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誕推理 荒誕的藩籬
關燈
小
中
大
我們就力莫能及了。
世界逃脫了我們,再次顯現出自己的本色。
那些慣于蒙面的背景又恢複了本來面目,遠離我們而去。
同樣,有些日子,見到一個女人,面孔熟悉,如同幾個月或幾年前愛過的女人,重逢之下卻把她視同陌路,也許我們硬是渴望使我們突然陷于孤獨的那種東西。
但時候未到哇。
唯一可肯定的:世界這種厚實和奇異,就是荒誕。
世人也散發出不合人情的東西。
在某些清醒的時刻,他們舉止的機械模樣,他們無謂的故作姿态,使他們周圍的一切變得愚不可及。
一個男人在封閉的玻璃亭中打電話,他的聲音聽不見,但看得見他拙劣的模拟表演。
我們不禁想問:他為什麼活着。
面對人本身不合人情所産生的這種不适,面對我們自身價值形象所感到的這種無法估量的堕落,正如當代一位作家所稱的那種“惡心”[2],也就是荒誕。
同樣,自己照鏡子,突然看到有陌生人朝我們走來,或在我們自己的相冊裡重新見到親切而令人不安的兄弟,這還是荒誕。
最後要講死亡了,要講我們對死亡的感受了。
在這一點上,話已說盡,切戒悲天憫人,是為得體。
其實最叫人驚訝的是,大家都活着,卻好像誰也“不知道”似的。
實際上是因為缺乏死亡的體驗。
從本意上講,隻有生活過的,并進入意識的東西,才是經驗過的。
這裡不妨勉強談論他人的死亡經驗。
這是一種代用品,一種智者見地,對此我們從來沒有信服過。
悲怆的俗見不能叫人心悅誠服。
恐懼實際上來自事變毋庸置疑的層面。
時間之所以使我們害怕,是時間展現數學般的演示,答案來自演示之後。
所以關于靈魂的種種漂亮說法,在這裡至少要稍為接受經驗法對其對立面的檢驗。
耳光括在僵死的軀體上留不下痕迹,靈魂已經出竅了。
經曆這個基本的、關鍵的層面,構成了荒誕感的内容。
無用感在這種命運的死亡陰影下萌發了。
血迹斑斑的數學規律支配着我們的生存狀況,對此,任何道德、任何拼搏都無法先驗地解釋清楚。
再說一遍,上述的一切,前人翻來覆去都講過了。
我隻不過做了個粗略的歸類,指出顯而易見的主題。
這些主題貫串一切文學和一切哲學,充斥日常談話,沒有必要再杜撰了。
但必須把握這些顯而易見的情況,以便探讨至關重要的問題。
再強調一遍,我感興趣的,主要不在于發現種種荒誕,而是荒誕産生的結果。
假如對這些情況确信無疑了,難道還需要作結論嗎?到什麼地步才算沒有漏洞呢?是應當自甘死亡,抑或死活抱着希望呢?有必要事先在智力上做一番同樣粗略的清理了。
精神的首要活動是區别真假。
然而,思想一旦反思自身,首先發現的,便是一種矛盾。
強詞奪理是不管用的。
幾百年來,對此道沒有人比亞裡士多德演繹得更清楚、更漂亮了: 這些觀點不攻自破,其後果經常受人嘲笑。
因為,肯定一切都是真理,等于肯定對立面的肯定,其結果等于肯定我們自己的論點是謬誤(因為對立面的肯定不容我們的論點是真理)。
但,假如說一切都是謬誤,這種肯定也是謬誤了。
假如宣稱隻有與我們對立的肯定才是謬誤,抑或隻有我們的肯定才不是謬誤,那麼我們就不得不接受無數真的或假的判斷。
因為誰提出真的肯定,等于同時宣布肯定就是真理,照此類推,以至無窮。
[3]
這種惡性循環隻是一系列惡性循環的第一環,而精神在反省自身時,便卷入這個系列旋渦,暈乎乎迷失了方向。
