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關燈
小
中
大
家都不回話,就向站在身邊侍候的中軍說:
“傳大天王高見進來!”
中軍到大堂門口輕輕地吩咐一句,階下立刻有人大聲說:“傳大天王高見!”緊接着,二門口幾個人一齊高聲傳呼,在大門外的影壁上發出回聲。
大天王早已在大門裡邊的廂房中等候傳見。
自從投降,直到目前,孫傳庭還沒有給他正式官職。
原答應讓他做遊擊将軍,近來根本不提了。
他手下的少數舊部,有的散去,有的被撥歸别人指揮,差不多快光了。
他時時都擔心孫傳庭會要他的命,但又不能逃走,隻想多賣點力氣,處處表現忠心,博得孫傳庭的另眼看待。
如今一聽見大聲傳呼,他不禁渾身一顫,從冷闆凳上一躍而起,匆匆地整了一下衣冠,踉跄地向二門走去。
站立二門口的一群武士橫着刀把他擋住。
一個小校仔細地把他通身打量一眼,問道: “你就是什麼大天王?” “是,我就是大天王高見。
”他低聲回答,聲音有點顫。
“身上帶武器沒有?” 他老實地把腰刀取下,交給小校。
小校仍然不放心,在他的身上搜了搜,才放他走進二門。
二門裡是一道朱紅油漆屏風,打開來是一道門,也就是所謂儀門。
這道門平時不開,隻有當潼關兵備道丁啟睿出進時候,或丁啟睿對上官或對顯要客人迎送時候,這道儀門才打開。
今晚因總督、巡撫和幾位總兵來到,這道門打開了。
大天王雖然也知道這種規矩,但是他心慌意亂,一時粗心,直沖儀門走去。
小校追上去用力把他一拉,喝道:“過來!你是什麼東西,敢走那裡!”跟着把他一推,使他踉跄地從旁邊走了進去。
他穿過階下的兩行武士,由中軍把他帶進大堂,在洪承疇的面前跪下。
他的心跳得像擂鼓似的,不敢擡頭,說道: “末将高見參見制台大人!” 洪承疇問:“你同逆賊李自成是表兄弟麼?” “回大人,是姑表兄弟。
” “你兩個為什麼鬧翻了?” “自從小的叔父高迎祥死後,小的不願長此做賊,曾勸李自成投降朝廷。
誰知他不但不聽忠言,還從此疑忌小的,因此小的就同他分了手,各行其是。
” 洪承疇知道這是一篇鬼話,自然不信。
他拈着胡子微微一笑,點頭說: “隻要你從今後洗心革面,着實為朝廷效力,朝廷自然會重用你。
闖賊目今已陷絕路,插翅難逃。
一俟将他或擒或斬,大軍告捷,論功行賞,自然有你的份兒。
” 高見趕快叩頭說:“謝大人栽培!” “高見,你可将李賊相貌仔細說出,以便明日陣前将他擒斬;即令他死于亂軍之中,也好尋到屍體。
” “是,是!” 大天王把李自成的身材、相貌詳細地說了一遍,還怕洪承疇和孫傳庭嫌他的忠心不夠,又趕快補充說: “大人!萬一李自成死于亂軍之中,血肉模糊,他的屍體也有辦法認出。
隻要看見他身上挂的箭囊和寶劍,就能夠認出他來。
” “什麼箭囊?” “牛皮箭囊,朱漆描金,上畫一金色小龍。
” 孫傳庭忍不住搖搖頭,恨恨地說:“這個死賊!” 洪承疇接着問:“什麼寶劍?” “他原有兩口好劍,一口叫花馬劍……” “什麼花馬劍?”洪承疇截住問。
“米脂縣城北五裡有一山洞。
元朝末年高慶起義,曾在洞中屯兵。
高慶騎的是一匹花馬,人稱花馬高慶,所以後來米脂的人們就把這個洞叫花馬洞。
