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三岔路口
關燈
小
中
大
春夜。
星空。
剛剛解凍的冀魯平原,還在夜幕中酣睡着。
換上了春裝的運河,泛起層層銀花,向北傾瀉而去。
大地上,籠罩着一層淡淡的銀白的霧氣。
天幕上,白雲朵朵,在深不可測的藍空中漫遊着,變幻着。
一條大路,從天邊伸過來,在龍潭橋口分成三股,變成了一把三股叉。
運河灘上,倚堤傍水有個瓜屋。
這個壯觀别緻的瓜屋,是瓜農修的。
每到夏秋兩季,那勤勞的瓜農就住在這裡。
打從入了冬,瓜農回家了,瓜屋空閑起來。
因為它正處在三岔路口附近,所以又成了路行人的歇腳地點,逃難人的寄宿之處。
轟!轟!轟! 一連三聲土炮,從運河下遊傳來。
土炮的餘音未落,一位須發斑白的老漢,出現在瓜屋門口。
他扛着一口鍘刀片兒,朝響炮的方向凝神瞭望。
炮聲停了。
荒窪的夜晚,又恢複了春日的甯靜。
老漢望着藍空的星辰,在喃喃自語: “啊!四更天了!” 繼而,他把鍘刀坐在腚下,掏出煙袋來。
在老漢抽煙的當兒,土炮又響了幾聲。
老漢再沒因此而吃驚。
因為他已經弄清,這是财主送葬的炮聲。
春風愛撫地吹拂着大地。
月亮出來了。
它那喜人悅目的容顔,好像正在催促着偌大天空中的星辰,準備迎接即将到來的黎明。
老漢仰望着春意洋洋的夜空,心潮翻滾,熱血沸騰,情不自禁地輕聲唱着: 起來,饑寒交迫的奴隸! 起來,全世界受苦的人! 滿腔的熱血已經沸騰, 要為真理而鬥争! 舊世界打個落花流水, 奴隸們,起來,起來! 不要說我們一無所有, 我們要做天下的主人! …… 這時節,一位死裡逃生的夜行人,背着一口單刀,正走在龍潭橋邊的三岔路口上。
他站在橋頭,凝視着擺在他面前的三條路,心中驚疑地想着:“咦?變啦?從多咱又踩出了一條新路呢?二十五年前,我和娘冒夜趕路去接爹的時候,這裡隻有兩股小路,如今怎麼變成了三股路呢?我走錯路了吧?”他回頭再看那座龍潭橋:“不錯呀!這不明明就是那座龍潭橋嗎?”當他又回過頭來的時候,那條新踩出來的、明光光的大路,依然擺在他的眼前。
正在這時,他突然聽到隐隐約約傳來一陣歌聲。
又仔細一聽,這歌聲是從那座倚堤傍水的小瓜屋裡傳過來的。
那歌聲雖然很輕很輕,可是由于在這夜深人靜的時刻,還是能夠聽得清清楚楚。
他聽着聽着,從那郁傷而疲倦的臉上,流露出一股不可捉摸的笑容。
“這歌兒唱得對呀!我不就是‘饑寒交迫的奴隸’?我不就是‘受苦的人’嗎?我早就‘滿腔熱血已經沸騰’了!……”他回味着歌詞的意思,心裡甜絲絲的,就快步向那傳出動人歌聲的瓜屋走過去。
背刀夜行人越走越快,越走越近;那感人肺腑的歌聲,也越聽越清,越聽越真—— …… 這是最後的鬥争, 團結起來, 到明天, 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
那背刀人聽到這裡,覺得這些歌詞,就像數九隆冬山洞中那桦樹皮火堆一樣,炙得披着冰甲的身軀暖煦煦的;又像在那酷暑炎夏吞下一枚冰雹,使人打心窩兒裡往外痛快。
他正聚精會神地聽着走着,突然歌聲消失了。
這可把他急壞了,他像追趕什麼似的,一溜飛跑撲上前去。
