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關燈
我看皇上滿心急着要和,就是怕他自己落一個向敵求和的名兒,尤其怕外廷議論。

    楊閣老[11],你千萬不要對皇上說外邊已經在紛紛議論。

    ” 楊嗣昌點點頭,同高起潛互相一拱手,随着那個青年太監往裡走去。

     當一個宮女揭起黃緞門簾以後,楊嗣昌彎了腰,腳步更輕,恭恭敬敬地走進了文華後殿。

    另一個宮女揭起來暖閣的黃緞門簾。

    他的腰彎得更低,快步進内,說了聲:“臣楊嗣昌見駕!”随即跪下去給皇上叩頭。

    雖然崇祯對他很信任,處處眷顧他,北京和南京[12]有許多朝臣彈劾他,都受到皇帝的申斥和治罪,但是他每次被召見,心裡總不免惴惴不安。

    他深知道皇上是一個十分多疑、剛愎自用和脾氣暴躁的人,很難侍候,真是像俗話說的“伴君如伴虎”。

    今天被皇上寵信,說不定哪一天會忽然變卦,被他治罪。

    由于這個緣故,他近來已經得到皇上同意,讓他辭去兵部尚書一職,舉薦盧象升來代替,以便減輕他的責任,專心在内閣辦事。

    行過常朝禮,他沒敢擡起頭來,望着皇上腳前的方磚地,等候皇上說話。

     “先生起來。

    ”崇祯說,聲音很低。

     楊嗣昌又叩了一個頭,站了起來,垂着雙手,等候皇上繼續說話。

    崇祯輕輕地咳了一聲,問: “盧象升今夜一定能來?” “一定可以趕到。

    ” “三大營[13]如何分派?” “一部分守城,一部分駐守東直門和朝陽門外。

    原來在德勝門外駐紮一部分,備援昌平。

    如今各處勤王兵馬來到,昌平無虞,這一部分人馬也撤到朝陽門外。

    ” “城上的守備情形怎樣?” “京營兵守城夠用。

    紅衣大炮昨天都已經運到城上,也派官員祭過。

    ” 聽楊嗣昌對答如流,崇祯頻頻點頭,感到滿意。

    他想詢問議和的事,但是遲疑一下,改換了一個話題,說: “如今虜騎入犯,國家兵源枯竭,不易應付。

    廷臣們洩洩沓沓,徒尚空言,不務實際,一到緊急時候,不能為君分憂,殊負朕意!如兵部主事[14]沈迅,上疏奏陳邊務,說什麼‘以天下僧人配天下尼姑,編入裡甲[15],三丁抽一,朝夕訓練,可得精兵數十萬’。

    這豈不是以國事為兒戲?糊塗之至!” 楊嗣昌見皇上生氣,委婉地說:“沈迅這意見确實糊塗。

    但他敢于冒昧上奏,一則是他知道陛下是堯舜之君,不罪言者;二則是他憂國心切,不暇細思。

    他所條陳的事項頗多,其中也不乏可采之處。

    ” 崇祯沉吟片刻,點頭說:“姑念他還有點憂國之心,朕不罪他。

    ”說畢,把下巴一擺,幾個宮女和太監又趕快退了出去。

     “自朕登極以來,”他用低而沉重的聲調說,“東虜已經四次入塞。

    崇祯九年秋,虜騎入犯,昌平失守,震驚陵寝。

    凡為臣子,都應卧薪嘗膽,誓複國仇。

    可是剛過兩年,虜騎又長驅而入,蹂躏京畿。

    似此内亂未息,外患日急,如何是好?” 楊嗣昌跪下回答:“微臣身為本兵[16],不能克期蕩平流賊,外征逆虜,實在罪該萬死。

    目前局面,惟有對虜行款[17],方可專力剿賊。

    ” “朕本來有意召全國勤王之師與虜決戰,可是流賊一日不平,國家就一日不能專力對外。

    目前之計,對虜總以持重為上策。

    如能議撫,撫亦未嘗不可。

    卿與遼撫[18]方一藻派周元忠往滿洲傳達朝廷願撫之意,是否已有頭緒?” “臣今日接方一藻密書,言周元忠已經回來,滿洲屢勝而驕,态度倨傲,且恐我朝廷意見不一,所以不肯就撫。

    ” 崇祯的心中猛一失望,但沒有流露出來,略停片刻,又問: “卿打算如何?” “臣想此事關系國家安危,應當派周元忠再去一次,詳谕朝廷願撫之誠意。

    ” “是否會走漏消息?” 楊嗣昌是一個飽有經驗的官僚,不敢像高起潛那樣把實情全部隐瞞。

    他決定說出一點實話,替自己留個退步: “臣因周元忠是一盲人,平日往來遼東,賣蔔為業,所以派他前去,原想着可以避免外人疑惑。

    可是不知怎的,今日京城裡已經有了一些傳言。

    ” “怎麼會傳出去了?”崇祯有點吃驚,同時也有點生氣。

     “雖然京城裡有些傳言,但真實情形,無人知曉。

    隻要陛下聖衷獨斷,不令群臣阻撓大計……” 崇祯截住說:“不管如何,應該力求機密,不使外廷知道才好。

    ” “臣一定加倍小心。

    ” “言官中有人在奏疏中提到:‘凡涉邊事,邸報[19]一概不許抄傳,滿城人皆以邊事為諱。

    ’為什麼要禁止抄傳?” “恐怕有些與和議有關的,有些是軍事機密,不便外傳。

    ” “凡涉機密的,不許抄傳;若行間塘報,為何不許抄傳?一概不許抄傳,反使大家猜疑。

    ” “皇上所見極是。

    ” 崇祯歎口氣說:“如今虜兵已臨城下,且京城中已有流言,看來款事隻好慢點兒進行。

    ”稍停一下,他忽然憂慮地盯着楊嗣昌的臉孔,輕聲問道:“盧象升可贊同議撫麼?” “臣尚未見到象升,不知他是否贊同。

    他明日前來陛見,陛下不妨當面問一問他的意見。

    如象升也主張行款,廷臣中縱然有人反對,力量也就小了。

    ” 崇祯點點頭。

    他感到外廷群臣在這個問題上對他無形的壓力很大,并且擔心連楊嗣昌也會對他的急于向滿洲議和的苦衷不能夠十分諒解,于是又說: “朕原來也是不主張行款的。

    無奈年年打仗,又加上災荒頻仍,兵饷兩缺,顧内不能顧外,隻好對東虜暫時行款。

    俟内亂敉平,騰出手來,就可以對東虜大張撻伐。

    可惜外廷臣工[20],多不明朕之苦衷!” “陛下宏謀遠慮,自然非一般臣工所能明白。

    然如撫事告成,利在社稷,有目共見,今日嘩然而議者彼時即啞口無言矣。

    ” “但願能夠如此才好。

    ” “昔時對俺答[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