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村野小店
關燈
小
中
大
道兒的,純樸的氣色不像個久闖江湖賣藝的,聽口音離此地不很遠但又不是當地的。
像啥?我這個人好說冷話——叫我看,你的穿章兒像個道道地地的窮莊稼巴子,你的神态像個老實巴交的土豹子,你的氣色又像個心中窩着火、怒氣還沒消的苦難人,聽你說話還像個常在外邊闖蕩的人,再加上你已經告訴我家在龍潭一帶……” 梁永生抓下罩在頭上的毛巾,抖落上邊的飛塵,一面擦着臉,一面點點頭樂呵呵兒地說: “行!你真不愧是個開店的!” 那開店的端起用過的洗臉水,潑在天井裡。
又接着說: “還有,你腳上這雙破靰鞡,說明你可能闖過關東;你走路的架勢,告訴我你練過武功;你後衣角上那斑斑點點的血迹,又使我懷疑你耍過‘愣蔥’;看你這個年紀兒,當然不是梁志勇……” “唔哈!看來,你連我的經曆,孩子的名字,也全知道?” “你們血戰龍潭街的因因果果,前前後後,人們傳說得有枝有葉的。
”店家說,“還有的越扯越多,越傳越玄,近乎是神乎其神了!” 梁永生見店家是個精明人,也是個好人,就跟他攀談起來。
經過一陣子攀談,永生了解到,這位店家叫孟廣芹,是個房無一間、地無一垅的窮漢兒,還是個少妻無子的孤獨老頭子。
這個店的店主,名叫崔忠君,是個大财主,還是白眼狼的一門姻親。
孟廣芹老漢給崔忠君當雇工,已經二十五年了,和梁永生逃離龍潭立志報仇的年頭兒正好一樣多。
接着,梁永生把他二十五年來的苦難經曆,也全告訴給了這位窮老頭子孟廣芹。
不同的生活環境,給了人們不同的風度和性格;相同的貧苦命運,又給了窮人相同的思想感情。
你看,梁永生和孟廣芹老漢,他倆在風度、性格上的差别是多麼明顯、多麼大呀!可是,他們在相互了解了彼此的身世之後,卻立刻變成了一見如故的朋友。
當梁永生要求孟老漢不要暴露他的身份時,孟老漢心領神會地笑了。
他點點頭爽朗地說: “永生啊,瞧好兒吧!我不是那扇車嘴,揚不出去。
有我在,算你入了保險櫃了!” 這個小店裡,裡裡外外一把手,上上下下一個人,就是孟廣芹老漢自己個兒。
寫賬是他,做飯是他,迎新送舊、找這找那也是他。
正當他和永生越談越熱乎的時候,伴随着一聲焦脆的響鞭,一輛花裡胡哨的時髦轎車揈進店院。
孟老漢說: “老梁,你歇着,我去看看——” 孟老漢邁出房門,又向駕車人笑哈哈地說: “馬大個兒!你這碗飯不想吃啦?” “咋的?” “天還不黑,你就住店,要叫你那東家知道了……” “東家?狗屁!車馬離開他,就由咱當家!” 他倆一面逗悶子,一面解繩套。
車卸完了。
兩人且說且走進了客房。
從他們的談笑中,梁永生鬧清了這位馬大個兒的身份——他是财主家拉腳的車把式。
天,在烏雲的幫助下,很快地黑下來了。
店房中的旅客,陸續增加,越來越多。
掌燈時分,來自四面八方的客人,擠擠擦擦滿了屋子。
他們,有的把推車用的繩襻雙起來當甩子,抽打着身上的浮土;有的把竹把子扁擔往牆上一豎,踞踞下身子洗起臉來;有的正吃着菠菜燴窩頭,又把筷子一撂去給咴咴兒叫喚的小毛驢去添草了;有的找來一塊半頭磚往牆上揳了個釘子,把說書用的弦子高高地挂起來;那位張籮的,把放在牆旮旯的貨郎櫃子靠了靠,将他的籮筐摞在上邊。
看來他不光是怕礙腳,還怕哪一位不經心的愣大爺蹭壞了他那精細的馬尾兒籮底……總之,住在這個屋裡的人們,大都是些窮跑腿兒的。
他們之間,有的原來就認識,有的是一見面兒自來熟。
一會兒,這散散亂亂的一屋人,聚成了一堆堆的人疙瘩。
有的閑嗑牙兒,有的拉行情,有的攀親套友論當家子,有的扯東拉西議論世事。
這一夥子說《三國》,那一夥子講《水浒》,另一夥子談天論地,還一夥子評風議雨,靠近梁永生的這一夥子,從“蒲公英”能治腫毒扯到“芝麻沿草”治痢疾,從黃家廟會的盛況扯到彭委員栽跟頭,扯來扯去,又從“梁山将三打祝家莊”扯起梁永生大鬧龍潭街的事來了。
一說起這個,人們全都活躍起來。
有的發議論,有的提出疑點截言插語。
講細節的繪聲繪色,發議論的含情帶氣,引得鄰近的人全湊過來,又聚成了一疙瘩一疙瘩的人堆。
盡那頭兒的一些人,沒有湊過來——因為那位常年跑車拉腳見聞廣的馬大個兒,也正在給人們講述着“龍潭血戰”的詳細經過。
梁永生見此情景,心中暗自想道:“這正是打聽翠花和志勇下落的節骨眼兒。
”于是,他也就着個碴口兒插了嘴,向人們問道: “哎,梁家的兒子們怎麼樣啦?” “聽說老大梁志剛被捕入獄啦!老三梁志勇受了重傷,老四梁志堅慘死龍潭街上——” 這些情況,梁永生全都
