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誕推理 哲學的自殺
關燈
小
中
大
秘思想使我們熟知上述過程。
這些過程可與任何精神形态都合情合理。
但我此刻的做法,好像要認真對待某個問題。
我不去預斷這種形态的一般價值及其教益的能量,隻想權衡這種形态是否符合我給自己提出的條件,是否與我感興趣的沖突相稱。
為此,我要重提謝斯托夫。
一位評論家援引他的一句話,值得注意:“唯一真正的出路恰恰處在人類判斷沒有出路的地方。
否則我們需要上帝幹嗎?我們轉向上帝隻是為了得到不可能得到的東西。
至于可以得到的,世人足以對付得了。
”[3]如果說有什麼謝斯托夫的哲學,我可以說他的哲學完全由這句話概括了。
謝斯托夫作了充滿激情的分析之後,發現了一切存在的基本荒誕性,他不說“這就是荒誕”,而說“這就是上帝:還是拜托上帝為上策,即使上帝不适合我們任何一種理性範疇”。
為了不至于發生混淆,這位俄國哲學家甚至暗示上帝也許是記恨的、可憎的、不可理喻的、矛盾百出的,但隻要上帝的面目是最可怕的,就可确定其強大。
上帝的偉大,在于叫人摸不着頭腦;上帝的證據,在于不通人情世故。
哲學家必須自身躍進,并通過這個飛躍來擺脫理性幻想。
因此,謝斯托夫認為,接受荒誕的同時,就是荒誕本身的體現。
證實荒誕等于接受荒誕。
謝斯托夫的思想邏輯緻力于把荒誕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以便一箭雙雕,使荒誕帶來的巨大希望湧現出來。
這種形态再次證明是合理的。
但我在此固執地隻考量一個問題及其一切後果。
我不必審視一種思想或一個信德行為如何楚楚動人,本人有的是時間去研究。
我知道理性主義者對謝斯托夫的态度十分惱火。
但我覺得謝斯托夫反理性主義很有道理,因此我隻想知道他是否始終忠于荒誕之戒律。
然而,假如我們承認荒誕是希望的對立面,我們便發現存在思想對謝斯托夫而言,是以荒誕為前提的,但論證荒誕隻不過為了消除荒誕。
這種思想微妙恰如雜耍兒的一種動人把戲。
此外,當謝斯托夫把他的荒誕和流行的道德及理性對立起來,他就把他的荒誕稱為真理和救世。
所以從荒誕的根基和定義上看,謝斯托夫是贊成荒誕的。
假如承認上述概念的全部能量存在于沖擊我們最基本的希望方式中,假如感到荒誕為了生存而要求我們不必贊同,那顯而易見荒誕失去其真面目,失去其相對的人性,從而進入既不可理喻卻又令人滿意的永恒。
若有荒誕,必在人間。
荒誕概念一旦變成永恒的跳闆,便不再與人的清晰感知相連。
那麼荒誕不再是世人所證實卻不贊同的明顯事實了。
鬥争被回避了。
人融入荒誕,并在融為一體中消除自身的本質特性,即對立性、破壞性和分裂性。
這種跳躍是一種逃避。
謝斯托夫非常樂意援引哈姆雷特的話:Thetimeisoutofjoint(時間脫節了),他是懷着誠惶誠恐的希望引用的,這個說法可視為出自他的手筆。
其實哈姆雷特說的并非這層意義,也非莎士比亞筆下的原意。
陶醉于非理性和癡迷于使命感,使荒誕背離了洞若觀火的精神。
謝斯托夫認為,理性是徒勞無益的,而理性之外則有點兒東西。
一般荒誕說認為,雖然理性徒勞無益,但理性之外卻什麼也沒有了。
這一跳躍至少能讓我們對荒誕的真正本質看得更清楚一點。
