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關燈
小
中
大
的是,這一點已經有了成為可能的可能,而上周在那不勒斯爆發的那場呼應盟軍的共産黨起義,使得這座城市似乎不再值得德國軍隊一呆,于是,我們就在徹底搗毀圖書館并在郵政總局放置一枚定時炸彈之後,昂首挺胸地撤離該城。
此間,人們議論紛紛,海峽裡進行的入侵演練據說是用船隻作掩護的;居民們,雖然不讓這樣做,但他們還是會禁不住在自己心裡犯嘀咕:發生在意大利的事情會不會有可能繼續向這個半島上蔓延,會不會也事與願違地在法國或者别的什麼地方發生,盡管按照規定,我們必須相信歐洲城堡的固若金湯。
不錯,亨特普佛特勒爾閣下是對的:我們已經毫無希望可言了。
我要說的是:這場戰争已經是毫無希望可言了,然而,這并不僅僅隻是意味着一場毫無希望可言的戰役,它實際上意味着,我們是毫無希望可言的了,毫無希望可言,我們的事業和靈魂,我們的信仰和我們的曆史。
德國完了,它就要完了,一場不可名狀的崩潰,經濟的、政治的、道德的和精神的,一句話,無所不包的崩潰,它正在現形——我是多麼願意自己沒有盼望過這種即将來臨的兇險啊,因為那是絕望,是瘋狂。
我是多麼願意自己沒有盼望過它的到來啊,因為,我對這個遭受厄運的民族懷有無比深厚的同情,懷有悲痛欲絕的憐憫,而隻要一想起他們十年以前的振奮和盲目的熱情,那種抗争,那種覺醒、爆發和轉變,那個所謂純潔化的新起點,那種種族的再生,這種看似神聖的陶醉,攙雜了大量的野蠻行徑,大量的草菅人命的卑鄙無恥,大量的以亵渎、折磨、侮辱為樂事的肮髒趣味,其虛僞性昭然若揭,而且,這其中所隐藏着的戰争的殺機,全部的戰争的殺機,明眼人一看便知——隻要一想到這些,我的心頭便會一陣陣發緊,因為,那時對信仰、熱情和曆史沖動所進行的巨大投資現在即将随着一場史無前例的破産而煙消雲散。
不,我是多麼願意自己沒有盼望過它的到來啊——可是我卻被迫盼望了它的到來——而且我也知道,我過去盼望過,我今天仍在盼望着,并且還将會去歡迎它的到來:因為我仇恨那種對于理性的惡毒鄙視,仇恨那種敵視理性的罪惡的負隅頑抗,仇恨那種對于一個低級神話的鄙俗的肆意崇拜,仇恨那種把堕落和過去不可饒恕地混為一談,仇恨那種對古老和真實、忠誠和友善,對德意志傳統品質的圓滑的濫用和可恥的出賣,仇恨那些花花公子和騙子以此為原料為我們配置喪魂失魄的毒酒。
這種毒酒讓我們這些總想一醉方休的人喝得酩酊大醉,而多年來一直高呼着騙人的萬歲的我們又乘着這股醉醺醺的酒勁幹下了太多的惡行——我們肯定是要為這份酩酊大醉付出代價的。
拿什麼來付呢?這個詞我前面已經說過了,而且我還是把它和“絕望”一詞連在一起說出來的。
我将不再重複。
因為,我在本文很前面的那個地方遺憾地寫出組成它的那幾個字母時所懷有的恐懼,一般人是很難再去克服第二次的。
*** 小星号能讓讀者眼睛為之一亮,也能讓讀者的感覺為之一振;大可不必動不動就用結構性更強的羅馬數字重新起頭,而且,前面插入的關于時局的,也就是阿德裡安·萊韋屈恩再也經曆不到的時局的說明,我也是不可能承認其有資質成為自成一體的主要章節的。
而在對于為什麼要在這裡印上這個可愛的符号做出解釋之後,我将更願意繼續對阿德裡安的萊比錫歲月進行一些補充,以使這一段能夠變得完整起來,但我心裡同時也十分清楚,以這種方式把它作為章節對待,其外部形态是相當不統一的,不僅如此,這還另外會給人造成一種它是由不同部分組成的印象——因為前面的插入并未使我的情況變得更好,這或許就足夠了。
