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山的野花香。
” “不是說茶性易染嗎?”寄客笑笑,回答說:“我們龍井茶也是有花香的,一股子豆奶花香罷了。
” 綠愛也笑笑,說:“原來寄客兄也是懂得茶經的,我還以為你隻會革命呢!” “這也不是勢不兩立的事情啊。
不要說革命成功了可以安心種茶吃茶,即便革命尚未成功,亦可一邊革命一邊種茶嘛。
” “吔,幾年不見,寄客兄文氣多了嘛,從前你可是火燭郎當的。
” “是這山裡的水土滋潤的吧。
”趙寄客長吸了一口氣,“将來回去,我倒是真想做點事情了。
” 綠愛看看寄客,他披着一件灰黑呢大衣,圍巾是小方格子的,還松松地圍在脖子上,頭發長長地披在了肩上,胡子倒是剃得幹幹淨淨,他還是那麼爽朗明快,到底眉宇間有了一些别樣的東西了。
說話間,趙寄客指着一株高約六七尺的茶樹說:“看,用這種葉子制茶,當地人說是最好的。
” 他順手摘下了一片,新葉長約莫六寸,寬約莫兩寸半。
嘉和擡起頭來,吐着舌頭,叫道:“這麼大的茶樹啊,翁家山可是沒有的。
” “這算什麼?雲南那邊還有十來丈高的呢。
茶和人一樣,也有長子矮子和不長不矮的。
這個樹,也隻能算是不長不矮的吧。
”寄客說。
這倒是連從小在茶鄉長大的綠愛都未曾看到過的事情,世上竟還有這麼大的樹,便說:“從前讀《茶經》,開篇便說,‘茶者,南方之嘉木,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
’我還以為早就絕了迹,沒想到真有這麼大的。
” “和這裡的土質也有關系吧。
”趙寄客說。
綠愛蹲下來抓了一把土,黃土,還有青灰土。
她想起在娘家茶山上的少女生涯了,便歎了一口氣。
趙寄客一一指給他們看,什麼是大葉茶,什麼是竹葉茶,還有多芽茶、白芽茶和白茶。
多芽茶煞是有趣,茶枝條上每個葉腋間的潛伏芽同時迸發,而且,芽梢可以同時齊發并長。
茶葉圓圓的,厚實又隆起,卻又嫩綠不老,實在是看看都香。
正說着笑着,嘉平一臉委屈跑來了,大叫着:“好哇,你們就這樣瞞着我自己玩去了。
為什麼不叫醒我?” “看你睡得像死豬,不忍心呗。
”嘉和說。
嘉平卻也得意地抹着臉上水珠:“我才不在乎你們冷落我呢。
你們不跟我說,我自己有好玩處,偏不告訴你們。
” 趙寄客說:“看你這一頭水,我就曉得你在哪裡了,跟我來!” 說完,他帶着他們,彎彎繞繞地便走到離寺不遠處的一口泉旁,那泉倒也不大,但很是清澈甘洌,掬一掌入口,甚甘。
趙寄客說:“惠明茶南泉水,這一帶最有名的呢。
” 綠愛把頭往泉上一探,倒影中就亮出一張明豔的臉。
接着,緩緩地移過來另一張臉,長頭發,獅子一般挂下來,頭一低,那圍巾一頭也挂了下來,綠愛下意識用手去接,便碰到了那另一隻的手,彼此有些尴尬,有些心動,目光在泉底便碰撞了一下,卻又幽幽的,無聲,沉浸在那裡。
最妙不可言之時,那兩兄弟卻在大呼小叫了。
“快來看啊,快來看這大木桶啊!” 原來,這兄弟倆沿着架接在泉水旁的毛竹,一路尋尋覓覓,來到寺後的竈房前。
見那裡,一溜的大木樁子,真的要用兩個人合抱還抱不過來。
中間卻是被挖空了,便用來盛水,經年日久的,桶壁内外,盡生滿青苔。
綠毛茸茸的,像個蹲着的野獸,卻是十分的野趣。
趙寄客說:“我見了這個桶,便想,天醉來了,不知又有怎麼樣的瘋魔?” “在這裡住了半年,你倒生出性情來了。
”綠愛說。
趙寄客感慨起來:“從前總訓斥天醉是玩物喪志的人,現在想想,倒是給他想出幾分理由來了。
這樣的天地山水,鐘靈瑞草,誰若無動于衷,誰就少了人氣了。
” 說話間,廟裡便有和尚出來,請他們到臨時搭起的棚間看茶農炒制茶葉。
和尚說:“寺裡知你們要收購,特意請了制茶的能手來,要制白毛尖呢。
” 制茶這個活,這幾個城裡人都是見多了的,但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百裡不同俗,千裡不同音,所以綠愛聽了很上心,趕緊就湊了上去。
