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關燈
小
中
大
已經不鮮嫩的青草。
這裡所說的放牧員也是暫時代職。
其中一個是機耕隊長朱漢才。
農業站的人對朱漢才有各種印象,總起來說是“不好接近”。
這,一方面是由于他不愛說話,另一方面,怕主要是因為他剛來那天就用突如其來的、不中聽的話撞碰了人。
“同志!也是從部隊下來的吧?”有人親熱地問他。
“下來的?不!”朱漢才放下行李,“怎麼這樣問,為什麼要說是下來的呢?” “那可該怎麼問哪?”對方玩笑道,“你是從部隊——下來的嗎?” “笑什麼!這有什麼可笑!”朱漢才忽然認真地生起氣來,“不是上來,可也不是下來的!知道吧。
就是這麼來的,從部隊來的!” 也許,旁人看來這是無趣的挑剔。
說從部隊來,和從部隊下來有什麼兩樣呢?朱漢才卻隻願意承認他是從部隊來的,而不承認他是由部隊“下”來的。
就為這,他到農業站來還沒有喝一口水便惹下了人,直到現在,有人還認為對付機耕隊長最好是敬而遠之。
第二個放牧員是朱漢才的助手葉海。
如果光從臉孔看,這是一個十足的大孩子。
可是你看看他的身碼骨架吧!高大粗壯,臂長腳寬。
看樣子,他隻要站穩,讓你推你也推不倒的。
這樣少壯的家夥為什麼不留在騎兵團呢?人們有些納悶便問他為什麼要求轉業。
“我要求?”提起這個,葉海便滿腹義憤,“還不是他們硬要這麼決定,官僚主義!” “壓根就沒有征求一下你個人的意見嗎?” “征求不征求還不一個樣。
不說了!都怪我自己太傻——在部隊,聽說要‘鬧’複員轉業了,有些人就害了怕。
我想,最‘危險’的準是那些年紀大的,或是什麼三等殘廢的人。
反正,随便怎麼也保險輪不到我頭上。
所以,讨論報告的時候我自動發言,說我保證絕對服從組織,叫留就安心地留,叫轉就愉快地轉。
第二天,指導員在軍人大會上不住地表揚我的态度端正,我就覺着事頭不妙,可不是!” “恐怕……”有人提出疑問,“領導上總不能沒有一點道理吧?” “什麼道理!”葉海粗聲壯氣地說,“我不過黑夜看不見,白天還不是好好的?” 啊哈!夜盲眼啊!怪不得呢! 這個“謎”一經揭曉之後,人們便失掉了繼續探問的興趣。
可是,葉海卻開始滔滔不絕地對人講起來他怎樣給上級“扯皮”: “歡送轉業隊那天,我躲到樹林裡去了。
一個撿柴的小孩瞅見我,就報告了連部。
指導員把我弄回去,先拉我去吃飯,就在夥房跟我談起來。
我說:‘要是決計不要我,從花名冊上把葉海抹掉就是了,何必要把人攆走?’事務長在一旁插嘴說:‘那怎麼行?有你在,就得有你一份供給呀!’我說:‘我不要供給,同志們吃剩的我找點吃,同志們穿舊的我搜點穿!’指導員笑了,他說:‘要你轉業就像是要宰你一樣,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這還用問!就是這麼回事,我才當了四年騎兵,正兒八經地參加戰鬥也才十四五次。
指導員又說:‘轉業到農場,又不是告老還鄉,這是參加另一種戰鬥啊!’我說:‘既然也是戰鬥,我要求帶走我那匹馬!’我知道,無論如何也不會讓我帶一匹馬走;我想這樣胡扯亂扭,把他們纏得傷了腦筋,說不定就把我留下了事,可指導員當下就應承了,他說:‘好!咱們一言為定!’誰知道呢!團裡早決定抽給農業站幾十匹馬了……” 或許,正因為馬群裡有他那匹像兔子顔色一樣土黃的青海馬,所以葉海對現在擔當的職務是滿懷興緻的。