瓜屋到了。
他各處瞅瞅,空空蕩蕩,沒有一個人影兒。
他驚疑地想道:“怪呀!那歌聲,明明是從這裡傳出來的,咋找不到那唱歌的人呢?”他又就着月光向瓜屋裡邊瞅了一陣,隻見裡邊也是空無一人。
他懷着怅惘的心情,離開瓜屋又登上河堤。
因為他向往着那誘人的歌聲,渴望着見見那位唱歌人,因而不肯離去,便坐在高高的河堤上,抽起悶煙來。
大堤下邊的河水中,打挺跌脊的魚兒玩弄着浪花;浪花激起層層波紋,漸遠漸細,消逝在岸邊。
背刀夜行人的思緒,墜入沉思的深淵。
轟!轟!轟! 又響了三聲土炮。
炮聲把背刀人從沉思中驚醒。
他忽地站起身,把煙袋往腰裡一别,沖着響炮的方向狠狠地罵道: “他媽的!我叫你威風!走!給他送殡去!” 正當這時,瓜屋後頭閃出一個人來。
這個人,就是那位唱歌的老漢。
方才,他見有人向他走來,就把歌聲一收,躲到瓜屋側面去了。
他想:“莫非這回又要因唱《國際歌》惹場大禍?”于是,他将鍘刀擎在手中,作好了以防萬一的準備。
這一陣,他在那邊偷偷地朝河堤觀察着,越看這位背刀夜行者越不像壞人。
後來,又從他的罵聲中,聽出了他好像有什麼冤仇在心。
于是閃出身軀,一面朝大堤走着,一面順口問道: “誰呀?” “我呀!” “幹啥的?” “走道兒的——你呐?” “咱們一樣。
” 老漢邊說邊走,登上了運河大堤。
背刀人想:“方才那個唱歌人,八成就是他……”他正想問,老漢先開了腔: “貴姓?” “姓梁。
” “怎麼稱呼?” “梁永生。
” 這下子,可把老漢喜壞了。
他把肩上的鍘刀一扔,一頭撲上來,兩手搖晃着梁永生那寬闊而又硬棒的膀臂,兩眼直盯着他那
星空。
剛剛解凍的冀魯平原,還在夜幕中酣睡着。
換上了春裝的運河,泛起層層銀花,向北傾瀉而去。
大地上,籠罩着一層淡淡的銀白的霧氣。
天幕上,白雲朵朵,在深不可測的藍空中漫遊着,變幻着。
一條大路,從天邊伸過來,在龍潭橋口分成三股,變成了一把三股叉。
運河灘上,倚堤傍水有個瓜屋。
這個壯觀别緻的瓜屋,是瓜農修的。
每到夏秋兩季,那勤勞的瓜農就住在這裡。
打從入了冬,瓜農回家了,瓜屋空閑起來。
因為它正處在三岔路口附近,所以又成了路行人的歇腳地點,逃難人的寄宿之處。
轟!轟!轟! 一連三聲土炮,從運河下遊傳來。
土炮的餘音未落,一位須發斑白的老漢,出現在瓜屋門口。
他扛着一口鍘刀片兒,朝響炮的方向凝神瞭望。
炮聲停了。
荒窪的夜晚,又恢複了春日的甯靜。
老漢望着藍空的星辰,在喃喃自語: “啊!四更天了!” 繼而,他把鍘刀坐在腚下,掏出煙袋來。
在老漢抽煙的當兒,土炮又響了幾聲。
老漢再沒因此而吃驚。
因為他已經弄清,這是财主送葬的炮聲。
春風愛撫地吹拂着大地。
月亮出來了。
它那喜人悅目的容顔,好像正在催促着偌大天空中的星辰,準備迎接即将到來的黎明。
老漢仰望着春意洋洋的夜空,心潮翻滾,熱血沸騰,情不自禁地輕聲唱着: 起來,饑寒交迫的奴隸! 起來,全世界受苦的人! 滿腔的熱血已經沸騰, 要為真理而鬥争! 舊世界打個落花流水, 奴隸們,起來,起來! 不要說我們一無所有, 我們要做天下的主人! …… 這時節,一位死裡逃生的夜行人,背着一口單刀,正走在龍潭橋邊的三岔路口上。
