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關燈
小
中
大
1
(此地,可說是另一個世界。
這小世界,是以層層險峻的雪山和條條急湍的冰河作為屏障而存在着的。
) 在這塊天地中,邦達卻朵是人人敬服的至高的主宰者,是一呼百應的“王子”。
邦達卻朵原是一個權勢極小的、依靠戰功而取得地位的頭人。
不過,他有一門顯貴的親戚,所以家中的豪華不亞于任何一家土司。
然而像西藏古諺中所說的:禍事往往會忽然降給最幸運的人。
在一次殘酷的戰鬥中,邦達卻朵所有的親人幾乎全被殺害了。
他隻把小外甥女兒馱到馬背上逃命出來,好容易才擺脫了仇人的跟蹤,邦達卻朵還沒有來得及弄明白發生了什麼事,他已經成了一個流浪人。
他不得不隐名埋姓、盲目地順着山谷小道往前走,覺得哪裡也不能落腳。
一天,迎面過來一幫朝佛的人,把邦達卻朵攔住,奪走了他所有的銀錢和吃食。
也許有人會懷疑,這難道真的是朝佛的人嗎?不用懷疑,這幫人的的确确是到聖地拉薩朝佛去的。
他們嚴循着西藏人朝佛的規矩,一路上磕着“等身頭”——每磕一頭正等于自己身體的長度。
若是要過河,還事先端量一下河身多寬,計算好在這距離内應份磕多少頭,先在這岸磕夠了數目,然後蹚水而過。
那麼,他們既要朝佛修善,為什麼竟又幹這種搶劫勾當呢?不!他們可不這樣想,朝佛歸朝佛,搶劫歸搶劫呀!要知道,他們皮袋空了,口糧已經斷了幾天。
這群遠道去祈求幸福的人不願意半途而廢,更不願意餓死在遙遠的異鄉。
如果邦達卻朵可以忍忍,這樁事當然會無聲無響地了結。
但他不是弱者,同時,他滿懷怨憤還正無從發洩呢!于是,荒谷中展開了一場驚心觸目的、殊死的格鬥。
邦達卻朵單人獨騎,前攻後擋,左劈右刺。
結果,他雖多處受傷,然而敵方中已有兩名相繼在他的并不鋒利的腰刀下墜馬而死。
其餘三名見勢不好,連忙舉刀跪下了,照常情說,在這種怒火萬丈之時,這幾個人的生命是在所難逃的。
可是邦達卻朵沒有殺他們,他對求饒者向來是一律寬恕。
邦達卻朵憑了這種超人的勇猛和無限量的義氣,很快在山裡聞名了。
并且,竟然有些漂泊者遠道前來結識他。
起初,邦達卻朵不過是被動地跟他們交往交往。
但,後來他便主動地招募起這些人來。
到目前,他已經聚集了上百号人。
邦達卻朵統統把他們待為手足,不僅平起平坐,而且吃穿享用也完全一樣。
那麼,他這樣做是什麼目的呢?這一層邦達卻朵暫時不想告訴任何人。
不消說,這群無家無業的武士全要靠自己的本事來維持生計,那便是劫掠、竊盜。
所以,他們稱邦達卻朵為“王子”不過是為了自尊,實際上,稱他為首領要恰當得多。
然而,目前這裡真正的主宰者已經不是“王子”邦達卻朵了,也不是别的什麼人,而是“聖主”。
是誰把“聖主”引到這深山老林裡來的呢?這不能不歸功于環球布道會[1]的教士馬銀山。
邦達卻朵原來十分輕視這個新近在山中出現的漢人,若是依着夥衆們的意思,早要把他結果了,事實上這也很方便,他隻帶了幾個“教友”。
而且,教士本人又是那麼幹枯矮小,邦達卻朵和他對面時,總覺着可以輕輕把他抓起來摔出一丈開外。
但,時刻面臨死亡的馬銀山,卻是那樣異乎尋常地鎮定,仿佛信任自己的頸子不可能被割斷似的。
并且,在當晚他便取得了邦達卻朵五體投地的敬畏。
馬銀山設宴款待“王子”。
邦達卻朵懷着戲谑和好奇心理,帶着幾個人赴宴去了。
至于滿桌子美味的食品就先撇開不說。
單說酒——邦達卻朵很警惕,他隻從教士喝過的瓶子裡倒出來喝——這是一種什麼樣的酒啊!喝下去,渾身酥麻而又清爽。