當馬群安閑地埋頭于嫩草之中的時候,兩位放牧員攤開四肢平躺在茸茸的草地上,解開扣子,讓清晨的陽光照射胸膛。
這時,像有誰引動了嗓音清亮的金翅鳥,河對岸傳來了一個女子的動聽的歌聲。
這粗犷而又悠揚的音調,在山谷間流蕩,發出同樣動聽的回聲: 孔雀吃的是毒樹葉子, 孔雀喝的是苦泉冷水。
不是她甘心情願, 命定就是這樣啊! 孔雀的花冠實在耐看, 孔雀的羽毛實在美麗。
不是它有意修飾, 天生就是這樣啊! 朱漢才和葉海一聽就知道這是老斯朗翁堆的女兒。
雖然因為藏語不太靈光,和她說話并不多。
但是,他們倆跟她是很熟識的。
斯朗翁堆家住在靠路口的一所獨立莊房裡。
每天清早,朱漢才和葉海趕着馬群上山的時候,就看見一個挺俊氣的姑娘蹲在牆外,卷着袖子在做糞餅——把圈裡除出的牛糞團成像黑面火燒一樣的圓餅,一個一個糊到牆上去曬,這是西藏人最主要的也是最喜愛的燃料——在山上,他們也常常碰見她提着條筐在撿菌子。
每天黃昏,朱漢才和葉海趕着馬群返來的時候,又總見她拉扯着幾個連說帶笑的姑娘,到壩子上去跳“弦子”[2]。
往往夜已經很深還不回家睡覺,于是她媽媽站在屋頂上,拖着長音喊她的名字——秋枝!秋——枝! 秋枝在意地唱着山歌從對岸走來。
到了河邊,她把兩條馱着木犁家什的牦牛趕下河去,讓它們蹚水而過。
她自己,要從“溜索”上過河。
溜索,是用許多股竹皮擰成的粗而光滑的大繩,像高壓線一樣懸過河身,兩端牢靠地拴結在兩岸的岩石上。
對于這無法打樁的山水,這是惟一的巧妙的橋梁。
但,不熟練的人常常由于慌張會脫手掉下去,那便不堪想象了;高原的河,隻要過膝,在裡邊就無法站立。
然而秋枝過溜索卻像走路那樣方便。
她可以一隻手提上東西,另一隻手抓住索子溜來溜去。
不過今天她沒有這樣做,她站在石崖上,向對岸招着手,放聲呼叫起來: “哎——哎——” “噢!”朱漢才和葉海應聲了。
“來呀!” “什麼事啊?” “來把我拉過去!拉過去。
” 兩位放牧員欣然跑到河邊。
秋枝像坐了空中吊鬥,從竹索上被拉了過來。
白白的象牙耳環在她鬓前擺動着。
挂在胸脯上的一串玻璃念珠和一個方方的銀質佛盒也随着她的動作在晃來擺去——盒裡裝着用金子換來的活佛的指甲。
據說,隻要這佛盒不離開脖頸,任何災害邪禍都不能臨近其身。
“你過來做什麼?秋枝!”當他們去攔擋水淋淋的牦牛時,葉海問道,“是要犁地嗎?” “犁地!”她用鞭子指着,“就是那一塊。
” 這塊地,長滿了草,到處是地老鼠挖的圓圓的小洞。
如果不是四圍的不深的壕溝,簡直看不出和荒壩有任何差異。
朱漢才疑惑地問: “這地,你們去年種了什麼?” “什麼也沒種。
阿爸說,這片地要歇一歇,歇三年。
今年就夠了,明年,一到河水解凍,就要種青稞。
” 斯朗翁堆在當地是稀有的富有經驗的老農,他不僅懂得按節令去耕耘。
而且,根據收獲的情形,他能覺察出土地需要休閑幾個秋天。
秋枝解下木犁和家什,開始套牛。
放牧員們本想繼續幫忙,但他們根本插不上手——真怪!她怎麼這樣來套牛呢——把套繩拴在牛犄角上,又把一根粗笨的杠子橫在兩個牛頭上,用皮帶綁定,大約這是為了使它們在拉犁的時候不緻分開。
