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味着對任何人的背叛了。
通過這種方式,一種不算笨拙的方式,同時也是在調情的熱情驅使之下,他寫就了這封信,而正如我所認為的那樣,他在寫信的時候甚至都沒有清楚地意識到,在他替阿德裡安求婚之後,愛的表白就和請求結婚聯系在了一起,而結婚卻又是他那調情腦袋從未有主動想到過的事情。
這封信是由伊莎波姑媽來念給瑪麗聽的,因為她甚至不願意親手去接收它。
魯道夫沒有收到回信,但他隻等了兩天,兩天之後,他便跑到吉澤娜旅館,讓女服務員通知伊莎波姑媽說他要求見,他的請求沒有遭到拒絕。
瑪麗還在城裡沒有回來。
她,老太太用狡黠的責備向他透露說,在他上次來訪之後,瑪麗把頭靠在她的胸前哭得好不傷心。
我以為這是她瞎編的。
姑媽一個勁地強調她侄女的自尊。
說她是一個感情深沉,但卻十分自尊的姑娘。
他有沒有機會再和她面談一次,她也不能完全保證。
但他至少應該知道的是,如果他向瑪麗表明他的這種行事方式是正派誠實的,那她是不會不高興的。
又過了兩天之後,他又來了。
于是,費爾布蘭提埃夫人——這是這位姑媽的姓,她是個寡婦——走進她侄女的房間。
她在裡面呆了很久很久,最後,終于從裡面出來了,她回來沖他眨眼,鼓勵他可以進去找她了。
當然,他也沒有忘記帶上一束花。
我還能再說些什麼呢?我太老,也太傷心了,以至于無法生動形象地去描繪這一幕,當然,這一幕的各個細節現在也不可能激起任何人的興趣了。
如果像魯道夫那樣生性輕浮的人都能夠過婚姻生活的話,那麼,像我這樣的人就完全可以當唐璜了,盡管如此,他還是說出了阿德裡安的求婚辭——但這一次是為了他自己。
其實,對于一場不僅注定沒有未來,而且很快還将遭到殘暴的命運毀滅的婚姻,對于這場婚姻的幸福前景表示擔憂,這本身就是多餘的。
瑪麗不怕愛上這個“小嗓門”的情種,因為已經有嚴肅可靠人士熱情洋溢地就他的藝術家價值和穩固的藝術前途向她打了保票。
她有勇氣去抓住他,束縛住他;有能力把這個野人養家。
她向他伸出雙手,接受了他的吻,而不到二十四小時,魯道夫被俘虜了,首席小提琴施維爾特費格和瑪麗·戈多就要當新郎新娘的好消息就已經在我們這個圈子的所有熟人之中傳開了。
而且另外還有消息說,他準備和撞塞子樂隊解除合同,去巴黎結婚,并在那裡效力于一個新的正在組建之中的名為“交響曲管弦樂隊”的音樂團體。
那裡無疑是歡迎他的,同樣毫無疑問的是,慕尼黑這邊也不願意放他走,故而解聘談判進行得相當緩慢。
不管怎樣吧,他所參加的下一場撞塞子樂隊音樂會——就是他掐着點從普菲弗爾林趕回參加的那一場之後的第一場——也就被人們理解為一場告别演出。
再加上指揮艾德施密特博士又剛好為這台晚會安排選擇了一套特别叫座的伯遼茲-瓦格納曲目,于是乎,就跟人們常說的那樣,萬人空巷啊,恨不得全慕尼黑的人都跑來看演出了。
衆多熟悉的面孔在觀衆席間出現,我隻要從座位上起身,就非得不停地去跟人打招呼不可:施拉金豪芬夫婦和光顧他們家招待會的常客們,拉德布魯赫夫婦和席爾德克納普,讓内特·碩伊爾,那個叫茨維切爾的,還有那個叫賓德爾-馬約内斯庫的以及許許多多别的人,而所有這些人跑來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想看看站在前台左邊樂譜架旁就要做新郎的施維爾特費格。
不過,他的未婚妻沒有到場——聽說,她已經回巴黎去了。
我向伊涅絲·英斯提托利斯鞠躬。
她是一個人,也就是說:她是和克虐特裡希夫婦一起來的,她的丈夫沒有露面,他不喜歡音樂,可能這個晚上又要在“阿羅特利亞”俱樂部裡度過。
她坐在大廳相當靠後的某個角落裡,穿着一條裙子,裙子的式樣簡單到了近乎寒酸的地步。