我把這裡所寫的又全都念了一遍:阿德裡安的劇本設想和計劃,他最早的歌曲,他在我們分離期間所接受的看待事物的痛苦方式,乃至克爾凱郭爾的美學偏離,莎士比亞的那部喜劇的思想魅力,萊韋屈恩所譜寫的外語詩歌連同他膽怯的世界主義,還有中心咖啡館那個放蕩不羁的文化人俱樂部,以及提到俱樂部之後緊接着的對呂迪格爾·席爾德克納普所作的可以引起争論的大肆描寫。
所以,我現在就有理由問自己,如此雜亂無章的元素是否真的有能力構成一個章節的整體。
目前正在進行的這一段使用上述小星号是迫不得已的,目的是為了讓讀者接受這樣一點,即以此把我對于寫作這本小書所處的嚴峻時局的一個說明同萊韋屈恩在萊比錫逗留期間的一些還未說明的情況連接起來。
這不是一個好的布局。
然而,此書的寫作從一開始就缺少一個沉穩的和有規律的結構,我還因此而不得不進行自我譴責,難道我都忘記了嗎?我對自己的辯解也始終是同一個理由。
我的對象離我太近了。
我的年齡和這個年齡理當具備的鎮定自若并不能夠讓我對它做到堅定沉着地駕輕就熟。
那種對立,那種素材和創作者之間的純粹的區别,這裡可是太缺乏了,恐怕根本就不存在。
我也不隻一次地說過,我所觸及的這個人的生活比我自己的更接近于我自己,更寶貴,更激動人心,難道我沒有這樣說過嗎?最近的、最激動人心的、最自己的就不是“素材”;它是個人——從它那裡接受一個藝術的結構是不合适的。
另外也許是因為我拒絕藝術的嚴肅性;可是,一旦嚴肅起來,你就會鄙視藝術并無法去駕禦它。
我隻能一再強調,本書所用的段落符号和小星号純粹是為讀者的賞心悅目起見而作出的一種妥協,要是照我的性子呀,我會不作任何劃分地,也就是不加空格,也不分段落地一口氣寫到底,把一本無所顧忌的書呈現到讀者面前,隻可惜啊,我沒有這樣的勇氣。
*** 我和阿德裡安一起在萊比錫過了一年。
我知道,他在那裡剩下的三年是如何度過的:他在生活方式上的保守主義向我表明了這一點,他的這種保守主義常常表現為僵硬并且可以對我造成某種壓抑。
他以前曾在一封信中對肖邦的平淡無奇——“兩耳不聞窗外事”表達出好感,看來這并非空穴來風。
他其實也是什麼都不想知道,什麼都不想看到,一句話,什麼都不想去體驗,至少從字面上來看是這樣的;他不追求變化、新的感受、消遣、療養,尤其是這最後一項,隻要涉及療養,他就會對那些經常去療養、曬太陽和強身健體的人大加挖苦——而誰也不知道這到底是為什麼。
“療養,”他說,“是專給那些療養對其根本不起作用的人而準備的。
”對于以觀看、領會、“增長見識”為目的的旅遊,他也是很不以為然的。
他這個人很蔑視,也不喜歡用眼睛去看,他的聽覺越是靈敏,他所受到的阻力就越大,緻使他一開始就懶得去訓練自己對于造型藝術創作的眼力。
眼睛人和耳朵人這兩種類型之間的區别不僅讓他大聲叫好,而且也讓他覺得正确無比,他因此把自己堅定地歸入第二類。
就我而言,我從不認為這種劃分是切實可行的,也從不相信他的眼睛真的會生氣地閉上。
雖然歌德也曾說過,音樂完全是某種天生的、内在的東西,既不需要來自于外界的太多的營養,也不需要取自于生活的經驗。
當然,一種内在的心靈之眼也确實存在,那種幻景,既不同于純粹的看,又不隻限于純粹的看的幻景,也确實存在。
另外呢,一個像萊韋屈恩這樣的人,他照說對富有人性的眼睛應該是會有所感覺的,而這種富有人性的眼睛所發出的光芒恰好也隻有用眼睛才能看到,而他與此同時卻又拒絕通過這個感覺器官來對世界進行感知,這裡面存在着一個十分深刻的矛盾。