以後,為了滿足邦達卻朵和武士們對酒的欲求,馬銀山便常常奉送。
每當夜色來臨,他們圍着野火,哼着什麼不堪入耳的歌調,啃着半生半熟的燒牛腿時,便盡量地往肚裡灌着這種“仙酒”,其實,這不過是摻了少量酒精的河水罷了。
更重要的當然還不是酒。
酒宴完畢之後,馬銀山邀請邦達卻朵到他房裡去坐坐。
剛剛邁步進門,這位沉沉欲醉的“王子”就由于驚吓一下子清醒了大半:他既沒有看見油燈,又沒有看見蠟燭,然而,房間裡卻是光亮刺目,有如置身在當午的陽光之下。
這時,教士迎上前來,露出兩排整齊而細小的、老鼠一般的牙齒微笑着。
他笑時總把扁平的鼻子向上一聳一聳,這鼻子在他窄條條的臉上不适當地占據了過多的地盤。
随後,他忽然神色莊嚴地對他說: “看見沒有?這是‘聖主’。
” 邦達卻朵這才注意到擺在桌上的那尊金光閃閃的聖像。
“聽我說,邦達卻朵!我想,你一定還不認識‘聖主’吧!可是‘聖主’知道你,早就知道你!”教士的語氣不急不緩,似乎在談着極平常的,并且是和他本人無關的事情,“你是誰?隻怕你自己還不明白呢!‘聖主’說,你是王子,你是真正的王子啊!你應該管轄很大的地面呢!比随便哪家土司管轄的地面都應該大,要大得多!” “……” “可是,有一些事情,不!有很多很多事情,你都不知道應當怎樣做。
這不行呵!‘聖主’讓我來就是為了這個。
說良心話,我本來是不怎麼情願的,是呵!我為什麼要情願離開自己的家,離開親人,鑽進這個山溝裡來呢?可是,不來不行呵!我得随時把‘聖主’要對你說的話轉告給你!” 邦達卻朵似懂非懂,不時向桌上揣度那尊小小的金像。
“唔!”教士仿佛省悟地接上說,“也許,你覺得,是我憑自己的嘴随便這樣講的吧?不!邦達卻朵!‘聖主’是常有的!這意思就是說,不管我們在做什麼事,或是睡覺,走路,
這小世界,是以層層險峻的雪山和條條急湍的冰河作為屏障而存在着的。
) 在這塊天地中,邦達卻朵是人人敬服的至高的主宰者,是一呼百應的“王子”。
邦達卻朵原是一個權勢極小的、依靠戰功而取得地位的頭人。
不過,他有一門顯貴的親戚,所以家中的豪華不亞于任何一家土司。
然而像西藏古諺中所說的:禍事往往會忽然降給最幸運的人。
在一次殘酷的戰鬥中,邦達卻朵所有的親人幾乎全被殺害了。
他隻把小外甥女兒馱到馬背上逃命出來,好容易才擺脫了仇人的跟蹤,邦達卻朵還沒有來得及弄明白發生了什麼事,他已經成了一個流浪人。
他不得不隐名埋姓、盲目地順着山谷小道往前走,覺得哪裡也不能落腳。
一天,迎面過來一幫朝佛的人,把邦達卻朵攔住,奪走了他所有的銀錢和吃食。
也許有人會懷疑,這難道真的是朝佛的人嗎?不用懷疑,這幫人的的确确是到聖地拉薩朝佛去的。
他們嚴循着西藏人朝佛的規矩,一路上磕着“等身頭”——每磕一頭正等于自己身體的長度。
若是要過河,還事先端量一下河身多寬,計算好在這距離内應份磕多少頭,先在這岸磕夠了數目,然後蹚水而過。
那麼,他們既要朝佛修善,為什麼竟又幹這種搶劫勾當呢?不!他們可不這樣想,朝佛歸朝佛,搶劫歸搶劫呀!要知道,他們皮袋空了,口糧已經斷了幾天。
這群遠道去祈求幸福的人不願意半途而廢,更不願意餓死在遙遠的異鄉。
如果邦達卻朵可以忍忍,這樁事當然會無聲無響地了結。
但他不是弱者,同時,他滿懷怨憤還正無從發洩呢!于是,荒谷中展開了一場驚心觸目的、殊死的格鬥。
邦達卻朵單人獨騎,前攻後擋,左劈右刺。
結果,他雖多處受傷,然而敵方中已有兩名相繼在他的并不鋒利的腰刀下墜馬而死。
