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關燈
隴、白鶴峰——” “本地人稱為‘石屋四山’龍井,我倒是去過的。

    ”嘉和插嘴說。

     “雲字号遠一點,在雲栖、五雲山、梅家塢、琅珰嶺西一帶。

    在那裡建新村,交通不便一些。

    ” “太遠了不妥,”李君也表示反對,“有什麼事情,城裡也叫不應的。

    ” “我們既然出來建新村,還和城裡打什麼交道?”嘉和便有些生氣。

     “那虎字号的呢?”陳君連忙打岔,隻怕他們又吵下去。

     “虎字号嘛,隻在這虎跑、四眼井、赤山埠和三台山一帶了。

    ” “那你們這裡呢?”李君問,“我看你們這裡倒是蠻好的。

    ” 都錦生笑了,說:“我們這裡,是排不上号的啰。

    像白樂橋、法雲弄、玉泉、金沙港、黃龍洞,還有我們茅家埠的茶,俗稱湖地茶,城裡翁隆盛,還有杭少爺家的忘憂茶莊,不曉得會不會收的呢。

    ” 這番話倒是聽得杭嘉和要作起揖來,贊道:“錦生兄,實乃有心之人,我倒是想聽一聽,我們這幾個志同道合的同志,究竟找一塊怎樣的地方,建設新村為最好呢?” 都錦生沉吟了片刻,問:“諸兄如此誠懇,我也便從實相問,你們手頭,究竟籌得了多少資金?” 這一問,便把三人都問得面面相觑。

    原來李君家做的小本生意,陳君的父親則在鄉下教書,惟有杭嘉和是個有錢人,卻又和家中失了和。

    究起竟來,三人竟是不名一文了。

     都錦生見此況,長歎一口氣,說:“你們要無政府,鄙人也不反對,然鄙人是實業救國論者,相信要靠實力改造中國,稱雄世界。

    鄙人正是因為家境小康,無力籌資添置機器,方落得壯志未酬。

    幾位仁兄若也與我一般窘迫,天大的志向,又如何來實現呢?” 陳君便也急了,說:“照你那麼說來,這世上我們也隻有打道回府這一條路可走了?” “那倒也未必。

    ”都錦生擺擺手,“近處要買地建房雖是幻想,但遠處亦有現成的。

    獅峰山下有胡公廟,相傳乾隆皇帝在這裡下馬休息,封了廟前十八株禦茶,那裡倒是有空房可住。

    ” “哦,你這一說,我倒是想起來了,”杭嘉和敲打着太陽穴,說,“張岱的《西湖夢尋》中倒是有過記載的。

    那個胡公廟,旁邊還有一口泉呢。

    ”他便搖頭晃腦背了起來,“南山上下有兩龍井。

    上為老龍井,一泓寒碧,清冽異常,棄之叢薄間,無有過而問之者。

    其地産茶,遂為兩山絕品。

    ” “是啊是啊。

    ”都錦生也興奮了起來,“那口泉,就在廟旁,岩壁上還鑿有‘老龍井’三字,都說是蘇東坡寫的,誰知是真是假,倒是廟裡有兩株古梅,八百年;輪流着落葉開花,花期達三個月呢。

    我倒是去看過的。

    ” “那廟裡的和尚能讓我們住嗎?”陳君擔心地問。

     “廟裡隻有一個當家老和尚,你們幫他幹活,他會答應的。

    ”都錦生滿有信心地說。

     都錦生所說的胡公廟,與龍井寺相去不遠。

    據史書記載,這龍井寺原建于後漢的乾祐二年(949),名叫報國看經院,想來這與吳越國時的大興佛事有關。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這報國看經院,便也在這煙雨之中了。

    到了北宋的熙甯(1068—1077)年間,改了名,叫做壽聖院。

    有個著名的和尚叫辨才,又是蘇東坡的密友,原來是在天竺廟主事的。

    這天竺山一帶,陸羽的《茶經》中就已經記載了說是産茶的地方,到了辨才在天竺廟主事的年代,上天竺白雲峰産的白雲茶,下天竺香林洞産的香林茶都已經名聲在外了。

    偏是那個辨才名氣一大,是非也多,便幹脆翻過了琅珰嶺獅峰山間,來到了壽聖院,欲圖個老來清靜。

     不料人出了名,清靜也難。

    辨才至此,香火大旺,僧衆達千人,壽聖院名聲大振。

    獅峰山便開茶園以供院中茶事。

    據說這茶便是辨才從天竺山帶過來的,隻因此地有龍井泉,又有龍井寺,故茶也名龍井了。

    龍井茶之名,實實地起源于此了。

     在這個官方稱之為廣福院,民間稱之為胡公廟的山郊野寺,建立新世界新村,實現烏托邦的理想,到頭來隻落在了杭嘉和一個人的頭上。

     在那個朦胧的早晨,春雨打濕了地皮,而嘉和則從羊壩頭走出,經過河坊街那間小雜貨鋪時,看見他的同志李君正在下門闆,肩上還墊着一塊毛巾。

    看見嘉和,古怪地用手指指那正和他一起在下門闆的父親的後腦勺,又指指自己,然後空出一隻手來擺了幾擺,便重新開始沉醉于下門闆。

     陳君倒是在門口久久地等着他,肩上背着胡亂紮成一團的被絮:“我本來前天就要走了,為了送你我才硬留下的,我爹在鄉下吐了血,捎信來讓我去頂班教書,要不這一碗飯就吃不下去了。

    ” 嘉和說:“沒關系,你快走吧,我自己一個人去,我識路的。

    ” “你看,說好我們三個人一起去的,現在隻剩下你一個人了。

    ” “這有什麼,一個人也有一個人的好處,我帶着那麼多書,正好到廟裡去讀呢。

    ” 陳君陪他走出城門,停了腳步,說:“嘉和,昨夜我一宵沒睡,我母親得着肺結核,如今又染給了我爹,什麼時候,我也得吐血。

    ” 嘉和想了想,說:“趕快改造這舊社會吧,新社會一到,什麼都好了。

    ” 就這樣,忘憂茶莊的長子杭嘉和,懷裡揣着寫給大弟嘉平的那疊信,背上行囊裡塞着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和魯哀鳴的《極樂地》,眼裡散發出新世界的光輝。

    光輝的中心,是一片朦胧溫柔的綠色,毛茸茸地撫慰着他那焦渴的心。

    在綠色的中間,恍惚又有紅瓦白牆,錯落有緻,明明滅滅,忽隐忽現。

    他一陣陣的心血來潮,便一個人向那綠色走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