姜虎真把三間房子給翻修一新,并蓋出一間耳房。
但販蔥也上了瘾,雖不再常年出門,趕上茬口,仍與老布老賴跑山西。
與親兄弟說不着,路上與朋友倒說得着。
這時販蔥就不單是販蔥,還為個說得着。
前年年關前,姜虎又和老布老賴去販蔥。
三人趕着三輛毛驢車,一路說些閑話,七天之後,就到了太原。
太原的蔥是雞腿蔥;說是雞腿,像豬肘子一樣肥;嚼到嘴裡扯鼻子辣,辣不說,辣後沒有苦味;販回去搶手。
三人販了三車蔥,沒在太原停腳,便往回走,欲趕上延津縣城臘月二十三大集。
緊走慢走,三天之後,趕到山西沁源界。
這時天變了,刮起北風,接着飄起雪粒。
山西的風又冷又硬,和着雪打人的臉;人受凍沒啥,看着拉蔥的驢渾身冒汗,又打着哆嗦,擔心驢被凍病了。
趕到沁源縣城,三人望望天,雖離天黑還有兩個時辰,但決意不再趕路,就在沁源宿下。
找了個車馬店,把驢拴在牲口棚裡,喂上草料,又給它們點上一堆火,三個人開始沿街找飯鋪,欲吃口熱乎的暖和身子。
進了幾家飯鋪,皆不如意,不是屋裡冷,就是飯菜貴。
最後尋到縣城西關一家賣雜碎湯的小店,看着還幹淨,價錢也公道;屋裡有雜碎湯煮着,也顯得暖和,加上外邊天已經黑了,便在這裡落下腳。
但南來北往的生意人,都被天寒阻在了沁源縣,正是吃飯的岔口,店裡坐滿了人。
恰好一張桌子上,一撥人吃完走人,姜虎三人便坐在那張桌子前,要了三碗雜碎湯,三十個燒餅。
店裡客人多,燒餅在店裡是現成的,現點現上;雜碎得現煮,要一鍋一鍋等。
但吃雜碎湯就圖個能添湯,添湯不再另收錢,十個燒餅吃下來,碗裡皆是熱乎的,所以無人先吃燒餅。
等了一個時辰,雜碎湯上來,三人埋頭先喝湯。
正吃着,又掀門簾進來三個人,兩個男的,一個女的。
看看别處無空位,便坐在姜虎桌子對面,也點了三碗雜碎湯,三十個燒餅。
聽他們張口說話,聽出兩個男的是山東口音,一個女的是山西口音;聽他們的話頭,似是做販驢生意的。
他們等雜碎湯時,男女間開始調笑。
不管是聽他們的口音,還是看他們調笑的樣子,那女的不像是誰的家眷,倒像是在路上臨時軋的姘頭。
而且那女的不是跟一人調笑,跟兩人都調笑,就更是姘頭了。
這種事在路上見怪不怪,姜虎埋頭吃飯,沒太在意;同行的老布天生多事,不禁多看了那女的兩眼。
多看兩眼也就罷了,又低頭與老賴嘀咕了兩句,兩人“哧哧”笑起來。
正是這嘀咕和笑,對面兩個山東人覺得不是好意,與他們急了。
兩個山東人一個個兒高,一個個兒矮,但都粗壯。
個兒矮的山東人搶先啐了老布老賴一口,又操着山東腔罵道: “媽拉個巴子,瞎嘀咕個啥,身上哪塊肉癢癢了,明告訴爺爺呀!” 老布低頭不敢再說話,老賴在延津就賴,出門也不怵人,就還了山東人兩句。
雙方話越說越多,這時店小二給兩男一女上來三碗雜碎湯。
店小二正要勸架,個兒高的山東人後撤一步,抄起一碗剛上的滾燙的雜碎湯,要砸向老賴;老賴也後撤一步,抄起條凳,要與山東人對打。
姜虎見要打起來,停下吃燒餅,起身勸架。
知道對方是山東人,便不叫“大哥”,叫“二哥”:“大哥”是武大郎,“二哥”是武松: “二哥,怪我這倆弟兄不懂事,出門在外,我替他倆賠個不是吧。
” 沒想到這山東人不依不饒,也是看姜虎身子單薄,說話聲輕,看上去好欺,便說: “賠不是行啊,給她叫聲媽。
