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下午兩點十分左右,李高成走進了市委書記楊誠的辦公室。
不遲也不早,這個時候來應該最合适。
在中國,人們午睡的習慣是同管理體制有着直接關系的,尤其是對忙忙碌碌、十分勞心的領導幹部來說,午睡更是不可缺少的。
在單位裡吃點飯,然後輕輕松松地再在辦公室裡躺上一會兒,這種午間休息既是調整思緒所需要的,也是補充體力所必不可少的。
所以,在中國的一些主要領導人的辦公室裡,一般都會設置一張簡陋卻是十分必需的床或者是能躺的沙發。
而在辦公室裡休息,既安靜省事,也避免了家人的唠叨和造訪者的攪擾,這對政務紛繁又時時不得安甯的領導幹部來說,真是太寶貴太需要了。
知道這一點的人,如果沒有要命的事情,是絕不會在這個時候打擾領導的。
兩點上班,兩點十分到,正好。
留點時間讓人家醒醒腦子,趕趕睡意,擦把臉,泡杯茶。
等你進去了,其實也正好說話,免得人家心不在焉,忙這忙那,到了還是要耽誤半天。
然而,等李高成走進楊誠的辦公室時,才發現楊誠好像根本就沒有睡午覺。
楊誠正在全神貫注地看着什麼,等到李高成走近了,才發現擺在楊誠面前的正是那兩份厚厚的請願書和上訪材料。
楊誠看的原來是這個! 李高成的心裡不禁動了一動。
楊誠伸了個手勢,讓李高成坐在沙發上,然後泡了兩杯茶,也一塊兒坐了過來。
兩個人挨得很近很近。
楊誠比李高成年輕将近十歲,是“文革”前的最後一屆大學畢業生。
是屬于既有學曆,又有閱曆;既有思想文化,又沒有受到太多迫害沖擊的那一撥幸運者。
由于“文革”的斷層,當國家所急需的人才處于青黃不接時,他們正好是中流砥柱。
當國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急需一批知識分子充當領導幹部時,他們又從各個角落裡被找了出來,全都被選拔到最需要和最重要的崗位上,以至于一提再提,一直提到他們當初想也沒想過的位置上。
那時候的提拔,比起現在來,真不知道要容易多少倍!而那時候的提拔幹部,似乎也沒有像現在這麼多的條條框框,被提拔者也似乎不需要像現在這樣不斷地往上跑。
國家急需,又是青黃不接,幾個人坐在一起讨論讨論、研究研究,連被提拔者個人也毫不知曉。
以至于等到找他談話時,常常會吃驚得好半天都回不過神來。
再等到一個通知下來,就已經是位置顯赫的領導幹部了。
幹中學,學中幹,哪有什麼考驗期、試用期,也一樣不問有沒有基層工作經驗,即使不是黨員也沒什麼大不了的,馬上入了就是了,有什麼關系?而如今我們國家的一大批分布在重要崗位、發揮着重要作用的領導幹部,很多都是在那個時候被提拔起來的,楊誠也自然是其中的一個。
在李高成的心底裡,對這批幹部是非常看重的。
他們大都是在沒有條條框框的情況下被提拔起來的,所以在他們身上也就很少有什麼條條框框。
位置來得比較容易,對丢官保官也就看得不會那麼重。
有真才實學,也有一定的社會政治閱曆,雖然沒有受到過太大的沖擊,但卻清清楚楚看到了當然也實實在在感覺到了當今中國最需要的是什麼,對國家對人民威脅最大的又是什麼。
自己本身是知識分子,所以也就懂得怎樣才是對知識的尊重。
他們本身就是改革的産物,所以也就必然是改革的最忠誠的擁護者、參與者和推動者。
楊誠盡管調來時間不長,但李高成憑自己的直覺,對這個還算年輕的市委書記的感覺還是不錯的。
尤其讓他感到放心和可靠的是,楊誠這個已經是省委常委的市委書記,也像他一樣,身後并沒有什麼太大太深的背景。
隻這麼一條,就讓他感到兩個人的距離拉近了許多,在感情上也親近了許多。
人們都說如今的體制,讓省長和書記、市長和書記、縣長和書記以及鄉長和書記成了天生的一對矛盾。
一般來說,黨政部門和政府部門很少有不鬧矛盾的。
書記管幹部,市長抓經濟;一個管人,一個理财。
想想并沒什麼可沖突的地方,但在實際工作中一接觸,可就處處是矛盾,時時有抵觸。
比如市長抓經濟,抓企業管理,首要的問題就是要有一批懂經濟、會管理、有市場意識的企業領導人才。
但如何起用這些企業人才的決定權卻不在市長手裡,而是在書記手裡。
這一根本的矛盾,就決定了這兩方面矛盾的長久性、尖銳性和廣泛性。
然而在李高成當市長這麼多年來,卻很少有這樣的感覺。
一來是他這個人很少在這方面去琢磨,正像妻子說的那樣,隻知道謀事,不知道謀人。
二來也可能和跟他搭班子的這幾任書記有關。
比如上一任書記,他當市長時,書記就已經五十八歲了。
