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苦上加苦
關燈
小
中
大
第二年。
雒金坡那一畝地,又種上了大西瓜。
三伏天,西瓜快要熟了。
一根根的瓜蔓上,都結着圓滾滾的大西瓜。
有疙疙瘩瘩的“黑老虎”,有花花道道的“大花翎”,也有白皮、白瓤、白籽的“三白脆”,還有那白皮、紅瓤、黑子的“三結義”。
所有這些品種,都是全國有名的“德州西瓜”。
它們長得那麼招人喜愛! 瓜地中間,搭了個窩棚,名叫“瓜屋”。
這“瓜屋”,是看瓜人住的地方。
瓜屋的構造,既講究又簡單——在地上埋了四根立柱,柱頂端綁上兩根橫杆,橫杆之間用葦席搭了個頂子。
頂子呈半圓形。
這為的是雨天便于雨水滴流,不易漏;晴天可防日光直射,能減溫。
頂棚兩邊,還各探出一尺來寬的檐子。
檐子是管壯觀的。
在這德州一帶,看搭瓜棚人的手藝高低,門道主要在這檐子上。
瓜棚的半腰裡,又綁上了兩條橫棍子。
橫棍子上搭着兩扇門闆,這就是“床鋪”。
夜晚躺在上邊,清風徐來,穿堂而過,蚊子站不住腳,不會挨咬。
中午在這裡睡個晌覺,日光曬不着,四面可來風,好像沐浴在溫涼的池水中一樣,舒坦極了!在這一帶,瓜農中曾流傳着這樣的歌謠: 一畝園,十畝田, 地少種瓜最合算; 莊稼人,不高盼, 瓜鋪賽過金銮殿。
今年是個旱年頭。
打一開春就雨水稀少。
近月來竟滴雨未落。
直旱得滿地的莊稼都幹了葉子。
地皮張着大嘴,人們心似油煎。
種瓜,本來就是個辛苦活兒,從開畦下種搭上風帳,這套活兒就緊攻手地忙起來了。
瓜秧一出土,就定苗兒,追肥,鋤了一遍鋤二遍,鋤了三遍鋤四遍。
有句農諺說得好:“谷鋤七遍餓死狗,瓜鋤九遍不住手。
”瓜秧長大了點,又得緊忙着掰叉子,壓蔓子,掐頂心,光怕它長瘋了。
趕上像今年這旱年頭兒,瓜農們受的累就更大了。
雒金坡兩口子,再加上梁永生打補丁,從整地開始,就風來雨去,泥裡滾,土裡爬,成天價沒黑沒白地長到這西瓜地裡。
如今,西瓜用水的時候總算過去了,他們一家三口才算稍微清閑些。
土地不負勤勞人。
眼時下,秧旺瓜肥,豐收已經把裡攥了。
這些天來,雒金坡望着菁菁榛榛的滿地西瓜,樂得一天到晚合不上嘴。
他悄悄地盤算着:“再過一個集日,早熟的西瓜就可上市了。
”金坡的妻子,瞅着這長勢喜人的大西瓜,心裡也是樂滋滋的。
她今年四十五歲了,曾經生過兩個孩子,都因為日子窮,手下緊巴,孩子有病沒錢治,耽擱死了。
“人到中年憶子孫”。
如今有了梁永生這個孩子和她老兩口子一起過日子,又碰上了個西瓜大豐收的好年景,她的心裡就像糖裡拌蜜,蜜裡調油,又香又甜。
這天下午,天朗氣爽,日麗風清。
雒大娘坐在瓜棚的門闆上,一面看瓜,一面穿針引線缲扣鼻兒。
她釘完最後一個扣鼻兒,用剪子鉸斷線頭兒,又拿過笤帚掃淨粘在大襟上的棉花毛兒,正想再納襪底兒,一擡頭望見了梁永生。
梁永生扒了光脊梁,正在西瓜檔子裡栽白菜。
