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流亡的骨頭
關燈
小
中
大
和“自由歐洲電台”工作。
9 1952年,馬洛伊和羅拉移居美國紐約,并在倫敦出版了流亡中寫的第一部作品《和平的伊薩卡島》。
1954年在《文化人》雜志發表長詩《亡人的話》,被譽為20世紀匈牙利詩歌的傑作。
身在異邦,心在家鄉,馬洛伊曾在紐約的中央公園裡寫過一首小詩《我這是在哪兒?》,流露出他背井離鄉的無奈和惆怅: 我坐在長椅上,仰望着天空。
是中央公園,不是瑪格麗特島。
生活多麼美好——我要什麼,就得到什麼。
這裡的面包有股多麼怪的味道。
怎樣的房屋和怎樣的街道! 莫非現在叫卡洛伊環路? 這是怎樣的民衆啊!——能夠忍受匆忙的腳步。
到底誰在照看可憐祖母的墳冢? 空氣醉人。
陽光明媚。
上帝啊!——我這是在哪兒? 1956年10月,匈牙利爆發了反抗蘇聯統治的人民自由革命,馬洛伊在“自由歐洲電台”進行時事評論。
次年,馬洛伊夫婦加入了美國國籍。
1967年馬洛伊夫婦移居意大利南部的薩萊諾市。
1973年,馬洛伊和羅拉去維也納旅遊以紀念他倆結婚五十周年,但沒有回咫尺之遙的祖國。
自從馬洛伊流亡後,匈牙利查禁了他的作品。
1970年代,匈牙利政府為了改善國際形象,不僅解禁了馬洛伊的作品,而且邀請作家回國。
然而,馬洛伊的骨頭很硬,他表示隻要自己的家鄉還不自由,他就決不返鄉,甚至禁止自己的作品在匈牙利出版。
1974年底他們返回美國,1980年移居聖地亞哥,在那裡度過他的晚年。
20世紀,歐洲有許多文人過着流亡生活,但很少有誰流亡得像馬洛伊這樣決絕和孤獨,他的骨頭本來就很硬,流亡更是把它磨砺成了鋼鐵。
托馬斯·曼戰後也沒有回德國,但他可以說“我在哪裡,德國文化就在哪裡”。
德國人都在讀他的書,以這位堅決的反法西斯作家為榮。
可馬洛伊呢?他的匈牙利文化在哪兒?他代表的高尚文化已經成為曆史,冷戰的文化充滿了謊言,即便他的祖國不禁他的書,他也堅持沉默,捍衛自己堅守的道德價值和文化價值,不與政治和流行為伍,但他一生沒有放棄母語寫作,也不為西方的市場寫作。
流亡期間,他不停地寫作,沒有出版社給他出書,他就自己出錢印,至少羅拉是他的讀者。
流亡期間,他先後出版了長篇小說《聖熱内羅的血》(1965)、《卡努杜斯的審判》(1965)、《在羅馬發生了什麼》(1971)、《土地,土地……!》(1972)、《強壯劑》(1975)、《尤迪特……和尾聲》(1980)、《三十枚銀币》(1983)、《青春集》(1988),詩集《一位來自威尼斯的先生》(1960)、《海豚回首》(1978),戲劇《約伯……和他的書》(1982),以及1945至1985年的《日記》。
在這些作品中,最重要的除了《土地,土地……!》外,就該算《尤迪特……和尾聲》了。
其實,《尤迪特……和尾聲》是《真愛》的續篇,以一對情人獨白的形式,将四十年前寫的故事延續到了現在,延伸到了美國,為逝去的時代和被戰争和革命消滅了的“市民文化”唱了挽歌。
毫無疑問,作者在書裡留下了自己的影子——站在被炸毀的公寓廢墟中央,站在幾萬卷被炸成紙漿的書籍中央,直面文化的毀滅。
這是馬洛伊一生唯一續寫的小說,可見他對這部書情有獨鐘。
作者去世後,《真愛》和《尤迪特……和尾聲》被合訂在一起出版,就是讀者将要讀到的中文版《僞裝成獨白的愛情》。
在流亡的歲月,馬洛伊除了與愛妻羅拉相依為命,不離不棄,還領養了一個兒子亞諾士,亞諾士結婚後生了三個孩子,他們成了作家夫婦的感情安慰。
然而歲月無情,從1985年開始死神一次次逼近他,他的弟弟伽博爾和妹妹卡托于這一年去世。
1986年1月4日,與他厮守了半個多世紀的愛妻羅拉也離開了他;秋天,他那位是電影導演的弟弟蓋佐去世。
