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關燈
小
中
大
九州的戶畑町的明治專門學校。
每年招收中國留學生的名額很少,考題難度也大,但他還是考入了,為的是将來專造武器彈藥,殺盡清賊。
他說着,便從懷裡掏出一個黃金瓜來,說:“你們看它是個什麼?” 沈綠愛好奇,想用手去碰。
被趙寄客用手擋了,小手指無意觸到了沈綠愛的手掌心,便一陣灼熱,賊一般縮回去。
“這是顆炸彈。
”趙寄客又把它揣入懷中,“這幾年來我就沒離過身,需要時,便可取義成仁。
” “我們那時候就準備這樣。
”杭天醉插嘴說。
沈綠愛看着酒酣後膽氣開張的俠士趙寄客,半隐半現在暗夜中,燭光照出他的半個輪廓,恰好勾出他筆挺的鼻梁和方方的下巴,煞是神秘迷人,心裡頭,一種從來未有過的沖動便湧動起來。
她自己也已經喝了二三分的紹興酒,兩朵桃花湧了上來,與她耳邊那朵茶花相互輝映,臉上便開了三朵花。
趙寄客望去心中不禁生歎:怎麼這麼個奇女子,倒進了天醉這個優柔的男人的門?說着,卻又拔出那把德國造的駁殼槍來,說:“你們當我今天來,有何貴幹?我是有事來求你們了。
” “怎麼,要綁票啊?”杭天醉早已酒上頭,燭光中晃着身影,“不用綁,通通拿去便是了,最好把我也拿去。
清朝要垮,革命要成功,遲早的事情。
寄客,我也入了同盟會,把我這茶莊也一并入了,革命成功,天下大同,平均地權,貧富均勻,還要開什麼茶莊?” 趙寄客正色說:“你要入同盟會,自然是好事,資助革命求之不得。
此時便有一樁革命事要做,我要外出一趟,這把槍不能随身帶了,先在你處一藏。
如何,有沒有這個膽量?” “這有何難?别說藏槍,開槍又有什麼不敢的?” 杭天醉說着,便把那手槍接了過來。
誰知他酒喝到此時,已膽大包天,又恰好剛才趙寄客把那槍打開了保險。
他舉起手槍,對着門上那兩塊天窗,得意地嘴裡喊着:“叭!叭!” 喊聲尚未落,爆豆子般的兩聲巨響,清脆嘹亮,振聾發聩。
接着是玻璃窗從上落地的破碎聲,劃破濃暮,震撼着這甯靜的江南深宅。
趙寄客嗖的一下跳将起來,拔回手槍,一下塞入懷中,便竄到門口。
杭少爺吓得酒意全無、目瞪口呆。
惟有沈綠愛在吓了一跳後,立刻沖進房間從櫃中拿出一挂鞭炮,從屋裡扔出門外,摔給趙寄客,說:“放!” 趙寄客明白了,跑到院中,抓起一串百子炮就放。
噼裡啪啦一陣,招來院中各處的人。
林藕初也趕來了,問:“這是怎麼說的,平白無故放鞭炮?” 沈綠愛說:“白日見園中有一隻狐,怕它作怪,放了鞭炮吓跑它。
” 林藕初擡頭一看,是久違的趙寄客,拍着手笑道:“寄客,我當是什麼狐,原來竟是你啊,多年也沒見,我家媳婦放鞭炮迎你呢。
”又轉身對媳婦說: “什麼時候不好放,偏偏客人來了放!” “天醉自是喝醉了,又不敢放,我也膽小,才求的趙兄長。
” 林藕初看看沒異樣,才走,邊走還邊對趙寄客說:“寄客,你也看到了,我這個媳婦,花樣多,一來就麻煩你了。
一會兒過來和我說話,你爹病着呢。
你去探過了吧?你這個沒腳佬,哪裡尋得着影子,不知哪陣風又把你從日本吹回來了……” 等人都走光了,沈綠愛才發現自己身上臉上涼飕飕的,一身冷汗。
趙寄客此時酒也醒了,作了個揖,說:“吓着你了,弟妹。
” “我叫綠愛。
” “多虧了你。
”趙寄客躊躇了一下,才說:“天醉隻要和我在一起,就闖禍。
我一走,他就好了。
” 沈綠愛伸出那隻白手,手指長長,說:“給我。
” “什麼?” “槍。
” “這個……” “我來替你保管。
” “這個……” 杭天醉捂着腦袋出了屋,說:“你就給她吧,沒問題。
” 趙寄客說:“這是個危險的事,一個女人……” 杭天醉哈哈地笑了起來:“你看,我的老婆,我都不怕,你怕什麼?這麼個大茶莊她都管得了,還能管不了一把槍。
” 沈綠愛朝丈夫望一望,對趙寄客輕聲說:“他喝多了。
” 趙寄客在園子裡走了兩個來回,把槍給了沈綠愛。
杭天醉一邊拍手,一邊說:“寄客,你等等我,我跟你一起走。
這一次,說什麼我也得和你一起走了……” 這麼說着,人卻癱了下去,爛醉如泥。
趙寄客和沈綠愛上去架着他進裡屋。
