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關燈
小
中
大
已經是初夏天氣。
中午休息的時間,也相應地延長了。
對莫征來說,一個上午的活兒算不了什麼,吃頓飯,稍稍地休息一下也就可以了。
他希望午間休息的時間短一點,晚上早一點下班,然後回到他的小屋裡去。
那小屋裡有他許多的朋友:音樂、書籍。
他的琴彈得不好,他并不想當演奏家,隻是琴鍵上響起和聲的時候,他便覺得包裹在心上的那層硬殼溶化了。
羅曼·羅蘭在《約翰·克利斯朵夫》裡說過這樣的話:“音樂,你曾撫慰我痛苦的靈魂,你曾使我的心恢複甯靜……”準确極了。
作家,那是無所不知的人。
世界上有作家這種人,該有多好啊。
有了這種人,莫征才覺得他在世界上,不再是孤單的。
莫征奇怪,為什麼書裡的人物、書裡的生活他是那樣地熟悉,而在現實生活裡,人和人之間卻是那樣陌生。
他們的蘇隊長丢了個錢包。
那是在哪兒丢的,他自己究竟搞清楚了沒有?為什麼隊裡的人,全用含義暧昧的眼光看着他,嘁嘁喳喳地、很神秘地不知在說些什麼,等到他一走近,那嘁嘁喳喳的聲音便戛然停止。
他轉身走開,那嘁嘁喳喳的聲音便又響了起來。
有人繪聲繪色地講着聳人聽聞的盜竊案,并且帶着惡狠狠的口氣說,不論作案人如何狡猾,到了準會破案。
說完之後,還要威脅似的瞥上莫征一眼,那意思分明在說:我們知道,錢包就是你偷的,你等着吧,我們很快就會拿出證據。
好,莫征忍着。
隻要他們當中有誰敢當面指名道姓地侮辱他,他就用他這雙手,揍他個稀裡嘩啦。
用貝多芬和雨果對付他們是不行的。
今天,那錢包又在蘇隊長自己家裡找到了。
人們不過哈哈大笑一場,說幾句蘇隊長“馬大哈”就算了事。
誰也沒想到用一句友善的話,甚至用一道友好的目光,對他表示一點歉疚。
現在,莫征倒巴不得他們當中有誰指着他的鼻子開罵,因為他的拳頭正癢得難熬。
是的,他偷過。
可是他們明明知道他是為了什麼緣故,又是在一種什麼情況之下偷的。
而且他早已不偷了。
莫征舉起自己那雙大手,仔細地看着。
那雙手,吃午飯以前剛剛洗過,很幹淨的樣子。
在陽光的照耀下,像許多人的手一樣,泛着健康的紅色。
那是一雙平常的手,你甚至可以說它是一雙誠實的手。
但是莫征仍然翻來覆去地看個不停。
要是這時有人經過,并且看到莫征這時的神态,一定以為他得了魔怔。
莫征坐在草地上,把玩着那把修剪樹枝的大剪刀,想着人們對一棵樹傾注了那樣多的汗水和關注:修剪影響它生長成材的枝杈、給它松土、給它灌水、給它施肥、給它除蟲……卻沒有人照料他,關注他,一個活人。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也許是比植物更脆弱的東西。
葉知秋是關心他的。
可是,哪怕她的肩膀像石頭那麼堅硬,也支撐不了社會偏見對莫征心靈上的壓迫。
既是如此,他這棵歪扭了的樹,又有什麼資格來糾正另一棵樹的錯誤呢? 鄭圓圓那裡,還有一把可以修剪他的剪刀。
他的精神上所承受的全部社會壓力,卻靠兩個女人的保護來平衡。
生活竟把他推進這樣一個狹窄的天地,這樣一種等待施舍的地位。
他還算什麼男人。
男人應該是強者啊。
莫征歎了一口氣,丢開那把剪刀,脫掉工作服的上衣,把它鋪在樹陰下的青草地上,然後仰面朝天地躺下去。