我們知道荒誕隻在平衡中才有價值,首先隻在比較而并非在比較的各個階段才有價值。
而謝斯托夫恰恰把荒誕的全部重量壓在某一階段,從而破壞了平衡。
我們對理解的渴求、對絕對的懷念都恰恰隻有在能夠理解和解釋許多事情的條件下才可以說清楚。
絕對否定理性是徒勞無益的。
理性有自己的範疇,在自己的範疇裡是有效的。
這正是人類經驗的範疇。
所以我們想要把一切都搞個水落石出。
反之,我們之所以不能把什麼都搞清楚,荒誕之所以應運而生,恰恰因為碰上了有效而有限的理性,碰上了不斷再生的非理性。
然而,當謝斯托夫遷怒于黑格爾這類命題時,指出:“太陽系是按照一成不變的規律來運行的,這些規律就是太陽系的依據”[4];當謝斯托夫竭盡激情解體斯賓諾莎的唯理主義,他的結論正好落在一切理性的空虛處。
由此,通過一種自然的、不合理的反向,他的結論終于達到非理性的最佳處。
這裡特别涉及例外概念,并且是反亞裡士多德的。
但過渡不明顯,因為限度的概念和範圍的概念可以介入此處。
自然規律在某個限度内是有效應的,超過限度就反誤自身,造成荒誕。
抑或,自然規律可以在描寫範圍合理化,而不必在解釋範圍真實化[5]。
此處一切都為非理性犧牲了,由于對明晰的要求被掩蓋了,荒誕就随着與之比較的某個階段消失了。
相反,荒誕人并沒有失之水準,既承認鬥争,又絕對不藐視理性,也接受非理性。
這樣,他審視了經驗的全部已知數,在弄清楚以前是不大會跳躍的。
荒誕人隻知道,在謹小慎微的意識中,不會再有什麼希望了。
在列奧·謝斯托夫的著作中明顯可見的,也許在克爾恺郭爾的著作中更為明顯。
誠然,在一位如此不得要領的作者那裡,很難歸納明确的命題。
然而,盡管看上去是些針鋒相對的作品,但越過化名、花招和微笑,貫通整個作品卻使人覺得是對某種真理的預感(同時也是恐懼),這個真理終于在最後的著作中顯露出來:克爾恺郭爾也跳躍了。
他幼年那麼畏懼基督教,晚年終于又回來面對基督教最嚴峻的面孔。
對他亦然,二律背反和有悖常情成為信教者的準則。
一直使他對人生意義及深刻性産生絕望的東西,現在卻給他指明人生的真谛,給他擦亮了眼睛。
基督教是會引起醜聞的,克爾恺郭爾直言不諱,他所要求的,正是依納爵·羅耀拉[6]所要求的第三種犧牲品,即上帝最樂意享受的犧牲品:“智力犧牲品”。
這種“跳躍”效果很古怪,但不該再讓我們吃驚。
克爾恺郭爾把荒誕轉變成另一個世界的标準,而荒誕隻不過是人間經驗的殘留物。
他說:“信仰者在失敗中取得了勝利。
”可以設想,此處我忽略了信仰這個基本問題。
但我并非研究克爾恺郭爾或謝斯托夫的哲學,抑或下面要談及的胡塞爾哲學(必須另找地方和另選精神形态),我隻向他們借個主題,并研究其後果是否可能符合已經确定的規則。
權當在下一意孤行吧。
我不必尋思這種形态與哪種感人肺腑的預言有關。
我隻需思考荒誕的景象與荒誕固有的特性是否讓這種形态站得住腳。
在這點上,我知道并非如此。
重溫一下荒誕所含的内容,就更好理解使克爾恺郭爾得到啟迪的方法了。
在世界的非理性和荒誕的叛逆情懷之間,克爾恺郭爾保持不了平衡。
确切地說,對産生荒誕感所需的因果關系,他是不在乎的。
既然确信逃脫不了非理性,他至少想擺脫絕望的懷念,因為他覺得絕望的懷念是沒有結果的,是沒有意義的。