但見臨時搭起的茶竈上,擱着一把锃亮的銅鍋。
竈下柴火燒得均勻,一個中年和尚,正用篩子,把那一芽一葉芽頭肥大且芽又長于葉的嫩茶徐徐地往鍋裡掀,然後,便用手翻炒起來。
拌炒得均勻,茶葉熱了,水氣徐徐地便蒸了上來,夾着一股子的草青氣。
嘉平聞了那味兒,便轉過臉,鼻子裡發出聲音:“呣……” 嘉和小心地告訴他:“記住,這叫殺青。
” 這樣炒了一會兒,茶葉就起鍋了,重新攤在篩子上,晾一晾涼。
綠愛便問那和尚,這手藝哪裡學來的。
和尚倒也謙虛,說:“我們這一帶,有個叫雷承女的,有最好的技術。
我們都跟他學的。
” 嘉平也不明白地問:“幹嗎不接着炒啊,還沒炒好呢。
” 綠愛說:“就是你不懂又多嘴。
帶你們來,就是見識這個的,不涼一涼,這麼炒,能不炒焦嗎?” 說話間,那和尚卻又把茶葉放回鍋中,這一回是輕輕地搓揉,條形子,也就搓揉出來了。
炒到這個時分,卻又起了鍋,放到一個炭火已全部燒紅了的外面又壓着炭灰的焙籠上,烘焙。
嘉和覺得這樣很奇怪,便問:“老師父,這樣幹什麼?” “烘烘幹。
” “哎,炒幹不就行了?何必再烘呢?”嘉平大大咧咧地說。
“烘幹和炒幹不一樣的。
”那炒手就解釋道,“烘幹是烘幹,炒幹是炒幹呀!” “怎麼個不一樣法呢?”嘉和倒是問得仔細。
師父眨了下眼睛,他一時不知道怎麼告訴這城裡來的男孩子,烘與炒的區别。
趙寄客拍拍嘉和的頭說:“大小夥子了,自己想去吧。
什麼時候想出來了,什麼時候告訴我。
” 接下去,烘幹後的茶又拿到鍋裡來炒了一次,師父說這叫整形翻炒。
這樣,茶就制好了,茶毫披滿了全芽,白茸茸的,真香啊,但嘉平卻有些心不在焉了。
如果嘉和與嘉平天性一樣,那麼,白天便是滿眼的春氣、茶的香味、木桶的苔綠和泉水的清冽了。
嘉平甚至還抓住了一隻不知名的山鳥,但黃昏時他又把它放了。
小鳥飛翔,融入淡藍的天空時,嘉和有些傷感,嘉平卻絲毫沒有。
他就像那鳥兒一樣地快樂。
晚飯時他吃了滿滿兩大碗米飯。
香菇、野雞、金針菜、香噴噴的豆腐幹,簡直使他
” “不是說茶性易染嗎?”寄客笑笑,回答說:“我們龍井茶也是有花香的,一股子豆奶花香罷了。
” 綠愛也笑笑,說:“原來寄客兄也是懂得茶經的,我還以為你隻會革命呢!” “這也不是勢不兩立的事情啊。
不要說革命成功了可以安心種茶吃茶,即便革命尚未成功,亦可一邊革命一邊種茶嘛。
” “吔,幾年不見,寄客兄文氣多了嘛,從前你可是火燭郎當的。
” “是這山裡的水土滋潤的吧。
”趙寄客長吸了一口氣,“将來回去,我倒是真想做點事情了。
” 綠愛看看寄客,他披着一件灰黑呢大衣,圍巾是小方格子的,還松松地圍在脖子上,頭發長長地披在了肩上,胡子倒是剃得幹幹淨淨,他還是那麼爽朗明快,到底眉宇間有了一些别樣的東西了。
說話間,趙寄客指着一株高約六七尺的茶樹說:“看,用這種葉子制茶,當地人說是最好的。
” 他順手摘下了一片,新葉長約莫六寸,寬約莫兩寸半。
嘉和擡起頭來,吐着舌頭,叫道:“這麼大的茶樹啊,翁家山可是沒有的。
” “這算什麼?雲南那邊還有十來丈高的呢。
茶和人一樣,也有長子矮子和不長不矮的。
這個樹,也隻能算是不長不矮的吧。
”寄客說。
這倒是連從小在茶鄉長大的綠愛都未曾看到過的事情,世上竟還有這麼大的樹,便說:“從前讀《茶經》,開篇便說,‘茶者,南方之嘉木,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
’我還以為早就絕了迹,沒想到真有這麼大的。
” “和這裡的土質也有關系吧。
”趙寄客說。
綠愛蹲下來抓了一把土,黃土,還有青灰土。
她想起在娘家茶山上的少女生涯了,便歎了一口氣。
趙寄客一一指給他們看,什麼是大葉茶,什麼是竹葉茶,還有多芽茶、白芽茶和白茶。
多芽茶煞是有趣,茶枝條上每個葉腋間的潛伏芽同時迸發,而且,芽梢可以同時齊發并長。
茶葉圓圓的,厚實又隆起,卻又嫩綠不老,實在是看看都香。
正說着笑着,嘉平一臉委屈跑來了,大叫着:“好哇,你們就這樣瞞着我自己玩去了。