樹陰已經很濃了。
身下的泥土,騰發着濕潤的、清涼的、沁人心脾的氣息。
他把臉側向一旁,細嫩的草葉,像溫存的手指,撫摸着他那粗糙的、被太陽曬得黝黑的臉龐和他幹燥的嘴唇。
溫存!隻有這青草、這陽光是慷慨的,它們對他應許了和别人一樣多的芳香、溫存和溫暖。
白雲悠悠地從藍得那麼溫柔的天空上飄過。
一隻鹞子在遼遠、遼遠的天邊,自由自在地飛旋着。
有時就那麼一動不動地平展着一對翅膀,像海灘上那些曬太陽的人,惬意地伸展着自己的四肢。
風兒輕輕地拂着,莫征的神思似乎已經随着輕風、随着白雲飄去了。
他覺得自己好像變成了天邊那隻鹞子,或是一朵優哉遊哉的白雲,漸漸地睡着了。
好長一段時間以來,他睡得太少。
每天臨睡以前,他必得讀一段原文版的《悲慘世界》。
為的是給鄭圓圓講完冉阿讓的後半生和珂賽特長大以後的故事。
開始,這不過是葉知秋強加給他的一個任務,雖說是為了滿足鄭圓圓的願望,同時也是強制他把法文重新撿起來的一個辦法。
他不幹。
“幹嗎?我又不打算考大學。
” 葉知秋說:“不考大學就可以昏吃悶睡啦?” “不昏吃悶睡又能怎麼樣呢?” “你應該努力地把自己從愚昧裡解脫出來。
要是你的精神生活更豐富一點,現實生活就不顯得那麼咄咄逼人了。
” 的确,葉知秋在現實生活中碰了壁,便逃到精神世界裡去喘息。
這些話,莫征聽起來非常幼稚,如同給一個大腿骨折的人抹紅藥水。
他才不接受這種天真的理論呢。
要是他沒有在無意之中聽見鄭圓圓的講話,他才不答應這件差事呢。
那天他下班回來,突然聽到了一個陌生的嗓音。
這聲音在他和葉知秋那單調得如兵營一般的生活裡,顯得太不平常了,以緻他愣愣地站在那裡,好一陣不敢動作,生怕自己一不小心會莽撞地弄出什麼聲響,吓跑了那個可愛的聲音。
他聽見那聲音在說:“……為什麼唯心主義的主教米裡哀,都不憑一張黃紙來估斷冉阿讓,而在一些号稱唯物主義信徒的頭腦中,卻有那許多偏見呢?不,或許這不是偏見,壓根兒就是唯心主義、形而上學。
可惜我沒有找到它全部的譯本,我真想知道以後的故事。
” 他像從旮旯裡翻出來一把多年不見的鑰匙。
然而這鑰匙,究竟是開哪一把鎖的呢?他怎麼也想不起來了。
但是,他把它握在掌心裡,它到底是把鑰匙,對不對? 莫征聽見葉知秋說:“可以讓莫征試試,他有一套原文版的《悲慘世界》,不過他也隻能囫囵吞棗地說給你聽。
他現在懶散得很,我跟他說過多少次,讓他把法文再撿起來,他全把我的話當成了耳旁風。
什麼也不想幹,也不知道他一天到晚在他那小屋裡幹些什麼來消磨時間。
” 幹什麼?莫征常常躺在床上,數天花闆上固定電線用的小小的白瓷絕緣子。
一、二、三……一共是十八個。
“莫征是誰?您的孩子嗎?” 莫征覺得葉知秋的聲音頓時變得沙啞:“不,我沒有孩子。
他是我的一個小朋友。
”說話的兩個人,似乎都幹在那兒了。
葉知秋好像這才想起:“他是不是回來了,我好像聽見有聲音。
”然後,葉知秋叫道:“莫征!” 他慌了。
他不知道這樣一顆體恤人的心,屬于一個什麼樣的人;他又不知道見了這個人,他該說些什麼,做些什麼。
不,她并沒有那種使人震驚的美貌,她隻是像一道泉水一樣,慢慢地向岩石的深處滲透。
他沒有那種被雷電擊中的感覺,但他立刻感到重心的傾斜和并不亞于被雷電擊中的一種深深的憂傷。
