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眼神
關燈
小
中
大
,米也沒有了,大陸的船隻好久沒來,他便掐指算算房東什麼時候祭竈。
因為他與房東已成了好朋友,一定能美滋滋地飽餐一頓。
他還有好幾位黎族朋友,經常互相往訪。
遇到好天氣,他喜歡站在朋友的家門口看行人;下雨了,他便借了當地的椰笠、木屐穿戴上回家,一路上婦女、孩子看他怪模怪樣哈哈大笑,連狗群也向着他吠叫。
他沖着婦女、孩子和狗群發問:“笑我怪樣子吧?叫我怪樣子吧?” 有時他喝酒半醉,迷迷糊糊地去拜訪朋友,孩子們口吹蔥葉迎送,他隻記得自己的住處在牛欄西面,就一路尋着牛糞摸回去。
蘇東坡在海南島居留三年後遇赦北歸,歸途中吟了兩句詩: 九死南荒吾不恨, 茲遊奇絕冠平生。
海南之行,竟是他一生中最奇特,也最有意思的一段遭遇。
文化大師如是說,海南島也對得起中國文化史了。
對海南島來說,無論“五公”的恨,還是蘇東坡的冤,它都不清楚。
它隻有滋潤的風,溫暖的水,暢快的笑,潔白的牙齒,忽閃的眼。
大陸的人士來了,不管如何傷痕斑斑,先住下,既不先聽你申訴,也不陪着你歎息,隻讓你在不知不覺間稍稍平靜,然後過一段日子試試看。
來了不多久就要回去,揮手歡送;盼不到回去的時日,也盡管安心。
回去時已經恢複名譽為你高興,回去時依然罪名深重也有輕輕慰撫。
初來時是青年是老年在所不計,是獨身是全家都可安排。
離開時要徹底搬遷為你挎包擡箱,要留下一些後代繼續生活,更悉聽尊便,椰林下的木屋留着呢。
——這一切,使我想到帶有母性美的淳樸村婦。
四 宋朝的流放把海南搞得如此熱鬧,海南溫和地一笑;宋朝終于氣數盡了,流亡将士擁立最後一個皇帝于南海崖山,後又退踞海南島抗元,海南接納了他們,又溫和地一笑;不久元将收買叛兵完全占領海南,海南也接受了,依然溫和地一笑。
在這兵荒馬亂的年月間,有一個非常瑣碎的曆史細節肯定不會引起任何人注意:有一天,一艘北來的航船在海南島南端的崖州靠岸,船上走下來一名來自江蘇松江(今屬上海)烏泥泾的青年女子。
她抖抖索索,言語不通,唯一能通的也就是那溫和的一笑。
當地的黎族姊妹回以一笑,沒多說什麼就把她安頓了下來。
這位青年女子原是個童養媳,為逃離婆家的淩辱躲進了一條船,沒想到這條船走得那麼遠,更沒想到她所到達的這個言語不通的黎族地區恰恰是當時中國和世界的紡織聖地。
女人學紡織天經地義,她在黎族姊妹的傳授下很快也成了紡織高手。
一過三十年,她已五十出頭,因思鄉心切帶着棉紡機具坐船北歸。
她到松江老家後被人稱為黃道婆,因她,一種全新的紡織品馳譽神州大地。
四方人士贊美道:“松郡棉布,衣被天下。
” 黃道婆北返時元朝滅宋朝已有十七八年。
海南給予中原的,不是舊朝的殘夢,不是勃郁的血性,而隻是纖纖素手中的縷縷棉紗、柔柔布帛。
改朝換代的是非曲直很難争得明白,但不必争論的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前輩都穿過棉衣棉布,都分享過海南島女性文明的熱量。
五 元代易過,到了明代,海南島開始培育出土生土長的文化名人。
流放者當年在教育事業上的播種終于有了收成。
最著名的自然是邱濬。
