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王鎮長
關燈
小
中
大
“娘賣乖!搞得我姓王的人不像人,鬼不像鬼!本鄉本土的,今後在芙蓉鎮還有什麽威信、臉面?”
王秋赦習慣於鎮上的人稱呼他為“王鎮長”,卻不知居民們私下裡喊他“王秋蛇”。
衆人嘴難封,耳不聽為乾淨。
盡管李國香書記事先跟他挂了電話打了招呼,他接到縣委關於給秦書田、胡玉音落實政策的兩個材料後,還是心急火燎,暴跳如雷。
關上辦公室的房門,獨自一人擂了一頓辦公桌,把一隻玻璃杯都震落下水泥地闆上打得粉碎。
其實,王秋赦也是錯怪了李國香。
黨中央三令五申平反曆次政治運動積存下來的冤假錯案,如春雷動地,春風浩闊,豈是小小的李國香們所能阻擋得住的? 李國香倒是深知王秋赦的為人心性的。
彼此都還有點藕斷絲連,“戀舊”。
這些年來,王秋赦本來是可以找個女人成家的,可是為了對李國香的感情專一,死心塌地,他做出了犧牲。
單單這一點,李國香就心領神會,十分感動。
因此隔了幾天,李國香又從縣委給他挂來一個電話,聲音清晰和悅。
電話裡講了些什麽,因是“專線”,電訊局總機的接線生尚且不敢偷聽,其餘人就更是不得而知了。
但見王秋赦接過電話,跌坐在藤圍椅裡,額頭上冷汗直冒。
這回王秋赦沒有關起辦公室房門來擂桌子,震落玻璃杯,而是在心裡咒罵: “娘賣乖!有意思,給他們平了反,摘了帽,仍是個内專對象,腦門上還有道白印子,有道黑箍箍--話是這麽講,可你們拉下一攤稀屎巴巴,叫我來舔屁股!你倒好,快要調到省裡工作去了,把我丢在這芙蓉鎮,來辦這些改正、平反、昭雪的冤案假案錯案--李國香,你真是朵國香,總是香啊!三十六策,你走為上策。
你走,你走,公鵝和金雞,公牛和母大蟲,反正也成不了長久的夫妻--” 平心而論,王秋赦這些年來和李國香明來暗往,是互為需要,有得有失。
有什麽可抱怨的呢?而且得重於失。
失掉的是什麽?自己的泥腳杆子身分,得到的卻是芙蓉鎮鎮長一職。
這全虧李國香在楊民高書記面前好說歹說,一力推薦。
要依了楊民高同志原來的性子,王秋赦這種扶不上牆的稀牛屎,易反易覆的小人,是再也不得起用的。
黎滿庚就是一例,還不是一九五六年撤區并鄉時不聽老楊一句話,就一輩子都脫不了腳上的草鞋、背上的蓑衣?王秋赦又怎麽啦?若單是論品德、才幹,他還趕不上黎滿庚一指頭呢。
但是“批林批孔”那年的春節前的一件事,徹底改變了楊民高書記對王秋赦的看法。
原來楊民高書記全家,又特别是楊書記本人,每年冬春兩季,有個酷愛吃冬筍的嗜好。
片兒絲兒,嫩嫩的,脆脆的,炒瘦肉片,焖紅燒鴨塊、雞塊,炖香菇木耳片兒湯,都是絕不可少的。
吃在嘴裡格崩格脆,美不可言。
冬筍又不是燕窩銀耳,海參熊掌,山裡土家夥,什麽稀罕東西?本來作為一縣首長,一冬一春吃個一兩百斤冬筍何足挂齒?可巧那年竹子開花結米,自然更新換代,一山一山的都枯死了。
冬筍竟和魚翅一樣成了稀罕之物。
李國香在一個晚上,口角噙香地向王秋赦提供了表忠進身的機緣。
第二天正逢芙蓉鎮墟日,王秋赦在女主任的默許下,為了打擊投機倒把,維護社會治安,堵塞資本主義,派出民兵小分隊,把守墟場的各個進出口,宣布了一次緊急戒嚴。
其時正是年關節下,山裡社員們挑了點山貨土産,來墟上換幾個錢花。
誰知墟場路口隻準進,不準出。
而且每個進墟場的人都要接受佩黃袖章的民兵的檢查,凡窩藏在筐筐籮籮裡的冬筍一律予以沒收,其餘一概不問。
為什麽單單沒收冬筍,純屬上級機密,不得過問。