但,如果說下判斷時他在這個問題上是對的,那麼作出否定時他就不一定是對的了。
假如他以狂熱的參與來代替他反叛的呐喊,那他就被引向無視荒誕,而正是荒誕至今一直使他心明眼亮,
這些過程可與任何精神形态都合情合理。
但我此刻的做法,好像要認真對待某個問題。
我不去預斷這種形态的一般價值及其教益的能量,隻想權衡這種形态是否符合我給自己提出的條件,是否與我感興趣的沖突相稱。
為此,我要重提謝斯托夫。
一位評論家援引他的一句話,值得注意:“唯一真正的出路恰恰處在人類判斷沒有出路的地方。
否則我們需要上帝幹嗎?我們轉向上帝隻是為了得到不可能得到的東西。
至于可以得到的,世人足以對付得了。
”
謝斯托夫作了充滿激情的分析之後,發現了一切存在的基本荒誕性,他不說“這就是荒誕”,而說“這就是上帝:還是拜托上帝為上策,即使上帝不适合我們任何一種理性範疇”。
為了不至于發生混淆,這位俄國哲學家甚至暗示上帝也許是記恨的、可憎的、不可理喻的、矛盾百出的,但隻要上帝的面目是最可怕的,就可确定其強大。
上帝的偉大,在于叫人摸不着頭腦;上帝的證據,在于不通人情世故。
哲學家必須自身躍進,并通過這個飛躍來擺脫理性幻想。
因此,謝斯托夫認為,接受荒誕的同時,就是荒誕本身的體現。
證實荒誕等于接受荒誕。
謝斯托夫的思想邏輯緻力于把荒誕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以便一箭雙雕,使荒誕帶來的巨大希望湧現出來。
這種形态再次證明是合理的。
但我在此固執地隻考量一個問題及其一切後果。
我不必審視一種思想或一個信德行為如何楚楚動人,本人有的是時間去研究。
我知道理性主義者對謝斯托夫的态度十分惱火。
但我覺得謝斯托夫反理性主義很有道理,因此我隻想知道他是否始終忠于荒誕之戒律。
然而,假如我們承認荒誕是希望的對立面,我們便發現存在思想對謝斯托夫而言,是以荒誕為前提的,但論證荒誕隻不過為了消除荒誕。
這種思想微妙恰如雜耍兒的一種動人把戲。
此外,當謝斯托夫把他的荒誕和流行的道德及理性對立起來,他就把他的荒誕稱為真理和救世。
所以從荒誕的根基和定義上看,謝斯托夫是贊成荒誕的。
假如承認上述概念的全部能量存在于沖擊我們最基本的希望方式中,假如感到荒誕為了生存而要求我們不必贊同,那顯而易見荒誕失去其真面目,失去其相對的人性,從而進入既不可理喻卻又令人滿意的永恒。
若有荒誕,必在人間。
荒誕概念一旦變成永恒的跳闆,便不再與人的清晰感知相連。
那麼荒誕不再是世人所證實卻不贊同的明顯事實了。
鬥争被回避了。
人融入荒誕,并在融為一體中消除自身的本質特性,即對立性、破壞性和分裂性。
這種跳躍是一種逃避。
謝斯托夫非常樂意援引哈姆雷特的話:Thetimeisoutofjoint(時間脫節了),他是懷着誠惶誠恐的希望引用的,這個說法可視為出自他的手筆。
其實哈姆雷特說的并非這層意義,也非莎士比亞筆下的原意。
陶醉于非理性和癡迷于使命感,使荒誕背離了洞若觀火的精神。
謝斯托夫認為,理性是徒勞無益的,而理性之外則有點兒東西。
一般荒誕說認為,雖然理性徒勞無益,但理性之外卻什麼也沒有了。
這一跳躍至少能讓我們對荒誕的真正本質看得更清楚一點。
我們知道荒誕隻在平衡中才有價值,首先隻在比較而并非在比較的各個階段才有價值。