為什麼不叫醒我?” “看你睡得像死豬,不忍心呗。
”嘉和說。
嘉平卻也得意地抹着臉上水珠:“我才不在乎你們冷落我呢。
你們不跟我說,我自己有好玩處,偏不告訴你們。
” 趙寄客說:“看你這一頭水,我就曉得你在哪裡了,跟我來!” 說完,他帶着他們,彎彎繞繞地便走到離寺不遠處的一口泉旁,那泉倒也不大,但很是清澈甘洌,掬一掌入口,甚甘。
趙寄客說:“惠明茶南泉水,這一帶最有名的呢。
” 綠愛把頭往泉上一探,倒影中就亮出一張明豔的臉。
接着,緩緩地移過來另一張臉,長頭發,獅子一般挂下來,頭一低,那圍巾一頭也挂了下來,綠愛下意識用手去接,便碰到了那另一隻的手,彼此有些尴尬,有些心動,目光在泉底便碰撞了一下,卻又幽幽的,無聲,沉浸在那裡。
最妙不可言之時,那兩兄弟卻在大呼小叫了。
“快來看啊,快來看這大木桶啊!” 原來,這兄弟倆沿着架接在泉水旁的毛竹,一路尋尋覓覓,來到寺後的竈房前。
見那裡,一溜的大木樁子,真的要用兩個人合抱還抱不過來。
中間卻是被挖空了,便用來盛水,經年日久的,桶壁内外,盡生滿青苔。
綠毛茸茸的,像個蹲着的野獸,卻是十分的野趣。
趙寄客說:“我見了這個桶,便想,天醉來了,不知又有怎麼樣的瘋魔?” “在這裡住了半年,你倒生出性情來了。
”綠愛說。
趙寄客感慨起來:“從前總訓斥天醉是玩物喪志的人,現在想想,倒是給他想出幾分理由來了。
這樣的天地山水,鐘靈瑞草,誰若無動于衷,誰就少了人氣了。
” 說話間,廟裡便有和尚出來,請他們到臨時搭起的棚間看茶農炒制茶葉。
和尚說:“寺裡知你們要收購,特意請了制茶的能手來,要制白毛尖呢。
” 制茶這個活,這幾個城裡人都是見多了的,但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百裡不同俗,千裡不同音,所以綠愛聽了很上心,趕緊就湊了上去。
但見臨時搭起的茶竈上,擱着一把锃亮的銅鍋。
竈下柴火燒得均勻,一個中年和尚,正用篩子,把那一芽一葉芽頭肥大且芽又長于葉的嫩茶徐徐地往鍋裡掀,然後,便用手翻炒起來。
拌炒得均勻,茶葉熱了,水氣徐徐地便蒸了上來,夾着一股子的草青氣。
嘉平聞了那味兒,便轉過臉,鼻子裡發出聲音:“呣……” 嘉和小心地告訴他:“記住,這叫殺青。
” 這樣炒了一會兒,茶葉就起鍋了,重新攤在篩子上,晾一晾涼。
綠愛便問那和尚,這手藝哪裡學來的。
和尚倒也謙虛,說:“我們這一帶,有個叫雷承女的,有最好的技術。
我們都跟他學的。
” 嘉平也不明白地問:“幹嗎不接着炒啊,還沒炒好呢。
” 綠愛說:“就是你不懂又多嘴。
帶你們來,就是見識這個的,不涼一涼,這麼炒,能不炒焦嗎?” 說話間,那和尚卻又把茶葉放回鍋中,這一回是輕輕地搓揉,條形子,也就搓揉出來了。
炒到這個時分,卻又起了鍋,放到一個炭火已全部燒紅了的外面又壓着炭灰的焙籠上,烘焙。
嘉和覺得這樣很奇怪,便問:“老師父,這樣幹什麼?” “烘烘幹。
” “哎,炒幹不就行了?何必再烘呢?”嘉平大大咧咧地說。
“烘幹和炒幹不一樣的。
”那炒手就解釋道,“烘幹是烘幹,炒幹是炒幹呀!” “怎麼個不一樣法呢?”嘉和倒是問得仔細。
師父眨了下眼睛,他一時不知道怎麼告訴這城裡來的男孩子,烘與炒的區别。
趙寄客拍拍嘉和的頭說:“大小夥子了,自己想去吧。
什麼時候想出來了,什麼時候告訴我。
” 接下去,烘幹後的茶又拿到鍋裡來炒了一次,師父說這叫整形翻炒。
這樣,茶就制好了,茶毫披滿了全芽,白茸茸的,真香啊,但嘉平卻有些心不在焉了。
如果嘉和與嘉平天性一樣,那麼,白天便是滿眼的春氣、茶的香味、木桶的苔綠和泉水的清冽了。
嘉平甚至還抓住了一隻不知名的山鳥,但黃昏時他又把它放了。
小鳥飛翔,融入淡藍的天空時,嘉和有些傷感,嘉平卻絲毫沒有。
他就像那鳥兒一樣地快樂。
晚飯時他吃了滿滿兩大碗米飯。
香菇、野雞、金針菜、香噴噴的豆腐幹,簡直使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