那是人們在可望而不可即的事物面前所感到的絕望。
她伸出她的手:“我叫鄭圓圓。
你看這名字多不好,可我也想不出什麼更好的名字。
” 她會不會猜想,剛才他在隔壁偷聽過她們的談話?莫征往鄭圓圓的眼睛裡瞥了一眼。
好黑!像一間沒有點燈的屋子,什麼也看不清楚。
她的手是那麼小,他幾乎不敢握它,生怕自己一不經心會弄痛了它,捏碎了它。
鄭圓圓在那張壞凳子上坐下。
凳子立刻向後傾斜,鄭圓圓驚叫一聲,往地下跌去,莫征一個大步跨上去,用大手托住了她。
葉知秋責怪他:“讓你扔了你不扔,瞧瞧,差點摔了人。
” 鄭圓圓一面用手輕輕地拍着胸口一面問:“你排球打得不錯吧?” 莫征拿着那個散了架的凳子,呆呆地站在那裡。
他沒有說話的心情。
“你願意為我講完那冉阿讓的故事嗎?”她仰起頭,用那雙任性的眼睛看定他。
最使男人無法對付的,大半就是一個令人喜愛的女人的任性。
莫征無奈地說:“恐怕我會讓你失望。
” “每天晚上七點半我到你這裡來。
”鄭圓圓自己也搞不清楚為什麼會對這第一次見面的人發号施令。
她有些意識到自己是在任性、撒嬌。
天哪,為什麼?她從來不對任何男孩子任性和撒嬌。
這件事有一點特别,是不是?這等于她給了莫征一種權力,一種與衆不同的權力。
憑了什麼?他那男性的自尊和矜持嗎?她的腰肢上仍然感到剛才跌下去的時候,那隻托住她的大手的力量。
糟糕,糟糕透了。
她是不是太輕浮了?她立刻闆起面孔,嗓音也變得冷冰冰的,轉過身子不再看着莫征,對葉知秋說:“葉阿姨,我走了。
” 她走了。
似乎把屋子裡的溫暖也帶走了。
莫征把她坐過的那張凳子帶回自己的房間,對着那張破凳子坐下。
他久久地看着那張破凳子,懷疑着真有那麼一個可愛的小人兒在那上面坐過。
她真是個小人兒,隻夠到他的肩膀。
那一晚,莫征久久地在他的屋子裡走來走去,以緻葉知秋在隔壁房間裡說道:“莫征,你是不是該睡覺了?你就是不睡,至少也得把你那雙大皮靴脫掉,不然你那咚、咚、咚的腳步聲,簡直像輛坦克朝我的頭上軋過來了。
” 有多久了?他從沒有這樣認真地做過一件事,更不要說這樣認真地去翻閱字典和文法。
為了讓那一雙任性的眼睛專注地、期待地看着他,他巴不得自己是個文學家或是翻譯家。
要是他沒有在無意之中留下這套書呢?莫征也不明白,為什麼在父母親的問題得到澄清之後,在歸還的那些淩亂的遺物裡,他單單地選中了這套《悲慘世界》。
也許因為母親念這故事的時候,在他幼年的記憶裡,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他多麼愛冉阿讓那顆雖然滿是傷痕,卻依然仁愛而博大的心啊,最後他甚至愛上了警官沙威。
也或許他在冉阿讓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每當他順着一行行的文字讀下去和講下去的時候,他十分注意着鄭圓圓的反應,她是不是像他一樣愛着冉阿讓,或僅僅是一種同情?不過,她愛不愛冉阿讓與他又有什麼關系呢?他為什麼固執地想要知道個究竟?她知道不知道自己的過去?葉知秋當然不會對她說。
如果她知道了,她會怎樣對待他呢?冉阿讓畢竟是小說裡的人物,文學和現實生活是截然分開着的。