朱漢才和葉海不禁面面相觑,大為驚異,并且終于以幹涉者的姿态攔住了牦牛。
“秋枝,怎麼能這樣套牛?你弄錯了吧?” “就是這個樣子呀!有什麼錯?” “我們隻見過套在牛肩膀上,從來沒聽說誰套在牛犄角上。
” “套在肩膀上?”秋枝失聲地笑了,“肩膀上怎麼能套得住?” “我們試試看!好不好?” “好啊!就試試看!肩膀上?” 套肩膀就不比套犄角,需要牛梭頭。
可是,這樣簡單的物件在本地是不可能找到的。
于是,朱漢才和葉海決定馬上動手來做,他們從樹上弄來幾根棍子,捆綁成“人”字架子,作為梭頭的代用品。
但棍子太細,容易傷害牛肩胛,他們立刻脫下自己的衣服來纏裹住棍子。
秋枝也懷着同樣的興緻在為這樁出奇的試驗忙碌,她決然解下自己着身不久的花道圍裙,緊緊地纏裹住另一個梭頭。
開始上套了,兩條牦牛對目前這種從未有過的情形無法判斷是兇是吉,所以,直瞪着鈴铛一般的眼睛,迷惑地望着兩位不相識的人怎樣把一個木夾套在自己肩上。
當他們按照漢人的方式完成了所有的步驟,預備開始耕作的時候,老斯朗翁堆正好趕到了。
看來,這老頭子歲數總在五十上下,滿臉亂生的胡須已經花白了。
不過,看他那紅潤的發紫的面色,看他那不分冬夏赤裸在外的左臂,就知他仍然是體格壯實、精神飽滿的。
他見農業站的放馬人在幫助女兒,老遠就笑哈哈地說些什麼道謝的話。
但一發現牛肩上那種新奇玩意兒,他立時就有些不大快意了。
自然,青年人總是喜愛笑鬧,好出怪相,但他不高興在耕地的時候這樣來耽擱功夫。
所以,他并不答話便開始去解脫牛梭。
朱漢才和葉海起初隻是吃驚地望着他,後來,忍不住上前去阻止他了。
“斯朗翁堆,怎麼了?你怎麼把梭頭解掉?你先别忙解呀!” “走吧!照料馬群去吧!”老頭子完全是教訓小孩的口氣,“不要耍起來沒有夠!” “怎麼是耍!”葉海申辯說,“套牛應該是這麼套法才對呀!” “唔!還說應該!”斯朗翁堆停了手,以嘲笑的口吻說,“誰教給你們這樣做的呢?” “我們那裡從來就是這樣!”朱漢才竭力使自己的話富有說服力,“當小孩子的時候,我就會犁地,就會使喚牛,從來就是套在肩膀上!” “可我們西藏人,從祖上傳下來就是套在牛犄角上。
我種了四十來年地,從來都是這樣的!” “要是使馬來耕地呢。
套在哪兒?”葉海歪着腦袋挑釁地說,他斷定老頭子會因為無言答對而忽然變得狼狽起來,“套在哪兒?你說吧!是不是套在耳朵上?” “你見誰用馬來耕地呢?”顯然斯朗翁堆認為這是不屑于回答的,“馬是為了打仗養的!” “那……别的不說吧!到底為什麼一定要套犄角呢?”朱漢才問。
“你們見過牛跟牛鬥架沒有?”老人反問道。
“見過!” “是用肩膀鬥呢?還是用犄角鬥呢?不錯,是犄角。
”斯朗翁堆從容地講解道,“這就對了!牛的力氣全在犄角上啊!” 對于這種得理的說法,朱漢才和葉海并不心服,但卻找不出能夠反駁的任何根據。
無奈隻得坐在地頭,眼巴巴望着老頭子把他們苦費心勁做成的牛梭擲到一邊。
秋枝看出,父親使兩位放牧員過于掃興。
為了緩和一下,她走過來坐在他倆中間,正想要說什麼。
斯朗翁堆已經把牦牛重新套過,喊她過去。
女兒牽牛,父親扶犁,開始耕地了。
笨重的木犁,幾乎是直杆不彎的。
這張犁還是斯朗翁堆的祖父手裡買的,犁頭上所包着的一點鐵皮已經要磨光了,所以,老頭子曲背蹬腿,吃力地向下按着犁身。