像啥?我這個人好說冷話——叫我看,你的穿章兒像個道道地地的窮莊稼巴子,你的神态像個老實巴交的土豹子,你的氣色又像個心中窩着火、怒氣還沒消的苦難人,聽你說話還像個常在外邊闖蕩的人,再加上你已經告訴我家在龍潭一帶……” 梁永生抓下罩在頭上的毛巾,抖落上邊的飛塵,一面擦着臉,一面點點頭樂呵呵兒地說: “行!你真不愧是個開店的!” 那開店的端起用過的洗臉水,潑在天井裡。
又接着說: “還有,你腳上這雙破靰鞡,說明你可能闖過關東;你走路的架勢,告訴我你練過武功;你後衣角上那斑斑點點的血迹,又使我懷疑你耍過‘愣蔥’;看你這個年紀兒,當然不是梁志勇……” “唔哈!看來,你連我的經曆,孩子的名字,也全知道?” “你們血戰龍潭街的因因果果,前前後後,人們傳說得有枝有葉的。
”店家說,“還有的越扯越多,越傳越玄,近乎是神乎其神了!” 梁永生見店家是個精明人,也是個好人,就跟他攀談起來。
經過一陣子攀談,永生了解到,這位店家叫孟廣芹,是個房無一間、地無一垅的窮漢兒,還是個少妻無子的孤獨老頭子。
這個店的店主,名叫崔忠君,是個大财主,還是白眼狼的一門姻親。
孟廣芹老漢給崔忠君當雇工,已經二十五年了,和梁永生逃離龍潭立志報仇的年頭兒正好一樣多。
接着,梁永生把他二十五年來的苦難經曆,也全告訴給了這位窮老頭子孟廣芹。
不同的生活環境,給了人們不同的風度和性格;相同的貧苦命運,又給了窮人相同的思想感情。
你看,梁永生和孟廣芹老漢,他倆在風度、性格上的差别是多麼明顯、多麼大呀!可是,他們在相互了解了彼此的身世之後,卻立刻變成了一見如故的朋友。
當梁永生要求孟老漢不要暴露他的身份時,孟老漢心領神會地笑了。
他點點頭爽朗地說: “永生啊,瞧好兒吧!我不是那扇車嘴,揚不出去。
有我在,算你入了保險櫃了!” 這個小店裡,裡裡外外一把手,上上下下一個人,就是孟廣芹老漢自己個兒。
寫賬是他,做飯是他,迎新送舊、找這找那也是他。
正當他和永生越談越熱乎的時候,伴随着一聲焦脆的響鞭,一輛花裡胡哨的時髦轎車揈進店院。
孟老漢說: “老梁,你歇着,我去看看——” 孟老漢邁出房門,又向駕車人笑哈哈地說: “馬大個兒!你這碗飯不想吃啦?” “咋的?” “天還不黑,你就住店,要叫你那東家知道了……” “東家?狗屁!車馬離開他,就由咱當家!” 他倆一面逗悶子,一面解繩套。
車卸完了。
兩人且說且走進了客房。
從他們的談笑中,梁永生鬧清了這位馬大個兒的身份——他是财主家拉腳的車把式。
天,在烏雲的幫助下,很快地黑下來了。
店房中的旅客,陸續增加,越來越多。
掌燈時分,來自四面八方的客人,擠擠擦擦滿了屋子。
他們,有的把推車用的繩襻雙起來當甩子,抽打着身上的浮土;有的把竹把子扁擔往牆上一豎,踞踞下身子洗起臉來;有的正吃着菠菜燴窩頭,又把筷子一撂去給咴咴兒叫喚的小毛驢去添草了;有的找來一塊半頭磚往牆上揳了個釘子,把說書用的弦子高高地挂起來;那位張籮的,把放在牆旮旯的貨郎櫃子靠了靠,将他的籮筐摞在上邊。
看來他不光是怕礙腳,還怕哪一位不經心的愣大爺蹭壞了他那精細的馬尾兒籮底……總之,住在這個屋裡的人們,大都是些窮跑腿兒的。
他們之間,有的原來就認識,有的是一見面兒自來熟。
一會兒,這散散亂亂的一屋人,聚成了一堆堆的人疙瘩。
有的閑嗑牙兒,有的拉行情,有的攀親套友論當家子,有的扯東拉西議論世事。
這一夥子說《三國》,那一夥子講《水浒》,另一夥子談天論地,還一夥子評風議雨,靠近梁永生的這一夥子,從“蒲公英”能治腫毒扯到“芝麻沿草”治痢疾,從黃家廟會的盛況扯到彭委員栽跟頭,扯來扯去,又從“梁山将三打祝家莊”扯起梁永生大鬧龍潭街的事來了。
一說起這個,人們全都活躍起來。
有的發議論,有的提出疑點截言插語。
講細節的繪聲繪色,發議論的含情帶氣,引得鄰近的人全湊過來,又聚成了一疙瘩一疙瘩的人堆。
盡那頭兒的一些人,沒有湊過來——因為那位常年跑車拉腳見聞廣的馬大個兒,也正在給人們講述着“龍潭血戰”的詳細經過。
梁永生見此情景,心中暗自想道:“這正是打聽翠花和志勇下落的節骨眼兒。
”于是,他也就着個碴口兒插了嘴,向人們問道: “哎,梁家的兒子們怎麼樣啦?” “聽說老大梁志剛被捕入獄啦!老三梁志勇受了重傷,老四梁志堅慘死龍潭街上——” 這些情況,梁永生全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