還在少年時代,這個出生在海南島瓊山下田村的聰明孩子已經吟出一首以五指山為題的詩。
讓人吃驚的不是少年吟詩,而是這首詩居然把巍巍五指山比作一隻巨大無比的手,撐起了中華半壁雲天,不僅在雲天中摘星、弄雲、逗月,而且還要遠遠地指點中原江山! 果然,後來邱濬科舉高中,仕途順達,官至禮部尚書、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不僅學問淵博,而且政績卓著,官聲很好。
多年前我在《中國戲劇史》中曾嚴厲批評過他寫的傳奇《五倫全備記》,我至今仍不喜歡這個劇本,但當我接觸了不少前所未見的材料之後,卻對他的人品有了更多的尊重。
特别是他官做得越大越思念家鄉的那番情意,讓我十分動心。
孝宗皇帝信任他,喜歡與他下棋,據說他每下一步棋就在口中念念有詞:“将軍——海南錢糧減三分。
”皇帝以為是民間下棋的口頭禅,也跟着念叨,沒想到皇帝一念邱濬就立即下跪謝恩——君無戲言,海南賦稅也就減免三分。
即便這事帶點玩鬧性質,年邁的大臣為了故鄉撲通跪下的情景還是頗為感人的。
邱濬晚年思鄉病之嚴重,在曆代官場中是罕見的。
七十歲的老人絮絮叨叨、沒完沒了呓語,其“治國平天下”的豪情銷蝕得差不多了,心中隻剩下那個溫柔甯靜的海島。
邱濬最終死于北京,回海南的隻是他的靈柩。
他的曾孫叫邱郊,在村子裡結識了一個在學問上很用功的朋友,經常來往。
這位朋友的名字後來響徹九州:海瑞。
海瑞的行止體現了一種顯而易見的陽剛風骨,甚至身後數百年依然讓人害怕,讓人贊揚。
與邱濬一樣,海瑞對家鄉也是情深意笃:罷了官,就回家鄉安靜住着;複了職,到了哪兒都要踮腳南望。
海瑞最後也像邱濬一樣死于任上,靈柩回鄉
因為他與房東已成了好朋友,一定能美滋滋地飽餐一頓。
他還有好幾位黎族朋友,經常互相往訪。
遇到好天氣,他喜歡站在朋友的家門口看行人;下雨了,他便借了當地的椰笠、木屐穿戴上回家,一路上婦女、孩子看他怪模怪樣哈哈大笑,連狗群也向着他吠叫。
他沖着婦女、孩子和狗群發問:“笑我怪樣子吧?叫我怪樣子吧?” 有時他喝酒半醉,迷迷糊糊地去拜訪朋友,孩子們口吹蔥葉迎送,他隻記得自己的住處在牛欄西面,就一路尋着牛糞摸回去。
蘇東坡在海南島居留三年後遇赦北歸,歸途中吟了兩句詩: 九死南荒吾不恨, 茲遊奇絕冠平生。
海南之行,竟是他一生中最奇特,也最有意思的一段遭遇。
文化大師如是說,海南島也對得起中國文化史了。
對海南島來說,無論“五公”的恨,還是蘇東坡的冤,它都不清楚。
它隻有滋潤的風,溫暖的水,暢快的笑,潔白的牙齒,忽閃的眼。
大陸的人士來了,不管如何傷痕斑斑,先住下,既不先聽你申訴,也不陪着你歎息,隻讓你在不知不覺間稍稍平靜,然後過一段日子試試看。
來了不多久就要回去,揮手歡送;盼不到回去的時日,也盡管安心。
回去時已經恢複名譽為你高興,回去時依然罪名深重也有輕輕慰撫。
初來時是青年是老年在所不計,是獨身是全家都可安排。
離開時要徹底搬遷為你挎包擡箱,要留下一些後代繼續生活,更悉聽尊便,椰林下的木屋留着呢。
——這一切,使我想到帶有母性美的淳樸村婦。
四 宋朝的流放把海南搞得如此熱鬧,海南溫和地一笑;宋朝終于氣數盡了,流亡将士擁立最後一個皇帝于南海崖山,後又退踞海南島抗元,海南接納了他們,又溫和地一笑;不久元将收買叛兵完全占領海南,海南也接受了,依然溫和地一笑。
