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關燈
小
中
大
李高成和楊誠一塊兒從辦公室裡出來時,已經是晚上八點多了。
在這五個多小時的時間裡,總的來說,兩個人談得還算投機。
但在這一次同楊誠的真正接觸中,李高成也再一次領略了這個比他年輕很多的市委書記的工作方式和領導個性。
自從楊誠調來以後,這是他這個市長同市委書記的第一次這麼長時間的相互交流和談論問題。
首先讓李高成沒想到的是,在他還沒有彙報以前,楊誠就先把他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亮給了他!這是他無論如何也沒有料到的。
作為一個市委書記,這樣做确實讓他感到意外,也許會不會有什麼别的含義?聯系到較早以前楊誠對中紡問題的一些看法,他隐隐約約地感到了市委書記楊誠在工作上的一種硬朗而又強悍的作風,這種作風是他在幾十年的工作經曆上很少碰到過的,所以也就讓他感到很難對付。
年輕氣盛、血氣方剛,但卻是不是有點太霸道、太強橫了?對一個比你大了将近十歲,而且原本應該當市委書記的老市長,用這一套方法,用這種口氣,用這種思維,是不是太欠考慮、太不尊重對方了? 不過反過來一想,似乎也沒什麼可奇怪、沒什麼可埋怨、沒什麼不可理解的。
楊誠對中紡的這種觀點和看法,其實在很早以前就形成了。
就在1995年楊誠剛上任不久,在市委市政府召開的一次有關國有企業改革的領導會議上,楊誠就直言不諱地以中紡為例,說像這樣的一個企業,群衆意見這麼大,虧損這麼嚴重,對它的領導班子早就應該考慮換一換了。
說實話,當時李高成對楊誠的這番話是非常反感非常有看法的。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麼,你一個市委書記,怎麼可以下車伊始,就哇啦哇啦地發議論,提意見?這也批評,那也指責,好像這麼大一個省會市,以前的工作就沒有幾件是正确的。
這樣的領導其實是最沒有出息的領導、最沒有本事的領導,也是頭腦最簡單的領導,同時也是一種無知的表現。
對自己的前一任政府、前一任書記,就算他們有什麼錯誤、有什麼決策失誤的地方,也絕不應該在上任之初就這麼毫無顧忌地大講特講。
這既是一個涵養問題,也是一個品質問題。
好長時間了,李高成還是對此事耿耿于懷,滿腹牢騷。
不管怎麼說,一個省會的市委書記,一個黨的高級幹部,是不應該有這種舉止和失誤的。
後來之所以他對楊誠的看法有所改變,一是因為楊誠确實是個幹實事有能力的人,二是因為楊誠也确實是一個言行一緻的人,三來也因為楊誠以他的行為最終證明他是一個很講民主、很有公開性的人。
對楊誠的這些特點,并不僅僅隻是他一個人的看法。
楊誠不會記仇,不會在背過彎鼓搗人,也從不搞團團夥夥,尤其是從不搞一言堂,什麼事也從不由他一個人說了算。
像對中紡的問題,他當時一直是主張大動手術的,而且在會上也多次這麼講。
但後來由于李高成的不同意見,不同意大動手術換班子的做法,最終楊誠還是保留了自己的意見,聽從了李高成的意見,并且仍然決定由市長李高成親自挂帥,全面主管國有企業的改革,這裡面當然也包括中陽紡織集團公司。
好多人在事後對李高成說,這是市長同市委書記的第一次公開較量,最終以市長一方勝利而告終。
然而李高成卻從來也不這麼看,在他心裡也從來沒有過這種感覺。
相反,他反倒常常覺得自己在表面上占了上風,其實是自己給自己套上了繩索,把真正的主動權讓給了對方。
有時候,李高成也在心裡暗暗思量,假如按照楊誠所說的那樣辦,如今的中紡可能會是怎樣的一種局面呢?就算沒有什麼成效,但是——連李高成自己也不想面對的就是這個——不管怎樣,也絕不會像中紡現在這個樣子。
也确實如此,就是組成一個再次的班子,像中紡現在這個班子這樣的情形不也就到頂了?至少也不會讓群衆這麼憤恨、這麼怨氣沖天。
這就常常讓李高成越想越有壓力,越想越感到憂心如焚、寝食難安。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中紡發生了那麼嚴重的情況時,他也沒給市委書記楊誠通報,而是隻身一人冒着那麼大的風險去中紡在鬧事現場解決問題。
這是不是就是作繭自縛、自作自受? 也許現實就是這麼殘酷,你要是想去維護一個人、維護一個集團的利益,那麼你就得為這個人、這個集團的利益付出代價、做出犧牲,而且在任何時候,你都可能要受到他的株連和牽涉。
對了是你、錯了是你,出了問題也一樣會是你! 這是中國的文化,也一樣是中國的政治。
中國政治對其自身的制約,這大概也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
如果是你的責任,你就得為其負責! 有一點讓李高成感到欣慰和放心的是,在多次的接觸中,包括今天這麼長時間的接觸中,他覺得楊誠是一個值得信賴的人。
有一點讓他感觸很深的是,他覺得楊誠這個人沒城府,不世故,不算計人,以至于讓他感到作為市委書記的楊誠好像有點太單純太實在了。
但是在另一方面,有時候又常常讓他覺得楊誠這個人小瞧不得。
他這種單純和實在,往往會讓你下不來台、讓你難堪萬分。
