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部 出延津記 第七章
關燈
小
中
大
分幾件給徒弟。
過去師徒二人殺完豬,師傅拿了工錢,揣到口袋裡,楊百順用木桶将幾大件下水背起,先背到師傅家。
待分這些下水時,老曾總說: “百順,你看着拿。
” 如果大件有十件,楊百順一般拿三件,給師傅留七件。
接着拎起這三件下水,回家路過鎮上時,送到鎮東頭老孫的飯鋪裡。
鎮東頭老孫的飯鋪,就是當年剃頭匠老裴領楊百順半夜吃飯的地方。
楊百順與老孫一月一結賬,也給自己攢個體己。
現在有了師娘,下水背回來,師傅正在吸煙,楊百順正在抽身上的土,師娘已經将下水分好了。
等楊百順回轉身,師娘笑眯眯地說: “百順,你的下水。
” 雖然下水還是三件,但過去是自己拿,現在是别人給,東西雖然一樣,但感覺不一樣;在乎的不是下水,是拿和給的不同。
生活中多了一個師娘,不僅是師傅變了,世界全他媽變了。
楊百順心裡像長了茅草。
這年年底,一進臘月,師傅老曾的老寒腿犯了病。
老曾患老寒腿不是一年兩年了。
也是他年輕時氣盛,殺起豬來,殺得興起,愛脫衣裳。
寒冬臘月,掄光膀子,穿一條單褲。
刀在手裡翻飛,一頭肥豬,轉眼間變成一碼碼的肉條,人們看得眼花缭亂,争相叫好。
誰知就落下了病根。
光膀子倒沒啥,腿出了毛病。
四十歲以後,老曾不光膀子了,倒是老寒腿常常犯病,一犯病就走不了道。
但老曾有五六年沒犯病了,沒想到今年又犯了。
犯了病無法走路,也就無法出門殺豬了。
可偏偏又逢年關,正是殺豬生意好的時候,老曾便躺在炕上犯愁。
楊百順勸他: “師傅,算了,耽誤不過一個年關,說不定到了春天,你的腿就好了。
” 老曾: “豬不殺沒啥,就怕主顧跑了,便宜了别人。
” 方圓幾十裡,還有兩個殺豬的,一個叫老陳,一個叫老鄧,皆與師傅老曾是對頭。
楊百順也嘬牙花子: “那咋整呢?誰也不會把豬送上門讓咱殺。
” 老曾拍拍自己的老寒腿: “忒不争氣。
” 又磕磕煙袋: “我看哪,百順,你就上吧。
” 楊百順吓了一跳: “師傅,總共算下來,除了雞狗,我才殺了十幾頭豬,回回還有師傅看着。
冷不丁上陣,成嗎?” 老曾: “按說是不成,殺豬要學三年徒,你還不到一年。
但事到如今,就不是殺豬的事了。
有錢不掙還是小事,老陳老鄧知道咱不能殺豬了,心裡不定怎麼樂呢。
一想到這個,我心裡像刀紮一樣疼。
” 使勁拍了一下炕幫: “咱就這麼定了,活兒還照着我的名義接,殺豬你一個人去。
” 楊百順開始犯愁: “主家不幹咋弄呢?” 老曾: “隻有一個辦法,把我的病瞞下。
” 又說: “大家知道我不能動了,這豬就殺不成了;有我的旗号在,你打着我的旗号去,主家不會說啥,老曾錯不了,他的徒弟就錯不到哪兒去。
這點兒把握我還有。
人問我為啥沒來,你就說我昨夜受了傷寒,在家發汗呢。
” 從臘月初六開始,楊百順匆忙上陣,開始獨自一個人出門殺豬。
過去跟慣了師傅,自己就是個幫手;突然失去依靠,出門還真有些心虛。
這時又覺出師傅的重要。
自師傅續弦之後,兩人一塊兒出去殺豬,楊百順覺得他說話轉舌頭,令人厭煩;現在路上剩楊百順一個人,本該清靜了,楊百順心裡倒更亂了。
楊百順獨自殺的第一頭豬,是到三十裡外的朱家寨。
主家老朱,也是師傅的老主顧。
老朱看楊百順一人來了,吃了一驚: “咋你一人來了,你師傅呢?” 楊百順按師傅交代的: “師傅昨天還好好的,夜裡得了傷寒。