他過去的經曆,足以使任何一個在傳統觀念
中午休息的時間,也相應地延長了。
對莫征來說,一個上午的活兒算不了什麼,吃頓飯,稍稍地休息一下也就可以了。
他希望午間休息的時間短一點,晚上早一點下班,然後回到他的小屋裡去。
那小屋裡有他許多的朋友:音樂、書籍。
他的琴彈得不好,他并不想當演奏家,隻是琴鍵上響起和聲的時候,他便覺得包裹在心上的那層硬殼溶化了。
羅曼·羅蘭在《約翰·克利斯朵夫》裡說過這樣的話:“音樂,你曾撫慰我痛苦的靈魂,你曾使我的心恢複甯靜……”準确極了。
作家,那是無所不知的人。
世界上有作家這種人,該有多好啊。
有了這種人,莫征才覺得他在世界上,不再是孤單的。
莫征奇怪,為什麼書裡的人物、書裡的生活他是那樣地熟悉,而在現實生活裡,人和人之間卻是那樣陌生。
他們的蘇隊長丢了個錢包。
那是在哪兒丢的,他自己究竟搞清楚了沒有?為什麼隊裡的人,全用含義暧昧的眼光看着他,嘁嘁喳喳地、很神秘地不知在說些什麼,等到他一走近,那嘁嘁喳喳的聲音便戛然停止。
他轉身走開,那嘁嘁喳喳的聲音便又響了起來。
有人繪聲繪色地講着聳人聽聞的盜竊案,并且帶着惡狠狠的口氣說,不論作案人如何狡猾,到了準會破案。
說完之後,還要威脅似的瞥上莫征一眼,那意思分明在說:我們知道,錢包就是你偷的,你等着吧,我們很快就會拿出證據。
好,莫征忍着。
隻要他們當中有誰敢當面指名道姓地侮辱他,他就用他這雙手,揍他個稀裡嘩啦。
用貝多芬和雨果對付他們是不行的。
今天,那錢包又在蘇隊長自己家裡找到了。
人們不過哈哈大笑一場,說幾句蘇隊長“馬大哈”就算了事。
誰也沒想到用一句友善的話,甚至用一道友好的目光,對他表示一點歉疚。
現在,莫征倒巴不得他們當中有誰指着他的鼻子開罵,因為他的拳頭正癢得難熬。
是的,他偷過。
可是他們明明知道他是為了什麼緣故,又是在一種什麼情況之下偷的。
而且他早已不偷了。
莫征舉起自己那雙大手,仔細地看着。
那雙手,吃午飯以前剛剛洗過,很幹淨的樣子。
在陽光的照耀下,像許多人的手一樣,泛着健康的紅色。
那是一雙平常的手,你甚至可以說它是一雙誠實的手。
但是莫征仍然翻來覆去地看個不停。
要是這時有人經過,并且看到莫征這時的神态,一定以為他得了魔怔。
莫征坐在草地上,把玩着那把修剪樹枝的大剪刀,想着人們對一棵樹傾注了那樣多的汗水和關注:修剪影響它生長成材的枝杈、給它松土、給它灌水、給它施肥、給它除蟲……卻沒有人照料他,關注他,一個活人。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也許是比植物更脆弱的東西。
葉知秋是關心他的。
可是,哪怕她的肩膀像石頭那麼堅硬,也支撐不了社會偏見對莫征心靈上的壓迫。
既是如此,他這棵歪扭了的樹,又有什麼資格來糾正另一棵樹的錯誤呢? 鄭圓圓那裡,還有一把可以修剪他的剪刀。
他的精神上所承受的全部社會壓力,卻靠兩個女人的保護來平衡。
生活竟把他推進這樣一個狹窄的天地,這樣一種等待施舍的地位。
他還算什麼男人。
男人應該是強者啊。
莫征歎了一口氣,丢開那把剪刀,脫掉工作服的上衣,把它鋪在樹陰下的青草地上,然後仰面朝天地躺下去。
樹陰已經很濃了。
身下的泥土,騰發着濕潤的、清涼的、沁人心脾的氣息。
