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吊腳樓主
關燈
小
中
大
日;一是“王秋蛇”,秋天的蛇在進洞冬眠前最是忌動,懶蛇;一是“王秋奢”,講他手指縫縫流金走銀,幾年功夫就把一份産業吃花盡了。
他則講這些給他取外号的人沒有一絲一毫的階級感情。
而另一些跟他一起當“土改根子”的翻身戶,幾年裡卻大出息了,買的買水牛,添的添谷倉,起的起新屋,全家老小穿的戴的都是一色新。
他看了好眼紅。
他盼着有朝一日又來一次新的土地改革,又可分得一次新的勝利果實。
“娘賣乖!要是老子掌了權,當了政,一年劃一回成分,一年搞一回土改,一年分一回浮财!”他躺在吊腳樓的破席片上,雙手枕着頭,美滋滋地想着誰該劃地主,誰該劃富農,誰該劃中農、貧農。
他自己呢?“農會主席!除了老子,娘賣乖,誰還夠這個資格!”當然他自己也曉得,這是窮開心。
分浮财這等美差,幾代人都難得碰上一回呢。
一九五四年,鎮上成立了幾個互助組。
他提出以田土入組。
人家看他人不會入組,不會下田做活路,豈不是秋後吃地租?因此誰都不肯收容他。
直到成立農業社,走合作化道路,他才成為一名農業社社員。
農業社有社委會,社委會有主任、副主任若幹人,下屬若幹生産隊、專業組,不免經常開會呀,下通知呀,派差傳話呀等等,就需要啟用本質好、政治可靠、嘴勤腿快的人才。
王秋赦這才生逢其時,适得其位,有了用武之地。
王秋赦為人處世還有另外一面,就是肯在街坊中走動幫忙。
鎮上人家,除了五類分子之外,無論誰家讨親嫁女、老人歸天之類的紅白喜事,他總是不請自到,協助主家經辦下庚帖、買酒肉、備禮品、鋪排酒席桌椅一應事宜。
他盡心盡力,忘日忘夜,而且也沒有什麽非分之想,隻是随喜随喜,跟着吃幾回酒席,外加幾餐消夜。
就是平常日子,誰家殺豬、打狗,他也最肯幫人當個下手,架鍋燒水啦,刮毛洗腸子呀,跑腿買酒買煙啦,等等。
因而他無形中有了一個特殊身分:鎮上群衆的“公差人”。
他自己則把這稱之為“跑大祠堂”。
他除了在鎮上有些“人緣”外,還頗得“上心”。
他一個單身漢,住着整整一棟空落落的吊腳樓,房舍寬敞,因而大凡縣裡、區裡下來的“吃派飯”的工作同志,一般都願到他這樓上來歇宿。
吊腳樓地闆乾爽,前後都有扶手遊廊,空氣新鮮,工作同志自然樂意住。
這一來王秋赦就結識下了一些縣裡、區裡的幹部。
這些幹部們下鄉都講究階級感情,看到吊腳樓主王秋赦土改翻身後婆娘都讨不起,仍是爛鍋、爛碗、爛竈,床上仍是破被、破帳、破席,仍是個貧雇農啊,農村出現了兩極分化啊。
於是每年冬下的救濟款,每年春夏之交青黃不接時的救濟糧,芙蓉鎮的救濟對象,頭一名常是王秋赦。
而且每隔兩三年他還領得到一套救濟棉衣、棉褲。
好像幹革命、搞鬥争就是為着王秋赦們啊,“一大二公”還能餓着、凍着王秋赦們?前些年因大躍進和過苦日子,民窮國困,救濟棉衣連着四、五年都沒有發給王秋赦。
王秋赦身上布吊吊,肩背、前襟露出了闆膏油※,胸前扣子都沒有一顆,他艱苦樸素地搓了根稻草索子捆着,實在不成樣子啊。
王秋赦則認為政府不救濟他,便是“出的新社會的醜”啊。