我隻需說出瑪麗·戈多、魯迪·施維爾特費格和内珀穆克·施耐德魏因,我就能夠回想起阿德裡安對于眼睛的,對于黑眼睛、藍眼睛的魔力的易感性,也就是
此間,人們議論紛紛,海峽裡進行的入侵演練據說是用船隻作掩護的;居民們,雖然不讓這樣做,但他們還是會禁不住在自己心裡犯嘀咕:發生在意大利的事情會不會有可能繼續向這個半島上蔓延,會不會也事與願違地在法國或者别的什麼地方發生,盡管按照規定,我們必須相信歐洲城堡的固若金湯。
不錯,亨特普佛特勒爾閣下是對的:我們已經毫無希望可言了。
我要說的是:這場戰争已經是毫無希望可言了,然而,這并不僅僅隻是意味着一場毫無希望可言的戰役,它實際上意味着,我們是毫無希望可言的了,毫無希望可言,我們的事業和靈魂,我們的信仰和我們的曆史。
德國完了,它就要完了,一場不可名狀的崩潰,經濟的、政治的、道德的和精神的,一句話,無所不包的崩潰,它正在現形——我是多麼願意自己沒有盼望過這種即将來臨的兇險啊,因為那是絕望,是瘋狂。
我是多麼願意自己沒有盼望過它的到來啊,因為,我對這個遭受厄運的民族懷有無比深厚的同情,懷有悲痛欲絕的憐憫,而隻要一想起他們十年以前的振奮和盲目的熱情,那種抗争,那種覺醒、爆發和轉變,那個所謂純潔化的新起點,那種種族的再生,這種看似神聖的陶醉,攙雜了大量的野蠻行徑,大量的草菅人命的卑鄙無恥,大量的以亵渎、折磨、侮辱為樂事的肮髒趣味,其虛僞性昭然若揭,而且,這其中所隐藏着的戰争的殺機,全部的戰争的殺機,明眼人一看便知——隻要一想到這些,我的心頭便會一陣陣發緊,因為,那時對信仰、熱情和曆史沖動所進行的巨大投資現在即将随着一場史無前例的破産而煙消雲散。
不,我是多麼願意自己沒有盼望過它的到來啊——可是我卻被迫盼望了它的到來——而且我也知道,我過去盼望過,我今天仍在盼望着,并且還将會去歡迎它的到來:因為我仇恨那種對于理性的惡毒鄙視,仇恨那種敵視理性的罪惡的負隅頑抗,仇恨那種對于一個低級神話的鄙俗的肆意崇拜,仇恨那種把堕落和過去不可饒恕地混為一談,仇恨那種對古老和真實、忠誠和友善,對德意志傳統品質的圓滑的濫用和可恥的出賣,仇恨那些花花公子和騙子以此為原料為我們配置喪魂失魄的毒酒。
這種毒酒讓我們這些總想一醉方休的人喝得酩酊大醉,而多年來一直高呼着騙人的萬歲的我們又乘着這股醉醺醺的酒勁幹下了太多的惡行——我們肯定是要為這份酩酊大醉付出代價的。
拿什麼來付呢?這個詞我前面已經說過了,而且我還是把它和“絕望”一詞連在一起說出來的。
我将不再重複。
因為,我在本文很前面的那個地方遺憾地寫出組成它的那幾個字母時所懷有的恐懼,一般人是很難再去克服第二次的。
*** 小星号能讓讀者眼睛為之一亮,也能讓讀者的感覺為之一振;大可不必動不動就用結構性更強的羅馬數字重新起頭,而且,前面插入的關于時局的,也就是阿德裡安·萊韋屈恩再也經曆不到的時局的說明,我也是不可能承認其有資質成為自成一體的主要章節的。
而在對于為什麼要在這裡印上這個可愛的符号做出解釋之後,我将更願意繼續對阿德裡安的萊比錫歲月進行一些補充,以使這一段能夠變得完整起來,但我心裡同時也十分清楚,以這種方式把它作為章節對待,其外部形态是相當不統一的,不僅如此,這還另外會給人造成一種它是由不同部分組成的印象——因為前面的插入并未使我的情況變得更好,這或許就足夠了。
我把這裡所寫的又全都念了一遍:阿德裡安的劇本設想和計劃,他最早的歌曲,他在我們分離期間所接受的看待事物的痛苦方式,乃至克爾凱郭爾的美學偏離,莎士比亞的那部喜劇的思想魅力,萊韋屈恩所譜寫的外語詩歌連同他膽怯的世界主義,還有中心咖啡館那個放蕩不羁的文化人俱樂部,以及提到俱樂部之後緊接着的對呂迪格爾·席爾德克納普所作的可以引起争論的大肆描寫。