她的小脖頸向前方歪出,兩道眉毛高高豎起,小嘴巴痛苦而滑稽地撅着,而當她也如此這般地回複我的問候時,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氣憤地覺得,她利用那晚在她家客廳裡的長談,巧妙地榨取了我的耐心和同情,而她似乎至今還在對此幸災樂禍地感到洋洋得意呢。
就施維爾特費格而言,他整個晚上幾乎都沒有往大廳裡瞟上一眼,因為他心裡大概非常清楚,如果他那樣做的話,将會有多少雙好奇的眼睛在恭候着他。
而在他其實是能夠這樣去做的時候,他卻不是去細聽他的樂器,就是去翻看他的樂譜。
最後,整場演出以《名歌手》裡的序曲壓軸,演奏寬廣而歡快,全場報以雷鳴般的掌聲,而當裴迪南·艾德施密特讓樂隊起立并把手伸向他的首席小提琴表示感謝之時,全場更是報以比雷鳴般的掌聲還要熱烈的掌聲。
我本人在上演這一幕的時候已經來到樓上的側廊,因為我擔心待會兒人太多,所以就趁人少趕緊去保管處把我的衣帽取了出來。
我的計劃是,至少徒步走一段路回家,也就是回我在施瓦賓的住所。
在音樂會大廈前我遇見了克利德威斯圈子裡的一位先生,吉爾根·霍爾茨舒赫爾教授,這位丢勒專家也是剛從大廳裡出來。
他拉着我喋喋不休,害得我無法脫身,他的話匣子是通過他對今晚節目的批評打開的:把伯遼茲和瓦格納,把羅曼國家的浮于表面的技巧的娴熟和德意志的大師水準攪和在一起,這種組合毫無品位可言,不僅如此,而且還多少暴露出一種政治傾向。
它所代表的德法和解和和平主義的意圖太明顯了。
同樣衆所周知的是,這個艾德施密特是個共和主義者,從民族角度講是非常不可靠的一個人。
這種思想讓他從晚會開始直至結束都倍感難受。
遺憾的很,當今的一切全都成為政治,精神的純潔性再也找不到了。
為了重建這種精神的純潔性,領導大樂團的首先必須是些具有毫不含糊的德意志思想意識的人。
不錯,恰恰是他把這些東西政治化,“德意志”一詞今天絕對不再等同于精神
通過這種方式,一種不算笨拙的方式,同時也是在調情的熱情驅使之下,他寫就了這封信,而正如我所認為的那樣,他在寫信的時候甚至都沒有清楚地意識到,在他替阿德裡安求婚之後,愛的表白就和請求結婚聯系在了一起,而結婚卻又是他那調情腦袋從未有主動想到過的事情。
這封信是由伊莎波姑媽來念給瑪麗聽的,因為她甚至不願意親手去接收它。
魯道夫沒有收到回信,但他隻等了兩天,兩天之後,他便跑到吉澤娜旅館,讓女服務員通知伊莎波姑媽說他要求見,他的請求沒有遭到拒絕。
瑪麗還在城裡沒有回來。
她,老太太用狡黠的責備向他透露說,在他上次來訪之後,瑪麗把頭靠在她的胸前哭得好不傷心。
我以為這是她瞎編的。
姑媽一個勁地強調她侄女的自尊。
說她是一個感情深沉,但卻十分自尊的姑娘。
他有沒有機會再和她面談一次,她也不能完全保證。
但他至少應該知道的是,如果他向瑪麗表明他的這種行事方式是正派誠實的,那她是不會不高興的。
又過了兩天之後,他又來了。
于是,費爾布蘭提埃夫人——這是這位姑媽的姓,她是個寡婦——走進她侄女的房間。
她在裡面呆了很久很久,最後,終于從裡面出來了,她回來沖他眨眼,鼓勵他可以進去找她了。
當然,他也沒有忘記帶上一束花。
我還能再說些什麼呢?我太老,也太傷心了,以至于無法生動形象地去描繪這一幕,當然,這一幕的各個細節現在也不可能激起任何人的興趣了。
如果像魯道夫那樣生性輕浮的人都能夠過婚姻生活的話,那麼,像我這樣的人就完全可以當唐璜了,盡管如此,他還是說出了阿德裡安的求婚辭——但這一次是為了他自己。
其實,對于一場不僅注定沒有未來,而且很快還将遭到殘暴的命運毀滅的婚姻,對于這場婚姻的幸福前景表示擔憂,這本身就是多餘的。
瑪麗不怕愛上這個“小嗓門”的情種,因為已經有嚴肅可靠人士熱情洋溢地就他的藝術家價值和穩固的藝術前途向她打了保票。
