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化山河
關燈
小
中
大
自以為獲得西方立場的中國評論者的批判熱點。
他們贊頌古希臘、古羅馬的海上戰績,羨慕地理大發現之後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的海洋霸權,嘲笑中國對此完全漠然,直至十九世紀在諸多海上侵略者面前屢屢慘敗。
這種批判忽視了一個宏觀前提:地球不存在一種“全能文化”。
任何文化都是特定生态的産物,因此不能作跨生态攀比。
中國在封閉環境中埋頭耕作,自給自足,既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對外遠征擄掠。
但是對内,卻需要對遼闊的黃河、長江流域進行統一治理,以免不同河段間在灌溉和防災上的互戕。
這種農耕生态沉澱成了一種文化心理,追求穩定、統一、保守、集權,即使擁有了鄭和這樣的航海技術,也無心海洋戰略。
是的,中國有太多太多的缺點,但是如果回到本文開頭的視野,從遠處看地球,卻會發現蝼蟻般的人群在不大的星球上實施跨海侵害同類的霸權和戰略是多麼無聊。
相比之下,中國從來沒有跨海遠征。
我想,如果天地有眼,最看不下去的也許是歐洲人十六世紀跨海對天真的印第安文明的毀滅,以及十九世紀跨海用毒品和炮火來侵犯安靜的中國。
他們後來編制了一些好聽的概念,難道就能把這些惡行都洗白了? 我從來不相信那些高談闊論,隻願意觀察山河大地的臉色和眼神。
偶然擡頭看天,猜測宇宙是否把地球忘了。
忘了就好,一旦記得,可不是玩的。
趁還有點時間,我覺得比較有趣的事情是多走走,了解曆代祖先各種所作所為的生态理由。
當然,說到底,這種了解也是徒勞。
但除此之外,還能做什麼呢? 在這個過程中,隻有一個經驗可以奉送同類。
那就是:天下萬物中,能夠做人不容易,不妨開心過完這一生。
開心的障礙是重重憂慮和煩惱,但是隻要像我這樣時時記得地球是怎麼回事、人類是怎麼回事,那些瑣瑣碎碎的障礙就會頃刻不見,那些曾經壓迫過我們的榮譽、事業、地位也會頃刻不見。
于是,整個身心都放下了,輕松了,開心了,再看周邊熱鬧,全都成了表演。
看一會兒表演也不錯,然後走路。
陌生的山河迎面而來又一一退去,行走中的人更能知道生存是什麼。
再宏偉的史詩也留不住,隻剩下與之相關的無言山河。
陸遊說:“細雨騎驢入劍門。
”劍門是權力地圖的千古雄關,但消解它的,隻是雨,隻是驢。
史詩也會變成文字存之于世,顧炎武說:“常将《漢書》挂牛角。
”煌煌漢代,也就這麼晃蕩在牛角上了。
那牛,正走在深秋黃昏的山道間。
陸遊、顧炎武他們在旅行中讓人間的大事變小、變軟、變輕,這頗合我意。
曆史是山河鑄造的,連山河都可以随腳而過,那曆史就更不在話下了。
我不能預計地球的壽命、人間的禍福,卻希望有更多的人走在路上。
八 年輕的行走者們總是希望我能給他們提一些建議,最先該到哪裡去。
中國該去的地方不少,如果除去那些堆壓了很多複雜故事的皇城、經院,偏重于滲透了文化的美麗山河,那我就可以随手寫出 二十幾個自己比較喜歡的點。
大家先走着,以後有機會再補充。
我首度建議的名單是—— 長江三峽; 黃河壺口; 長白山天池; 安陽殷墟; 三星堆; 曲阜孔林; 都江堰; 泰山; 兵馬俑; 萬裡長城; 高昌故城; 交河故城; 庫車千佛洞;敦煌石窟; 雲岡石窟; 龍門石窟; 法門寺; 西夏王陵; 杭州西湖; 南京紫金山; 承德避暑山莊; 峨眉山; 黃山; 廬山; 九寨溝; 桂林漓江; 普洱茶山; 黔東南村寨。
寫下後數了數,二十八項。
不管世界多麼無聊、人生多麼短暫,以這樣的面貌出現的中國文化實在有點可愛,值得為它來人間一遭。
為了供行走者參考,我把自己過去行走時寫的一些文章選編了一下,名為《山河之書》。
這個書名,比較符合我上面所說的思路。
以前也為同樣的目的編過一本《摩挲大地》,不少讀者覺得“摩挲”兩字太偏,讀起來不順口,我接受他們的意見。
英勇的探險家餘純順先生在羅布泊沙漠遇難後,人們在他極少的随身遺物中發現了我寫的書。
這事讓我很感動,進一步明白了山河行走者要戰勝孤獨,隻能靠文字互相取暖。
我的書一直暢銷,可見後起的行走者還是不少。
又想起了周濤所寫的螞蟻。
