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關燈
小
中
大
,如何迎接即将到來的高潮,如何彙集來自各方的支流,如何急劇膨脹,爆發洶湧的凱旋,凱旋自身,‘自在’之凱旋——我不能說它美,我對美這個字眼始終報有那麼一星半點的讨厭,它的一副嘴臉是多麼的愚蠢,而人們如果說起它,他們的内心就會感到淫蕩和道德敗壞。
然而,它卻是善,極端的善,它不可能更善了,或許它也不可以更善了——” 這就是他的原話。
正是這種混合了智性的自我控制和輕微的發燒狂熱的說話方式讓我有了一種說不出來的感動:之所以感動,是因為他發現了這其中隐含的狂熱并對其表示反感;他在自己那仍是男孩子氣的沙啞嗓音裡不情願地覺察到了震音,他紅着臉轉過身去。
在他那時的生活裡,他的音樂知識和熱情參與取得了巨大的進展,緻使他後來在這方面有好幾年——起碼從表面上來看——都是完全處于原地踏步的狀态。
[1]勞倫斯·斯特恩(1713-1768):英國感傷主義重要作家,現代小說開路先鋒,代表作有《感傷旅行》、《特裡斯特拉姆·山迪的生活和觀點》等。
[2]珀西·比希·雪萊(1792-1822):英國浪漫主義文學重要代表,以詩歌創作最負盛名,被譽為“詩人中的詩人”,不朽名篇有《西風頌》、《緻雲雀》、《自由頌》、《解放的普羅米修斯》等。
[3]約翰·濟慈(1795-1821):英國浪漫主義文學重要代表,著有長詩《安荻米恩》和衆多頌歌、十四行詩等。
萊韋屈恩後來為濟慈的兩首頌歌譜曲。
[4]弗裡德裡希·荷爾德林(1770-1843):德國詩人,1802年開始精神失常。
除詩歌外,荷爾德林還翻譯了古希臘劇作家索福克勒斯的悲劇并著有書信體小說《徐培裡昂》。
[5]諾瓦利斯(1772-1801):德國早期浪漫主義詩人,代表作有詩歌《夜頌》、未完成小說《海因裡希·馮·奧夫特丁根》等。
[6]亞曆山德羅·曼左尼(1785-1873):意大利浪漫主義作家,對意大利書面語言的發展作出過重要貢獻,代表作為長篇小說《約婚夫婦》。
[7]阿爾圖爾·叔本華(1788-1860):德國哲學家,代表作是《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
其學說對瓦格納和青年時期的尼采影響很大。
[8]邁斯特·埃克哈德(約1260-1328):德國神秘主義者,多明我會修道士,曾在巴黎和科隆執教,其主張的核心為追求靈魂和上帝最大可能的結合。
[9]亞曆山德羅·斯卡拉蒂(1660-1725):意大利作曲家,那不勒斯歌劇的主要大師之一。
其子多梅尼科(1685-1757)也是作曲家,創作了500多部鋼琴和管風琴作品。
[10]穆齊奧·克萊門蒂(1752-1832):作曲家、鋼琴家,生于意大利羅馬,在英國、法國、瑞士、奧地利和俄國從事鋼琴演奏和作曲工作。
寫有106首鋼琴奏鳴曲。
其鋼琴作品《藝術津梁》(又譯《朝聖進階》或《名手之道》)在鋼琴曆史發展史上意義重大,為近代鋼琴演奏技巧和風格奠定基礎,故克萊門蒂又被後世尊奉為“鋼琴之父”和“鋼琴演奏技巧之父”。
[11]阿列克西斯·埃曼努爾·夏布裡埃(1841-1894):法國作曲家,法國現代音樂先鋒之一,歌劇作品有《星》、《格溫德琳》、《不自願的國王》等,最著名的作品是管弦樂狂想曲《西班牙》。
夏布裡埃還是法國最早的瓦格納迷之一,1880年他在慕尼黑聽了瓦格納的歌劇《特裡斯坦與伊佐爾德》之後,深受影響,遂放棄公務員職位,專事作曲。
[12]夏爾-弗朗索瓦·古諾(1818-1893):法國作曲家,創作有12部歌劇、3部交響曲及聲樂曲等,其中《教皇進行曲》被梵蒂岡采用為國歌。
古諾最重要作品是1859年所作的歌劇《浮士德》。
[13]克勞德·德彪西(1862-1918):法國印象主義作曲家,其音樂被認為是浪漫派和現代派之間的重要橋梁。
1892年根據馬拉美同名詩歌創作的交響詩《牧神午後前奏曲》最能代表德彪西的印象主義音樂風格,而1902年創作的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則是德彪西最重要的舞台作品。
[14]樊尚·丹第(1851-1931):法國作曲家和音樂教育家,師從凱撒·弗蘭克,著有多部歌劇和合唱作品及室内樂等。
丹第是瓦格納音樂的堅決擁護者,如他的第一部歌劇《斐瓦爾》(1881-1895)幾乎就是完全模仿瓦格納的《帕爾西法爾》創作而成。
[15]意大利語,藝術術語,指用水、蛋黃、膠料等調色在濕的石灰牆上作壁畫。
[16]拉丁文,字面意思為“模仿神”,是不同宗教對其信徒的一種要求,即信徒們應當通過努力修煉而使自己變得越來越像他們所信奉的神祇。
然而,它卻是善,極端的善,它不可能更善了,或許它也不可以更善了——” 這就是他的原話。
正是這種混合了智性的自我控制和輕微的發燒狂熱的說話方式讓我有了一種說不出來的感動:之所以感動,是因為他發現了這其中隐含的狂熱并對其表示反感;他在自己那仍是男孩子氣的沙啞嗓音裡不情願地覺察到了震音,他紅着臉轉過身去。
在他那時的生活裡,他的音樂知識和熱情參與取得了巨大的進展,緻使他後來在這方面有好幾年——起碼從表面上來看——都是完全處于原地踏步的狀态。
萊韋屈恩後來為濟慈的兩首頌歌譜曲。
除詩歌外,荷爾德林還翻譯了古希臘劇作家索福克勒斯的悲劇并著有書信體小說《徐培裡昂》。
其學說對瓦格納和青年時期的尼采影響很大。
其子多梅尼科(1685-1757)也是作曲家,創作了500多部鋼琴和管風琴作品。
寫有106首鋼琴奏鳴曲。
其鋼琴作品《藝術津梁》(又譯《朝聖進階》或《名手之道》)在鋼琴曆史發展史上意義重大,為近代鋼琴演奏技巧和風格奠定基礎,故克萊門蒂又被後世尊奉為“鋼琴之父”和“鋼琴演奏技巧之父”。
夏布裡埃還是法國最早的瓦格納迷之一,1880年他在慕尼黑聽了瓦格納的歌劇《特裡斯坦與伊佐爾德》之後,深受影響,遂放棄公務員職位,專事作曲。
古諾最重要作品是1859年所作的歌劇《浮士德》。
1892年根據馬拉美同名詩歌創作的交響詩《牧神午後前奏曲》最能代表德彪西的印象主義音樂風格,而1902年創作的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則是德彪西最重要的舞台作品。
丹第是瓦格納音樂的堅決擁護者,如他的第一部歌劇《斐瓦爾》(1881-1895)幾乎就是完全模仿瓦格納的《帕爾西法爾》創作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