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關燈
小
中
大
茶,輕輕地噓口悶氣。
整個承乾宮,從田妃到宮女和太監們,都提心吊膽,連大氣兒也不敢出。
田妃多麼想知道城外的戰事情形,然而她絕不敢向皇帝問一個字。
不要說她是妃子,就是皇後,也嚴禁對國事說一句話。
這是規矩,也叫做“祖宗家法”,而崇祯對這一點更其重視。
他愁眉不展地喝過幾口茶,把杯子放回茶幾上,煩躁而又威嚴地低聲說: “起駕!” 當皇帝乘辇到文華門外的時候,高起潛跪在漢白玉甬道一旁,用尖尖的嗓音像唱一般地說: “奴婢高起潛接駕!” 崇祯沒有理他,下了辇,穿過前殿,一直走進文華後殿,在東頭一間裡的一隻鋪着黃墊子的雕龍靠椅上坐下。
高起潛跟了進來,重新跪下去,行了一拜三叩頭的常朝禮。
如果是一般太監,一天到晚在皇帝左右侍候,當然用不着這樣多的禮節。
但他現在不是在宮中侍候皇上的太監,而是皇帝特派的總監軍,監督天下勤王兵對清兵作戰。
“今天的消息如何?”崇祯問,“炮聲好像又近了。
” 高起潛跪着回答說:“東虜[7]兵勢甚銳,今天已經過了通州,看情形會進犯京師。
” 有片刻工夫,崇祯默不做聲。
其實,外邊的軍情他随時都能夠得到報告,用不着問高起潛。
不過為保持他的自尊心,他不肯直然提出來他急于要知道的那個問題。
“昌平要緊,”他慢吞吞地說,“那是祖宗的陵寝所在,務必好生防守。
” “請皇爺放心。
盧象升的宣、大[8]、山西軍隊已經有一部分增援昌平。
依奴婢看,昌平是不要緊了。
” 又沉默一陣。
崇祯從一位宮女手裡接過來一杯茶,淡淡的茶香沁人心脾。
他用嘴唇輕輕地咂了一下,若有所思地端詳着這一隻天青色宣窯暗龍杯,欣賞着精美的名貴藝術。
高起潛完全明白皇上的心思,但是他等着皇上自己先提起來那一個極其重大的問題,免得日後皇上的主意一變,自己會吃罪不起。
站在旁邊侍候的幾個宮女和太監都沒有一點聲音,偷偷地打量着皇上的面部表情和他的端詳茶杯的細微動作。
他們都知道皇上會向高起潛問什麼機密大事。
但是他們沒看見皇上的任何指示,不敢自動地回避出去。
這些宮女和太監們平日不需要等待皇上開口,他們會根據他的眉毛、眼梢、嘴唇或胡子的任何輕微動作行事,完全合乎他的心意。
當皇上的眼睛剛剛離開茶杯的時候,一位宮女立刻走前一步,用雙手捧着一個堆漆泥金盤子把茶杯接過來,小心地走了出去,其餘的宮女和太監們都在一兩秒鐘之内蹑着腳退了出去。
現在文華殿裡隻剩下皇上和高起潛兩個人了。
崇祯站起來,在暖閣裡來回踱了片刻,然後用沉重的低聲說: “高起潛,你這幾年常常出外監軍,還有一些閱曆。
朕叫你總監天下勤王兵馬,這擔子不輕啊。
你可得小心辦事,驅逐鞑虜,保衛京師,萬不可辜負朕意。
” 高起潛很明白皇上隻是希望他“小心辦事”,并不希望他勇猛作戰,而且他自己也确實很怕清兵,但是他用慷慨的聲調回答說: “奴婢甘願赴湯蹈火,戰死沙場,決不辜負皇爺多年來豢養之恩。
” 崇祯點點頭,在龍椅上坐下去,小聲說: “起來吧!” 高起潛又叩了一個頭,然後從地上站起來,等候皇上同他談那個機密問題。
就在這時候,在明亮的宮燈下邊,我們才看清楚高起潛是一個身材魁梧,沒有胡須的中年人。
雖然他已經四十多歲,但由于保養得好,面皮紅潤,看起來隻像有三十出頭年紀。
同崇祯皇帝的蒼白、疲倦和憂郁的面容相比較,完全是兩種情形。
“勤王兵馬雖然到了幾萬,”崇祯突然把談話轉入正題,“但我們既要安内,又要攘外,二者不可得兼。
曆年用兵,國家元氣損傷很大。
如無必勝把握,還是以持滿不發為上策。
你是總監軍,總要相機進止,不可浪戰。
”他把“浪戰”兩個字說得慢一些,響一些,生怕高起潛不夠注意,然後停頓片刻,接着說:“如其将這幾萬人馬孤注一擲,不如留下來這一點家當,日後還有用處。
” 高起潛趕快跪下說:“皇上聖慮深遠,說的極是。
