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宜的統帥人才,但是由于他已經對盧象升很不滿意,又急于要改變畿輔的軍事局面,就十分草率地決定了這樣的重大問題。
他一向是一個慣于聰明自恃的人,所以縱然做出最愚蠢的決定,也以為自己是天縱英明,臨事果決。
他站起來,在屋裡走來走去。
這個暖閣裡擺着兩盆名貴的梅花,一盆是綠萼梅,一盆是玉蝶梅,都在盛開。
但是兩天來崇祯從沒有注意,直到現在才突然看見,并且聞見了它們的淡淡幽香。
一個宮女看見皇上望着玉蝶梅,臉上帶着笑意,就指着朱紅盤龍柱子旁邊的一盆鮮花說: “皇爺,這是昨天從草橋[8]送來的一盆牡丹,剛剛開放。
” 崇祯走近花盆看了一陣,心裡說:“這麼好的花,我竟會沒有留意!”他對宮女稱贊說: “很好,雍容華貴中有無限妩媚。
什麼名兒?” “聽說叫芙蓉三變。
” “這名兒倒新鮮。
為什麼叫芙蓉三變?” “因為它在清晨潔白如雪,巳時以後變作嫩黃,午間又變一次,粉白中帶一絲紅暈,宛如少女雙頰,一直到夜間都是如此。
” “是草橋送來的?” “是昨天從草橋用暖車送來的。
一共送來了十盆牡丹,有姚黃、魏紫、沉醉東風、楊家一撚紅……許多名色,都不如這一盆芙蓉三變最為名貴。
皇後昨天下午就派都人[9]們把這盆牡丹送來,放在這柱子旁邊。
當時曾向皇爺啟奏過,因皇爺總在省閱文書,沒有留意。
” 崇祯又看了牡丹一眼,若有所思地自言自語說:“啊,草橋,這個地方還沒有給虜騎焚燒?” 當十月中旬清兵攻占盧溝橋和拱極城[10],把防守盧溝橋的高起潛打得大敗的時候,他一連三個晚上都登上煤山向西南郊瞭望,看見到處是焚燒村鎮的大火。
敵人把城外所有的村鎮都燒光了。
他一點不知道盧象升率領不足一萬人馬屹立在從永定門到右安門一帶,保衛這一帶安然無恙。
有些小勝利,盧象升自己沒有上奏,楊嗣昌和高起潛也不上奏,所以崇祯帝一直被蒙在鼓裡,而他周圍的宮女和太監們也沒人能說清楚。
他在心中歎息說: “但願用劉宇亮代替了盧象升,總督諸軍能夠改變目前的軍事局面!” 天色已經大亮了。
一群鹁鴿從翊坤宮[11]放出來,帶着響哨,在紫禁城的上空盤旋一陣,向北海的白塔飛去。
太陽照在乾清宮外的白玉雕欄、古銅仙鶴和鎏金銅鼎上。
一個宮女把一隻鹦鹉籠挂在向陽的栝松枝上,拉起青緞籠圍。
鹦鹉在陽光中舒展一下羽毛,看見一群太監帶着樂器走來,忽然叫道: “請皇上用膳!” 恰在這時,一個面貌漂亮的禦前牌子[12]來到皇帝身邊,請他用膳。
他放下朱筆,哦了一聲,站起來走出暖閣。
像平日一樣,每頓飯都在他的面前擺滿了幾十樣葷素珍馐,除非他傳旨召皇後或某一妃子來乾清宮陪伴他,總是他獨自寂寞地吃着,旁邊站着許多小心服侍的太監和宮女,外邊奏着老一套的鼓樂。
對這種刻闆的生活方式,他感不到一點樂趣,但是又不能不這樣生活,因為不如此便不是皇帝派頭,便不合一代代傳下來的宮中禮法。
無情無趣地吃着早飯的當兒,他忽然想起來國庫如洗、災荒慘重和清兵深入等問題,便把筷子一扔,走回暖閣去了。
在心緒煩惱中,他重新把那張名單拿起來看了看,不再多考慮,用朱筆随便把次序改動一下。