年紀大
不遲也不早,這個時候來應該最合适。
在中國,人們午睡的習慣是同管理體制有着直接關系的,尤其是對忙忙碌碌、十分勞心的領導幹部來說,午睡更是不可缺少的。
在單位裡吃點飯,然後輕輕松松地再在辦公室裡躺上一會兒,這種午間休息既是調整思緒所需要的,也是補充體力所必不可少的。
所以,在中國的一些主要領導人的辦公室裡,一般都會設置一張簡陋卻是十分必需的床或者是能躺的沙發。
而在辦公室裡休息,既安靜省事,也避免了家人的唠叨和造訪者的攪擾,這對政務紛繁又時時不得安甯的領導幹部來說,真是太寶貴太需要了。
知道這一點的人,如果沒有要命的事情,是絕不會在這個時候打擾領導的。
兩點上班,兩點十分到,正好。
留點時間讓人家醒醒腦子,趕趕睡意,擦把臉,泡杯茶。
等你進去了,其實也正好說話,免得人家心不在焉,忙這忙那,到了還是要耽誤半天。
然而,等李高成走進楊誠的辦公室時,才發現楊誠好像根本就沒有睡午覺。
楊誠正在全神貫注地看着什麼,等到李高成走近了,才發現擺在楊誠面前的正是那兩份厚厚的請願書和上訪材料。
楊誠看的原來是這個! 李高成的心裡不禁動了一動。
楊誠伸了個手勢,讓李高成坐在沙發上,然後泡了兩杯茶,也一塊兒坐了過來。
兩個人挨得很近很近。
楊誠比李高成年輕将近十歲,是“文革”前的最後一屆大學畢業生。
是屬于既有學曆,又有閱曆;既有思想文化,又沒有受到太多迫害沖擊的那一撥幸運者。
由于“文革”的斷層,當國家所急需的人才處于青黃不接時,他們正好是中流砥柱。
當國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急需一批知識分子充當領導幹部時,他們又從各個角落裡被找了出來,全都被選拔到最需要和最重要的崗位上,以至于一提再提,一直提到他們當初想也沒想過的位置上。
那時候的提拔,比起現在來,真不知道要容易多少倍!而那時候的提拔幹部,似乎也沒有像現在這麼多的條條框框,被提拔者也似乎不需要像現在這樣不斷地往上跑。
國家急需,又是青黃不接,幾個人坐在一起讨論讨論、研究研究,連被提拔者個人也毫不知曉。
以至于等到找他談話時,常常會吃驚得好半天都回不過神來。
再等到一個通知下來,就已經是位置顯赫的領導幹部了。
幹中學,學中幹,哪有什麼考驗期、試用期,也一樣不問有沒有基層工作經驗,即使不是黨員也沒什麼大不了的,馬上入了就是了,有什麼關系?而如今我們國家的一大批分布在重要崗位、發揮着重要作用的領導幹部,很多都是在那個時候被提拔起來的,楊誠也自然是其中的一個。
在李高成的心底裡,對這批幹部是非常看重的。
他們大都是在沒有條條框框的情況下被提拔起來的,所以在他們身上也就很少有什麼條條框框。
位置來得比較容易,對丢官保官也就看得不會那麼重。
有真才實學,也有一定的社會政治閱曆,雖然沒有受到過太大的沖擊,但卻清清楚楚看到了當然也實實在在感覺到了當今中國最需要的是什麼,對國家對人民威脅最大的又是什麼。
自己本身是知識分子,所以也就懂得怎樣才是對知識的尊重。
他們本身就是改革的産物,所以也就必然是改革的最忠誠的擁護者、參與者和推動者。
楊誠盡管調來時間不長,但李高成憑自己的直覺,對這個還算年輕的市委書記的感覺還是不錯的。
尤其讓他感到放心和可靠的是,楊誠這個已經是省委常委的市委書記,也像他一樣,身後并沒有什麼太大太深的背景。
隻這麼一條,就讓他感到兩個人的距離拉近了許多,在感情上也親近了許多。
人們都說如今的體制,讓省長和書記、市長和書記、縣長和書記以及鄉長和書記成了天生的一對矛盾。
一般來說,黨政部門和政府部門很少有不鬧矛盾的。
書記管幹部,市長抓經濟;一個管人,一個理财。
想想并沒什麼可沖突的地方,但在實際工作中一接觸,可就處處是矛盾,時時有抵觸。
比如市長抓經濟,抓企業管理,首要的問題就是要有一批懂經濟、會管理、有市場意識的企業領導人才。
但如何起用這些企業人才的決定權卻不在市長手裡,而是在書記手裡。
這一根本的矛盾,就決定了這兩方面矛盾的長久性、尖銳性和廣泛性。
然而在李高成當市長這麼多年來,卻很少有這樣的感覺。
一來是他這個人很少在這方面去琢磨,正像妻子說的那樣,隻知道謀事,不知道謀人。
二來也可能和跟他搭班子的這幾任書記有關。
比如上一任書記,他當市長時,書記就已經五十八歲了。
年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