其餘三名見勢不好,連忙舉刀跪下了,照常情說,在這種怒火萬丈之時,這幾個人的生命是在所難逃的。
可是邦達卻朵沒有殺他們,他對求饒者向來是一律寬恕。
邦達卻朵憑了這種超人的勇猛和無限量的義氣,很快在山裡聞名了。
并且,竟然有些漂泊者遠道前來結識他。
起初,邦達卻朵不過是被動地跟他們交往交往。
但,後來他便主動地招募起這些人來。
到目前,他已經聚集了上百号人。
邦達卻朵統統把他們待為手足,不僅平起平坐,而且吃穿享用也完全一樣。
那麼,他這樣做是什麼目的呢?這一層邦達卻朵暫時不想告訴任何人。
不消說,這群無家無業的武士全要靠自己的本事來維持生計,那便是劫掠、竊盜。
所以,他們稱邦達卻朵為“王子”不過是為了自尊,實際上,稱他為首領要恰當得多。
然而,目前這裡真正的主宰者已經不是“王子”邦達卻朵了,也不是别的什麼人,而是“聖主”。
是誰把“聖主”引到這深山老林裡來的呢?這不能不歸功于環球布道會
邦達卻朵原來十分輕視這個新近在山中出現的漢人,若是依着夥衆們的意思,早要把他結果了,事實上這也很方便,他隻帶了幾個“教友”。
而且,教士本人又是那麼幹枯矮小,邦達卻朵和他對面時,總覺着可以輕輕把他抓起來摔出一丈開外。
但,時刻面臨死亡的馬銀山,卻是那樣異乎尋常地鎮定,仿佛信任自己的頸子不可能被割斷似的。
并且,在當晚他便取得了邦達卻朵五體投地的敬畏。
馬銀山設宴款待“王子”。
邦達卻朵懷着戲谑和好奇心理,帶着幾個人赴宴去了。
至于滿桌子美味的食品就先撇開不說。
單說酒——邦達卻朵很警惕,他隻從教士喝過的瓶子裡倒出來喝——這是一種什麼樣的酒啊!喝下去,渾身酥麻而又清爽。
以後,為了滿足邦達卻朵和武士們對酒的欲求,馬銀山便常常奉送。
每當夜色來臨,他們圍着野火,哼着什麼不堪入耳的歌調,啃着半生半熟的燒牛腿時,便盡量地往肚裡灌着這種“仙酒”,其實,這不過是摻了少量酒精的河水罷了。
更重要的當然還不是酒。
酒宴完畢之後,馬銀山邀請邦達卻朵到他房裡去坐坐。
剛剛邁步進門,這位沉沉欲醉的“王子”就由于驚吓一下子清醒了大半:他既沒有看見油燈,又沒有看見蠟燭,然而,房間裡卻是光亮刺目,有如置身在當午的陽光之下。
這時,教士迎上前來,露出兩排整齊而細小的、老鼠一般的牙齒微笑着。
他笑時總把扁平的鼻子向上一聳一聳,這鼻子在他窄條條的臉上不适當地占據了過多的地盤。
随後,他忽然神色莊嚴地對他說: “看見沒有?這是‘聖主’。
” 邦達卻朵這才注意到擺在桌上的那尊金光閃閃的聖像。
“聽我說,邦達卻朵!我想,你一定還不認識‘聖主’吧!可是‘聖主’知道你,早就知道你!”教士的語氣不急不緩,似乎在談着極平常的,并且是和他本人無關的事情,“你是誰?隻怕你自己還不明白呢!‘聖主’說,你是王子,你是真正的王子啊!你應該管轄很大的地面呢!比随便哪家土司管轄的地面都應該大,要大得多!” “……” “可是,有一些事情,不!有很多很多事情,你都不知道應當怎樣做。
這不行呵!‘聖主’讓我來就是為了這個。
說良心話,我本來是不怎麼情願的,是呵!我為什麼要情願離開自己的家,離開親人,鑽進這個山溝裡來呢?可是,不來不行呵!我得随時把‘聖主’要對你說的話轉告給你!” 邦達卻朵似懂非懂,不時向桌上揣度那尊小小的金像。
“唔!”教士仿佛省悟地接上說,“也許,你覺得,是我憑自己的嘴随便這樣講的吧?不!邦達卻朵!‘聖主’是常有的!這意思就是說,不管我們在做什麼事,或是睡覺,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