這樣,犁尖才勉強插進土中。
更不景氣的,這種犁根本沒有铧,耕起的泥土不能順序翻向一邊,而是順犁頭一滑,向兩邊攤開。
表面看起來,新土蓋了很寬的地面。
實際上,一來一往隻是劃了一道很淺的三角壕,到處是壕溝,像洗衣服用的搓闆。
這樣便等于整塊地裡的泥土隻有一半被翻過了,松動了;其餘的一半仍舊沒有被犁尖碰着,仍舊是硬實的。
而且,翻土不好,草根依然向下埋在土中,它們不僅不必害怕枯死,而且隻要見雨就會長得更旺盛。
然而,僅隻這樣劃劃地皮,已經使兩隻牦牛吃盡苦頭了!因為套繩拴在牛角上,所以,當它們向前拖動沉重的犁身時,勢必得擡頭仰面,鼻孔朝天,全靠着脖頸去拉。
這怎麼能得力呢?但它們确乎賣盡了力氣。
累得舌頭都掉出老長。
斯朗翁堆呢,還時時掄起皮鞭來,毫不心疼地抽打它們——耕地的時候不舍得抽打牲口是要被人笑話的…… 兩位放牧員無言地望着,望了好半天。
當他倆無奈向馬群走去時,朱漢才問他的助手說: “農技員往内地去了多少天了?” “你說雷文竹?”葉海暗暗掐算着,“有……總有一個多月了!” “噓……”朱漢才輕輕歎了口氣,“回來吧!快回來吧!” “就是,他回來就好了,要是真的弄來那‘家夥’!”葉海擺出一副掌握輪盤的架勢,“哼!叫他們看看吧!” 7 除了沒能到北京和柳雨人教授一會之外,雷文竹對于在内地這一個月的奔忙結果是頗為滿意的。
他不僅在四川大學化驗了土壤,買齊了所需的各樣菜種。
同時,也在完成站長交予的另一項繁重任務:押運省農林廳撥發的大量馬拉農具和一部匈牙利拖拉機——目前隻能調撥給這樣獨獨的一部——一部也好!朱漢才和他的隊員們想這“家夥”快要想瘋了。
卡車都響起了馬
這裡所說的放牧員也是暫時代職。
其中一個是機耕隊長朱漢才。
農業站的人對朱漢才有各種印象,總起來說是“不好接近”。
這,一方面是由于他不愛說話,另一方面,怕主要是因為他剛來那天就用突如其來的、不中聽的話撞碰了人。
“同志!也是從部隊下來的吧?”有人親熱地問他。
“下來的?不!”朱漢才放下行李,“怎麼這樣問,為什麼要說是下來的呢?” “那可該怎麼問哪?”對方玩笑道,“你是從部隊——下來的嗎?” “笑什麼!這有什麼可笑!”朱漢才忽然認真地生起氣來,“不是上來,可也不是下來的!知道吧。
就是這麼來的,從部隊來的!” 也許,旁人看來這是無趣的挑剔。
說從部隊來,和從部隊下來有什麼兩樣呢?朱漢才卻隻願意承認他是從部隊來的,而不承認他是由部隊“下”來的。
就為這,他到農業站來還沒有喝一口水便惹下了人,直到現在,有人還認為對付機耕隊長最好是敬而遠之。
第二個放牧員是朱漢才的助手葉海。
如果光從臉孔看,這是一個十足的大孩子。
可是你看看他的身碼骨架吧!高大粗壯,臂長腳寬。
看樣子,他隻要站穩,讓你推你也推不倒的。
這樣少壯的家夥為什麼不留在騎兵團呢?人們有些納悶便問他為什麼要求轉業。
“我要求?”提起這個,葉海便滿腹義憤,“還不是他們硬要這麼決定,官僚主義!” “壓根就沒有征求一下你個人的意見嗎?” “征求不征求還不一個樣。
不說了!都怪我自己太傻——在部隊,聽說要‘鬧’複員轉業了,有些人就害了怕。
我想,最‘危險’的準是那些年紀大的,或是什麼三等殘廢的人。
反正,随便怎麼也保險輪不到我頭上。