他對于這麼随便一改動很得意,因為他認為這樣辦就可以對臣工“示以不測”,而一個英明的皇帝就得經常使臣工摸不透他的思想和脾氣。
他一點沒有注意,經他随便把次序一改,有的本來該升遷的反而無緣無故地降級了,該初授從七品給事中的竟然意外地變成了七品禦史或六品主事。
後來,内閣諸臣看見這個被禦筆改動了的名單大為吃驚,但也不敢問,隻好執行。
更可笑的是,他為要對閣臣們“示以不測”,從禦案上拿起《缙紳》[13]随便一翻,找一個比較順眼的名字添在名單的後邊,并注上“禦史”二字。
後來内閣和吏部費了許多力量在北京找不到這個人,過了兩個月才打聽到這個人在一年前病故于福建原籍。
整個上午,崇祯沒有離開乾清宮。
他批閱着隻能令他增加煩惱的各種文書,愁眉不展地思考問題。
困倦時候,他就叫太監王承恩把奏疏或塘報讀給他聽。
文書房把一封彈劾楊嗣昌的奏疏送了進來,他一看是翰林院編修兼東宮講官楊廷麟的,不由地把眉頭一皺,想道:這個大胡子的楊翰林又議論什麼呢? “把楊廷麟的疏子讀給我聽!”他不耐煩地低聲說,向王承恩瞟了一眼。
王承恩拿起來楊廷麟的奏疏,朗朗地讀起來。
聽着聽着,崇祯的火氣上來,不由地打斷王承恩,問: “他怎麼說?把這句話重讀一遍!” 王承恩念道:“陛下有撻伐之志,大臣無禦侮之才;謀之不臧,以國為戲!” “什麼話!”他不滿意地說。
“書生之見!下邊呢?” 王承恩接着念:“楊嗣昌與薊遼總督吳阿衡内外扶同,朋謀誤國,倡和議款,武備頓忘,以至于此!……” “停!停!”崇祯從椅子上跳起來,用指頭敲着禦案說:“什麼‘内外扶同,朋謀誤國’,盡是胡扯!你知道,這個楊廷麟是否同什麼人朋比為奸,故意攻讦大臣?” “奴婢不知道。
” 崇祯想一想,也想不出楊廷麟在朝中同什麼人朋比為奸,隻好說:“好,念下去!” “督臣盧象升以禍國責樞臣[14],言之痛心。
夫南仲在内,李綱無功;潛善秉成,宗澤殒命[15]。
……”
他一向是一個慣于聰明自恃的人,所以縱然做出最愚蠢的決定,也以為自己是天縱英明,臨事果決。
他站起來,在屋裡走來走去。
這個暖閣裡擺着兩盆名貴的梅花,一盆是綠萼梅,一盆是玉蝶梅,都在盛開。
但是兩天來崇祯從沒有注意,直到現在才突然看見,并且聞見了它們的淡淡幽香。
一個宮女看見皇上望着玉蝶梅,臉上帶着笑意,就指着朱紅盤龍柱子旁邊的一盆鮮花說: “皇爺,這是昨天從草橋
” 崇祯走近花盆看了一陣,心裡說:“這麼好的花,我竟會沒有留意!”他對宮女稱贊說: “很好,雍容華貴中有無限妩媚。
什麼名兒?” “聽說叫芙蓉三變。
” “這名兒倒新鮮。
為什麼叫芙蓉三變?” “因為它在清晨潔白如雪,巳時以後變作嫩黃,午間又變一次,粉白中帶一絲紅暈,宛如少女雙頰,一直到夜間都是如此。
” “是草橋送來的?” “是昨天從草橋用暖車送來的。
一共送來了十盆牡丹,有姚黃、魏紫、沉醉東風、楊家一撚紅……許多名色,都不如這一盆芙蓉三變最為名貴。
皇後昨天下午就派都人
當時曾向皇爺啟奏過,因皇爺總在省閱文書,沒有留意。
” 崇祯又看了牡丹一眼,若有所思地自言自語說:“啊,草橋,這個地方還沒有給虜騎焚燒?” 當十月中旬清兵攻占盧溝橋和拱極城
敵人把城外所有的村鎮都燒光了。
