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覽風物
關燈
小
中
大
芙蓉鎮坐落在湘、粵、桂三省交界的峽谷平壩裡,古來為商旅歇宿、豪傑聚義、兵家必争的關隘要地。
有一溪一河兩條水路繞着鎮子流過,流出鎮口裡把路遠就彙合了,因而三面環水,是個狹長半島似的地形。
從鎮裡出發,往南過渡口,可下廣東;往西去,過石拱橋,是一條通向廣西的大路。
不曉得是哪朝哪代,鎮守這裡的山官大人施行仁政,或者說是附庸風雅圖個縣志州史留名,命人傍着綠豆色的一溪一河,栽下了幾長溜花枝招展、綠蔭拂岸的木芙蓉,成為一鎮的風水;又派民夫把後山腳下的大片沼澤開掘成方方湖塘,遍種水芙蓉,養魚,采蓮,産藕,作為山官衙門的“官産”。
每當湖塘水芙蓉競開,或是河岸上木芙蓉鬥豔的季節,這五嶺山脈腹地的平壩,便頗是個花柳繁華之地、溫柔富貴之鄉了。
木芙蓉根、莖、花、皮,均可入藥。
水芙蓉則上結蓮子,下産蓮藕,就連它翠綠色的銅鑼一樣圓圓蓋滿湖面的肥大葉片,也可讓蜻蜓立足,青蛙翹首,露珠兒滴溜;采摘下來,還可給遠行的腳夫包中夥飯菜,做荷葉麥子粑子,蓋小商販的生意擔子,遮趕墟女人的竹籃筐,被放牛娃兒當草帽擋日頭--一物百用,各各不同。
小河、小溪、小鎮,因此得名“芙蓉河”、“玉葉溪”、“芙蓉鎮”。
芙蓉鎮街面不大。
十幾家鋪子、幾十戶住家緊緊夾着一條青石闆街。
鋪子和鋪子是那樣的擠密,以至一家煮狗肉,滿街聞香氣;以至誰家娃兒跌跤碰脫牙、打了碗,街坊鄰裡心中都有數;以至妹娃家的私房話,年輕夫婦的打情罵俏,都常常被隔壁鄰居聽了去,傳為一鎮的秘聞趣事、笑料談資。
偶爾某戶人家弟兄内讧,夫妻鬥毆,整條街道便會騷動起來,人們往來奔走,相告相勸,如同一河受驚的鴨群,半天不得平息。
不是逢墟的日子,街兩邊的住戶還會從各自的閣樓上朝街對面的閣樓搭長竹竿,晾曬一應布物:衣衫褲子,裙子被子。
山風吹過,但見通街上空“萬國旗”紛紛揚揚,紅紅綠綠,五花八門。
再加上懸挂在各家瓦檐下的串串紅辣椒,束束金黃色的苞谷種,個個白裡泛青的葫蘆瓜,形成兩條顔色富麗的夾街彩帶--人在下邊過,雞在下邊啼,貓狗在下邊梭竄,别有一種風情,另成一番景象。
一年四時八節,鎮上居民講人緣,有互贈吃食的習慣。
農曆三月三做清明花粑子,四月八蒸莳田米粉肉,五月端午包糯米粽子、喝雄黃艾葉酒,六月六誰家院裡的梨瓜、菜瓜熟得早,七月七早禾嘗新,八月中秋家做土月餅,九月重陽柿果下樹,金秋十月娶親嫁女,臘月初八制“臘八豆”,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竈王爺上天--構成家家戶戶吃食果品的原料雖然大同小異,但一經巧媳婦們配上各種作料做将出來,樣式家家不同,味道各各有别,最樂意街坊鄰居品嚐之後誇贊幾句,就像在暗中做着民間副食品展覽、色香味品比一般。
便是平常日子,誰家吃個有眼珠子、腳爪子的葷腥,也一定不忘夾給隔壁娃兒三塊兩塊,由着娃兒高高興興地回家去向父母親炫耀自己碗裡的收獲。
飯後,做娘的必得牽了娃兒過來坐坐,嘴裡盡管拉扯說笑些旁的事,那神色卻是完完全全的道謝。
芙蓉鎮街面雖小,居民不多,可是一到逢墟日子就是個萬人集市。
集市的主要場所不在青石闆街,而在街後臨河那塊二、三十畝見方的土坪,舊社會留下了兩溜石柱撐梁、青瓦蓋頂、四向皆空的長亭。
長亭對面,立着個油彩斑駁的古老戲台。
解放初時墟期循舊例,逢三、六、九,一旬三墟,一月九集。
三省十八縣,漢家客商,瑤家獵戶、藥匠,壯家小販,都在這裡雲集貿易。
豬行牛市,蔬菜果品,香菇木耳,懶蛇活猴,海參洋布,日用百貨,飲食小攤--滿墟滿街人成河,嗡嗡嘤嘤,萬頭攢動。