而謝斯托夫恰恰把荒誕的全部重量壓在某一階段,從而破壞了平衡。
我們對理解的渴求、對絕對的懷念都恰恰隻有在能夠理解和解釋許多事情的條件下才可以說清楚。
絕對否定理性是徒勞無益的。
理性有自己的範疇,在自己的範疇裡是有效的。
這正是人類經驗的範疇。
所以我們想要把一切都搞個水落石出。
反之,我們之所以不能把什麼都搞清楚,荒誕之所以應運而生,恰恰因為碰上了有效而有限的理性,碰上了不斷再生的非理性。
然而,當謝斯托夫遷怒于黑格爾這類命題時,指出:“太陽系是按照一成不變的規律來運行的,這些規律就是太陽系的依據”
由此,通過一種自然的、不合理的反向,他的結論終于達到非理性的最佳處。
這裡特别涉及例外概念,并且是反亞裡士多德的。
但過渡不明顯,因為限度的概念和範圍的概念可以介入此處。
自然規律在某個限度内是有效應的,超過限度就反誤自身,造成荒誕。
抑或,自然規律可以在描寫範圍合理化,而不必在解釋範圍真實化
此處一切都為非理性犧牲了,由于對明晰的要求被掩蓋了,荒誕就随着與之比較的某個階段消失了。
相反,荒誕人并沒有失之水準,既承認鬥争,又絕對不藐視理性,也接受非理性。
這樣,他審視了經驗的全部已知數,在弄清楚以前是不大會跳躍的。
荒誕人隻知道,在謹小慎微的意識中,不會再有什麼希望了。
在列奧·謝斯托夫的著作中明顯可見的,也許在克爾恺郭爾的著作中更為明顯。
誠然,在一位如此不得要領的作者那裡,很難歸納明确的命題。
然而,盡管看上去是些針鋒相對的作品,但越過化名、花招和微笑,貫通整個作品卻使人覺得是對某種真理的預感(同時也是恐懼),這個真理終于在最後的著作中顯露出來:克爾恺郭爾也跳躍了。
他幼年那麼畏懼基督教,晚年終于又回來面對基督教最嚴峻的面孔。
對他亦然,二律背反和有悖常情成為信教者的準則。
一直使他對人生意義及深刻性産生絕望的東西,現在卻給他指明人生的真谛,給他擦亮了眼睛。
基督教是會引起醜聞的,克爾恺郭爾直言不諱,他所要求的,正是依納爵·羅耀拉
這種“跳躍”效果很古怪,但不該再讓我們吃驚。
克爾恺郭爾把荒誕轉變成另一個世界的标準,而荒誕隻不過是人間經驗的殘留物。
他說:“信仰者在失敗中取得了勝利。
”可以設想,此處我忽略了信仰這個基本問題。
但我并非研究克爾恺郭爾或謝斯托夫的哲學,抑或下面要談及的胡塞爾哲學(必須另找地方和另選精神形态),我隻向他們借個主題,并研究其後果是否可能符合已經确定的規則。
權當在下一意孤行吧。
我不必尋思這種形态與哪種感人肺腑的預言有關。
我隻需思考荒誕的景象與荒誕固有的特性是否讓這種形态站得住腳。
在這點上,我知道并非如此。
重溫一下荒誕所含的内容,就更好理解使克爾恺郭爾得到啟迪的方法了。
在世界的非理性和荒誕的叛逆情懷之間,克爾恺郭爾保持不了平衡。
确切地說,對産生荒誕感所需的因果關系,他是不在乎的。
既然确信逃脫不了非理性,他至少想擺脫絕望的懷念,因為他覺得絕望的懷念是沒有結果的,是沒有意義的。
但,如果說下判斷時他在這個問題上是對的,那麼作出否定時他就不一定是對的了。
假如他以狂熱的參與來代替他反叛的呐喊,那他就被引向無視荒誕,而正是荒誕至今一直使他心明眼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