所以,讨論報告的時候我自動發言,說我保證絕對服從組織,叫留就安心地留,叫轉就愉快地轉。
第二天,指導員在軍人大會上不住地表揚我的态度端正,我就覺着事頭不妙,可不是!” “恐怕……”有人提出疑問,“領導上總不能沒有一點道理吧?” “什麼道理!”葉海粗聲壯氣地說,“我不過黑夜看不見,白天還不是好好的?” 啊哈!夜盲眼啊!怪不得呢! 這個“謎”一經揭曉之後,人們便失掉了繼續探問的興趣。
可是,葉海卻開始滔滔不絕地對人講起來他怎樣給上級“扯皮”: “歡送轉業隊那天,我躲到樹林裡去了。
一個撿柴的小孩瞅見我,就報告了連部。
指導員把我弄回去,先拉我去吃飯,就在夥房跟我談起來。
我說:‘要是決計不要我,從花名冊上把葉海抹掉就是了,何必要把人攆走?’事務長在一旁插嘴說:‘那怎麼行?有你在,就得有你一份供給呀!’我說:‘我不要供給,同志們吃剩的我找點吃,同志們穿舊的我搜點穿!’指導員笑了,他說:‘要你轉業就像是要宰你一樣,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這還用問!就是這麼回事,我才當了四年騎兵,正兒八經地參加戰鬥也才十四五次。
指導員又說:‘轉業到農場,又不是告老還鄉,這是參加另一種戰鬥啊!’我說:‘既然也是戰鬥,我要求帶走我那匹馬!’我知道,無論如何也不會讓我帶一匹馬走;我想這樣胡扯亂扭,把他們纏得傷了腦筋,說不定就把我留下了事,可指導員當下就應承了,他說:‘好!咱們一言為定!’誰知道呢!團裡早決定抽給農業站幾十匹馬了……” 或許,正因為馬群裡有他那匹像兔子顔色一樣土黃的青海馬,所以葉海對現在擔當的職務是滿懷興緻的。
當馬群安閑地埋頭于嫩草之中的時候,兩位放牧員攤開四肢平躺在茸茸的草地上,解開扣子,讓清晨的陽光照射胸膛。
這時,像有誰引動了嗓音清亮的金翅鳥,河對岸傳來了一個女子的動聽的歌聲。
這粗犷而又悠揚的音調,在山谷間流蕩,發出同樣動聽的回聲: 孔雀吃的是毒樹葉子, 孔雀喝的是苦泉冷水。
不是她甘心情願, 命定就是這樣啊! 孔雀的花冠實在耐看, 孔雀的羽毛實在美麗。
不是它有意修飾, 天生就是這樣啊! 朱漢才和葉海一聽就知道這是老斯朗翁堆的女兒。
雖然因為藏語不太靈光,和她說話并不多。
但是,他們倆跟她是很熟識的。
斯朗翁堆家住在靠路口的一所獨立莊房裡。
每天清早,朱漢才和葉海趕着馬群上山的時候,就看見一個挺俊氣的姑娘蹲在牆外,卷着袖子在做糞餅——把圈裡除出的牛糞團成像黑面火燒一樣的圓餅,一個一個糊到牆上去曬,這是西藏人最主要的也是最喜愛的燃料——在山上,他們也常常碰見她提着條筐在撿菌子。
每天黃昏,朱漢才和葉海趕着馬群返來的時候,又總見她拉扯着幾個連說帶笑的姑娘,到壩子上去跳“弦子”
往往夜已經很深還不回家睡覺,于是她媽媽站在屋頂上,拖着長音喊她的名字——秋枝!秋——枝! 秋枝在意地唱着山歌從對岸走來。
到了河邊,她把兩條馱着木犁家什的牦牛趕下河去,讓它們蹚水而過。
她自己,要從“溜索”上過河。
溜索,是用許多股竹皮擰成的粗而光滑的大繩,像高壓線一樣懸過河身,兩端牢靠地拴結在兩岸的岩石上。
對于這無法打樁的山水,這是惟一的巧妙的橋梁。
但,不熟練的人常常由于慌張會脫手掉下去,那便不堪想象了;高原的河,隻要過膝,在裡邊就無法站立。