上述悖論,簡單明了得不能再簡單明了啦。
不管何種文字遊戲和邏輯絕技,理解首先便是統合。
精神深層的願望,甚至在最進化的活動中,也與人面對自己天地的無意識感相依為命。
所謂無意識感,就是強求親切,渴望明了。
就人而言,理解世界,就是迫使世界具有人性,在世界上烙下人的印記。
貓的世界不同于食蟻動物的世界。
“任何思想都打上人格的烙印”,這道理是不言自明的,别無深意。
同樣,精神竭力理解現實,而且隻有把現實概括成術語時,才覺得充分。
假如人承認世界也能熱愛和受苦,那麼人就會心平氣和了。
假如思想在現象的幻境中發現一些永恒的聯系,既能把現象概括為單一的原則,又能把自身歸納為單一的原則,那就算得是精神走運了,而精神幸運的神話隻不過是可笑的僞劣。
這種對統合的懷念,對絕對的渴望,表明了人間戲劇最基本的演進。
然而,說懷念是個事實,并不意味着懷念應當立即得到緩解。
因為,假如在跨越欲望和攫取之間的鴻溝時,我們贊同巴門尼德[4],肯定單一(不管是怎樣的單一)這個現實,那麼我們就墜入可笑的精神矛盾中,這是一種肯定大一統的精神,并通過肯定自身來證明自己與衆不同,進而聲稱能化解分歧。
這又是一種惡性循環,足以抑制我們的希望。
上述依舊是些不言自明的道理。
我再次重申,這些道理本身并無新意,令人感興趣的是可以從中引出的結論。
我還知道另一個不言自明的道理,那就是人必有一死。
從中引出極端結論的智者可以數得出來。
本散論中,自始至終用作為參照的,是我們以為知道的和實際知道的之間存在的不變差距,是實際贊同和假冒無知之間的不變差距;假冒的無知使我們靠理念活着,而這些理念,倘若我們真的身體力行,就會打亂我們整個生活。
面對精神的這種難解難分的矛盾,我們恰好要充分把握分離,即把我們和我們自己的創作劃開。
隻要精神滿懷希望在固定的世界裡
世界逃脫了我們,再次顯現出自己的本色。
那些慣于蒙面的背景又恢複了本來面目,遠離我們而去。
同樣,有些日子,見到一個女人,面孔熟悉,如同幾個月或幾年前愛過的女人,重逢之下卻把她視同陌路,也許我們硬是渴望使我們突然陷于孤獨的那種東西。
但時候未到哇。
唯一可肯定的:世界這種厚實和奇異,就是荒誕。
世人也散發出不合人情的東西。
在某些清醒的時刻,他們舉止的機械模樣,他們無謂的故作姿态,使他們周圍的一切變得愚不可及。
一個男人在封閉的玻璃亭中打電話,他的聲音聽不見,但看得見他拙劣的模拟表演。
我們不禁想問:他為什麼活着。
面對人本身不合人情所産生的這種不适,面對我們自身價值形象所感到的這種無法估量的堕落,正如當代一位作家所稱的那種“惡心”
同樣,自己照鏡子,突然看到有陌生人朝我們走來,或在我們自己的相冊裡重新見到親切而令人不安的兄弟,這還是荒誕。
最後要講死亡了,要講我們對死亡的感受了。
在這一點上,話已說盡,切戒悲天憫人,是為得體。
其實最叫人驚訝的是,大家都活着,卻好像誰也“不知道”似的。
實際上是因為缺乏死亡的體驗。
從本意上講,隻有生活過的,并進入意識的東西,才是經驗過的。
這裡不妨勉強談論他人的死亡經驗。
這是一種代用品,一種智者見地,對此我們從來沒有信服過。
悲怆的俗見不能叫人心悅誠服。
恐懼實際上來自事變毋庸置疑的層面。
時間之所以使我們害怕,是時間展現數學般的演示,答案來自演示之後。
