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關燈
小
中
大
來的文件,上面有米娅的父母在匹茲堡的住址,喬治和瑞吉娜·賴特,伯特利帕克,賓夕法尼亞,還有個電話号碼,但伊奇知道,隻打電話不能讓她獲得想要的答案。
母親桌上的那份文件标注的是“M.W.”,足有厚厚一沓,趁家人都睡着的時候,她仔細讀了一遍,賴特夫婦的地址下面還有一個地址:安妮塔·利斯,利斯畫廊,紐約。
伊奇知道,米娅的藝術生涯是從紐約開始的,那時候米娅并不比自己大多少,她也想去紐約看看。
也許這些人中的某一個會幫助她找到米娅,無論米娅在哪裡,他們也可能會把她送回父母身邊。
假如結果是後者,她會再次離開,一次又一次地嘗試,直到自己的年齡足夠大,沒有人能把她送回去為止。
她将繼續搜索,直到找到自己要找的東西。
匹茲堡在向她招手,紐約也在等着她:那些地方有米娅的過去,有她的未來。
它們會引領她找到米娅。
伊奇在“灰狗”上找了個座位坐下,腦袋靠在窗戶上,想象着她會如何追上米娅,也許是發現米娅的背影——她會第一眼就認出那是誰,米娅的輪廓早已在她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記——米娅會轉過身來擁抱她,帶她一起上路,無論下一站會是哪裡。
在溫斯洛路過夜的第一晚,理查德森太太再次想起了她的小女兒。
出租屋裡的聲音對她而言很陌生——冰箱的嗡嗡聲,樓下的爐子微弱的隆隆聲,樹枝刮過屋頂石闆的沙沙聲——她起身走到外面,坐在門前的台階上,緊裹着浴袍,腳下的水泥地不怎麼平坦,踩上去涼涼的,好像剛被霧氣打濕過。
白天的時候,她一直在譴責伊奇:忘恩負義的孩子,她怎麼能這樣做?找到她之後,禁足她一輩子——送她到寄宿學校,不,軍校和修道院才更适合她,甚至氣得問警察能否讓伊奇坐牢。
面對她的咆哮,雖然已經習慣了她對伊奇的責罵,理查德森先生和孩子們還是大氣都不敢出,隻能點頭附和,因為這次不一樣,伊奇突破了所有底線,他們也慢慢産生了某種預感——伊奇可能永遠都不會回來了。
警察正在尋找伊奇,他們發出了搜尋離家出走的孩子的通報,貼出了印有伊奇照片的公告,逐一排查伊奇的朋友和同學,尋找可能暗示她的去向的線索。
但理查德森太太明白,可能知道伊奇去了哪裡的人已經走了。
街上的房子從外面看幾乎都差不多,但住在裡面的人卻各不相同:有人快樂,有人悲傷,有人急于離開這裡,到别處去尋找更好的東西——那些看似雷同的房門,遮擋住了各自不同的生活真相。
接近半夜的時候,一輛汽車駛過溫斯洛路,亮着遠光燈,迅速消失在黑暗中,好像要前往什麼重要的目的地。
理查德森太太想,如果鄰居們現在看到她坐在黑暗中的台階上,大概會以為她瘋了,但她頭一次沒有在意别人的想法,一整天來的怒火被一個令她恐懼的念頭澆滅——如同下午的炎熱轉為夜間的涼爽——伊奇走了,她對伊奇的所有憤恨與不滿被這個念頭連根拔起,意識到自己可能會失去女兒,她渾身冰冷,不由得發出一聲尖銳細長的哀鳴,如同鋒利的刀刃劃過喉嚨。
想到自己的孩子在外面流浪,她的心第一次裂成碎片,伊奇——那個給她惹了如此之多的麻煩,讓她無時無刻不憂心忡忡的小孩,終于選擇了遠走高飛。
她一直以為這個孩子和自己完全不像,代表了她的反面,但伊奇繼承了她母親很久以前便壓抑在内心深處的反抗火苗,與理查德森太太一樣,伊奇對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深信不疑。
理查德森太太想起——以後的許多年裡,她會常常想起它——那張空鳥籠與金色羽毛的照片:那究竟是她自己的肖像,還是她女兒的?她本人是那隻沖破籠子飛向自由的小鳥,還是束縛小鳥的籠子? 警察會找到伊奇的,她告訴自己,等他們把女兒帶回家,她就能彌補過去的錯誤,雖然并不确定該如何彌補,但她确定自己會做出努力。
假如警察沒找到她呢?那麼,她會自己去找,無論需要多長時間,無論歲月把母女二人變成什麼樣子,理查德森太太知道,她永遠都能認出自己的孩子,她非常肯定。