然而秋枝過溜索卻像走路那樣方便。
她可以一隻手提上東西,另一隻手抓住索子溜來溜去。
不過今天她沒有這樣做,她站在石崖上,向對岸招着手,放聲呼叫起來: “哎——哎——” “噢!”朱漢才和葉海應聲了。
“來呀!” “什麼事啊?” “來把我拉過去!拉過去。
” 兩位放牧員欣然跑到河邊。
秋枝像坐了空中吊鬥,從竹索上被拉了過來。
白白的象牙耳環在她鬓前擺動着。
挂在胸脯上的一串玻璃念珠和一個方方的銀質佛盒也随着她的動作在晃來擺去——盒裡裝着用金子換來的活佛的指甲。
據說,隻要這佛盒不離開脖頸,任何災害邪禍都不能臨近其身。
“你過來做什麼?秋枝!”當他們去攔擋水淋淋的牦牛時,葉海問道,“是要犁地嗎?” “犁地!”她用鞭子指着,“就是那一塊。
” 這塊地,長滿了草,到處是地老鼠挖的圓圓的小洞。
如果不是四圍的不深的壕溝,簡直看不出和荒壩有任何差異。
朱漢才疑惑地問: “這地,你們去年種了什麼?” “什麼也沒種。
阿爸說,這片地要歇一歇,歇三年。
今年就夠了,明年,一到河水解凍,就要種青稞。
” 斯朗翁堆在當地是稀有的富有經驗的老農,他不僅懂得按節令去耕耘。
而且,根據收獲的情形,他能覺察出土地需要休閑幾個秋天。
秋枝解下木犁和家什,開始套牛。
放牧員們本想繼續幫忙,但他們根本插不上手——真怪!她怎麼這樣來套牛呢——把套繩拴在牛犄角上,又把一根粗笨的杠子橫在兩個牛頭上,用皮帶綁定,大約這是為了使它們在拉犁的時候不緻分開。
朱漢才和葉海不禁面面相觑,大為驚異,并且終于以幹涉者的姿态攔住了牦牛。
“秋枝,怎麼能這樣套牛?你弄錯了吧?” “就是這個樣子呀!有什麼錯?” “我們隻見過套在牛肩膀上,從來沒聽說誰套在牛犄角上。
” “套在肩膀上?”秋枝失聲地笑了,“肩膀上怎麼能套得住?” “我們試試看!好不好?” “好啊!就試試看!肩膀上?” 套肩膀就不比套犄角,需要牛梭頭。
可是,這樣簡單的物件在本地是不可能找到的。
于是,朱漢才和葉海決定馬上動手來做,他們從樹上弄來幾根棍子,捆綁成“人”字架子,作為梭頭的代用品。
但棍子太細,容易傷害牛肩胛,他們立刻脫下自己的衣服來纏裹住棍子。
秋枝也懷着同樣的興緻在為這樁出奇的試驗忙碌,她決然解下自己着身不久的花道圍裙,緊緊地纏裹住另一個梭頭。
開始上套了,兩條牦牛對目前這種從未有過的情形無法判斷是兇是吉,所以,直瞪着鈴铛一般的眼睛,迷惑地望着兩位不相識的人怎樣把一個木夾套在自己肩上。
當他們按照漢人的方式完成了所有的步驟,預備開始耕作的時候,老斯朗翁堆正好趕到了。
看來,這老頭子歲數總在五十上下,滿臉亂生的胡須已經花白了。
不過,看他那紅潤的發紫的面色,看他那不分冬夏赤裸在外的左臂,就知他仍然是體格壯實、精神飽滿的。
他見農業站的放馬人在幫助女兒,老遠就笑哈哈地說些什麼道謝的話。
但一發現牛肩上那種新奇玩意兒,他立時就有些不大快意了。
自然,青年人總是喜愛笑鬧,好出怪相,但他不高興在耕地的時候這樣來耽擱功夫。
所以,他并不答話便開始去解脫牛梭。
朱漢才和葉海起初隻是吃驚地望着他,後來,忍不住上前去阻止他了。