她有勇氣去抓住他,束縛住他;有能力把這個野人養家。
她向他伸出雙手,接受了他的吻,而不到二十四小時,魯道夫被俘虜了,首席小提琴施維爾特費格和瑪麗·戈多就要當新郎新娘的好消息就已經在我們這個圈子的所有熟人之中傳開了。
而且另外還有消息說,他準備和撞塞子樂隊解除合同,去巴黎結婚,并在那裡效力于一個新的正在組建之中的名為“交響曲管弦樂隊”的音樂團體。
那裡無疑是歡迎他的,同樣毫無疑問的是,慕尼黑這邊也不願意放他走,故而解聘談判進行得相當緩慢。
不管怎樣吧,他所參加的下一場撞塞子樂隊音樂會——就是他掐着點從普菲弗爾林趕回參加的那一場之後的第一場——也就被人們理解為一場告别演出。
再加上指揮艾德施密特博士又剛好為這台晚會安排選擇了一套特别叫座的伯遼茲-瓦格納曲目,于是乎,就跟人們常說的那樣,萬人空巷啊,恨不得全慕尼黑的人都跑來看演出了。
衆多熟悉的面孔在觀衆席間出現,我隻要從座位上起身,就非得不停地去跟人打招呼不可:施拉金豪芬夫婦和光顧他們家招待會的常客們,拉德布魯赫夫婦和席爾德克納普,讓内特·碩伊爾,那個叫茨維切爾的,還有那個叫賓德爾-馬約内斯庫的以及許許多多别的人,而所有這些人跑來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想看看站在前台左邊樂譜架旁就要做新郎的施維爾特費格。
不過,他的未婚妻沒有到場——聽說,她已經回巴黎去了。
我向伊涅絲·英斯提托利斯鞠躬。
她是一個人,也就是說:她是和克虐特裡希夫婦一起來的,她的丈夫沒有露面,他不喜歡音樂,可能這個晚上又要在“阿羅特利亞”俱樂部裡度過。
她坐在大廳相當靠後的某個角落裡,穿着一條裙子,裙子的式樣簡單到了近乎寒酸的地步。
她的小脖頸向前方歪出,兩道眉毛高高豎起,小嘴巴痛苦而滑稽地撅着,而當她也如此這般地回複我的問候時,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氣憤地覺得,她利用那晚在她家客廳裡的長談,巧妙地榨取了我的耐心和同情,而她似乎至今還在對此幸災樂禍地感到洋洋得意呢。
就施維爾特費格而言,他整個晚上幾乎都沒有往大廳裡瞟上一眼,因為他心裡大概非常清楚,如果他那樣做的話,将會有多少雙好奇的眼睛在恭候着他。
而在他其實是能夠這樣去做的時候,他卻不是去細聽他的樂器,就是去翻看他的樂譜。
最後,整場演出以《名歌手》裡的序曲壓軸,演奏寬廣而歡快,全場報以雷鳴般的掌聲,而當裴迪南·艾德施密特讓樂隊起立并把手伸向他的首席小提琴表示感謝之時,全場更是報以比雷鳴般的掌聲還要熱烈的掌聲。
我本人在上演這一幕的時候已經來到樓上的側廊,因為我擔心待會兒人太多,所以就趁人少趕緊去保管處把我的衣帽取了出來。
我的計劃是,至少徒步走一段路回家,也就是回我在施瓦賓的住所。
在音樂會大廈前我遇見了克利德威斯圈子裡的一位先生,吉爾根·霍爾茨舒赫爾教授,這位丢勒專家也是剛從大廳裡出來。
他拉着我喋喋不休,害得我無法脫身,他的話匣子是通過他對今晚節目的批評打開的:把伯遼茲和瓦格納,把羅曼國家的浮于表面的技巧的娴熟和德意志的大師水準攪和在一起,這種組合毫無品位可言,不僅如此,而且還多少暴露出一種政治傾向。
它所代表的德法和解和和平主義的意圖太明顯了。
同樣衆所周知的是,這個艾德施密特是個共和主義者,從民族角度講是非常不可靠的一個人。
這種思想讓他從晚會開始直至結束都倍感難受。
遺憾的很,當今的一切全都成為政治,精神的純潔性再也找不到了。
為了重建這種精神的純潔性,領導大樂團的首先必須是些具有毫不含糊的德意志思想意識的人。
不錯,恰恰是他把這些東西政治化,“德意志”一詞今天絕對不再等同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