我這一隻,用文字在泥土上劃下淡淡的印痕,給後面的同類一點鼓勵。
他們贊頌古希臘、古羅馬的海上戰績,羨慕地理大發現之後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的海洋霸權,嘲笑中國對此完全漠然,直至十九世紀在諸多海上侵略者面前屢屢慘敗。
這種批判忽視了一個宏觀前提:地球不存在一種“全能文化”。
任何文化都是特定生态的産物,因此不能作跨生态攀比。
中國在封閉環境中埋頭耕作,自給自足,既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對外遠征擄掠。
但是對内,卻需要對遼闊的黃河、長江流域進行統一治理,以免不同河段間在灌溉和防災上的互戕。
這種農耕生态沉澱成了一種文化心理,追求穩定、統一、保守、集權,即使擁有了鄭和這樣的航海技術,也無心海洋戰略。
是的,中國有太多太多的缺點,但是如果回到本文開頭的視野,從遠處看地球,卻會發現蝼蟻般的人群在不大的星球上實施跨海侵害同類的霸權和戰略是多麼無聊。
相比之下,中國從來沒有跨海遠征。
我想,如果天地有眼,最看不下去的也許是歐洲人十六世紀跨海對天真的印第安文明的毀滅,以及十九世紀跨海用毒品和炮火來侵犯安靜的中國。
他們後來編制了一些好聽的概念,難道就能把這些惡行都洗白了? 我從來不相信那些高談闊論,隻願意觀察山河大地的臉色和眼神。
偶然擡頭看天,猜測宇宙是否把地球忘了。
忘了就好,一旦記得,可不是玩的。
趁還有點時間,我覺得比較有趣的事情是多走走,了解曆代祖先各種所作所為的生态理由。
當然,說到底,這種了解也是徒勞。
但除此之外,還能做什麼呢? 在這個過程中,隻有一個經驗可以奉送同類。
那就是:天下萬物中,能夠做人不容易,不妨開心過完這一生。
開心的障礙是重重憂慮和煩惱,但是隻要像我這樣時時記得地球是怎麼回事、人類是怎麼回事,那些瑣瑣碎碎的障礙就會頃刻不見,那些曾經壓迫過我們的榮譽、事業、地位也會頃刻不見。
于是,整個身心都放下了,輕松了,開心了,再看周邊熱鬧,全都成了表演。
看一會兒表演也不錯,然後走路。
陌生的山河迎面而來又一一退去,行走中的人更能知道生存是什麼。
再宏偉的史詩也留不住,隻剩下與之相關的無言山河。
陸遊說:“細雨騎驢入劍門。
”劍門是權力地圖的千古雄關,但消解它的,隻是雨,隻是驢。
史詩也會變成文字存之于世,顧炎武說:“常将《漢書》挂牛角。
”煌煌漢代,也就這麼晃蕩在牛角上了。
那牛,正走在深秋黃昏的山道間。
陸遊、顧炎武他們在旅行中讓人間的大事變小、變軟、變輕,這頗合我意。
曆史是山河鑄造的,連山河都可以随腳而過,那曆史就更不在話下了。
我不能預計地球的壽命、人間的禍福,卻希望有更多的人走在路上。
八 年輕的行走者們總是希望我能給他們提一些建議,最先該到哪裡去。
中國該去的地方不少,如果除去那些堆壓了很多複雜故事的皇城、經院,偏重于滲透了文化的美麗山河,那我就可以随手寫出 二十幾個自己比較喜歡的點。
大家先走着,以後有機會再補充。
我首度建議的名單是—— 長江三峽; 黃河壺口; 長白山天池; 安陽殷墟; 三星堆; 曲阜孔林; 都江堰; 泰山; 兵馬俑; 萬裡長城; 高昌故城; 交河故城; 庫車千佛洞;敦煌石窟; 雲岡石窟; 龍門石窟; 法門寺; 西夏王陵; 杭州西湖; 南京紫金山; 承德避暑山莊; 峨眉山; 黃山; 廬山; 九寨溝; 桂林漓江; 普洱茶山; 黔東南村寨。
寫下後數了數,二十八項。
不管世界多麼無聊、人生多麼短暫,以這樣的面貌出現的中國文化實在有點可愛,值得為它來人間一遭。
為了供行走者參考,我把自己過去行走時寫的一些文章選編了一下,名為《山河之書》。
這個書名,比較符合我上面所說的思路。
以前也為同樣的目的編過一本《摩挲大地》,不少讀者覺得“摩挲”兩字太偏,讀起來不順口,我接受他們的意見。
英勇的探險家餘純順先生在羅布泊沙漠遇難後,人們在他極少的随身遺物中發現了我寫的書。
這事讓我很感動,進一步明白了山河行走者要戰勝孤獨,隻能靠文字互相取暖。
我的書一直暢銷,可見後起的行走者還是不少。
又想起了周濤所寫的螞蟻。
我這一隻,用文字在泥土上劃下淡淡的印痕,給後面的同類一點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