她會花上幾個月、幾年甚至一生的時間尋找女兒,仔細端詳她所遇到的每一位年輕女性的臉龐,在陌生人的面孔中尋找那縷久違了的小火苗。
母親桌上的那份文件标注的是“M.W.”,足有厚厚一沓,趁家人都睡着的時候,她仔細讀了一遍,賴特夫婦的地址下面還有一個地址:安妮塔·利斯,利斯畫廊,紐約。
伊奇知道,米娅的藝術生涯是從紐約開始的,那時候米娅并不比自己大多少,她也想去紐約看看。
也許這些人中的某一個會幫助她找到米娅,無論米娅在哪裡,他們也可能會把她送回父母身邊。
假如結果是後者,她會再次離開,一次又一次地嘗試,直到自己的年齡足夠大,沒有人能把她送回去為止。
她将繼續搜索,直到找到自己要找的東西。
匹茲堡在向她招手,紐約也在等着她:那些地方有米娅的過去,有她的未來。
它們會引領她找到米娅。
伊奇在“灰狗”上找了個座位坐下,腦袋靠在窗戶上,想象着她會如何追上米娅,也許是發現米娅的背影——她會第一眼就認出那是誰,米娅的輪廓早已在她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記——米娅會轉過身來擁抱她,帶她一起上路,無論下一站會是哪裡。
在溫斯洛路過夜的第一晚,理查德森太太再次想起了她的小女兒。
出租屋裡的聲音對她而言很陌生——冰箱的嗡嗡聲,樓下的爐子微弱的隆隆聲,樹枝刮過屋頂石闆的沙沙聲——她起身走到外面,坐在門前的台階上,緊裹着浴袍,腳下的水泥地不怎麼平坦,踩上去涼涼的,好像剛被霧氣打濕過。
白天的時候,她一直在譴責伊奇:忘恩負義的孩子,她怎麼能這樣做?找到她之後,禁足她一輩子——送她到寄宿學校,不,軍校和修道院才更适合她,甚至氣得問警察能否讓伊奇坐牢。
面對她的咆哮,雖然已經習慣了她對伊奇的責罵,理查德森先生和孩子們還是大氣都不敢出,隻能點頭附和,因為這次不一樣,伊奇突破了所有底線,他們也慢慢産生了某種預感——伊奇可能永遠都不會回來了。
警察正在尋找伊奇,他們發出了搜尋離家出走的孩子的通報,貼出了印有伊奇照片的公告,逐一排查伊奇的朋友和同學,尋找可能暗示她的去向的線索。
但理查德森太太明白,可能知道伊奇去了哪裡的人已經走了。
街上的房子從外面看幾乎都差不多,但住在裡面的人卻各不相同:有人快樂,有人悲傷,有人急于離開這裡,到别處去尋找更好的東西——那些看似雷同的房門,遮擋住了各自不同的生活真相。
接近半夜的時候,一輛汽車駛過溫斯洛路,亮着遠光燈,迅速消失在黑暗中,好像要前往什麼重要的目的地。
理查德森太太想,如果鄰居們現在看到她坐在黑暗中的台階上,大概會以為她瘋了,但她頭一次沒有在意别人的想法,一整天來的怒火被一個令她恐懼的念頭澆滅——如同下午的炎熱轉為夜間的涼爽——伊奇走了,她對伊奇的所有憤恨與不滿被這個念頭連根拔起,意識到自己可能會失去女兒,她渾身冰冷,不由得發出一聲尖銳細長的哀鳴,如同鋒利的刀刃劃過喉嚨。
想到自己的孩子在外面流浪,她的心第一次裂成碎片,伊奇——那個給她惹了如此之多的麻煩,讓她無時無刻不憂心忡忡的小孩,終于選擇了遠走高飛。
她一直以為這個孩子和自己完全不像,代表了她的反面,但伊奇繼承了她母親很久以前便壓抑在内心深處的反抗火苗,與理查德森太太一樣,伊奇對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深信不疑。
理查德森太太想起——以後的許多年裡,她會常常想起它——那張空鳥籠與金色羽毛的照片:那究竟是她自己的肖像,還是她女兒的?她本人是那隻沖破籠子飛向自由的小鳥,還是束縛小鳥的籠子? 警察會找到伊奇的,她告訴自己,等他們把女兒帶回家,她就能彌補過去的錯誤,雖然并不确定該如何彌補,但她确定自己會做出努力。
假如警察沒找到她呢?那麼,她會自己去找,無論需要多長時間,無論歲月把母女二人變成什麼樣子,理查德森太太知道,她永遠都能認出自己的孩子,她非常肯定。
她會花上幾個月、幾年甚至一生的時間尋找女兒,仔細端詳她所遇到的每一位年輕女性的臉龐,在陌生人的面孔中尋找那縷久違了的小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