李自成才造反時候,路過故鄉,有官兵追趕,同他的侄兒李過率少數人藏在洞中,得到高慶留下的一口寶劍,極其鋒利,經常佩在身上,并在劍柄上镌有‘花馬劍’三字。
” 孫傳庭向衆将說:“你們各位傳令手下将士務要留心,凡死屍旁有花馬劍者便是李賊本人。
” 總兵馬科接着說:“這口寶劍,末将也曾聽說,确是一口好劍。
去年擒獲一個逆賊,曾為李賊手下頭目,據他說這口寶劍每遇不義之人就咔咔有聲,跳出鞘外。
這話雖不可信,但足見這劍在賊中頗為有名。
” 孫傳庭說:“你們不管誰得到此劍,一定要獻給制台大人。
” 洪承疇謙遜地笑着說:“疊次大捷,均賴孫大人指揮有方,親冒鋒镝。
這口劍當然應該由孫大人留着,以志殊勳,昭示子孫,永為傳家之寶。
” 孫傳庭滿心高興,站起來說:“門生不敢,不敢。
” “不過離開四川之前,”大天王又說,“小的聽說李自成已經把這口劍交給手下小将張鼐使用,他自己用的是另一口寶劍。
” 孫傳庭忙問:“劍上有字麼?” “劍身上和劍鞘上都镌有‘賽龍泉’三個字。
” 孫傳庭向衆将說:“你們記着,劍身上和劍鞘上都镌‘賽龍泉’三個字。
” 大天王補充說:“這口劍雖不能說削鐵如泥,也似花馬劍一般鋒利。
因它比花馬劍長了兩寸,所以近來李自成格外喜歡用它。
” 洪承疇又吩咐大天王把高桂英、劉宗敏、田見秀、高一功和李過等的相貌對大家說了一遍,然後點頭說:“下去吧。
”大天王磕個頭,站起來退了出去。
洪承疇正要對衆将說話,一個親将匆匆進來,在中軍副将的耳邊咕哝一句。
中軍向洪承疇躬身禀道: “請大人趕快接旨。
” “又有聖旨到?” “是的,已經進了城門。
” “諸位随我快去迎旨!” 洪承疇說了一句,立刻從椅子上站起來,整一下衣冠就向外走。
孫傳庭、丁啟睿率領着全體文武在他的背後緊緊跟随,邊走邊整衣冠。
雖
大天王早已在大門裡邊的廂房中等候傳見。
自從投降,直到目前,孫傳庭還沒有給他正式官職。
原答應讓他做遊擊将軍,近來根本不提了。
他手下的少數舊部,有的散去,有的被撥歸别人指揮,差不多快光了。
他時時都擔心孫傳庭會要他的命,但又不能逃走,隻想多賣點力氣,處處表現忠心,博得孫傳庭的另眼看待。
如今一聽見大聲傳呼,他不禁渾身一顫,從冷闆凳上一躍而起,匆匆地整了一下衣冠,踉跄地向二門走去。
站立二門口的一群武士橫着刀把他擋住。
一個小校仔細地把他通身打量一眼,問道: “你就是什麼大天王?” “是,我就是大天王高見。
”他低聲回答,聲音有點顫。
“身上帶武器沒有?” 他老實地把腰刀取下,交給小校。
小校仍然不放心,在他的身上搜了搜,才放他走進二門。
二門裡是一道朱紅油漆屏風,打開來是一道門,也就是所謂儀門。
這道門平時不開,隻有當潼關兵備道丁啟睿出進時候,或丁啟睿對上官或對顯要客人迎送時候,這道儀門才打開。
今晚因總督、巡撫和幾位總兵來到,這道門打開了。
大天王雖然也知道這種規矩,但是他心慌意亂,一時粗心,直沖儀門走去。
小校追上去用力把他一拉,喝道:“過來!你是什麼東西,敢走那裡!”跟着把他一推,使他踉跄地從旁邊走了進去。
他穿過階下的兩行武士,由中軍把他帶進大堂,在洪承疇的面前跪下。
他的心跳得像擂鼓似的,不敢擡頭,說道: “末将高見參見制台大人!” 洪承疇問:“你同逆賊李自成是表兄弟麼?” “回大人,是姑表兄弟。
