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世紀初
關燈
小
中
大
1.叩開西藏的大門
沙利士神父彌留之際,他沒有看到天國的光芒,但他一定看到了很久很久以前的某一天,當他第一次站在西藏東部的大門前時,層層蠻荒的山巒在天地間鋪展開去,像無垠的大海中凝固了的波浪,山巒之上是白得發亮的雲團,雲團飄浮在藍得純淨如天國的天空中,還有一座金字塔似的雪山聳入雲天。
它是如此的秀美純潔,像一個冰清玉潔的無言美人,深深地吸引着每個第一次看見它的人。
在二十世紀之初,法國外方傳教會的沙利士神父沒有想到自己将會終生為西藏東南部這片隐秘閉塞的土地魂牽夢繞,也沒有想到一個人的孤獨實際上和一片土地的孤獨有着不可更改的必然聯系。
那時他還隻是一個剛出道的年輕神父,跟随已在西藏的邊緣地區傳教多年的杜朗迪神父正從事一件對教會來講意義非凡的壯舉——叩開西藏的大門。
“杜神父,我看見西藏的雪山了。
”沙利士神父指着遠方天際之下那座金字塔形的雪山興奮地說。
那些為他們牽馬的藏族人則丢下缰繩,沖着遠方的雪山磕起了長頭,眼睛噙着淚水,嘴裡喃喃道:“卡瓦格博,卡瓦格博!” “這是什麼意思呢?”杜朗迪神父問他的向導。
“卡瓦格博,白色的雪山,藏族人的神山!”向導不是在回答神父的問題,而是在向雪山禮贊,仿佛要把他的虔誠傳達到遠方的雪山上。
沙利士神父望着遠方仿佛是飄浮在雲層之上的雪山,不解地問:“神山,它有多神?” 藏族向導虔誠地說:“沒有朝拜過卡瓦格博神山的喇嘛,他的法力就會減少一半;沒有轉過卡瓦格博神山的藏族人,死後他的屍體都沒有人幫忙擡。
因為他不幹淨。
” “你瞧,沙神父,”杜朗迪神父嘲笑道,“多麼愚蠢的異教徒。
我們的職責,在看見這座壯觀的雪山時就非常明确了,那就是:把聖十字架插在他們的神山上。
” 那個為他們牽馬的藏族向導擡起頭來說:“老爺,你們上不去的。
” “是嗎?”杜朗迪神父此時心情良好,用對一個孩子說話的口吻說:“你等着瞧吧,孩子。
沒有上帝到不了的地方。
” 那時他們剛旅行到滇藏交界處的一條綿長深邃的隐秘峽谷裡,他們已經沿着瀾滄江一側的馬幫驿道走了七天了。
那條大峽谷仿佛不是由瀾滄江千百萬年地沖刷而成,而是它一夜之間的傑作,兩岸的懸崖和陡坡就像用刀劈出來的一樣。
源自西藏高原的瀾滄江是一條從雲層之上傾倒下來的天河,巨大的落差使江水不是向前流淌的,而是跳躍着往天上蹿。
河岸兩側巨石亂布,波浪撞在上面嘶喊哀鳴、粉身碎骨,終日在他們的身邊發出憤怒的吼聲,像一場接一場的慘烈戰争;這些巨石和瘋狂的巨浪使神父們不能不想起《聖經》上洪水滔天時期的蠻荒世界,但即便是諾亞的方舟,在如此兇猛的江水中也絕無生存的機會。
自進入到陡峭陰森的峽谷裡以來,他們一個人也沒有碰見,要不是有一支三十人的馬幫隊伍為兩個傳教士提供後勤支援,不要說上帝的使徒,就是上帝本人,也早被餓得奄奄一息了。
杜朗迪神父是一個在中國偏遠地區傳播上帝福音的老手,經驗豐富,意志堅定,同時又很自負虛榮。
三年前,他被法國外方傳教會派到了打箭爐(今四川康定)教區,那時教會的願望是先在藏東至藏東南的地區建立傳教點,依托四川、雲南前往西藏的馬幫驿道,步步為營地向西藏的中心拉薩挺進。