1987年春天,養子亞諾士也不幸去世,白發人送黑發人,馬洛伊再次陷入深深的悲痛。
就在這年秋天,他留下了遺囑。
10 1988年,随着東歐局勢的改變,匈牙利科學院和匈牙利作家協會先後與他取得聯系,歡迎他葉落歸根,但他還是沒有動心。
歲月和曆史已經讓他失去了一切,他不想失去最後一分對自由理想的堅持。
遺憾的是,馬洛伊未等到祖國自由,他太老了,太孤獨了。
1989年1月15日,他在日記裡寫下了最後一行:“我等着死神的召喚,我并不着急,但也不耽擱。
時間到了。
” 2月20日,他寫了最後一封信給好友、遺稿托管人沃羅什瓦利·伊什特萬(V?r?sváryIstván)夫婦,他在信中寫道:“親愛的伊什特萬和親愛的伊蓮:我心灰意懶,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始終疲乏無力,再這樣下去,我很快就不得不進醫院接受看護。
這個我想盡量避免。
謝謝你們的友誼。
你們要好好照顧彼此。
我懷着最好的祝願想念你們。
馬洛伊·山多爾。
” 2月21日,馬洛伊在聖地亞哥家中用一枚子彈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他以自由地選擇死亡這個高傲的姿态成為不朽。
“所有的一切慢慢變成了回憶。
風景、開放的空間、我行走的大地,所有的一切都充滿了啟示。
所有的一切都講述着這條遭到損毀、已然流逝、痛苦而甜美的生命,所有的土地都粘挂着無可挽回的、殘酷的美麗。
也許,我還有很少的時間。
但是我要作為死者經曆我的人生:我的羞恥(這個羞恥就是在這裡維生,就是我在這裡度過的生命之恥)不允許做另外的判決。
”馬洛伊生前曾這樣說。
1942年,他還寫過一首《在考紹》的詩,在中年時就平心靜氣地講述了生與死的輪回: 嚴肅的,令人回憶的 與亡者以你相稱的 與先人相互慰藉的 驕傲和獨一無二的 旅行,這也是宿命—— 我從這裡開始,或許 也在這裡結束。
就在馬洛伊離世那年的秋天,東歐劇變,柏林牆倒塌,匈牙利也發生了體制改革,蘇聯從匈牙利徹底撤軍。
他自由的夢實現了,但他提前去了天上。
從1990年開始,他的全部作品在匈牙利陸續出版,政府還追授他“科舒特獎章”,這是曆史上第一次将這個獎章頒發給亡者。
從某個角度講,馬洛伊這根流亡的骨頭以他的堅韌不屈,戰勝了殘酷的時間與喑啞的體制。
匈牙利還設立了慧眼識珠的馬洛伊文學獎,推出了一位又一位的後繼者,其中包括繼承了他精神衣缽的凱爾泰斯。
正如匈牙利文學評論家普莫卡奇·貝拉所言:“假如,有過一位其生活方式、世界觀、道德及信仰本身等所有的一切就代表着文學的作家,那麼毫無疑問,這個人就是馬洛伊·山多爾。
在他的文字裡,可以找到生命的意義;在他的語言中,可以窺見個體與群體的有機秩序,體現了整個民族的全部努力和面貌。
” 馬洛伊一生都沒有放下筆,總共寫了五十多部作品,長達十幾卷的《日記》更具有曆史、文學和思想價值。
作家去世後,他的全部作品在匈牙利出版,留下的遺稿也陸續面世,新出版了至少有二十多部著作,其中最重要的是1945至1989年的《日記》全本、《一個市民的自白》全本和《我想要沉默》、《解放》,還有與友人的書信集和早年創作的小說集。
“死亡的詩人仍在勤奮工作”,這是馬洛伊曾經形容他的文學啟蒙恩師科斯托拉尼·德熱而寫下的一句話,實際上這句話也寫給了他自己。
很希望譯林出版社的這幾本馬洛伊作品隻是我們認識馬洛伊的開始,也希望這位已成為天使的老作家能通過文字坐到我們中間,他是凡間極少見到的高尚、獨立、聰慧、堅韌、柔情、勤奮,而且品質上幾乎沒有瑕疵的人。
即便因為他,我也願相信:存在天使。