” “你兩個為什麼鬧翻了?” “自從小的叔父高迎祥死後,小的不願長此做賊,曾勸李自成投降朝廷。
誰知他不但不聽忠言,還從此疑忌小的,因此小的就同他分了手,各行其是。
” 洪承疇知道這是一篇鬼話,自然不信。
他拈着胡子微微一笑,點頭說: “隻要你從今後洗心革面,着實為朝廷效力,朝廷自然會重用你。
闖賊目今已陷絕路,插翅難逃。
一俟将他或擒或斬,大軍告捷,論功行賞,自然有你的份兒。
” 高見趕快叩頭說:“謝大人栽培!” “高見,你可将李賊相貌仔細說出,以便明日陣前将他擒斬;即令他死于亂軍之中,也好尋到屍體。
” “是,是!” 大天王把李自成的身材、相貌詳細地說了一遍,還怕洪承疇和孫傳庭嫌他的忠心不夠,又趕快補充說: “大人!萬一李自成死于亂軍之中,血肉模糊,他的屍體也有辦法認出。
隻要看見他身上挂的箭囊和寶劍,就能夠認出他來。
” “什麼箭囊?” “牛皮箭囊,朱漆描金,上畫一金色小龍。
” 孫傳庭忍不住搖搖頭,恨恨地說:“這個死賊!” 洪承疇接着問:“什麼寶劍?” “他原有兩口好劍,一口叫花馬劍……” “什麼花馬劍?”洪承疇截住問。
“米脂縣城北五裡有一山洞。
元朝末年高慶起義,曾在洞中屯兵。
高慶騎的是一匹花馬,人稱花馬高慶,所以後來米脂的人們就把這個洞叫花馬洞。
李自成才造反時候,路過故鄉,有官兵追趕,同他的侄兒李過率少數人藏在洞中,得到高慶留下的一口寶劍,極其鋒利,經常佩在身上,并在劍柄上镌有‘花馬劍’三字。
” 孫傳庭向衆将說:“你們各位傳令手下将士務要留心,凡死屍旁有花馬劍者便是李賊本人。
” 總兵馬科接着說:“這口寶劍,末将也曾聽說,确是一口好劍。
去年擒獲一個逆賊,曾為李賊手下頭目,據他說這口寶劍每遇不義之人就咔咔有聲,跳出鞘外。
這話雖不可信,但足見這劍在賊中頗為有名。
” 孫傳庭說:“你們不管誰得到此劍,一定要獻給制台大人。
” 洪承疇謙遜地笑着說:“疊次大捷,均賴孫大人指揮有方,親冒鋒镝。
這口劍當然應該由孫大人留着,以志殊勳,昭示子孫,永為傳家之寶。
” 孫傳庭滿心高興,站起來說:“門生不敢,不敢。
” “不過離開四川之前,”大天王又說,“小的聽說李自成已經把這口劍交給手下小将張鼐使用,他自己用的是另一口寶劍。
” 孫傳庭忙問:“劍上有字麼?” “劍身上和劍鞘上都镌有‘賽龍泉’三個字。
” 孫傳庭向衆将說:“你們記着,劍身上和劍鞘上都镌‘賽龍泉’三個字。
” 大天王補充說:“這口劍雖不能說削鐵如泥,也似花馬劍一般鋒利。
因它比花馬劍長了兩寸,所以近來李自成格外喜歡用它。
” 洪承疇又吩咐大天王把高桂英、劉宗敏、田見秀、高一功和李過等的相貌對大家說了一遍,然後點頭說:“下去吧。
”大天王磕個頭,站起來退了出去。
洪承疇正要對衆将說話,一個親将匆匆進來,在中軍副将的耳邊咕哝一句。
中軍向洪承疇躬身禀道: “請大人趕快接旨。
” “又有聖旨到?” “是的,已經進了城門。
” “諸位随我快去迎旨!” 洪承疇說了一句,立刻從椅子上站起來,整一下衣冠就向外走。
孫傳庭、丁啟睿率領着全體文武在他的背後緊緊跟随,邊走邊整衣冠。
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