一時,滿墟場上人人失色,面面相觑。
一個小道消息透露出來,一傳十,十傳百,人們交頭接耳,添枝加葉,神色
衆人嘴難封,耳不聽為乾淨。
盡管李國香書記事先跟他挂了電話打了招呼,他接到縣委關於給秦書田、胡玉音落實政策的兩個材料後,還是心急火燎,暴跳如雷。
關上辦公室的房門,獨自一人擂了一頓辦公桌,把一隻玻璃杯都震落下水泥地闆上打得粉碎。
其實,王秋赦也是錯怪了李國香。
黨中央三令五申平反曆次政治運動積存下來的冤假錯案,如春雷動地,春風浩闊,豈是小小的李國香們所能阻擋得住的? 李國香倒是深知王秋赦的為人心性的。
彼此都還有點藕斷絲連,“戀舊”。
這些年來,王秋赦本來是可以找個女人成家的,可是為了對李國香的感情專一,死心塌地,他做出了犧牲。
單單這一點,李國香就心領神會,十分感動。
因此隔了幾天,李國香又從縣委給他挂來一個電話,聲音清晰和悅。
電話裡講了些什麽,因是“專線”,電訊局總機的接線生尚且不敢偷聽,其餘人就更是不得而知了。
但見王秋赦接過電話,跌坐在藤圍椅裡,額頭上冷汗直冒。
這回王秋赦沒有關起辦公室房門來擂桌子,震落玻璃杯,而是在心裡咒罵: “娘賣乖!有意思,給他們平了反,摘了帽,仍是個内專對象,腦門上還有道白印子,有道黑箍箍--話是這麽講,可你們拉下一攤稀屎巴巴,叫我來舔屁股!你倒好,快要調到省裡工作去了,把我丢在這芙蓉鎮,來辦這些改正、平反、昭雪的冤案假案錯案--李國香,你真是朵國香,總是香啊!三十六策,你走為上策。
你走,你走,公鵝和金雞,公牛和母大蟲,反正也成不了長久的夫妻--” 平心而論,王秋赦這些年來和李國香明來暗往,是互為需要,有得有失。
有什麽可抱怨的呢?而且得重於失。
失掉的是什麽?自己的泥腳杆子身分,得到的卻是芙蓉鎮鎮長一職。
這全虧李國香在楊民高書記面前好說歹說,一力推薦。
要依了楊民高同志原來的性子,王秋赦這種扶不上牆的稀牛屎,易反易覆的小人,是再也不得起用的。
黎滿庚就是一例,還不是一九五六年撤區并鄉時不聽老楊一句話,就一輩子都脫不了腳上的草鞋、背上的蓑衣?王秋赦又怎麽啦?若單是論品德、才幹,他還趕不上黎滿庚一指頭呢。
但是“批林批孔”那年的春節前的一件事,徹底改變了楊民高書記對王秋赦的看法。
原來楊民高書記全家,又特别是楊書記本人,每年冬春兩季,有個酷愛吃冬筍的嗜好。
片兒絲兒,嫩嫩的,脆脆的,炒瘦肉片,焖紅燒鴨塊、雞塊,炖香菇木耳片兒湯,都是絕不可少的。
吃在嘴裡格崩格脆,美不可言。
冬筍又不是燕窩銀耳,海參熊掌,山裡土家夥,什麽稀罕東西?本來作為一縣首長,一冬一春吃個一兩百斤冬筍何足挂齒?可巧那年竹子開花結米,自然更新換代,一山一山的都枯死了。
冬筍竟和魚翅一樣成了稀罕之物。
李國香在一個晚上,口角噙香地向王秋赦提供了表忠進身的機緣。
第二天正逢芙蓉鎮墟日,王秋赦在女主任的默許下,為了打擊投機倒把,維護社會治安,堵塞資本主義,派出民兵小分隊,把守墟場的各個進出口,宣布了一次緊急戒嚴。
其時正是年關節下,山裡社員們挑了點山貨土産,來墟上換幾個錢花。
誰知墟場路口隻準進,不準出。
而且每個進墟場的人都要接受佩黃袖章的民兵的檢查,凡窩藏在筐筐籮籮裡的冬筍一律予以沒收,其餘一概不問。
為什麽單單沒收冬筍,純屬上級機密,不得過問。
一時,滿墟場上人人失色,面面相觑。
一個小道消息透露出來,一傳十,十傳百,人們交頭接耳,添枝加葉,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