2014年11月22日,布達佩斯
9 1952年,馬洛伊和羅拉移居美國紐約,并在倫敦出版了流亡中寫的第一部作品《和平的伊薩卡島》。
1954年在《文化人》雜志發表長詩《亡人的話》,被譽為20世紀匈牙利詩歌的傑作。
身在異邦,心在家鄉,馬洛伊曾在紐約的中央公園裡寫過一首小詩《我這是在哪兒?》,流露出他背井離鄉的無奈和惆怅: 我坐在長椅上,仰望着天空。
是中央公園,不是瑪格麗特島。
生活多麼美好——我要什麼,就得到什麼。
這裡的面包有股多麼怪的味道。
怎樣的房屋和怎樣的街道! 莫非現在叫卡洛伊環路? 這是怎樣的民衆啊!——能夠忍受匆忙的腳步。
到底誰在照看可憐祖母的墳冢? 空氣醉人。
陽光明媚。
上帝啊!——我這是在哪兒? 1956年10月,匈牙利爆發了反抗蘇聯統治的人民自由革命,馬洛伊在“自由歐洲電台”進行時事評論。
次年,馬洛伊夫婦加入了美國國籍。
1967年馬洛伊夫婦移居意大利南部的薩萊諾市。
1973年,馬洛伊和羅拉去維也納旅遊以紀念他倆結婚五十周年,但沒有回咫尺之遙的祖國。
自從馬洛伊流亡後,匈牙利查禁了他的作品。
1970年代,匈牙利政府為了改善國際形象,不僅解禁了馬洛伊的作品,而且邀請作家回國。
然而,馬洛伊的骨頭很硬,他表示隻要自己的家鄉還不自由,他就決不返鄉,甚至禁止自己的作品在匈牙利出版。
1974年底他們返回美國,1980年移居聖地亞哥,在那裡度過他的晚年。
20世紀,歐洲有許多文人過着流亡生活,但很少有誰流亡得像馬洛伊這樣決絕和孤獨,他的骨頭本來就很硬,流亡更是把它磨砺成了鋼鐵。
托馬斯·曼戰後也沒有回德國,但他可以說“我在哪裡,德國文化就在哪裡”。
德國人都在讀他的書,以這位堅決的反法西斯作家為榮。
可馬洛伊呢?他的匈牙利文化在哪兒?他代表的高尚文化已經成為曆史,冷戰的文化充滿了謊言,即便他的祖國不禁他的書,他也堅持沉默,捍衛自己堅守的道德價值和文化價值,不與政治和流行為伍,但他一生沒有放棄母語寫作,也不為西方的市場寫作。
流亡期間,他不停地寫作,沒有出版社給他出書,他就自己出錢印,至少羅拉是他的讀者。
流亡期間,他先後出版了長篇小說《聖熱内羅的血》(1965)、《卡努杜斯的審判》(1965)、《在羅馬發生了什麼》(1971)、《土地,土地……!》(1972)、《強壯劑》(1975)、《尤迪特……和尾聲》(1980)、《三十枚銀币》(1983)、《青春集》(1988),詩集《一位來自威尼斯的先生》(1960)、《海豚回首》(1978),戲劇《約伯……和他的書》(1982),以及1945至1985年的《日記》。
在這些作品中,最重要的除了《土地,土地……!》外,就該算《尤迪特……和尾聲》了。
其實,《尤迪特……和尾聲》是《真愛》的續篇,以一對情人獨白的形式,将四十年前寫的故事延續到了現在,延伸到了美國,為逝去的時代和被戰争和革命消滅了的“市民文化”唱了挽歌。
毫無疑問,作者在書裡留下了自己的影子——站在被炸毀的公寓廢墟中央,站在幾萬卷被炸成紙漿的書籍中央,直面文化的毀滅。
這是馬洛伊一生唯一續寫的小說,可見他對這部書情有獨鐘。
作者去世後,《真愛》和《尤迪特……和尾聲》被合訂在一起出版,就是讀者将要讀到的中文版《僞裝成獨白的愛情》。
在流亡的歲月,馬洛伊除了與愛妻羅拉相依為命,不離不棄,還領養了一個兒子亞諾士,亞諾士結婚後生了三個孩子,他們成了作家夫婦的感情安慰。
然而歲月無情,從1985年開始死神一次次逼近他,他的弟弟伽博爾和妹妹卡托于這一年去世。
1986年1月4日,與他厮守了半個多世紀的愛妻羅拉也離開了他;秋天,他那位是電影導演的弟弟蓋佐去世。
1987年春天,養子亞諾士也不幸去世,白發人送黑發人,馬洛伊再次陷入深深的悲痛。