他把臉側向一旁,細嫩的草葉,像溫存的手指,撫摸着他那粗糙的、被太陽曬得黝黑的臉龐和他幹燥的嘴唇。
溫存!隻有這青草、這陽光是慷慨的,它們對他應許了和别人一樣多的芳香、溫存和溫暖。
白雲悠悠地從藍得那麼溫柔的天空上飄過。
一隻鹞子在遼遠、遼遠的天邊,自由自在地飛旋着。
有時就那麼一動不動地平展着一對翅膀,像海灘上那些曬太陽的人,惬意地伸展着自己的四肢。
風兒輕輕地拂着,莫征的神思似乎已經随着輕風、随着白雲飄去了。
他覺得自己好像變成了天邊那隻鹞子,或是一朵優哉遊哉的白雲,漸漸地睡着了。
好長一段時間以來,他睡得太少。
每天臨睡以前,他必得讀一段原文版的《悲慘世界》。
為的是給鄭圓圓講完冉阿讓的後半生和珂賽特長大以後的故事。
開始,這不過是葉知秋強加給他的一個任務,雖說是為了滿足鄭圓圓的願望,同時也是強制他把法文重新撿起來的一個辦法。
他不幹。
“幹嗎?我又不打算考大學。
” 葉知秋說:“不考大學就可以昏吃悶睡啦?” “不昏吃悶睡又能怎麼樣呢?” “你應該努力地把自己從愚昧裡解脫出來。
要是你的精神生活更豐富一點,現實生活就不顯得那麼咄咄逼人了。
” 的确,葉知秋在現實生活中碰了壁,便逃到精神世界裡去喘息。
這些話,莫征聽起來非常幼稚,如同給一個大腿骨折的人抹紅藥水。
他才不接受這種天真的理論呢。
要是他沒有在無意之中聽見鄭圓圓的講話,他才不答應這件差事呢。
那天他下班回來,突然聽到了一個陌生的嗓音。
這聲音在他和葉知秋那單調得如兵營一般的生活裡,顯得太不平常了,以緻他愣愣地站在那裡,好一陣不敢動作,生怕自己一不小心會莽撞地弄出什麼聲響,吓跑了那個可愛的聲音。
他聽見那聲音在說:“……為什麼唯心主義的主教米裡哀,都不憑一張黃紙來估斷冉阿讓,而在一些号稱唯物主義信徒的頭腦中,卻有那許多偏見呢?不,或許這不是偏見,壓根兒就是唯心主義、形而上學。
可惜我沒有找到它全部的譯本,我真想知道以後的故事。
” 他像從旮旯裡翻出來一把多年不見的鑰匙。
然而這鑰匙,究竟是開哪一把鎖的呢?他怎麼也想不起來了。
但是,他把它握在掌心裡,它到底是把鑰匙,對不對? 莫征聽見葉知秋說:“可以讓莫征試試,他有一套原文版的《悲慘世界》,不過他也隻能囫囵吞棗地說給你聽。
他現在懶散得很,我跟他說過多少次,讓他把法文再撿起來,他全把我的話當成了耳旁風。
什麼也不想幹,也不知道他一天到晚在他那小屋裡幹些什麼來消磨時間。
” 幹什麼?莫征常常躺在床上,數天花闆上固定電線用的小小的白瓷絕緣子。
一、二、三……一共是十八個。
“莫征是誰?您的孩子嗎?” 莫征覺得葉知秋的聲音頓時變得沙啞:“不,我沒有孩子。
他是我的一個小朋友。
”說話的兩個人,似乎都幹在那兒了。
葉知秋好像這才想起:“他是不是回來了,我好像聽見有聲音。
”然後,葉知秋叫道:“莫征!” 他慌了。
他不知道這樣一顆體恤人的心,屬于一個什麼樣的人;他又不知道見了這個人,他該說些什麼,做些什麼。
不,她并沒有那種使人震驚的美貌,她隻是像一道泉水一樣,慢慢地向岩石的深處滲透。
他沒有那種被雷電擊中的感覺,但他立刻感到重心的傾斜和并不亞于被雷電擊中的一種深深的憂傷。
那是人們在可望而不可即的事物面前所感到的絕望。
她伸出她的手:“我叫鄭圓圓。