雒大娘放開嗓子,滿含喜韻地高聲喊道: “永生噢!” “哎!” “快來喲!” “啊!” 永生順着瓜地裡的羊腸小道兒一溜飛跑,活像隻剛出飛的小燕似的一翅子撲到雒大娘的身邊,笑眯眯地問道: “大娘,叫我做啥?” 雒大娘用雙手撐起那件剛做好的棉襖,披在永生的身上。
永生紮撒起胳膊伸上袖子。
雒大娘抿着嘴兒瞟着永生那如花似朵的笑面,一個又一個地給他扣着扣子。
已經失去母愛的梁永生,覺着有一股暖流立刻串遍全身,滲入肺腑。
在這同時,他的肺腑裡,也滲入了窮人家庭特有的溫暖。
永生摸着這厚墩墩軟綿綿的黑棉襖,不解地問道: “大娘,剛立秋就穿棉襖嗎?” “看俺這傻小子!腳下哪是穿棉襖的時候呀?”雒大娘說,“我是先讓你穿穿試試,看看合身不合身——這是用你大爺的一件舊夾襖改做的。
” “那,俺大爺穿啥?” “管他哩!”雒大娘似笑非笑地說,“他那老骨頭老肉的,經得住砸打,怕啥的呀!” 從前,永生在爹娘面前的時候,打也好,罵也好,疼也好,愛也好,他都沒有什麼動心的感覺,也沒留下過多深的印象。
可是,自從他進了雒家門兒,一年來,雒大爺和雒大娘處處那麼知冷知熱知輕知重地體貼他,愛撫他,使他打心窩兒裡覺着溫暖,感到幸福。
一宗宗一件件的往事,都在他的頭腦裡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眼時下,伏梢未盡,雒大娘這不又早早地給他做上了過冬的衣裳。
他現在望着這從小也沒穿過的厚棉襖,再看看雒大娘身上那件補丁摞補丁、線鋸挨線鋸的破褂子,感動得簡直要哭出來。
這時,他暗自下了決心:“到将來,我長大了,無論走到哪裡,一定要像趙奶奶那樣,像雒
雒金坡那一畝地,又種上了大西瓜。
三伏天,西瓜快要熟了。
一根根的瓜蔓上,都結着圓滾滾的大西瓜。
有疙疙瘩瘩的“黑老虎”,有花花道道的“大花翎”,也有白皮、白瓤、白籽的“三白脆”,還有那白皮、紅瓤、黑子的“三結義”。
所有這些品種,都是全國有名的“德州西瓜”。
它們長得那麼招人喜愛! 瓜地中間,搭了個窩棚,名叫“瓜屋”。
這“瓜屋”,是看瓜人住的地方。
瓜屋的構造,既講究又簡單——在地上埋了四根立柱,柱頂端綁上兩根橫杆,橫杆之間用葦席搭了個頂子。
頂子呈半圓形。
這為的是雨天便于雨水滴流,不易漏;晴天可防日光直射,能減溫。
頂棚兩邊,還各探出一尺來寬的檐子。
檐子是管壯觀的。
在這德州一帶,看搭瓜棚人的手藝高低,門道主要在這檐子上。
瓜棚的半腰裡,又綁上了兩條橫棍子。
橫棍子上搭着兩扇門闆,這就是“床鋪”。
夜晚躺在上邊,清風徐來,穿堂而過,蚊子站不住腳,不會挨咬。
中午在這裡睡個晌覺,日光曬不着,四面可來風,好像沐浴在溫涼的池水中一樣,舒坦極了!在這一帶,瓜農中曾流傳着這樣的歌謠: 一畝園,十畝田, 地少種瓜最合算; 莊稼人,不高盼, 瓜鋪賽過金銮殿。
今年是個旱年頭。
打一開春就雨水稀少。
近月來竟滴雨未落。
直旱得滿地的莊稼都幹了葉子。
地皮張着大嘴,人們心似油煎。
種瓜,本來就是個辛苦活兒,從開畦下種搭上風帳,這套活兒就緊攻手地忙起來了。
瓜秧一出土,就定苗兒,追肥,鋤了一遍鋤二遍,鋤了三遍鋤四遍。