就在這年秋天,他留下了遺囑。
10 1988年,随着東歐局勢的改變,匈牙利科學院和匈牙利作家協會先後與他取得聯系,歡迎他葉落歸根,但他還是沒有動心。
歲月和曆史已經讓他失去了一切,他不想失去最後一分對自由理想的堅持。
遺憾的是,馬洛伊未等到祖國自由,他太老了,太孤獨了。
1989年1月15日,他在日記裡寫下了最後一行:“我等着死神的召喚,我并不着急,但也不耽擱。
時間到了。
” 2月20日,他寫了最後一封信給好友、遺稿托管人沃羅什瓦利·伊什特萬(V?r?sváryIstván)夫婦,他在信中寫道:“親愛的伊什特萬和親愛的伊蓮:我心灰意懶,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始終疲乏無力,再這樣下去,我很快就不得不進醫院接受看護。
這個我想盡量避免。
謝謝你們的友誼。
你們要好好照顧彼此。
我懷着最好的祝願想念你們。
馬洛伊·山多爾。
” 2月21日,馬洛伊在聖地亞哥家中用一枚子彈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他以自由地選擇死亡這個高傲的姿态成為不朽。
“所有的一切慢慢變成了回憶。
風景、開放的空間、我行走的大地,所有的一切都充滿了啟示。
所有的一切都講述着這條遭到損毀、已然流逝、痛苦而甜美的生命,所有的土地都粘挂着無可挽回的、殘酷的美麗。
也許,我還有很少的時間。
但是我要作為死者經曆我的人生:我的羞恥(這個羞恥就是在這裡維生,就是我在這裡度過的生命之恥)不允許做另外的判決。
”馬洛伊生前曾這樣說。
1942年,他還寫過一首《在考紹》的詩,在中年時就平心靜氣地講述了生與死的輪回: 嚴肅的,令人回憶的 與亡者以你相稱的 與先人相互慰藉的 驕傲和獨一無二的 旅行,這也是宿命—— 我從這裡開始,或許 也在這裡結束。
就在馬洛伊離世那年的秋天,東歐劇變,柏林牆倒塌,匈牙利也發生了體制改革,蘇聯從匈牙利徹底撤軍。
他自由的夢實現了,但他提前去了天上。
從1990年開始,他的全部作品在匈牙利陸續出版,政府還追授他“科舒特獎章”,這是曆史上第一次将這個獎章頒發給亡者。
從某個角度講,馬洛伊這根流亡的骨頭以他的堅韌不屈,戰勝了殘酷的時間與喑啞的體制。
匈牙利還設立了慧眼識珠的馬洛伊文學獎,推出了一位又一位的後繼者,其中包括繼承了他精神衣缽的凱爾泰斯。
正如匈牙利文學評論家普莫卡奇·貝拉所言:“假如,有過一位其生活方式、世界觀、道德及信仰本身等所有的一切就代表着文學的作家,那麼毫無疑問,這個人就是馬洛伊·山多爾。
在他的文字裡,可以找到生命的意義;在他的語言中,可以窺見個體與群體的有機秩序,體現了整個民族的全部努力和面貌。
” 馬洛伊一生都沒有放下筆,總共寫了五十多部作品,長達十幾卷的《日記》更具有曆史、文學和思想價值。
作家去世後,他的全部作品在匈牙利出版,留下的遺稿也陸續面世,新出版了至少有二十多部著作,其中最重要的是1945至1989年的《日記》全本、《一個市民的自白》全本和《我想要沉默》、《解放》,還有與友人的書信集和早年創作的小說集。
“死亡的詩人仍在勤奮工作”,這是馬洛伊曾經形容他的文學啟蒙恩師科斯托拉尼·德熱而寫下的一句話,實際上這句話也寫給了他自己。
很希望譯林出版社的這幾本馬洛伊作品隻是我們認識馬洛伊的開始,也希望這位已成為天使的老作家能通過文字坐到我們中間,他是凡間極少見到的高尚、獨立、聰慧、堅韌、柔情、勤奮,而且品質上幾乎沒有瑕疵的人。
即便因為他,我也願相信:存在天使。
2014年11月22日,布達佩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