他一點不知道盧象升率領不足一萬人馬屹立在從永定門到右安門一帶,保衛這一帶安然無恙。
有些小勝利,盧象升自己沒有上奏,楊嗣昌和高起潛也不上奏,所以崇祯帝一直被蒙在鼓裡,而他周圍的宮女和太監們也沒人能說清楚。
他在心中歎息說: “但願用劉宇亮代替了盧象升,總督諸軍能夠改變目前的軍事局面!” 天色已經大亮了。
一群鹁鴿從翊坤宮
太陽照在乾清宮外的白玉雕欄、古銅仙鶴和鎏金銅鼎上。
一個宮女把一隻鹦鹉籠挂在向陽的栝松枝上,拉起青緞籠圍。
鹦鹉在陽光中舒展一下羽毛,看見一群太監帶着樂器走來,忽然叫道: “請皇上用膳!” 恰在這時,一個面貌漂亮的禦前牌子
他放下朱筆,哦了一聲,站起來走出暖閣。
像平日一樣,每頓飯都在他的面前擺滿了幾十樣葷素珍馐,除非他傳旨召皇後或某一妃子來乾清宮陪伴他,總是他獨自寂寞地吃着,旁邊站着許多小心服侍的太監和宮女,外邊奏着老一套的鼓樂。
對這種刻闆的生活方式,他感不到一點樂趣,但是又不能不這樣生活,因為不如此便不是皇帝派頭,便不合一代代傳下來的宮中禮法。
無情無趣地吃着早飯的當兒,他忽然想起來國庫如洗、災荒慘重和清兵深入等問題,便把筷子一扔,走回暖閣去了。
在心緒煩惱中,他重新把那張名單拿起來看了看,不再多考慮,用朱筆随便把次序改動一下。
他對于這麼随便一改動很得意,因為他認為這樣辦就可以對臣工“示以不測”,而一個英明的皇帝就得經常使臣工摸不透他的思想和脾氣。
他一點沒有注意,經他随便把次序一改,有的本來該升遷的反而無緣無故地降級了,該初授從七品給事中的竟然意外地變成了七品禦史或六品主事。
後來,内閣諸臣看見這個被禦筆改動了的名單大為吃驚,但也不敢問,隻好執行。
更可笑的是,他為要對閣臣們“示以不測”,從禦案上拿起《缙紳》
後來内閣和吏部費了許多力量在北京找不到這個人,過了兩個月才打聽到這個人在一年前病故于福建原籍。
整個上午,崇祯沒有離開乾清宮。
他批閱着隻能令他增加煩惱的各種文書,愁眉不展地思考問題。
困倦時候,他就叫太監王承恩把奏疏或塘報讀給他聽。
文書房把一封彈劾楊嗣昌的奏疏送了進來,他一看是翰林院編修兼東宮講官楊廷麟的,不由地把眉頭一皺,想道:這個大胡子的楊翰林又議論什麼呢? “把楊廷麟的疏子讀給我聽!”他不耐煩地低聲說,向王承恩瞟了一眼。
王承恩拿起來楊廷麟的奏疏,朗朗地讀起來。
聽着聽着,崇祯的火氣上來,不由地打斷王承恩,問: “他怎麼說?把這句話重讀一遍!” 王承恩念道:“陛下有撻伐之志,大臣無禦侮之才;謀之不臧,以國為戲!” “什麼話!”他不滿意地說。
“書生之見!下邊呢?” 王承恩接着念:“楊嗣昌與薊遼總督吳阿衡内外扶同,朋謀誤國,倡和議款,武備頓忘,以至于此!……” “停!停!”崇祯從椅子上跳起來,用指頭敲着禦案說:“什麼‘内外扶同,朋謀誤國’,盡是胡扯!你知道,這個楊廷麟是否同什麼人朋比為奸,故意攻讦大臣?” “奴婢不知道。
” 崇祯想一想,也想不出楊廷麟在朝中同什麼人朋比為奸,隻好說:“好,念下去!” “督臣盧象升以禍國責樞臣
夫南仲在内,李綱無功;潛善秉成,宗澤殒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