所以關于靈魂的種種漂亮說法,在這裡至少要稍為接受經驗法對其對立面的檢驗。
耳光括在僵死的軀體上留不下痕迹,靈魂已經出竅了。
經曆這個基本的、關鍵的層面,構成了荒誕感的内容。
無用感在這種命運的死亡陰影下萌發了。
血迹斑斑的數學規律支配着我們的生存狀況,對此,任何道德、任何拼搏都無法先驗地解釋清楚。
再說一遍,上述的一切,前人翻來覆去都講過了。
我隻不過做了個粗略的歸類,指出顯而易見的主題。
這些主題貫串一切文學和一切哲學,充斥日常談話,沒有必要再杜撰了。
但必須把握這些顯而易見的情況,以便探讨至關重要的問題。
再強調一遍,我感興趣的,主要不在于發現種種荒誕,而是荒誕産生的結果。
假如對這些情況确信無疑了,難道還需要作結論嗎?到什麼地步才算沒有漏洞呢?是應當自甘死亡,抑或死活抱着希望呢?有必要事先在智力上做一番同樣粗略的清理了。
精神的首要活動是區别真假。
然而,思想一旦反思自身,首先發現的,便是一種矛盾。
強詞奪理是不管用的。
幾百年來,對此道沒有人比亞裡士多德演繹得更清楚、更漂亮了: 這些觀點不攻自破,其後果經常受人嘲笑。
因為,肯定一切都是真理,等于肯定對立面的肯定,其結果等于肯定我們自己的論點是謬誤(因為對立面的肯定不容我們的論點是真理)。
但,假如說一切都是謬誤,這種肯定也是謬誤了。
假如宣稱隻有與我們對立的肯定才是謬誤,抑或隻有我們的肯定才不是謬誤,那麼我們就不得不接受無數真的或假的判斷。
因為誰提出真的肯定,等于同時宣布肯定就是真理,照此類推,以至無窮。
上述悖論,簡單明了得不能再簡單明了啦。
不管何種文字遊戲和邏輯絕技,理解首先便是統合。
精神深層的願望,甚至在最進化的活動中,也與人面對自己天地的無意識感相依為命。
所謂無意識感,就是強求親切,渴望明了。
就人而言,理解世界,就是迫使世界具有人性,在世界上烙下人的印記。
貓的世界不同于食蟻動物的世界。
“任何思想都打上人格的烙印”,這道理是不言自明的,别無深意。
同樣,精神竭力理解現實,而且隻有把現實概括成術語時,才覺得充分。
假如人承認世界也能熱愛和受苦,那麼人就會心平氣和了。
假如思想在現象的幻境中發現一些永恒的聯系,既能把現象概括為單一的原則,又能把自身歸納為單一的原則,那就算得是精神走運了,而精神幸運的神話隻不過是可笑的僞劣。
這種對統合的懷念,對絕對的渴望,表明了人間戲劇最基本的演進。
然而,說懷念是個事實,并不意味着懷念應當立即得到緩解。
因為,假如在跨越欲望和攫取之間的鴻溝時,我們贊同巴門尼德
這又是一種惡性循環,足以抑制我們的希望。
上述依舊是些不言自明的道理。
我再次重申,這些道理本身并無新意,令人感興趣的是可以從中引出的結論。
我還知道另一個不言自明的道理,那就是人必有一死。
從中引出極端結論的智者可以數得出來。
本散論中,自始至終用作為參照的,是我們以為知道的和實際知道的之間存在的不變差距,是實際贊同和假冒無知之間的不變差距;假冒的無知使我們靠理念活着,而這些理念,倘若我們真的身體力行,就會打亂我們整個生活。
面對精神的這種難解難分的矛盾,我們恰好要充分把握分離,即把我們和我們自己的創作劃開。
隻要精神滿懷希望在固定的世界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