奴婢一定相機進止,不敢浪戰。
” “使将士以弱敵強,暴骨沙場,不惟有損國家元氣,朕心亦殊不忍。
”崇祯用不勝悲憫的口氣把話說完,向高起潛的臉上掃了一眼,好像在問:“你明白麼?” 高起潛深知道皇上是一個自尊心極強的人,關于那個問題隻能點到這裡,以下的話必須由他揭開,于是趕快放低聲音說: “皇上是堯舜之君,仁德被于草木,愛将士猶如赤子。
以今日形勢而言,既要内剿流賊,又要外抗東虜,兵力财力兩困,都不好辦。
如果議和可以成功……” “外邊有何意見?”崇祯趕快問,沒等他把話說完。
“外邊似乎沒有人知道此事,”高起潛毫不遲疑地撒謊說。
其實由皇帝和兵部尚書楊嗣昌秘密主持向滿洲試圖議和的消息不但朝廷上文武百官都已經知道,連滿城百姓也都在紛紛談論,而且不但老百姓很不同意,連文武百官中也有很多人表示反對,隻是他們沒有抓到證據,不敢貿然上疏力争。
聽了高起潛的回答,崇祯有點放心了,小聲囑咐說:“這事要與楊嗣昌迅速進行,切不可使外廷百官知道,緻密議未成,先遭物議。
” “奴婢知道。
” “對東虜要撫,一定得撫!”皇帝用堅決的口氣說,故意用個“撫”字[9],以掩飾向滿洲求和的實際,也不失他大皇帝的無上崇高的身份。
“倘若撫事可成,”他接着說,“國家即可無東顧之憂,抽調關甯鐵騎[10]與宣大勁旅,全力剿賊,克期蕩平内亂。
盧象升今夜可到?” “是,今夜可到。
” “要囑咐他務須持重,不可輕戰。
” “奴婢領旨。
” 一個年輕長随太監手提一盞宮燈進來,躬着身子奏道: “啟奏皇爺,兵部尚書楊嗣昌已到。
” “叫他進來。
”崇祯說,向高起潛揮一下手。
高起潛馬上叩了一個頭,畢恭畢敬地退了出去。
楊嗣昌是一個将近五十歲的人,中等身材,兩鬓和胡須依然烏黑,雙眼炯炯有光,給人一種精明強幹的印象。
當他在文華門内西值房聽到傳旨叫他進去的時候,他習慣地把衣帽整了一下,走出值房。
他正要小心地向裡走去,恰好高起潛走了出來。
他趕快搶前一步,拱一拱手,小聲問: “高公,皇上的意思如何?” 高起潛湊近他的耳朵咕哝說:“
整個承乾宮,從田妃到宮女和太監們,都提心吊膽,連大氣兒也不敢出。
田妃多麼想知道城外的戰事情形,然而她絕不敢向皇帝問一個字。
不要說她是妃子,就是皇後,也嚴禁對國事說一句話。
這是規矩,也叫做“祖宗家法”,而崇祯對這一點更其重視。
他愁眉不展地喝過幾口茶,把杯子放回茶幾上,煩躁而又威嚴地低聲說: “起駕!” 當皇帝乘辇到文華門外的時候,高起潛跪在漢白玉甬道一旁,用尖尖的嗓音像唱一般地說: “奴婢高起潛接駕!” 崇祯沒有理他,下了辇,穿過前殿,一直走進文華後殿,在東頭一間裡的一隻鋪着黃墊子的雕龍靠椅上坐下。
高起潛跟了進來,重新跪下去,行了一拜三叩頭的常朝禮。
如果是一般太監,一天到晚在皇帝左右侍候,當然用不着這樣多的禮節。
但他現在不是在宮中侍候皇上的太監,而是皇帝特派的總監軍,監督天下勤王兵對清兵作戰。
“今天的消息如何?”崇祯問,“炮聲好像又近了。
” 高起潛跪着回答說:“東虜
” 有片刻工夫,崇祯默不做聲。
其實,外邊的軍情他随時都能夠得到報告,用不着問高起潛。
不過為保持他的自尊心,他不肯直然提出來他急于要知道的那個問題。
“昌平要緊,”他慢吞吞地說,“那是祖宗的陵寝所在,務必好生防守。
” “請皇爺放心。
盧象升的宣、大
依奴婢看,昌平是不要緊了。
” 又沉默一陣。
崇祯從一位宮女手裡接過來一杯茶,淡淡的茶香沁人心脾。
他用嘴唇輕輕地咂了一下,若有所思地端詳着這一隻天青色宣窯暗龍杯,欣賞着精美的名貴藝術。
高起潛完全明白皇上的心思,但是他等着皇上自己先提起來那一個極其重大的問題,免得日後皇上的主意一變,自己會吃罪不起。
站在旁邊侍候的幾個宮女和太監都沒有一點聲音,偷偷地打量着皇上的面部表情和他的端詳茶杯的細微動作。
他們都知道皇上會向高起潛問什麼機密大事。