覺得不對的事情,一旦發現,他會主動認錯;而若是他認準的事情,即便是要
在這五個多小時的時間裡,總的來說,兩個人談得還算投機。
但在這一次同楊誠的真正接觸中,李高成也再一次領略了這個比他年輕很多的市委書記的工作方式和領導個性。
自從楊誠調來以後,這是他這個市長同市委書記的第一次這麼長時間的相互交流和談論問題。
首先讓李高成沒想到的是,在他還沒有彙報以前,楊誠就先把他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亮給了他!這是他無論如何也沒有料到的。
作為一個市委書記,這樣做确實讓他感到意外,也許會不會有什麼别的含義?聯系到較早以前楊誠對中紡問題的一些看法,他隐隐約約地感到了市委書記楊誠在工作上的一種硬朗而又強悍的作風,這種作風是他在幾十年的工作經曆上很少碰到過的,所以也就讓他感到很難對付。
年輕氣盛、血氣方剛,但卻是不是有點太霸道、太強橫了?對一個比你大了将近十歲,而且原本應該當市委書記的老市長,用這一套方法,用這種口氣,用這種思維,是不是太欠考慮、太不尊重對方了? 不過反過來一想,似乎也沒什麼可奇怪、沒什麼可埋怨、沒什麼不可理解的。
楊誠對中紡的這種觀點和看法,其實在很早以前就形成了。
就在1995年楊誠剛上任不久,在市委市政府召開的一次有關國有企業改革的領導會議上,楊誠就直言不諱地以中紡為例,說像這樣的一個企業,群衆意見這麼大,虧損這麼嚴重,對它的領導班子早就應該考慮換一換了。
說實話,當時李高成對楊誠的這番話是非常反感非常有看法的。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麼,你一個市委書記,怎麼可以下車伊始,就哇啦哇啦地發議論,提意見?這也批評,那也指責,好像這麼大一個省會市,以前的工作就沒有幾件是正确的。
這樣的領導其實是最沒有出息的領導、最沒有本事的領導,也是頭腦最簡單的領導,同時也是一種無知的表現。
對自己的前一任政府、前一任書記,就算他們有什麼錯誤、有什麼決策失誤的地方,也絕不應該在上任之初就這麼毫無顧忌地大講特講。
這既是一個涵養問題,也是一個品質問題。
好長時間了,李高成還是對此事耿耿于懷,滿腹牢騷。
不管怎麼說,一個省會的市委書記,一個黨的高級幹部,是不應該有這種舉止和失誤的。
後來之所以他對楊誠的看法有所改變,一是因為楊誠确實是個幹實事有能力的人,二是因為楊誠也确實是一個言行一緻的人,三來也因為楊誠以他的行為最終證明他是一個很講民主、很有公開性的人。
對楊誠的這些特點,并不僅僅隻是他一個人的看法。
楊誠不會記仇,不會在背過彎鼓搗人,也從不搞團團夥夥,尤其是從不搞一言堂,什麼事也從不由他一個人說了算。
像對中紡的問題,他當時一直是主張大動手術的,而且在會上也多次這麼講。
但後來由于李高成的不同意見,不同意大動手術換班子的做法,最終楊誠還是保留了自己的意見,聽從了李高成的意見,并且仍然決定由市長李高成親自挂帥,全面主管國有企業的改革,這裡面當然也包括中陽紡織集團公司。
好多人在事後對李高成說,這是市長同市委書記的第一次公開較量,最終以市長一方勝利而告終。
然而李高成卻從來也不這麼看,在他心裡也從來沒有過這種感覺。
相反,他反倒常常覺得自己在表面上占了上風,其實是自己給自己套上了繩索,把真正的主動權讓給了對方。
有時候,李高成也在心裡暗暗思量,假如按照楊誠所說的那樣辦,如今的中紡可能會是怎樣的一種局面呢?就算沒有什麼成效,但是——連李高成自己也不想面對的就是這個——不管怎樣,也絕不會像中紡現在這個樣子。
也确實如此,就是組成一個再次的班子,像中紡現在這個班子這樣的情形不也就到頂了?至少也不會讓群衆這麼憤恨、這麼怨氣沖天。
這就常常讓李高成越想越有壓力,越想越感到憂心如焚、寝食難安。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中紡發生了那麼嚴重的情況時,他也沒給市委書記楊誠通報,而是隻身一人冒着那麼大的風險去中紡在鬧事現場解決問題。
這是不是就是作繭自縛、自作自受? 也許現實就是這麼殘酷,你要是想去維護一個人、維護一個集團的利益,那麼你就得為這個人、這個集團的利益付出代價、做出犧牲,而且在任何時候,你都可能要受到他的株連和牽涉。
對了是你、錯了是你,出了問題也一樣會是你! 這是中國的文化,也一樣是中國的政治。
中國政治對其自身的制約,這大概也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
如果是你的責任,你就得為其負責! 有一點讓李高成感到欣慰和放心的是,在多次的接觸中,包括今天這麼長時間的接觸中,他覺得楊誠是一個值得信賴的人。
有一點讓他感觸很深的是,他覺得楊誠這個人沒城府,不世故,不算計人,以至于讓他感到作為市委書記的楊誠好像有點太單純太實在了。
但是在另一方面,有時候又常常讓他覺得楊誠這個人小瞧不得。
他這種單純和實在,往往會讓你下不來台、讓你難堪萬分。
覺得不對的事情,一旦發現,他會主動認錯;而若是他認準的事情,即便是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