所以,我現在就有理由問自己,如此雜亂無章的元素是否真的有能力構成一個章節的整體。
目前正在進行的這一段使用上述小星号是迫不得已的,目的是為了讓讀者接受這樣一點,即以此把我對于寫作這本小書所處的嚴峻時局的一個說明同萊韋屈恩在萊比錫逗留期間的一些還未說明的情況連接起來。
這不是一個好的布局。
然而,此書的寫作從一開始就缺少一個沉穩的和有規律的結構,我還因此而不得不進行自我譴責,難道我都忘記了嗎?我對自己的辯解也始終是同一個理由。
我的對象離我太近了。
我的年齡和這個年齡理當具備的鎮定自若并不能夠讓我對它做到堅定沉着地駕輕就熟。
那種對立,那種素材和創作者之間的純粹的區别,這裡可是太缺乏了,恐怕根本就不存在。
我也不隻一次地說過,我所觸及的這個人的生活比我自己的更接近于我自己,更寶貴,更激動人心,難道我沒有這樣說過嗎?最近的、最激動人心的、最自己的就不是“素材”;它是個人——從它那裡接受一個藝術的結構是不合适的。
另外也許是因為我拒絕藝術的嚴肅性;可是,一旦嚴肅起來,你就會鄙視藝術并無法去駕禦它。
我隻能一再強調,本書所用的段落符号和小星号純粹是為讀者的賞心悅目起見而作出的一種妥協,要是照我的性子呀,我會不作任何劃分地,也就是不加空格,也不分段落地一口氣寫到底,把一本無所顧忌的書呈現到讀者面前,隻可惜啊,我沒有這樣的勇氣。
*** 我和阿德裡安一起在萊比錫過了一年。
我知道,他在那裡剩下的三年是如何度過的:他在生活方式上的保守主義向我表明了這一點,他的這種保守主義常常表現為僵硬并且可以對我造成某種壓抑。
他以前曾在一封信中對肖邦的平淡無奇——“兩耳不聞窗外事”表達出好感,看來這并非空穴來風。
他其實也是什麼都不想知道,什麼都不想看到,一句話,什麼都不想去體驗,至少從字面上來看是這樣的;他不追求變化、新的感受、消遣、療養,尤其是這最後一項,隻要涉及療養,他就會對那些經常去療養、曬太陽和強身健體的人大加挖苦——而誰也不知道這到底是為什麼。
“療養,”他說,“是專給那些療養對其根本不起作用的人而準備的。
”對于以觀看、領會、“增長見識”為目的的旅遊,他也是很不以為然的。
他這個人很蔑視,也不喜歡用眼睛去看,他的聽覺越是靈敏,他所受到的阻力就越大,緻使他一開始就懶得去訓練自己對于造型藝術創作的眼力。
眼睛人和耳朵人這兩種類型之間的區别不僅讓他大聲叫好,而且也讓他覺得正确無比,他因此把自己堅定地歸入第二類。
就我而言,我從不認為這種劃分是切實可行的,也從不相信他的眼睛真的會生氣地閉上。
雖然歌德也曾說過,音樂完全是某種天生的、内在的東西,既不需要來自于外界的太多的營養,也不需要取自于生活的經驗。
當然,一種内在的心靈之眼也确實存在,那種幻景,既不同于純粹的看,又不隻限于純粹的看的幻景,也确實存在。
另外呢,一個像萊韋屈恩這樣的人,他照說對富有人性的眼睛應該是會有所感覺的,而這種富有人性的眼睛所發出的光芒恰好也隻有用眼睛才能看到,而他與此同時卻又拒絕通過這個感覺器官來對世界進行感知,這裡面存在着一個十分深刻的矛盾。
我隻需說出瑪麗·戈多、魯迪·施維爾特費格和内珀穆克·施耐德魏因,我就能夠回想起阿德裡安對于眼睛的,對于黑眼睛、藍眼睛的魔力的易感性,也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