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關燈
小
中
大
生活的悲劇性與可疑性構成令人痛苦的對照,她問我有沒有覺察到這一點。
她還問我有沒有對充斥此類普通“邀請”的精神上的空虛和虛無感到過恐怖,而這種“邀請”所必有的那種鑒于美酒、音樂和人與人之間陰暗關系而顯得熱鬧非凡的激動場面,卻同這種恐怖形成令人目眩的反差。
她說,有時你隻消用眼睛一掃,就可以發現,有的人隻是迫于社交禮節的需要才機械地和别人交談,他其實根本就是心不在焉的,他心裡想着的,眼裡看着的都是另外一個人……再加上現場的頹廢,愈演愈烈的混亂,“邀請”接近尾聲時沙龍裡所呈現的是一派狼籍龌龊的景象。
她說,她承認,有時聚會結束之後她會躺在床上哭一個小時之久…… 她繼續這樣不停地往下說着,表露出更為普遍的苦悶情緒和批判癖好,似乎已經忘記了魯道夫。
可是,她的話題不知什麼時候又回到了他的身上,毋庸置疑,他時刻都在她的腦海裡,一刻也沒有消失過。
她說,如果她說他社交時非常講究穿着,那麼她的意思也是想說,這種事情,盡管偶爾也會讓人有些傷感,究其實卻是無傷大雅的,笑一笑也就過去了。
這不,參加社交聚會,他總是最後一個露面,因為他需要别人等他,他總是讓别人等他。
而來了之後呢,他又會說他昨天在什麼什麼地方,在朗格維舍家裡,或者叫什麼什麼的朋友家裡;在羅爾瓦根家裡,這家有兩個熱情奔放的女兒(“一聽到‘熱情奔放’這個詞,我心裡便有些害怕和擔憂。
”),以此表明他很重視競争和上流社會的争風吃醋。
但他說起這些的時候,卻又總是歉意和撫慰兼而有之的,那意思好像是在說:“沒辦法,我非得到那裡去露一面不可,”——而你可以肯定的是,他在那些人家裡說的話也跟在這兒所說的一樣,因為他希望每個人都沉迷于這樣的錯覺,以為他最愛和他呆在一起——就好像每個人都必須把他關注的重點放到這上面來不可似的。
當然話又說回來了,他的這種以為自己可以給人人帶來心靈愉悅的信念倒的确也是不乏某種感染力的。
他五點鐘過來喝茶,同時告知說他已經答應人家了,要在五點半到六點之間趕到别的什麼什麼地方,朗格維舍家或是羅爾瓦根家,其實根本不是真的。
然後他呆到六點半,以表明他更喜歡這裡,舍不得離開這裡,其他那幾家可以等他——而且非常肯定地認為,這樣做肯定讓人感到高興,以至于人家可能真的會為此而感到高興。
我們都笑了,不過,我笑得很克制,因為我看見她的眉頭皺了起來。
她同時要我,好像她認為這很有必要似的——抑或她真的認為這很有必要?——要我當心施維爾特費格的盛情,也就是警告我不要過于看重他的這種盛情。
這種盛情其實虛得很。
她有一次很偶然地聽到過,那是在一個聚會上,雖然隔着一些距離,但她句句聽得真切,他當時正邀請某人再多呆一會兒,她敢肯定他根本不在乎那人——他用親切友好的、不認生的方言套話,如:“侬來嘛,行行好啦,侬就留下來吧!”因此,他那方面的此類勸說于她而言,正如她自己已經有所領教的那樣,也正如我今後說不定也會領教的那樣,永遠都是不值一文的。
總之,她承認自己很痛苦,不相信他是認真的,不相信他所表示的同情和關心:比方說,如果有人病了,他跑來看人家的話。
這一切,正如我自己今後還将有機會去體驗的那樣,都不過是“以友好的方式”發生而已,并非出于真心實意,因為他認為這樣做是恰當的,合乎社交禮儀的;可千萬别拿它們當回事。
甚至于一些無聊之極的話也會從他的口裡說出來,例如,他會俗不可耐地大聲嚷嚷:“不幸的女人多了!”這是她親耳聽見的。