” 老朱狐疑地看着他: “小子,你成嗎?” 楊百順: “看跟誰比了。
跟師傅比,我是不成;跟自個兒比,比去年強多了,去年我還不會殺豬。
” 老朱倒被他逗笑了,啧啧嘴,不再說啥,将豬從圈裡趕出來,讓楊百順殺。
捆豬,掀翻,上案,楊百順還算利索;待到動刀子,楊百順慌了。
豬倒一刀捅死了,但開膛時用刀過猛,捅着了腸子,案子上五顔六色,似開了個油醬鋪。
放血時沒捅着正筋,腔裡積了半腔血。
割豬頭時,不小心又把豬的鼻子捅豁了,不能算個整豬頭。
剔骨時,肉也連連扯扯,白掉到案下許多肉渣。
老朱氣得跺腳,沒罵楊百順,指天畫地罵老曾: “老曾,我操你媽,我跟你沒仇哇。
” 一頭豬,拾掇了五個時辰,楊百順還沒弄利落,汗把棉襖都濕透了。
潦草收拾完,已是傍晚,楊百順沒敢在老朱家吃飯,也沒敢拿下水,匆匆忙忙回了曾家莊。
走到半路天黑了,也忘了怕狼。
但十頭豬殺過,楊百順也就漸漸上了道。
殺豬還是慢,師傅老曾殺一頭豬用一個時辰,楊百順得四個時辰,但腸子不捅爛了,血也能放幹淨了,豬頭也是整豬頭,骨肉也能剔利落了。
主家埋怨他慢,他低着頭不說話,隻管剔骨。
等肉、骨頭、下水一碼碼歸放好,别人也就不埋怨了。
殺豬殺了二十天,楊百順甚至覺出獨自殺豬的好處。
過去往哪兒殺豬,路走多遠,全由師傅老曾做主,現在楊百順一個人說了算。
師傅自續弦之後,天天要回家,殺豬要在五十裡之内,現在這約束就自動失效了。
楊百順不喜歡五十裡之内,五十裡之内天天要跑楊家莊,五十裡之外就可以踏踏實實住在主家。
剛開始楊百順還在五十裡之内,十天之後,也就突破五十裡,隔三岔五,住在主顧家。
一個人能支撐局面,接着就會産生想法,楊百順又對師娘有了新的不滿。
過去是師徒二人殺
過去師徒二人殺完豬,師傅拿了工錢,揣到口袋裡,楊百順用木桶将幾大件下水背起,先背到師傅家。
待分這些下水時,老曾總說: “百順,你看着拿。
” 如果大件有十件,楊百順一般拿三件,給師傅留七件。
接着拎起這三件下水,回家路過鎮上時,送到鎮東頭老孫的飯鋪裡。
鎮東頭老孫的飯鋪,就是當年剃頭匠老裴領楊百順半夜吃飯的地方。
楊百順與老孫一月一結賬,也給自己攢個體己。
現在有了師娘,下水背回來,師傅正在吸煙,楊百順正在抽身上的土,師娘已經将下水分好了。
等楊百順回轉身,師娘笑眯眯地說: “百順,你的下水。
” 雖然下水還是三件,但過去是自己拿,現在是别人給,東西雖然一樣,但感覺不一樣;在乎的不是下水,是拿和給的不同。
生活中多了一個師娘,不僅是師傅變了,世界全他媽變了。
楊百順心裡像長了茅草。
這年年底,一進臘月,師傅老曾的老寒腿犯了病。
老曾患老寒腿不是一年兩年了。
也是他年輕時氣盛,殺起豬來,殺得興起,愛脫衣裳。
寒冬臘月,掄光膀子,穿一條單褲。
刀在手裡翻飛,一頭肥豬,轉眼間變成一碼碼的肉條,人們看得眼花缭亂,争相叫好。
誰知就落下了病根。
光膀子倒沒啥,腿出了毛病。
四十歲以後,老曾不光膀子了,倒是老寒腿常常犯病,一犯病就走不了道。
但老曾有五六年沒犯病了,沒想到今年又犯了。
犯了病無法走路,也就無法出門殺豬了。
可偏偏又逢年關,正是殺豬生意好的時候,老曾便躺在炕上犯愁。
楊百順勸他: “師傅,算了,耽誤不過一個年關,說不定到了春天,你的腿就好了。
” 老曾: “豬不殺沒啥,就怕主顧跑了,便宜了别人。
” 方圓幾十裡,還有兩個殺豬的,一個叫老陳,一個叫老鄧,皆與師傅老曾是對頭。
