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也同工人們截然相反了。
昨天晚上他想了又想,一再地告誡自己,一定要客觀,一定要實事求是,一定不要感情用事。
對兩方面都要予以客觀的分析,各有各的不足之處,也各有各的偏激之處,兩方面的情緒應該予以理解。
一句話,對兩方面都要正确對待,但對待廣大工人,則要從關懷和愛護的角度出發,在積極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的同時,要下大力氣對他們多做思想工作,對他們的情緒要善于引導,尤其是對那些對改革對打破鐵飯碗感到不滿的人更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認真耐心地做說服工作。
這麼多年以來,由于中國特有的國情,因具有固定工資、優越待遇和種種特殊身份而被人稱作“鐵飯碗”的國有企業職工,實際上已經成為一個高于其他階層的高等階層。
在某種意義上說,這種眷戀“鐵飯碗”的情緒,很可能發展成為一種對改革具有阻礙作用的情緒。
如果能從這個方面來分析和看待國有企業職工的不滿情緒,許多問題也就不難理解了。
當然,這樣的分析和看法,是隻能意會而不可言傳的。
對工人們要正确對待、對工人們的情緒要正确對待,關鍵的一點就是要從各個方面去考慮。
對什麼事情也要一分為二,大概就是這個道理。
至于對公司的這些領導,也一樣要正确對待和正确理解。
對那些确實存在的腐敗行為和違法亂紀行為,絕不能手軟,更不能姑息。
該調查的就調查、該處理的就處理,如果查出問題,查到誰就是誰,查到哪一級就是哪一級。
違紀的就嚴懲,違法的就判刑。
開除黨籍、撤銷職務,嚴懲不貸、以儆效尤。
但在另一方面,對國有企業的領導,尤其是那些讓職工強烈不滿的國有企業領導,同樣也應該正确理解和正确對待。
國有企業的包袱沉重、技術落後、資金短缺、管理不善,這是我們國家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所遺留下來的無窮後患,所有的這些同現有的國有企業領導并無根本的、直接的關系,如果把眼前發生在國有企業的這一切問題和困難全都推在這些領導身上,這既不是公正的,也不是唯物的,同樣也不是實事求是的。
我們沒有理由把曆史的和我們國家特有的經濟階段的問題全都歸罪在這些企業的領導人身上,像平常所說的那些術語,什麼觀念轉變不快、開拓意識不強、領導魄力不夠、傳統思想束縛太深等等。
這麼說起來不難,但真正去幹有那麼容易嗎?私營企業沒有任何條條框框,他們想怎麼幹就可以怎麼幹,黑道白道,想怎麼來就可以怎麼來。
而國有企業的領導他們可以那麼去做嗎?有時候,有些事情不做不行,而且非做不行,那也隻能硬着頭皮去做。
但同樣的事情,私營企業屁事沒有,什麼也不必擔憂,而國有企業的領導一旦有人告了你、捅了你,上面派人一查,頃刻間就能讓你做階下囚!民不告,官不究,如今人人都在講這句話,好像這句話已經成了一以貫之、屢試不爽的真理。
同樣的事,沒人告,什麼事也沒有;若有人一告,立刻就全完。
如今的單位,尤其是企業,什麼樣的問題查不出來?隻要你闆下臉來,要什麼問題就能查出什麼問題,就看你上一級當領導的怎麼掌握分寸了。
李高成昨晚想好的指導思想,也就是想同市委書記楊誠商量商量怎麼掌握分寸,怎麼把握度的問題。
兩個正确理解,這是前提;兩個正确對待,這是原則。
在這樣的前提和原則下,然後派出調查工作組,既要理順群衆情緒,也要穩住幹部隊伍,隻有在這樣的基礎上,才能着手下一步的工作。
也就是隻有到了這時候,才能考慮如何把公司運轉起來,如何把公司搞活的問題。
他當時覺得這是個最穩當的策略,也是個最牢靠的辦法,至少不會出大問題,也不至于會鬧出個什麼大冤案大事端來,惹得人們恥笑,最後讓你自己也下不來台。
然而,當他今天面對着這些再次找來的職工代表、面對着這兩本厚厚的上訪材料時,昨天讓他思之再三的想法和觀點的理論基礎,頃刻之間便動搖了、坍塌了。