在這兵荒馬亂的年月間,有一個非常瑣碎的曆史細節肯定不會引起任何人注意:有一天,一艘北來的航船在海南島南端的崖州靠岸,船上走下來一名來自江蘇松江(今屬上海)烏泥泾的青年女子。
她抖抖索索,言語不通,唯一能通的也就是那溫和的一笑。
當地的黎族姊妹回以一笑,沒多說什麼就把她安頓了下來。
這位青年女子原是個童養媳,為逃離婆家的淩辱躲進了一條船,沒想到這條船走得那麼遠,更沒想到她所到達的這個言語不通的黎族地區恰恰是當時中國和世界的紡織聖地。
女人學紡織天經地義,她在黎族姊妹的傳授下很快也成了紡織高手。
一過三十年,她已五十出頭,因思鄉心切帶着棉紡機具坐船北歸。
她到松江老家後被人稱為黃道婆,因她,一種全新的紡織品馳譽神州大地。
四方人士贊美道:“松郡棉布,衣被天下。
” 黃道婆北返時元朝滅宋朝已有十七八年。
海南給予中原的,不是舊朝的殘夢,不是勃郁的血性,而隻是纖纖素手中的縷縷棉紗、柔柔布帛。
改朝換代的是非曲直很難争得明白,但不必争論的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前輩都穿過棉衣棉布,都分享過海南島女性文明的熱量。
五 元代易過,到了明代,海南島開始培育出土生土長的文化名人。
流放者當年在教育事業上的播種終于有了收成。
最著名的自然是邱濬。
還在少年時代,這個出生在海南島瓊山下田村的聰明孩子已經吟出一首以五指山為題的詩。
讓人吃驚的不是少年吟詩,而是這首詩居然把巍巍五指山比作一隻巨大無比的手,撐起了中華半壁雲天,不僅在雲天中摘星、弄雲、逗月,而且還要遠遠地指點中原江山! 果然,後來邱濬科舉高中,仕途順達,官至禮部尚書、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不僅學問淵博,而且政績卓著,官聲很好。
多年前我在《中國戲劇史》中曾嚴厲批評過他寫的傳奇《五倫全備記》,我至今仍不喜歡這個劇本,但當我接觸了不少前所未見的材料之後,卻對他的人品有了更多的尊重。
特别是他官做得越大越思念家鄉的那番情意,讓我十分動心。
孝宗皇帝信任他,喜歡與他下棋,據說他每下一步棋就在口中念念有詞:“将軍——海南錢糧減三分。
”皇帝以為是民間下棋的口頭禅,也跟着念叨,沒想到皇帝一念邱濬就立即下跪謝恩——君無戲言,海南賦稅也就減免三分。
即便這事帶點玩鬧性質,年邁的大臣為了故鄉撲通跪下的情景還是頗為感人的。
邱濬晚年思鄉病之嚴重,在曆代官場中是罕見的。
七十歲的老人絮絮叨叨、沒完沒了呓語,其“治國平天下”的豪情銷蝕得差不多了,心中隻剩下那個溫柔甯靜的海島。
邱濬最終死于北京,回海南的隻是他的靈柩。
他的曾孫叫邱郊,在村子裡結識了一個在學問上很用功的朋友,經常來往。
這位朋友的名字後來響徹九州:海瑞。
海瑞的行止體現了一種顯而易見的陽剛風骨,甚至身後數百年依然讓人害怕,讓人贊揚。
與邱濬一樣,海瑞對家鄉也是情深意笃:罷了官,就回家鄉安靜住着;複了職,到了哪兒都要踮腳南望。
海瑞最後也像邱濬一樣死于任上,靈柩回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