” 指了指旁邊的姘頭。
但山東人把姜虎想錯了,接下賠的不是雙方各幹各的;就是不接,撇下姜虎,你們再接着吵;讓姜虎給一個姘頭叫媽,惹惱了姜虎。
惹惱姜虎,比惹惱老布老賴事還大,姜虎不再啰嗦,一腳踢掉那山東人手裡的湯碗,一把揪住他的頭發,将他的頭“咣咣”往桌面上磕,直磕得血流滿面,還不住手。
個兒矮的山東人驚了,那個山西姘頭也驚了,老布老賴驚了,店裡吃飯的人全驚了。
沒想到這麼單薄的身子
楊摩西在縣政府種菜三個月,又在縣城成了親。
延津縣城南街有個“姜記”彈花鋪。
“姜記”彈花鋪既軋棉花,也彈棉花;彈花之餘,還把彈出的棉籽兒軋成油,一罐罐擺在貨架上賣;同時也做舊花換新花的生意。
“姜記”彈花鋪的掌櫃叫老姜。
老姜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叫姜龍,二兒子叫姜虎,三兒子叫姜狗。
一家人成年累月彈棉,全家男女老少,頭發眉毛裡,皆鑽些棉毛或棉屑。
見一人頂着一頭白走來,大家便知道是南街老姜家的人。
兄弟三人沒娶親時,老大姜龍和老三姜狗說得着,老二姜虎不愛說話,愛心裡做事,自成一路。
五年前,兄弟三人相繼成親,這時誰跟誰都說不着。
說不着不是兄弟之間發生了什麼,而是妯娌之間産生了矛盾。
老姜加上三個兒子,四股人共同經營一個“姜記”彈花鋪,誰出力多了,誰出力少了;誰得的多了,誰得的少了;派給誰的活兒重了,派給誰的活兒輕了;妯娌之間七嘴八舌。
時間一長,兄弟之間也産生了隔閡。
人相互一有隔閡,對方便無做得對的地方;同做一件事,本來是為對方考慮,對方也把你想成了另有想法。
隔閡雖沒影響“姜記”彈花鋪的生意,但一家十幾口子,把日子過成了一鍋粥。
這年陰曆五月初六,姜家的雞和狗鬥氣,狗把一隻雞咬死了。
老姜踢了狗兩腳,把雞提到了廚房,讓老婆炖了個清湯雞。
一個彈花的人家,平日也是粗茶淡飯,這天中午,飯桌上有了肉。
老姜吃了個雞頭,老大姜龍的孩子,老三姜狗的孩子,也眼巴巴看着這雞,老姜便撕下兩隻雞腿,遞給他們。
姜虎有個女兒叫巧玲,三歲了,這天在街上玩過了頭,回來吃飯,盆裡的雞腿已經沒了。
巧玲看到另外兩個孩子一人一隻雞腿抱着啃,便上去搶。
姜龍的兒子五歲了,姜狗的兒子兩歲了;巧玲不敢搶大孩子的,便搶姜狗兒子的。
姜狗的兒子,“哇”地一聲哭了,但也死死抱着雞腿不放。
姜虎的老婆叫吳香香,兜頭扇了女兒一巴掌: “有你的,你才吃,沒你的,吃啥?” 說的就不是雞腿的事了。
巧玲張着大嘴,也“哇”地一聲哭了。
姜狗的老婆見巧玲搶自己兒子的雞腿,心中已不喜;搶時沒說啥,又見吳香香拿這隻雞腿說事,打巧玲給人看,說了一句: “為隻雞腿,至于嗎?” “孩子不懂事,大人也不懂事?” 兩人便吵起來。
一件事又扯出來八件事,有件事又撞到了姜龍老婆頭上,姜龍老婆也加入進來,全家吵成了一鍋粥。
老姜忙到街上買了豁嘴老馮一隻兔腿,遞給巧玲,又被吳香香從巧玲手裡一把奪過來,摔到門外,倒是被狗給叼跑吃了。
鬧了半下午,不但耽誤了下午軋花和彈花,晚飯做好了,大家也沒人吃。