楊百順也嘬牙花子: “那咋整呢?誰也不會把豬送上門讓咱殺。
” 老曾拍拍自己的老寒腿: “忒不争氣。
” 又磕磕煙袋: “我看哪,百順,你就上吧。
” 楊百順吓了一跳: “師傅,總共算下來,除了雞狗,我才殺了十幾頭豬,回回還有師傅看着。
冷不丁上陣,成嗎?” 老曾: “按說是不成,殺豬要學三年徒,你還不到一年。
但事到如今,就不是殺豬的事了。
有錢不掙還是小事,老陳老鄧知道咱不能殺豬了,心裡不定怎麼樂呢。
一想到這個,我心裡像刀紮一樣疼。
” 使勁拍了一下炕幫: “咱就這麼定了,活兒還照着我的名義接,殺豬你一個人去。
” 楊百順開始犯愁: “主家不幹咋弄呢?” 老曾: “隻有一個辦法,把我的病瞞下。
” 又說: “大家知道我不能動了,這豬就殺不成了;有我的旗号在,你打着我的旗号去,主家不會說啥,老曾錯不了,他的徒弟就錯不到哪兒去。
這點兒把握我還有。
人問我為啥沒來,你就說我昨夜受了傷寒,在家發汗呢。
” 從臘月初六開始,楊百順匆忙上陣,開始獨自一個人出門殺豬。
過去跟慣了師傅,自己就是個幫手;突然失去依靠,出門還真有些心虛。
這時又覺出師傅的重要。
自師傅續弦之後,兩人一塊兒出去殺豬,楊百順覺得他說話轉舌頭,令人厭煩;現在路上剩楊百順一個人,本該清靜了,楊百順心裡倒更亂了。
楊百順獨自殺的第一頭豬,是到三十裡外的朱家寨。
主家老朱,也是師傅的老主顧。
老朱看楊百順一人來了,吃了一驚: “咋你一人來了,你師傅呢?” 楊百順按師傅交代的: “師傅昨天還好好的,夜裡得了傷寒。
” 老朱狐疑地看着他: “小子,你成嗎?” 楊百順: “看跟誰比了。
跟師傅比,我是不成;跟自個兒比,比去年強多了,去年我還不會殺豬。
” 老朱倒被他逗笑了,啧啧嘴,不再說啥,将豬從圈裡趕出來,讓楊百順殺。
捆豬,掀翻,上案,楊百順還算利索;待到動刀子,楊百順慌了。
豬倒一刀捅死了,但開膛時用刀過猛,捅着了腸子,案子上五顔六色,似開了個油醬鋪。
放血時沒捅着正筋,腔裡積了半腔血。
割豬頭時,不小心又把豬的鼻子捅豁了,不能算個整豬頭。
剔骨時,肉也連連扯扯,白掉到案下許多肉渣。
老朱氣得跺腳,沒罵楊百順,指天畫地罵老曾: “老曾,我操你媽,我跟你沒仇哇。
” 一頭豬,拾掇了五個時辰,楊百順還沒弄利落,汗把棉襖都濕透了。
潦草收拾完,已是傍晚,楊百順沒敢在老朱家吃飯,也沒敢拿下水,匆匆忙忙回了曾家莊。
走到半路天黑了,也忘了怕狼。
但十頭豬殺過,楊百順也就漸漸上了道。
殺豬還是慢,師傅老曾殺一頭豬用一個時辰,楊百順得四個時辰,但腸子不捅爛了,血也能放幹淨了,豬頭也是整豬頭,骨肉也能剔利落了。
主家埋怨他慢,他低着頭不說話,隻管剔骨。
等肉、骨頭、下水一碼碼歸放好,别人也就不埋怨了。
殺豬殺了二十天,楊百順甚至覺出獨自殺豬的好處。
過去往哪兒殺豬,路走多遠,全由師傅老曾做主,現在楊百順一個人說了算。
師傅自續弦之後,天天要回家,殺豬要在五十裡之内,現在這約束就自動失效了。
楊百順不喜歡五十裡之内,五十裡之内天天要跑楊家莊,五十裡之外就可以踏踏實實住在主家。
剛開始楊百順還在五十裡之内,十天之後,也就突破五十裡,隔三岔五,住在主顧家。
一個人能支撐局面,接着就會産生想法,楊百順又對師娘有了新的不滿。
過去是師徒二人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