有句農諺說得好:“谷鋤七遍餓死狗,瓜鋤九遍不住手。
”瓜秧長大了點,又得緊忙着掰叉子,壓蔓子,掐頂心,光怕它長瘋了。
趕上像今年這旱年頭兒,瓜農們受的累就更大了。
雒金坡兩口子,再加上梁永生打補丁,從整地開始,就風來雨去,泥裡滾,土裡爬,成天價沒黑沒白地長到這西瓜地裡。
如今,西瓜用水的時候總算過去了,他們一家三口才算稍微清閑些。
土地不負勤勞人。
眼時下,秧旺瓜肥,豐收已經把裡攥了。
這些天來,雒金坡望着菁菁榛榛的滿地西瓜,樂得一天到晚合不上嘴。
他悄悄地盤算着:“再過一個集日,早熟的西瓜就可上市了。
”金坡的妻子,瞅着這長勢喜人的大西瓜,心裡也是樂滋滋的。
她今年四十五歲了,曾經生過兩個孩子,都因為日子窮,手下緊巴,孩子有病沒錢治,耽擱死了。
“人到中年憶子孫”。
如今有了梁永生這個孩子和她老兩口子一起過日子,又碰上了個西瓜大豐收的好年景,她的心裡就像糖裡拌蜜,蜜裡調油,又香又甜。
這天下午,天朗氣爽,日麗風清。
雒大娘坐在瓜棚的門闆上,一面看瓜,一面穿針引線缲扣鼻兒。
她釘完最後一個扣鼻兒,用剪子鉸斷線頭兒,又拿過笤帚掃淨粘在大襟上的棉花毛兒,正想再納襪底兒,一擡頭望見了梁永生。
梁永生扒了光脊梁,正在西瓜檔子裡栽白菜。
雒大娘放開嗓子,滿含喜韻地高聲喊道: “永生噢!” “哎!” “快來喲!” “啊!” 永生順着瓜地裡的羊腸小道兒一溜飛跑,活像隻剛出飛的小燕似的一翅子撲到雒大娘的身邊,笑眯眯地問道: “大娘,叫我做啥?” 雒大娘用雙手撐起那件剛做好的棉襖,披在永生的身上。
永生紮撒起胳膊伸上袖子。
雒大娘抿着嘴兒瞟着永生那如花似朵的笑面,一個又一個地給他扣着扣子。
已經失去母愛的梁永生,覺着有一股暖流立刻串遍全身,滲入肺腑。
在這同時,他的肺腑裡,也滲入了窮人家庭特有的溫暖。
永生摸着這厚墩墩軟綿綿的黑棉襖,不解地問道: “大娘,剛立秋就穿棉襖嗎?” “看俺這傻小子!腳下哪是穿棉襖的時候呀?”雒大娘說,“我是先讓你穿穿試試,看看合身不合身——這是用你大爺的一件舊夾襖改做的。
” “那,俺大爺穿啥?” “管他哩!”雒大娘似笑非笑地說,“他那老骨頭老肉的,經得住砸打,怕啥的呀!” 從前,永生在爹娘面前的時候,打也好,罵也好,疼也好,愛也好,他都沒有什麼動心的感覺,也沒留下過多深的印象。
可是,自從他進了雒家門兒,一年來,雒大爺和雒大娘處處那麼知冷知熱知輕知重地體貼他,愛撫他,使他打心窩兒裡覺着溫暖,感到幸福。
一宗宗一件件的往事,都在他的頭腦裡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眼時下,伏梢未盡,雒大娘這不又早早地給他做上了過冬的衣裳。
他現在望着這從小也沒穿過的厚棉襖,再看看雒大娘身上那件補丁摞補丁、線鋸挨線鋸的破褂子,感動得簡直要哭出來。
這時,他暗自下了決心:“到将來,我長大了,無論走到哪裡,一定要像趙奶奶那樣,像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