他站在橋頭,凝視着擺在他面前的三條路,心中驚疑地想着:“咦?變啦?從多咱又踩出了一條新路呢?二十五年前,我和娘冒夜趕路去接爹的時候,這裡隻有兩股小路,如今怎麼變成了三股路呢?我走錯路了吧?”他回頭再看那座龍潭橋:“不錯呀!這不明明就是那座龍潭橋嗎?”當他又回過頭來的時候,那條新踩出來的、明光光的大路,依然擺在他的眼前。
正在這時,他突然聽到隐隐約約傳來一陣歌聲。
又仔細一聽,這歌聲是從那座倚堤傍水的小瓜屋裡傳過來的。
那歌聲雖然很輕很輕,可是由于在這夜深人靜的時刻,還是能夠聽得清清楚楚。
他聽着聽着,從那郁傷而疲倦的臉上,流露出一股不可捉摸的笑容。
“這歌兒唱得對呀!我不就是‘饑寒交迫的奴隸’?我不就是‘受苦的人’嗎?我早就‘滿腔熱血已經沸騰’了!……”他回味着歌詞的意思,心裡甜絲絲的,就快步向那傳出動人歌聲的瓜屋走過去。
背刀夜行人越走越快,越走越近;那感人肺腑的歌聲,也越聽越清,越聽越真—— …… 這是最後的鬥争, 團結起來, 到明天, 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
那背刀人聽到這裡,覺得這些歌詞,就像數九隆冬山洞中那桦樹皮火堆一樣,炙得披着冰甲的身軀暖煦煦的;又像在那酷暑炎夏吞下一枚冰雹,使人打心窩兒裡往外痛快。
他正聚精會神地聽着走着,突然歌聲消失了。
這可把他急壞了,他像追趕什麼似的,一溜飛跑撲上前去。
瓜屋到了。
他各處瞅瞅,空空蕩蕩,沒有一個人影兒。
他驚疑地想道:“怪呀!那歌聲,明明是從這裡傳出來的,咋找不到那唱歌的人呢?”他又就着月光向瓜屋裡邊瞅了一陣,隻見裡邊也是空無一人。
他懷着怅惘的心情,離開瓜屋又登上河堤。
因為他向往着那誘人的歌聲,渴望着見見那位唱歌人,因而不肯離去,便坐在高高的河堤上,抽起悶煙來。
大堤下邊的河水中,打挺跌脊的魚兒玩弄着浪花;浪花激起層層波紋,漸遠漸細,消逝在岸邊。
背刀夜行人的思緒,墜入沉思的深淵。
轟!轟!轟! 又響了三聲土炮。
炮聲把背刀人從沉思中驚醒。
他忽地站起身,把煙袋往腰裡一别,沖着響炮的方向狠狠地罵道: “他媽的!我叫你威風!走!給他送殡去!” 正當這時,瓜屋後頭閃出一個人來。
這個人,就是那位唱歌的老漢。
方才,他見有人向他走來,就把歌聲一收,躲到瓜屋側面去了。
他想:“莫非這回又要因唱《國際歌》惹場大禍?”于是,他将鍘刀擎在手中,作好了以防萬一的準備。
這一陣,他在那邊偷偷地朝河堤觀察着,越看這位背刀夜行者越不像壞人。
後來,又從他的罵聲中,聽出了他好像有什麼冤仇在心。
于是閃出身軀,一面朝大堤走着,一面順口問道: “誰呀?” “我呀!” “幹啥的?” “走道兒的——你呐?” “咱們一樣。
” 老漢邊說邊走,登上了運河大堤。
背刀人想:“方才那個唱歌人,八成就是他……”他正想問,老漢先開了腔: “貴姓?” “姓梁。
” “怎麼稱呼?” “梁永生。
” 這下子,可把老漢喜壞了。
他把肩上的鍘刀一扔,一頭撲上來,兩手搖晃着梁永生那寬闊而又硬棒的膀臂,兩眼直盯着他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