有人開玩笑地警告他說,别去害人家姑娘,或者某個已經結婚的女人什麼的,别去害人家難受,可他倒好,反而還真的很是自負地回答道:“哎呀,不幸的女人多了!”讓人聽了這話,隻會在心裡這樣想:“請上天保佑吧!成為這樣的女人該是多麼可笑的羞辱啊!” 當然,她也不想把話說得太尖刻——她用“羞辱”這個詞也許是尖刻了點。
但願我不要誤會她的意思:魯道夫的天性中還是有一些比較高貴的根基的,這是毫無疑問的。
在社交場合,如果你壓低聲音回答他,默默地顯得生分地隻瞟上他一眼,偶爾也能夠促使他擺脫高聲喧嘩的積習,一定程度地變得較為嚴肅起來。
哦,有那麼幾次,他似乎确實是變得比較嚴肅了,他的确是一個特别容易受人影響的人。
這個時候,什麼朗格維舍家,什麼羅爾瓦根家,管他們叫什麼呢,對他而言都隻不過是些模模糊糊的幻影罷了。
當然,一俟他呼吸了别的空氣,接受了别的影響,那麼,信任,相互之間的理解便足以被完全的陌生感,被令人絕望的距離感所取代。
到了這個時候,他自己也會開始對此有所察覺,因為他這個人是非常敏感的,于是他就會感到後悔,就會想方設法進行彌補。
他的做法很滑稽,但也很動人,為了恢複彼此的關系,他會把某句多少夠得上是好話的話翻來覆去地說,有時是你自己說過的,有時是你援引書上的——以此表明,他還記得它,他也是蠻高雅,蠻有文化的。
真可謂催人淚下。
最後來個傍晚的告别——同時也表明他的悔改的決心。
他過來道别,用方言說些讓人面部表情扭曲,并且疲于應付的小笑話。
而在和周圍的人一一握手之後,他卻又會來個抽身折回,當然,這一次說的就是簡單而由衷的再見了,因而回應起來就比較容易一些。
這樣他就有了一個好的結束,因為這也是他非要不可的。
他随後還有兩個聚會要去出席,他很可能又會這樣如法炮制一番…… 夠了嗎?這不是小說,在為小說謀篇布局時,作者會直接通過場景的描述來向讀者展示他的人物的内心。
作為生平傳記的叙述者,直言不諱地指出這些東西,查明對我要描繪的生活情節發生過影響的靈魂的事實,完全是我應該做的份内之事。
在我根據我的記憶記錄下她的這些奇特的意見,一種,我想說的是:特别緊張的意見之後,下面這個即将公布的事實恐怕就是毫無疑問的了。
伊涅絲·羅德愛着年輕的施維爾特費格,而這裡隻有兩個問題需要回答:第一,她自己是否知道;第二,什麼時候,在哪個時刻,她同這個小提琴手原本是兄弟姐妹加夥伴的關系具有了這種熾烈而痛苦的性質。
第一個問題我用是來回答。
一個像她那樣博覽群書,大概可以說:系統學習過心理學并能夠富于詩意地嚴密監察自身體驗的姑娘,對于自己感情上的發展變化當然是不會視而不見的——這種發展變化也許剛開始時都讓她自己覺得太突然,太難以置信。
她看似天真地在我的面前敞開心扉,不過,這卻根本不能證明她對此一無所知;因為,一方面,看上去天真的東西其實是一種非說不可的沖動的表示,另一方面,事情關系到對我的信任,一種經過了喬裝打扮的信任:她假裝以為我單純得很,什麼都看不出來,這姑且也算是一種信任吧,其實心底裡卻希望,而且也知道,這個事實逃不過我的眼睛,因為她尊敬我,認為她的秘密能夠在我這裡得到很好的保守。
這是絕對的。
我的基于人道主義的同情和保守秘密,她完全可以指望得上,盡管由于天生的原因,要一個男人去設身處地理解一個為他的另一個同性而瘋狂的女性的心靈和感覺,這該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情。
不言而喻,對于我們來講,體會一個男人對于一個女人所懷有的感情——這甚至也說明不了任何問題——比起要設身處地地去體會一個異性被同性的一個人所打動要容易得多。
其實,人們一般是不“理解”這一點的,人們一般隻是以有教養的、實事求是尊重自然規律的方式對此進行容忍而已,況且男人在這裡所表現出來的态度往往又比女人的更顯得親切寬容,因為當女人從一個同性口中得知有一個男人正在熱烈地愛着她的時候,往往會對後者産生嫉