沈綠愛說:“趙兄長,你都看到了,醉生夢死。
” 趙寄客隻得不吭聲。
“趙兄,你把他帶走吧。
” 趙寄客笑笑:“不行,他幹不了。
” 沈綠愛一愣,她明白了,再不說話。
趙寄客帶來的那把短槍,被杭天醉糊裡糊塗放響的那兩聲,強烈地震撼了嘉和與嘉平。
這兩個孩子對生活的記憶,仿佛就是從那一天開始的。
他們對未來經曆的一切,從此有了叙述的起點。
比如他們都不說看王文韶出殡是1908年,他們說是認識趙先生的那一年。
那一日,杭州城萬人空巷,從滬、甬、蘇一帶,專門擁來觀看葬禮的人們,京城派來三十六個擡棺材的人,但這三十六個擡棺材的人無一知曉——他們是在為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後一任宰相送葬,他們是在為大清王朝送葬,他們是在為有兩千年封建史的封閉的王朝送葬呢! 出喪,從早上六點開始,自相府清吟巷出發,沿江墅路至鳳山門,到十時,才走了三分之二。
杭家的婆婆與媳婦帶着孩子上街觀看,回來說:“哎呀,開路神糊得比房檐還高,紙房子有三幢,紙元寶有十八箱。
從來沒有見過這樣大的排場呢!” 好熱鬧的杭天醉卻關在屋裡鬥蛐蛐兒,說:“那是,再過兩年,宣統也坐不住龍椅了。
王文韶是在給清朝送終呢,能不熱鬧?” 林藕初聽了又心驚膽戰,說:“孩子都四五個了,你這張嘴還這麼臭,小心說了出去,要你的命!” “媽,他哪有這個膽啊,筒兒将軍一個罷了!”沈綠愛不屑地寬解婆婆。
“他倒是沒有,但寄客有。
寄客這個闖禍坯一回來,我的兩隻眼皮就跳!” 嘉和與嘉平還記得,去艮山門看火車是1909年。
他們說是認識趙伯伯後的那一年夏天。
他們對這一童年生活中的重大節目印象極深,因為那一天,他們又見到了他。
杭州最早的一條鐵路,與鴉片戰争後中國發生的一切政治、經濟、軍事行為有關。
總之,那條從吳侬軟語的蘇州開始,經過上海、杭州,終點于甯波的蘇杭甬鐵路,最早的修建,的确是由英國方面向清政府提出的。
一個叫盛宣懷的中國鐵路總公司督辦,當年就與英商怡和洋行,
每年招收中國留學生的名額很少,考題難度也大,但他還是考入了,為的是将來專造武器彈藥,殺盡清賊。
他說着,便從懷裡掏出一個黃金瓜來,說:“你們看它是個什麼?” 沈綠愛好奇,想用手去碰。
被趙寄客用手擋了,小手指無意觸到了沈綠愛的手掌心,便一陣灼熱,賊一般縮回去。
“這是顆炸彈。
”趙寄客又把它揣入懷中,“這幾年來我就沒離過身,需要時,便可取義成仁。
” “我們那時候就準備這樣。
”杭天醉插嘴說。
沈綠愛看着酒酣後膽氣開張的俠士趙寄客,半隐半現在暗夜中,燭光照出他的半個輪廓,恰好勾出他筆挺的鼻梁和方方的下巴,煞是神秘迷人,心裡頭,一種從來未有過的沖動便湧動起來。
她自己也已經喝了二三分的紹興酒,兩朵桃花湧了上來,與她耳邊那朵茶花相互輝映,臉上便開了三朵花。
趙寄客望去心中不禁生歎:怎麼這麼個奇女子,倒進了天醉這個優柔的男人的門?說着,卻又拔出那把德國造的駁殼槍來,說:“你們當我今天來,有何貴幹?我是有事來求你們了。
” “怎麼,要綁票啊?”杭天醉早已酒上頭,燭光中晃着身影,“不用綁,通通拿去便是了,最好把我也拿去。
清朝要垮,革命要成功,遲早的事情。
寄客,我也入了同盟會,把我這茶莊也一并入了,革命成功,天下大同,平均地權,貧富均勻,還要開什麼茶莊?” 趙寄客正色說:“你要入同盟會,自然是好事,資助革命求之不得。
此時便有一樁革命事要做,我要外出一趟,這把槍不能随身帶了,先在你處一藏。
如何,有沒有這個膽量?” “這有何難?别說藏槍,開槍又有什麼不敢的?” 杭天醉說着,便把那手槍接了過來。
誰知他酒喝到此時,已膽大包天,又恰好剛才趙寄客把那槍打開了保險。
他舉起手槍,對着門上那兩塊天窗,得意地嘴裡喊着:“叭!叭!” 喊聲尚未落,爆豆子般的兩聲巨響,清脆嘹亮,振聾發聩。
接着是玻璃窗從上落地的破碎聲,劃破濃暮,震撼着這甯靜的江南深宅。
趙寄客嗖的一下跳将起來,拔回手槍,一下塞入懷中,便竄到門口。
杭少爺吓得酒意全無、目瞪口呆。