冬天他凍得嘴皮發烏,流着清鼻涕,跑到公社去,找着公社書記說: “上級首長啊,一九五九年公社搞階級鬥争展覽會,要去的我那件爛棉衣,比我如今身上穿的這件還好點,能不能開了展覽館的鎖,給我斟換一下啊?” ※破棉衣露出花絮。
什麽話?從階級鬥争展覽館換爛棉衣回去穿?今不如昔?什麽政治影響?王秋赦身上露的是新社會的相啊!公社書記覺得責任重大,關系到階級立場和階級感情問題,上級民政部門又一時兩時地不會發下救濟物資來,隻好忍痛從自己身上脫下了還有五成新的棉襖,給“土改根子”穿上,以禦一冬之寒。
“人民政府,衣食父母。
”這話王秋赦經常念在嘴裡,記在心上。
他也曉得感恩,每逢上級工作同志下來抓中心,搞運動,他打銅鑼,吹哨子,喊土廣播,敲鐘,跑腿送材料,守夜站哨,會場上領呼口号,總是積極肯幹,打頭陣,當骨幹。
工作同志指向哪,他就奔向哪。
他依靠工作同志,工作同志依靠他。
本也是政治運動需要他,他需要政治運動。
胡玉音的男人黎桂桂,是個老實巴交的屠戶,平日不吭不聲,三錘砸不出一個響屁。
可是不叫的狗咬人。
他為王秋赦總結過順口溜,當時流傳甚廣,影響頗壞,叫做:“死懶活跳,政府依靠;努力生産,政府不管;有餘有賺,政府批判。
” 這裡,捎帶着介紹兩句:胡玉音擺米豆腐攤子,王秋赦墟墟來白吃食,叫做“記賬”。
原來他又有個不景氣的打算:土改時他分得的勝利果實中還有一塊屋基,就在老胡記客棧隔壁。
吊腳樓盡夠他一個單身漢住的了,還要這屋基做什麽?他已經向胡玉音夫婦透露過,隻要肯出個一、兩百塊現鈔,這塊地皮可以轉讓。
同時,也算兩年來沒有在米豆腐攤子上白吃食。
更何況王秋赦堂堂一條漢子,豈能以他一時的貧酸貌相?趙匡胤還當過幾年潑皮,薛仁貴還住過三年茅房呢!
他則講這些給他取外号的人沒有一絲一毫的階級感情。
而另一些跟他一起當“土改根子”的翻身戶,幾年裡卻大出息了,買的買水牛,添的添谷倉,起的起新屋,全家老小穿的戴的都是一色新。
他看了好眼紅。
他盼着有朝一日又來一次新的土地改革,又可分得一次新的勝利果實。
“娘賣乖!要是老子掌了權,當了政,一年劃一回成分,一年搞一回土改,一年分一回浮财!”他躺在吊腳樓的破席片上,雙手枕着頭,美滋滋地想着誰該劃地主,誰該劃富農,誰該劃中農、貧農。
他自己呢?“農會主席!除了老子,娘賣乖,誰還夠這個資格!”當然他自己也曉得,這是窮開心。
分浮财這等美差,幾代人都難得碰上一回呢。
一九五四年,鎮上成立了幾個互助組。
他提出以田土入組。
人家看他人不會入組,不會下田做活路,豈不是秋後吃地租?因此誰都不肯收容他。
直到成立農業社,走合作化道路,他才成為一名農業社社員。
農業社有社委會,社委會有主任、副主任若幹人,下屬若幹生産隊、專業組,不免經常開會呀,下通知呀,派差傳話呀等等,就需要啟用本質好、政治可靠、嘴勤腿快的人才。
王秋赦這才生逢其時,适得其位,有了用武之地。
王秋赦為人處世還有另外一面,就是肯在街坊中走動幫忙。
鎮上人家,除了五類分子之外,無論誰家讨親嫁女、老人歸天之類的紅白喜事,他總是不請自到,協助主家經辦下庚帖、買酒肉、備禮品、鋪排酒席桌椅一應事宜。
他盡心盡力,忘日忘夜,而且也沒有什麽非分之想,隻是随喜随喜,跟着吃幾回酒席,外加幾餐消夜。