她還問我有沒有對充斥此類普通“邀請”的精神上的空虛和虛無感到過恐怖,而這種“邀請”所必有的那種鑒于美酒、音樂和人與人之間陰暗關系而顯得熱鬧非凡的激動場面,卻同這種恐怖形成令人目眩的反差。
她說,有時你隻消用眼睛一掃,就可以發現,有的人隻是迫于社交禮節的需要才機械地和别人交談,他其實根本就是心不在焉的,他心裡想着的,眼裡看着的都是另外一個人……再加上現場的頹廢,愈演愈烈的混亂,“邀請”接近尾聲時沙龍裡所呈現的是一派狼籍龌龊的景象。
她說,她承認,有時聚會結束之後她會躺在床上哭一個小時之久…… 她繼續這樣不停地往下說着,表露出更為普遍的苦悶情緒和批判癖好,似乎已經忘記了魯道夫。
可是,她的話題不知什麼時候又回到了他的身上,毋庸置疑,他時刻都在她的腦海裡,一刻也沒有消失過。
她說,如果她說他社交時非常講究穿着,那麼她的意思也是想說,這種事情,盡管偶爾也會讓人有些傷感,究其實卻是無傷大雅的,笑一笑也就過去了。
這不,參加社交聚會,他總是最後一個露面,因為他需要别人等他,他總是讓别人等他。
而來了之後呢,他又會說他昨天在什麼什麼地方,在朗格維舍家裡,或者叫什麼什麼的朋友家裡;在羅爾瓦根家裡,這家有兩個熱情奔放的女兒(“一聽到‘熱情奔放’這個詞,我心裡便有些害怕和擔憂。
”),以此表明他很重視競争和上流社會的争風吃醋。
但他說起這些的時候,卻又總是歉意和撫慰兼而有之的,那意思好像是在說:“沒辦法,我非得到那裡去露一面不可,”——而你可以肯定的是,他在那些人家裡說的話也跟在這兒所說的一樣,因為他希望每個人都沉迷于這樣的錯覺,以為他最愛和他呆在一起——就好像每個人都必須把他關注的重點放到這上面來不可似的。
當然話又說回來了,他的這種以為自己可以給人人帶來心靈愉悅的信念倒的确也是不乏某種感染力的。
他五點鐘過來喝茶,同時告知說他已經答應人家了,要在五點半到六點之間趕到别的什麼什麼地方,朗格維舍家或是羅爾瓦根家,其實根本不是真的。
然後他呆到六點半,以表明他更喜歡這裡,舍不得離開這裡,其他那幾家可以等他——而且非常肯定地認為,這樣做肯定讓人感到高興,以至于人家可能真的會為此而感到高興。
我們都笑了,不過,我笑得很克制,因為我看見她的眉頭皺了起來。
她同時要我,好像她認為這很有必要似的——抑或她真的認為這很有必要?——要我當心施維爾特費格的盛情,也就是警告我不要過于看重他的這種盛情。
這種盛情其實虛得很。
她有一次很偶然地聽到過,那是在一個聚會上,雖然隔着一些距離,但她句句聽得真切,他當時正邀請某人再多呆一會兒,她敢肯定他根本不在乎那人——他用親切友好的、不認生的方言套話,如:“侬來嘛,行行好啦,侬就留下來吧!”因此,他那方面的此類勸說于她而言,正如她自己已經有所領教的那樣,也正如我今後說不定也會領教的那樣,永遠都是不值一文的。
總之,她承認自己很痛苦,不相信他是認真的,不相信他所表示的同情和關心:比方說,如果有人病了,他跑來看人家的話。
這一切,正如我自己今後還将有機會去體驗的那樣,都不過是“以友好的方式”發生而已,并非出于真心實意,因為他認為這樣做是恰當的,合乎社交禮儀的;可千萬别拿它們當回事。
甚至于一些無聊之極的話也會從他的口裡說出來,例如,他會俗不可耐地大聲嚷嚷:“不幸的女人多了!”這是她親耳聽見的。
有人開玩笑地警告他說,别去害人家姑娘,或者某個已經結婚的女人什麼的,别去害人家難受,可他倒好,反而還真的很是自負地回答道:“哎呀,不幸的女人多了!”讓人聽了這話,隻會在心裡這樣想:“請上天保佑吧!成為這樣的女人該是多麼可笑的羞辱啊!” 當然,她也不想把話說得太尖刻——她用“羞辱”這個詞也許是尖刻了點。