到了夜裡,老姜把姜虎叫到正房,在桌腿上磕着煙袋: “全怪我,給你媳婦說說,忘了一隻雞兩條腿,看這鬧的。
” 整個中午吵架,姜虎就是看着,沒有說話,這時說: “爹,再鬧你們鬧吧,我是不想鬧了,想靜一下。
” 老姜聽出這話頭有意思,吃了一驚: “啥意思?” 姜虎: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我想出去單過。
” 老姜知道這個姜虎,平日不愛說話,心裡主意大着呢。
出去單過沒啥,借一隻雞腿,扯到跟爹分家上,看來早就跟爹不是一條心了。
這就不是雞腿的事了。
老姜也賭上了氣,第二天一早,把姜虎的老舅找來,父子倆也就分了家。
姜家除了在縣城南街有座彈花鋪,在西街還有三間門面房,也是老姜他爹留下的産業,一直租給人做豆腐。
姜虎另立門戶後,幹脆連棉花也不彈了,由南街搬到西街,收回豆腐坊,改作饅頭鋪;鍋竈倒都是現成的。
不願再彈棉不是跟爹分家,捎帶對彈棉也傷了心,而是不願再頂着一頭白在世上走。
饅頭鋪起了個名字,叫“姜記馍坊”。
相互不住在一起,幹的又不是同一行,倒與爹娘和兄弟徹底脫了幹系。
一家三口,日子過得雖無在“姜記”彈花鋪殷實,但夫妻兩個蒸饅頭賣饅頭,确也比過去清靜許多。
姜虎的身子,從小長得比兩個兄弟單薄,過去在南街彈棉時,姜龍姜狗皆說姜虎奸猾。
如今在西街揉饅頭,饅頭揉了兩個月,膀子和胳膊,倒比過去粗壯許多,暴出幾塊疙瘩肉。
吳香香有時邊揉饅頭邊說: “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離開你的彈花鋪,我也沒餓着。
” 姜虎倒呵叱她: “哪那麼多廢話?會不會說點兒有用的?” 姜虎平日不愛說話,也讨厭别人說廢話。
啥叫廢話?說些已經過去的沒用的事;啥叫有用的話?張羅些前面的有用的事。
做饅頭生意之餘,姜虎又和兩個朋友,一個叫老布,一個叫老賴,合夥到山西販蔥。
多一條門路賺錢,姜虎想把饅頭鋪三間房子翻修一番。
過去把房子租給人做豆腐,不是人家的房子,人家就不心疼,四壁全讓竈火給熏黑了;熏黑倒沒什麼,牆體全讓火給熏虛了;牆腳也讓杠豆腐的泔水給浸酥了,在屋裡一跺腳,牆上就“撲啦”、“撲啦”往下掉土;房頂也不行了,一下雨就漏,雨停了,屋裡還要“滴答”、“滴答”下上半天。
除了翻修舊房,還想蓋出一間耳房。
翻舊房,蓋新房,就是張羅前面的有用的事。
出門販蔥風餐露宿,比守在家揉饅頭苦多了;但販蔥是長趟生意,比賣饅頭來錢快。
一年下來,賣饅頭兼販蔥,姜虎真把三間房子給翻修一新,并蓋出一間耳房。
但販蔥也上了瘾,雖不再常年出門,趕上茬口,仍與老布老賴跑山西。
與親兄弟說不着,路上與朋友倒說得着。
這時販蔥就不單是販蔥,還為個說得着。
前年年關前,姜虎又和老布老賴去販蔥。
三人趕着三輛毛驢車,一路說些閑話,七天之後,就到了太原。
太原的蔥是雞腿蔥;說是雞腿,像豬肘子一樣肥;嚼到嘴裡扯鼻子辣,辣不說,辣後沒有苦味;販回去搶手。
三人販了三車蔥,沒在太原停腳,便往回走,欲趕上延津縣城臘月二十三大集。
緊走慢走,三天之後,趕到山西沁源界。
這時天變了,刮起北風,接着飄起雪粒。