你看這名字多不好,可我也想不出什麼更好的名字。
” 她會不會猜想,剛才他在隔壁偷聽過她們的談話?莫征往鄭圓圓的眼睛裡瞥了一眼。
好黑!像一間沒有點燈的屋子,什麼也看不清楚。
她的手是那麼小,他幾乎不敢握它,生怕自己一不經心會弄痛了它,捏碎了它。
鄭圓圓在那張壞凳子上坐下。
凳子立刻向後傾斜,鄭圓圓驚叫一聲,往地下跌去,莫征一個大步跨上去,用大手托住了她。
葉知秋責怪他:“讓你扔了你不扔,瞧瞧,差點摔了人。
” 鄭圓圓一面用手輕輕地拍着胸口一面問:“你排球打得不錯吧?” 莫征拿着那個散了架的凳子,呆呆地站在那裡。
他沒有說話的心情。
“你願意為我講完那冉阿讓的故事嗎?”她仰起頭,用那雙任性的眼睛看定他。
最使男人無法對付的,大半就是一個令人喜愛的女人的任性。
莫征無奈地說:“恐怕我會讓你失望。
” “每天晚上七點半我到你這裡來。
”鄭圓圓自己也搞不清楚為什麼會對這第一次見面的人發号施令。
她有些意識到自己是在任性、撒嬌。
天哪,為什麼?她從來不對任何男孩子任性和撒嬌。
這件事有一點特别,是不是?這等于她給了莫征一種權力,一種與衆不同的權力。
憑了什麼?他那男性的自尊和矜持嗎?她的腰肢上仍然感到剛才跌下去的時候,那隻托住她的大手的力量。
糟糕,糟糕透了。
她是不是太輕浮了?她立刻闆起面孔,嗓音也變得冷冰冰的,轉過身子不再看着莫征,對葉知秋說:“葉阿姨,我走了。
” 她走了。
似乎把屋子裡的溫暖也帶走了。
莫征把她坐過的那張凳子帶回自己的房間,對着那張破凳子坐下。
他久久地看着那張破凳子,懷疑着真有那麼一個可愛的小人兒在那上面坐過。
她真是個小人兒,隻夠到他的肩膀。
那一晚,莫征久久地在他的屋子裡走來走去,以緻葉知秋在隔壁房間裡說道:“莫征,你是不是該睡覺了?你就是不睡,至少也得把你那雙大皮靴脫掉,不然你那咚、咚、咚的腳步聲,簡直像輛坦克朝我的頭上軋過來了。
” 有多久了?他從沒有這樣認真地做過一件事,更不要說這樣認真地去翻閱字典和文法。
為了讓那一雙任性的眼睛專注地、期待地看着他,他巴不得自己是個文學家或是翻譯家。
要是他沒有在無意之中留下這套書呢?莫征也不明白,為什麼在父母親的問題得到澄清之後,在歸還的那些淩亂的遺物裡,他單單地選中了這套《悲慘世界》。
也許因為母親念這故事的時候,在他幼年的記憶裡,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他多麼愛冉阿讓那顆雖然滿是傷痕,卻依然仁愛而博大的心啊,最後他甚至愛上了警官沙威。
也或許他在冉阿讓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每當他順着一行行的文字讀下去和講下去的時候,他十分注意着鄭圓圓的反應,她是不是像他一樣愛着冉阿讓,或僅僅是一種同情?不過,她愛不愛冉阿讓與他又有什麼關系呢?他為什麼固執地想要知道個究竟?她知道不知道自己的過去?葉知秋當然不會對她說。
如果她知道了,她會怎樣對待他呢?冉阿讓畢竟是小說裡的人物,文學和現實生活是截然分開着的。
他過去的經曆,足以使任何一個在傳統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