面對着這厚厚的一本萬人簽名的請願書,面對着這不知經過多少人明察暗訪、得之不易的調查材料和賬目清單,面對着這麼多工人的呼聲和企盼,面對着如此令人觸目驚心的腐化和如此明目張膽的醜行,雖然這一切并沒有真正開始調查,并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認定,但你就能這麼随随便便、輕描淡寫把這一場如此嚴峻而又激烈的矛盾沖突,變成兩個正确理解正确對待嗎?事情就像你說的那麼簡單嗎?雙方都有責任,批評加自我批評,各打五十大闆,事情也就過去了,問題也就解決了,滿天的烏雲一下子也就全散了,中紡的問題真的就能這麼解決?也真的就這麼好解決嗎? 是想徇私隐情、瞞心昧己呢?還是太漫不經心、麻木不仁了? 當時自己在中紡公司那麼多的幹部職工面前,曾作出了那樣信誓旦旦的保證和許諾,自己當時的情緒是多麼的激昂和熱烈!然而,等到一轉過身來,當那些自己當初提拔起來的手下再次恭恭敬敬地坐到自己面前時,那些保證和許諾,那些激昂和熱烈似乎一下子全都變調了、變冷了。
面對着你過去的部下,盡管你是那樣的毫不留情、冷面如鐵,但在你的内心深處,一種昔日的同事情結仍是那樣的牢固和難以分離。
說穿了,對中紡的問題你還是下不了手,也不忍心下手。
你還是想和和稀泥、抹抹光牆,湊湊合合地把事情繞過去也就算了。
如今大家過得都這麼艱難,都這麼不容易,既解決問題,又誰也不傷害,這才是顧全大局、保持穩定的上上策。
既然是和平年代,為什麼非得把人民内部矛盾變成敵我矛盾?再說,如果一有人告狀,一有單位集體上訪,就立刻答應全部條件,下邊說怎麼辦,政府就答應怎麼辦;下邊說要處理誰,政府就答應處理誰;下邊說搞腐敗的是誰,上邊馬上就大張旗鼓地查處誰。
不鬧不管,一鬧就全管;不鬧不給,一鬧就全給。
如果政府的形象成了這樣,下邊大大小小的企業都争相仿效,長此以往,有朝一日政府可就真的要永無甯日了。
這才真正是不利于深化改革,不利于社會穩定。
想想自己所考慮的這一切都是如此有道理,自己也确确實實是從大局出發、以大局為重。
但不知為什麼,今天一面對着這些一臉憔悴、滿腹沉重的幹部職工
昨天晚上他想了又想,一再地告誡自己,一定要客觀,一定要實事求是,一定不要感情用事。
對兩方面都要予以客觀的分析,各有各的不足之處,也各有各的偏激之處,兩方面的情緒應該予以理解。
一句話,對兩方面都要正确對待,但對待廣大工人,則要從關懷和愛護的角度出發,在積極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的同時,要下大力氣對他們多做思想工作,對他們的情緒要善于引導,尤其是對那些對改革對打破鐵飯碗感到不滿的人更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認真耐心地做說服工作。
這麼多年以來,由于中國特有的國情,因具有固定工資、優越待遇和種種特殊身份而被人稱作“鐵飯碗”的國有企業職工,實際上已經成為一個高于其他階層的高等階層。
在某種意義上說,這種眷戀“鐵飯碗”的情緒,很可能發展成為一種對改革具有阻礙作用的情緒。
如果能從這個方面來分析和看待國有企業職工的不滿情緒,許多問題也就不難理解了。
當然,這樣的分析和看法,是隻能意會而不可言傳的。
對工人們要正确對待、對工人們的情緒要正确對待,關鍵的一點就是要從各個方面去考慮。
對什麼事情也要一分為二,大概就是這個道理。
至于對公司的這些領導,也一樣要正确對待和正确理解。
對那些确實存在的腐敗行為和違法亂紀行為,絕不能手軟,更不能姑息。
該調查的就調查、該處理的就處理,如果查出問題,查到誰就是誰,查到哪一級就是哪一級。
違紀的就嚴懲,違法的就判刑。
開除黨籍、撤銷職務,嚴懲不貸、以儆效尤。
但在另一方面,對國有企業的領導,尤其是那些讓職工強烈不滿的國有企業領導,同樣也應該正确理解和正确對待。
國有企業的包袱沉重、技術落後、資金短缺、管理不善,這是我們國家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所遺留下來的無窮後患,所有的這些同現有的國有企業領導并無根本的、直接的關系,如果把眼前發生在國有企業的這一切問題和困難全都推在這些領導身上,這既不是公正的,也不是唯物的,同樣也不是實事求是的。