但是他們沒看見皇上的任何指示,不敢自動地回避出去。
這些宮女和太監們平日不需要等待皇上開口,他們會根據他的眉毛、眼梢、嘴唇或胡子的任何輕微動作行事,完全合乎他的心意。
當皇上的眼睛剛剛離開茶杯的時候,一位宮女立刻走前一步,用雙手捧着一個堆漆泥金盤子把茶杯接過來,小心地走了出去,其餘的宮女和太監們都在一兩秒鐘之内蹑着腳退了出去。
現在文華殿裡隻剩下皇上和高起潛兩個人了。
崇祯站起來,在暖閣裡來回踱了片刻,然後用沉重的低聲說: “高起潛,你這幾年常常出外監軍,還有一些閱曆。
朕叫你總監天下勤王兵馬,這擔子不輕啊。
你可得小心辦事,驅逐鞑虜,保衛京師,萬不可辜負朕意。
” 高起潛很明白皇上隻是希望他“小心辦事”,并不希望他勇猛作戰,而且他自己也确實很怕清兵,但是他用慷慨的聲調回答說: “奴婢甘願赴湯蹈火,戰死沙場,決不辜負皇爺多年來豢養之恩。
” 崇祯點點頭,在龍椅上坐下去,小聲說: “起來吧!” 高起潛又叩了一個頭,然後從地上站起來,等候皇上同他談那個機密問題。
就在這時候,在明亮的宮燈下邊,我們才看清楚高起潛是一個身材魁梧,沒有胡須的中年人。
雖然他已經四十多歲,但由于保養得好,面皮紅潤,看起來隻像有三十出頭年紀。
同崇祯皇帝的蒼白、疲倦和憂郁的面容相比較,完全是兩種情形。
“勤王兵馬雖然到了幾萬,”崇祯突然把談話轉入正題,“但我們既要安内,又要攘外,二者不可得兼。
曆年用兵,國家元氣損傷很大。
如無必勝把握,還是以持滿不發為上策。
你是總監軍,總要相機進止,不可浪戰。
”他把“浪戰”兩個字說得慢一些,響一些,生怕高起潛不夠注意,然後停頓片刻,接着說:“如其将這幾萬人馬孤注一擲,不如留下來這一點家當,日後還有用處。
” 高起潛趕快跪下說:“皇上聖慮深遠,說的極是。
奴婢一定相機進止,不敢浪戰。
” “使将士以弱敵強,暴骨沙場,不惟有損國家元氣,朕心亦殊不忍。
”崇祯用不勝悲憫的口氣把話說完,向高起潛的臉上掃了一眼,好像在問:“你明白麼?” 高起潛深知道皇上是一個自尊心極強的人,關于那個問題隻能點到這裡,以下的話必須由他揭開,于是趕快放低聲音說: “皇上是堯舜之君,仁德被于草木,愛将士猶如赤子。
以今日形勢而言,既要内剿流賊,又要外抗東虜,兵力财力兩困,都不好辦。
如果議和可以成功……” “外邊有何意見?”崇祯趕快問,沒等他把話說完。
“外邊似乎沒有人知道此事,”高起潛毫不遲疑地撒謊說。
其實由皇帝和兵部尚書楊嗣昌秘密主持向滿洲試圖議和的消息不但朝廷上文武百官都已經知道,連滿城百姓也都在紛紛談論,而且不但老百姓很不同意,連文武百官中也有很多人表示反對,隻是他們沒有抓到證據,不敢貿然上疏力争。
聽了高起潛的回答,崇祯有點放心了,小聲囑咐說:“這事要與楊嗣昌迅速進行,切不可使外廷百官知道,緻密議未成,先遭物議。
” “奴婢知道。
” “對東虜要撫,一定得撫!”皇帝用堅決的口氣說,故意用個“撫”字
“倘若撫事可成,”他接着說,“國家即可無東顧之憂,抽調關甯鐵騎
盧象升今夜可到?” “是,今夜可到。
” “要囑咐他務須持重,不可輕戰。
” “奴婢領旨。
” 一個年輕長随太監手提一盞宮燈進來,躬着身子奏道: “啟奏皇爺,兵部尚書楊嗣昌已到。
” “叫他進來。
”崇祯說,向高起潛揮一下手。
高起潛馬上叩了一個頭,畢恭畢敬地退了出去。
楊嗣昌是一個将近五十歲的人,中等身材,兩鬓和胡須依然烏黑,雙眼炯炯有光,給人一種精明強幹的印象。
當他在文華門内西值房聽到傳旨叫他進去的時候,他習慣地把衣帽整了一下,走出值房。
他正要小心地向裡走去,恰好高起潛走了出來。
他趕快搶前一步,拱一拱手,小聲問: “高公,皇上的意思如何?” 高起潛湊近他的耳朵咕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