若是站在後山坡上看下去,晴天是一片頭巾、花帕、草帽,雨天是一片鬥篷、紙傘、布傘。
人們不
有一溪一河兩條水路繞着鎮子流過,流出鎮口裡把路遠就彙合了,因而三面環水,是個狹長半島似的地形。
從鎮裡出發,往南過渡口,可下廣東;往西去,過石拱橋,是一條通向廣西的大路。
不曉得是哪朝哪代,鎮守這裡的山官大人施行仁政,或者說是附庸風雅圖個縣志州史留名,命人傍着綠豆色的一溪一河,栽下了幾長溜花枝招展、綠蔭拂岸的木芙蓉,成為一鎮的風水;又派民夫把後山腳下的大片沼澤開掘成方方湖塘,遍種水芙蓉,養魚,采蓮,産藕,作為山官衙門的“官産”。
每當湖塘水芙蓉競開,或是河岸上木芙蓉鬥豔的季節,這五嶺山脈腹地的平壩,便頗是個花柳繁華之地、溫柔富貴之鄉了。
木芙蓉根、莖、花、皮,均可入藥。
水芙蓉則上結蓮子,下産蓮藕,就連它翠綠色的銅鑼一樣圓圓蓋滿湖面的肥大葉片,也可讓蜻蜓立足,青蛙翹首,露珠兒滴溜;采摘下來,還可給遠行的腳夫包中夥飯菜,做荷葉麥子粑子,蓋小商販的生意擔子,遮趕墟女人的竹籃筐,被放牛娃兒當草帽擋日頭--一物百用,各各不同。
小河、小溪、小鎮,因此得名“芙蓉河”、“玉葉溪”、“芙蓉鎮”。
芙蓉鎮街面不大。
十幾家鋪子、幾十戶住家緊緊夾着一條青石闆街。
鋪子和鋪子是那樣的擠密,以至一家煮狗肉,滿街聞香氣;以至誰家娃兒跌跤碰脫牙、打了碗,街坊鄰裡心中都有數;以至妹娃家的私房話,年輕夫婦的打情罵俏,都常常被隔壁鄰居聽了去,傳為一鎮的秘聞趣事、笑料談資。
偶爾某戶人家弟兄内讧,夫妻鬥毆,整條街道便會騷動起來,人們往來奔走,相告相勸,如同一河受驚的鴨群,半天不得平息。
不是逢墟的日子,街兩邊的住戶還會從各自的閣樓上朝街對面的閣樓搭長竹竿,晾曬一應布物:衣衫褲子,裙子被子。
山風吹過,但見通街上空“萬國旗”紛紛揚揚,紅紅綠綠,五花八門。
再加上懸挂在各家瓦檐下的串串紅辣椒,束束金黃色的苞谷種,個個白裡泛青的葫蘆瓜,形成兩條顔色富麗的夾街彩帶--人在下邊過,雞在下邊啼,貓狗在下邊梭竄,别有一種風情,另成一番景象。
一年四時八節,鎮上居民講人緣,有互贈吃食的習慣。
農曆三月三做清明花粑子,四月八蒸莳田米粉肉,五月端午包糯米粽子、喝雄黃艾葉酒,六月六誰家院裡的梨瓜、菜瓜熟得早,七月七早禾嘗新,八月中秋家做土月餅,九月重陽柿果下樹,金秋十月娶親嫁女,臘月初八制“臘八豆”,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竈王爺上天--構成家家戶戶吃食果品的原料雖然大同小異,但一經巧媳婦們配上各種作料做将出來,樣式家家不同,味道各各有别,最樂意街坊鄰居品嚐之後誇贊幾句,就像在暗中做着民間副食品展覽、色香味品比一般。
便是平常日子,誰家吃個有眼珠子、腳爪子的葷腥,也一定不忘夾給隔壁娃兒三塊兩塊,由着娃兒高高興興地回家去向父母親炫耀自己碗裡的收獲。
飯後,做娘的必得牽了娃兒過來坐坐,嘴裡盡管拉扯說笑些旁的事,那神色卻是完完全全的道謝。
芙蓉鎮街面雖小,居民不多,可是一到逢墟日子就是個萬人集市。
集市的主要場所不在青石闆街,而在街後臨河那塊二、三十畝見方的土坪,舊社會留下了兩溜石柱撐梁、青瓦蓋頂、四向皆空的長亭。
長亭對面,立着個油彩斑駁的古老戲台。
解放初時墟期循舊例,逢三、六、九,一旬三墟,一月九集。
三省十八縣,漢家客商,瑤家獵戶、藥匠,壯家小販,都在這裡雲集貿易。
豬行牛市,蔬菜果品,香菇木耳,懶蛇活猴,海參洋布,日用百貨,飲食小攤--滿墟滿街人成河,嗡嗡嘤嘤,萬頭攢動。
若是站在後山坡上看下去,晴天是一片頭巾、花帕、草帽,雨天是一片鬥篷、紙傘、布傘。
人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