但願我不要誤會她的意思:魯道夫的天性中還是有一些比較高貴的根基的,這是毫無疑問的。
在社交場合,如果你壓低聲音回答他,默默地顯得生分地隻瞟上他一眼,偶爾也能夠促使他擺脫高聲喧嘩的積習,一定程度地變得較為嚴肅起來。
哦,有那麼幾次,他似乎确實是變得比較嚴肅了,他的确是一個特别容易受人影響的人。
這個時候,什麼朗格維舍家,什麼羅爾瓦根家,管他們叫什麼呢,對他而言都隻不過是些模模糊糊的幻影罷了。
當然,一俟他呼吸了别的空氣,接受了别的影響,那麼,信任,相互之間的理解便足以被完全的陌生感,被令人絕望的距離感所取代。
到了這個時候,他自己也會開始對此有所察覺,因為他這個人是非常敏感的,于是他就會感到後悔,就會想方設法進行彌補。
他的做法很滑稽,但也很動人,為了恢複彼此的關系,他會把某句多少夠得上是好話的話翻來覆去地說,有時是你自己說過的,有時是你援引書上的——以此表明,他還記得它,他也是蠻高雅,蠻有文化的。
真可謂催人淚下。
最後來個傍晚的告别——同時也表明他的悔改的決心。
他過來道别,用方言說些讓人面部表情扭曲,并且疲于應付的小笑話。
而在和周圍的人一一握手之後,他卻又會來個抽身折回,當然,這一次說的就是簡單而由衷的再見了,因而回應起來就比較容易一些。
這樣他就有了一個好的結束,因為這也是他非要不可的。
他随後還有兩個聚會要去出席,他很可能又會這樣如法炮制一番…… 夠了嗎?這不是小說,在為小說謀篇布局時,作者會直接通過場景的描述來向讀者展示他的人物的内心。
作為生平傳記的叙述者,直言不諱地指出這些東西,查明對我要描繪的生活情節發生過影響的靈魂的事實,完全是我應該做的份内之事。
在我根據我的記憶記錄下她的這些奇特的意見,一種,我想說的是:特别緊張的意見之後,下面這個即将公布的事實恐怕就是毫無疑問的了。
伊涅絲·羅德愛着年輕的施維爾特費格,而這裡隻有兩個問題需要回答:第一,她自己是否知道;第二,什麼時候,在哪個時刻,她同這個小提琴手原本是兄弟姐妹加夥伴的關系具有了這種熾烈而痛苦的性質。
第一個問題我用是來回答。
一個像她那樣博覽群書,大概可以說:系統學習過心理學并能夠富于詩意地嚴密監察自身體驗的姑娘,對于自己感情上的發展變化當然是不會視而不見的——這種發展變化也許剛開始時都讓她自己覺得太突然,太難以置信。
她看似天真地在我的面前敞開心扉,不過,這卻根本不能證明她對此一無所知;因為,一方面,看上去天真的東西其實是一種非說不可的沖動的表示,另一方面,事情關系到對我的信任,一種經過了喬裝打扮的信任:她假裝以為我單純得很,什麼都看不出來,這姑且也算是一種信任吧,其實心底裡卻希望,而且也知道,這個事實逃不過我的眼睛,因為她尊敬我,認為她的秘密能夠在我這裡得到很好的保守。
這是絕對的。
我的基于人道主義的同情和保守秘密,她完全可以指望得上,盡管由于天生的原因,要一個男人去設身處地理解一個為他的另一個同性而瘋狂的女性的心靈和感覺,這該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情。
不言而喻,對于我們來講,體會一個男人對于一個女人所懷有的感情——這甚至也說明不了任何問題——比起要設身處地地去體會一個異性被同性的一個人所打動要容易得多。
其實,人們一般是不“理解”這一點的,人們一般隻是以有教養的、實事求是尊重自然規律的方式對此進行容忍而已,況且男人在這裡所表現出來的态度往往又比女人的更顯得親切寬容,因為當女人從一個同性口中得知有一個男人正在熱烈地愛着她的時候,往往會對後者産生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