就是平常日子,誰家殺豬、打狗,他也最肯幫人當個下手,架鍋燒水啦,刮毛洗腸子呀,跑腿買酒買煙啦,等等。
因而他無形中有了一個特殊身分:鎮上群衆的“公差人”。
他自己則把這稱之為“跑大祠堂”。
他除了在鎮上有些“人緣”外,還頗得“上心”。
他一個單身漢,住着整整一棟空落落的吊腳樓,房舍寬敞,因而大凡縣裡、區裡下來的“吃派飯”的工作同志,一般都願到他這樓上來歇宿。
吊腳樓地闆乾爽,前後都有扶手遊廊,空氣新鮮,工作同志自然樂意住。
這一來王秋赦就結識下了一些縣裡、區裡的幹部。
這些幹部們下鄉都講究階級感情,看到吊腳樓主王秋赦土改翻身後婆娘都讨不起,仍是爛鍋、爛碗、爛竈,床上仍是破被、破帳、破席,仍是個貧雇農啊,農村出現了兩極分化啊。
於是每年冬下的救濟款,每年春夏之交青黃不接時的救濟糧,芙蓉鎮的救濟對象,頭一名常是王秋赦。
而且每隔兩三年他還領得到一套救濟棉衣、棉褲。
好像幹革命、搞鬥争就是為着王秋赦們啊,“一大二公”還能餓着、凍着王秋赦們?前些年因大躍進和過苦日子,民窮國困,救濟棉衣連着四、五年都沒有發給王秋赦。
王秋赦身上布吊吊,肩背、前襟露出了闆膏油※,胸前扣子都沒有一顆,他艱苦樸素地搓了根稻草索子捆着,實在不成樣子啊。
王秋赦則認為政府不救濟他,便是“出的新社會的醜”啊。
冬天他凍得嘴皮發烏,流着清鼻涕,跑到公社去,找着公社書記說: “上級首長啊,一九五九年公社搞階級鬥争展覽會,要去的我那件爛棉衣,比我如今身上穿的這件還好點,能不能開了展覽館的鎖,給我斟換一下啊?” ※破棉衣露出花絮。
什麽話?從階級鬥争展覽館換爛棉衣回去穿?今不如昔?什麽政治影響?王秋赦身上露的是新社會的相啊!公社書記覺得責任重大,關系到階級立場和階級感情問題,上級民政部門又一時兩時地不會發下救濟物資來,隻好忍痛從自己身上脫下了還有五成新的棉襖,給“土改根子”穿上,以禦一冬之寒。
“人民政府,衣食父母。
”這話王秋赦經常念在嘴裡,記在心上。
他也曉得感恩,每逢上級工作同志下來抓中心,搞運動,他打銅鑼,吹哨子,喊土廣播,敲鐘,跑腿送材料,守夜站哨,會場上領呼口号,總是積極肯幹,打頭陣,當骨幹。
工作同志指向哪,他就奔向哪。
他依靠工作同志,工作同志依靠他。
本也是政治運動需要他,他需要政治運動。
胡玉音的男人黎桂桂,是個老實巴交的屠戶,平日不吭不聲,三錘砸不出一個響屁。
可是不叫的狗咬人。
他為王秋赦總結過順口溜,當時流傳甚廣,影響頗壞,叫做:“死懶活跳,政府依靠;努力生産,政府不管;有餘有賺,政府批判。
” 這裡,捎帶着介紹兩句:胡玉音擺米豆腐攤子,王秋赦墟墟來白吃食,叫做“記賬”。
原來他又有個不景氣的打算:土改時他分得的勝利果實中還有一塊屋基,就在老胡記客棧隔壁。
吊腳樓盡夠他一個單身漢住的了,還要這屋基做什麽?他已經向胡玉音夫婦透露過,隻要肯出個一、兩百塊現鈔,這塊地皮可以轉讓。
同時,也算兩年來沒有在米豆腐攤子上白吃食。
更何況王秋赦堂堂一條漢子,豈能以他一時的貧酸貌相?趙匡胤還當過幾年潑皮,薛仁貴還住過三年茅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