“斯朗翁堆,怎麼了?你怎麼把梭頭解掉?你先别忙解呀!” “走吧!照料馬群去吧!”老頭子完全是教訓小孩的口氣,“不要耍起來沒有夠!” “怎麼是耍!”葉海申辯說,“套牛應該是這麼套法才對呀!” “唔!還說應該!”斯朗翁堆停了手,以嘲笑的口吻說,“誰教給你們這樣做的呢?” “我們那裡從來就是這樣!”朱漢才竭力使自己的話富有說服力,“當小孩子的時候,我就會犁地,就會使喚牛,從來就是套在肩膀上!” “可我們西藏人,從祖上傳下來就是套在牛犄角上。
我種了四十來年地,從來都是這樣的!” “要是使馬來耕地呢。
套在哪兒?”葉海歪着腦袋挑釁地說,他斷定老頭子會因為無言答對而忽然變得狼狽起來,“套在哪兒?你說吧!是不是套在耳朵上?” “你見誰用馬來耕地呢?”顯然斯朗翁堆認為這是不屑于回答的,“馬是為了打仗養的!” “那……别的不說吧!到底為什麼一定要套犄角呢?”朱漢才問。
“你們見過牛跟牛鬥架沒有?”老人反問道。
“見過!” “是用肩膀鬥呢?還是用犄角鬥呢?不錯,是犄角。
”斯朗翁堆從容地講解道,“這就對了!牛的力氣全在犄角上啊!” 對于這種得理的說法,朱漢才和葉海并不心服,但卻找不出能夠反駁的任何根據。
無奈隻得坐在地頭,眼巴巴望着老頭子把他們苦費心勁做成的牛梭擲到一邊。
秋枝看出,父親使兩位放牧員過于掃興。
為了緩和一下,她走過來坐在他倆中間,正想要說什麼。
斯朗翁堆已經把牦牛重新套過,喊她過去。
女兒牽牛,父親扶犁,開始耕地了。
笨重的木犁,幾乎是直杆不彎的。
這張犁還是斯朗翁堆的祖父手裡買的,犁頭上所包着的一點鐵皮已經要磨光了,所以,老頭子曲背蹬腿,吃力地向下按着犁身。
這樣,犁尖才勉強插進土中。
更不景氣的,這種犁根本沒有铧,耕起的泥土不能順序翻向一邊,而是順犁頭一滑,向兩邊攤開。
表面看起來,新土蓋了很寬的地面。
實際上,一來一往隻是劃了一道很淺的三角壕,到處是壕溝,像洗衣服用的搓闆。
這樣便等于整塊地裡的泥土隻有一半被翻過了,松動了;其餘的一半仍舊沒有被犁尖碰着,仍舊是硬實的。
而且,翻土不好,草根依然向下埋在土中,它們不僅不必害怕枯死,而且隻要見雨就會長得更旺盛。
然而,僅隻這樣劃劃地皮,已經使兩隻牦牛吃盡苦頭了!因為套繩拴在牛角上,所以,當它們向前拖動沉重的犁身時,勢必得擡頭仰面,鼻孔朝天,全靠着脖頸去拉。
這怎麼能得力呢?但它們确乎賣盡了力氣。
累得舌頭都掉出老長。
斯朗翁堆呢,還時時掄起皮鞭來,毫不心疼地抽打它們——耕地的時候不舍得抽打牲口是要被人笑話的…… 兩位放牧員無言地望着,望了好半天。
當他倆無奈向馬群走去時,朱漢才問他的助手說: “農技員往内地去了多少天了?” “你說雷文竹?”葉海暗暗掐算着,“有……總有一個多月了!” “噓……”朱漢才輕輕歎了口氣,“回來吧!快回來吧!” “就是,他回來就好了,要是真的弄來那‘家夥’!”葉海擺出一副掌握輪盤的架勢,“哼!叫他們看看吧!” 7 除了沒能到北京和柳雨人教授一會之外,雷文竹對于在内地這一個月的奔忙結果是頗為滿意的。
他不僅在四川大學化驗了土壤,買齊了所需的各樣菜種。
同時,也在完成站長交予的另一項繁重任務:押運省農林廳撥發的大量馬拉農具和一部匈牙利拖拉機——目前隻能調撥給這樣獨獨的一部——一部也好!朱漢才和他的隊員們想這“家夥”快要想瘋了。
卡車都響起了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