我們沒有理由把曆史的和我們國家特有的經濟階段的問題全都歸罪在這些企業的領導人身上,像平常所說的那些術語,什麼觀念轉變不快、開拓意識不強、領導魄力不夠、傳統思想束縛太深等等。
這麼說起來不難,但真正去幹有那麼容易嗎?私營企業沒有任何條條框框,他們想怎麼幹就可以怎麼幹,黑道白道,想怎麼來就可以怎麼來。
而國有企業的領導他們可以那麼去做嗎?有時候,有些事情不做不行,而且非做不行,那也隻能硬着頭皮去做。
但同樣的事情,私營企業屁事沒有,什麼也不必擔憂,而國有企業的領導一旦有人告了你、捅了你,上面派人一查,頃刻間就能讓你做階下囚!民不告,官不究,如今人人都在講這句話,好像這句話已經成了一以貫之、屢試不爽的真理。
同樣的事,沒人告,什麼事也沒有;若有人一告,立刻就全完。
如今的單位,尤其是企業,什麼樣的問題查不出來?隻要你闆下臉來,要什麼問題就能查出什麼問題,就看你上一級當領導的怎麼掌握分寸了。
李高成昨晚想好的指導思想,也就是想同市委書記楊誠商量商量怎麼掌握分寸,怎麼把握度的問題。
兩個正确理解,這是前提;兩個正确對待,這是原則。
在這樣的前提和原則下,然後派出調查工作組,既要理順群衆情緒,也要穩住幹部隊伍,隻有在這樣的基礎上,才能着手下一步的工作。
也就是隻有到了這時候,才能考慮如何把公司運轉起來,如何把公司搞活的問題。
他當時覺得這是個最穩當的策略,也是個最牢靠的辦法,至少不會出大問題,也不至于會鬧出個什麼大冤案大事端來,惹得人們恥笑,最後讓你自己也下不來台。
然而,當他今天面對着這些再次找來的職工代表、面對着這兩本厚厚的上訪材料時,昨天讓他思之再三的想法和觀點的理論基礎,頃刻之間便動搖了、坍塌了。
面對着這厚厚的一本萬人簽名的請願書,面對着這不知經過多少人明察暗訪、得之不易的調查材料和賬目清單,面對着這麼多工人的呼聲和企盼,面對着如此令人觸目驚心的腐化和如此明目張膽的醜行,雖然這一切并沒有真正開始調查,并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認定,但你就能這麼随随便便、輕描淡寫把這一場如此嚴峻而又激烈的矛盾沖突,變成兩個正确理解正确對待嗎?事情就像你說的那麼簡單嗎?雙方都有責任,批評加自我批評,各打五十大闆,事情也就過去了,問題也就解決了,滿天的烏雲一下子也就全散了,中紡的問題真的就能這麼解決?也真的就這麼好解決嗎? 是想徇私隐情、瞞心昧己呢?還是太漫不經心、麻木不仁了? 當時自己在中紡公司那麼多的幹部職工面前,曾作出了那樣信誓旦旦的保證和許諾,自己當時的情緒是多麼的激昂和熱烈!然而,等到一轉過身來,當那些自己當初提拔起來的手下再次恭恭敬敬地坐到自己面前時,那些保證和許諾,那些激昂和熱烈似乎一下子全都變調了、變冷了。
面對着你過去的部下,盡管你是那樣的毫不留情、冷面如鐵,但在你的内心深處,一種昔日的同事情結仍是那樣的牢固和難以分離。
說穿了,對中紡的問題你還是下不了手,也不忍心下手。
你還是想和和稀泥、抹抹光牆,湊湊合合地把事情繞過去也就算了。
如今大家過得都這麼艱難,都這麼不容易,既解決問題,又誰也不傷害,這才是顧全大局、保持穩定的上上策。
既然是和平年代,為什麼非得把人民内部矛盾變成敵我矛盾?再說,如果一有人告狀,一有單位集體上訪,就立刻答應全部條件,下邊說怎麼辦,政府就答應怎麼辦;下邊說要處理誰,政府就答應處理誰;下邊說搞腐敗的是誰,上邊馬上就大張旗鼓地查處誰。
不鬧不管,一鬧就全管;不鬧不給,一鬧就全給。
如果政府的形象成了這樣,下邊大大小小的企業都争相仿效,長此以往,有朝一日政府可就真的要永無甯日了。
這才真正是不利于深化改革,不利于社會穩定。
想想自己所考慮的這一切都是如此有道理,自己也确确實實是從大局出發、以大局為重。
但不知為什麼,今天一面對着這些一臉憔悴、滿腹沉重的幹部職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