惟有沈綠愛在吓了一跳後,立刻沖進房間從櫃中拿出一挂鞭炮,從屋裡扔出門外,摔給趙寄客,說:“放!” 趙寄客明白了,跑到院中,抓起一串百子炮就放。
噼裡啪啦一陣,招來院中各處的人。
林藕初也趕來了,問:“這是怎麼說的,平白無故放鞭炮?” 沈綠愛說:“白日見園中有一隻狐,怕它作怪,放了鞭炮吓跑它。
” 林藕初擡頭一看,是久違的趙寄客,拍着手笑道:“寄客,我當是什麼狐,原來竟是你啊,多年也沒見,我家媳婦放鞭炮迎你呢。
”又轉身對媳婦說: “什麼時候不好放,偏偏客人來了放!” “天醉自是喝醉了,又不敢放,我也膽小,才求的趙兄長。
” 林藕初看看沒異樣,才走,邊走還邊對趙寄客說:“寄客,你也看到了,我這個媳婦,花樣多,一來就麻煩你了。
一會兒過來和我說話,你爹病着呢。
你去探過了吧?你這個沒腳佬,哪裡尋得着影子,不知哪陣風又把你從日本吹回來了……” 等人都走光了,沈綠愛才發現自己身上臉上涼飕飕的,一身冷汗。
趙寄客此時酒也醒了,作了個揖,說:“吓着你了,弟妹。
” “我叫綠愛。
” “多虧了你。
”趙寄客躊躇了一下,才說:“天醉隻要和我在一起,就闖禍。
我一走,他就好了。
” 沈綠愛伸出那隻白手,手指長長,說:“給我。
” “什麼?” “槍。
” “這個……” “我來替你保管。
” “這個……” 杭天醉捂着腦袋出了屋,說:“你就給她吧,沒問題。
” 趙寄客說:“這是個危險的事,一個女人……” 杭天醉哈哈地笑了起來:“你看,我的老婆,我都不怕,你怕什麼?這麼個大茶莊她都管得了,還能管不了一把槍。
” 沈綠愛朝丈夫望一望,對趙寄客輕聲說:“他喝多了。
” 趙寄客在園子裡走了兩個來回,把槍給了沈綠愛。
杭天醉一邊拍手,一邊說:“寄客,你等等我,我跟你一起走。
這一次,說什麼我也得和你一起走了……” 這麼說着,人卻癱了下去,爛醉如泥。
趙寄客和沈綠愛上去架着他進裡屋。
沈綠愛說:“趙兄長,你都看到了,醉生夢死。
” 趙寄客隻得不吭聲。
“趙兄,你把他帶走吧。
” 趙寄客笑笑:“不行,他幹不了。
” 沈綠愛一愣,她明白了,再不說話。
趙寄客帶來的那把短槍,被杭天醉糊裡糊塗放響的那兩聲,強烈地震撼了嘉和與嘉平。
這兩個孩子對生活的記憶,仿佛就是從那一天開始的。
他們對未來經曆的一切,從此有了叙述的起點。
比如他們都不說看王文韶出殡是1908年,他們說是認識趙先生的那一年。
那一日,杭州城萬人空巷,從滬、甬、蘇一帶,專門擁來觀看葬禮的人們,京城派來三十六個擡棺材的人,但這三十六個擡棺材的人無一知曉——他們是在為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後一任宰相送葬,他們是在為大清王朝送葬,他們是在為有兩千年封建史的封閉的王朝送葬呢! 出喪,從早上六點開始,自相府清吟巷出發,沿江墅路至鳳山門,到十時,才走了三分之二。
杭家的婆婆與媳婦帶着孩子上街觀看,回來說:“哎呀,開路神糊得比房檐還高,紙房子有三幢,紙元寶有十八箱。
從來沒有見過這樣大的排場呢!” 好熱鬧的杭天醉卻關在屋裡鬥蛐蛐兒,說:“那是,再過兩年,宣統也坐不住龍椅了。
王文韶是在給清朝送終呢,能不熱鬧?” 林藕初聽了又心驚膽戰,說:“孩子都四五個了,你這張嘴還這麼臭,小心說了出去,要你的命!” “媽,他哪有這個膽啊,筒兒将軍一個罷了!”沈綠愛不屑地寬解婆婆。
“他倒是沒有,但寄客有。
寄客這個闖禍坯一回來,我的兩隻眼皮就跳!” 嘉和與嘉平還記得,去艮山門看火車是1909年。
他們說是認識趙伯伯後的那一年夏天。
他們對這一童年生活中的重大節目印象極深,因為那一天,他們又見到了他。
杭州最早的一條鐵路,與鴉片戰争後中國發生的一切政治、經濟、軍事行為有關。
總之,那條從吳侬軟語的蘇州開始,經過上海、杭州,終點于甯波的蘇杭甬鐵路,最早的修建,的确是由英國方面向清政府提出的。
一個叫盛宣懷的中國鐵路總公司督辦,當年就與英商怡和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