山西的風又冷又硬,和着雪打人的臉;人受凍沒啥,看着拉蔥的驢渾身冒汗,又打着哆嗦,擔心驢被凍病了。
趕到沁源縣城,三人望望天,雖離天黑還有兩個時辰,但決意不再趕路,就在沁源宿下。
找了個車馬店,把驢拴在牲口棚裡,喂上草料,又給它們點上一堆火,三個人開始沿街找飯鋪,欲吃口熱乎的暖和身子。
進了幾家飯鋪,皆不如意,不是屋裡冷,就是飯菜貴。
最後尋到縣城西關一家賣雜碎湯的小店,看着還幹淨,價錢也公道;屋裡有雜碎湯煮着,也顯得暖和,加上外邊天已經黑了,便在這裡落下腳。
但南來北往的生意人,都被天寒阻在了沁源縣,正是吃飯的岔口,店裡坐滿了人。
恰好一張桌子上,一撥人吃完走人,姜虎三人便坐在那張桌子前,要了三碗雜碎湯,三十個燒餅。
店裡客人多,燒餅在店裡是現成的,現點現上;雜碎得現煮,要一鍋一鍋等。
但吃雜碎湯就圖個能添湯,添湯不再另收錢,十個燒餅吃下來,碗裡皆是熱乎的,所以無人先吃燒餅。
等了一個時辰,雜碎湯上來,三人埋頭先喝湯。
正吃着,又掀門簾進來三個人,兩個男的,一個女的。
看看别處無空位,便坐在姜虎桌子對面,也點了三碗雜碎湯,三十個燒餅。
聽他們張口說話,聽出兩個男的是山東口音,一個女的是山西口音;聽他們的話頭,似是做販驢生意的。
他們等雜碎湯時,男女間開始調笑。
不管是聽他們的口音,還是看他們調笑的樣子,那女的不像是誰的家眷,倒像是在路上臨時軋的姘頭。
而且那女的不是跟一人調笑,跟兩人都調笑,就更是姘頭了。
這種事在路上見怪不怪,姜虎埋頭吃飯,沒太在意;同行的老布天生多事,不禁多看了那女的兩眼。
多看兩眼也就罷了,又低頭與老賴嘀咕了兩句,兩人“哧哧”笑起來。
正是這嘀咕和笑,對面兩個山東人覺得不是好意,與他們急了。
兩個山東人一個個兒高,一個個兒矮,但都粗壯。
個兒矮的山東人搶先啐了老布老賴一口,又操着山東腔罵道: “媽拉個巴子,瞎嘀咕個啥,身上哪塊肉癢癢了,明告訴爺爺呀!” 老布低頭不敢再說話,老賴在延津就賴,出門也不怵人,就還了山東人兩句。
雙方話越說越多,這時店小二給兩男一女上來三碗雜碎湯。
店小二正要勸架,個兒高的山東人後撤一步,抄起一碗剛上的滾燙的雜碎湯,要砸向老賴;老賴也後撤一步,抄起條凳,要與山東人對打。
姜虎見要打起來,停下吃燒餅,起身勸架。
知道對方是山東人,便不叫“大哥”,叫“二哥”:“大哥”是武大郎,“二哥”是武松: “二哥,怪我這倆弟兄不懂事,出門在外,我替他倆賠個不是吧。
” 沒想到這山東人不依不饒,也是看姜虎身子單薄,說話聲輕,看上去好欺,便說: “賠不是行啊,給她叫聲媽。
” 指了指旁邊的姘頭。
但山東人把姜虎想錯了,接下賠的不是雙方各幹各的;就是不接,撇下姜虎,你們再接着吵;讓姜虎給一個姘頭叫媽,惹惱了姜虎。
惹惱姜虎,比惹惱老布老賴事還大,姜虎不再啰嗦,一腳踢掉那山東人手裡的湯碗,一把揪住他的頭發,将他的頭“咣咣”往桌面上磕,直磕得血流滿面,還不住手。
個兒矮的山東人驚了,那個山西姘頭也驚了,老布老賴驚了,店裡吃飯的人全驚了。
沒想到這麼單薄的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