傳教會在打箭爐設立了宗座監牧區,在莫維爾主教的統領下,神父們在滇、川藏區遍設傳教點。
組織到西藏的傳教探險隊與杜朗迪神父堅定的意志有關,又和他渴望揚名歐洲的虛榮心相連。
因為他認為:如此令人驚歎的大自然如果不是上帝所造,如此純樸虔誠的人民如果不是上帝的選民,那就真是神父們的過錯了,他早就決心成就一件讓上帝也為他感到光榮的大事業,而今天是成就這項大事業的第一步。
他坐在馬背上,用望遠鏡仔細地觀察了遠方的雪山,也禁不住感歎道: “主啊,它大約有兩萬英尺高[1]。
真是全能的上帝締造出來的一座美麗非凡的大雪山啊,阿爾卑斯山和它相比,不過是一座小山頭罷了。
” “可它是西藏的雪山。
”沙利士神父說。
“馬上它就屬于上帝了。
”杜朗迪神父自信地說,“頂多三天,我們就會到達它的面前,讓上帝的光芒照耀着它。
” 兩個傳教士看着那座遠方的藍天下銀光閃耀的雪山,也禁不住眼眶濕潤起來。
向導說,隻要到了那座雪山下,就算到了藏區了。
而從地圖上推測,那座雄偉壯麗的雪山和緬甸和印度的東北部地區挨得很近,甚至比去聖城拉薩都近。
騎在馬背上的神父們相信,隻要叩開了西藏的大門,就沒有他們去不了的地方。
教會的傳教曆史将因為他們的探險壯舉而寫下新的篇章。
傍晚的時候,神父們和他們的商隊露宿在瀾滄江峽谷裡一個隻有三戶人家的小村子裡。
村子前方的馬幫驿道上有一塊殘破的石碑,上面刻寫着“大清國雲南府”,這意味着他們确實已經站在藏區的大門口了。
可是這扇大門依然緊閉且充滿敵視。
吃晚飯時,一隊康巴人的馬隊沖到了神父們面前,一個看上去很有教養的藏族漢子跳下馬來對杜朗迪神父說: “峽谷裡的風前幾天就帶來了魔鬼的氣味,我家的土司老爺不允許長得和魔鬼一樣的人進瀾滄江峽谷。
你們回去吧。
” 杜朗迪神父的向導低聲對他說,這人就是雪山下野貢土司手下的紮巴多吉頭人,他扼守着瀾滄江邊懸崖上的一條棧道。
除了天上的鳥兒不需要它,任何人和牲畜要到藏區都得從那上面經過。
按土司定下的規矩,每一個從棧道上通過的商旅都得交兩塊雲南半開銀元。
杜朗迪神父笑容滿面地捧了一條哈達走上前去,“尊敬的朋友,我們不是魔鬼,是法蘭西國的商人,我們将給你們帶來财富和希望。
至于通過棧道的過路費,我們将如數付給你,甚至可以比任何一個商人都付得多。
” “看看你手臂上的毛吧,隻有魔鬼才會這樣渾身長毛。
”紮巴多吉推開了杜朗迪神父的哈達,鄙夷地說,“還有你們的眼睛,頭發,鼻子,哈哈,原來喇嘛們經書上的魔鬼就是你們這個樣子。
請睜大眼睛看看你的腳下,這可是一條藏族人去拉薩朝聖的道路。
有哪個藏族人會願意踩着魔鬼的腳印去拉薩朝聖呢?” 紮巴多吉撥轉馬頭走了,仿佛害怕沾上一身的晦氣。
杜朗迪神父在中國各地傳教十多年了,還沒有見到如此驕傲的中國人。
他深信在西藏傳教既需要耐心,又少不了計謀。
剛才他沒有表明自己的真實身份,是他和沙利士神父早就謀劃好了的,他們将以商人而不是上帝的使徒的身份進入藏區。
因為他們面對的是一個世界上宗教勢力最強大、最完整的民族。
他們就像要到岩石上去播種的農夫,既愚蠢又固執,既聰明又義無反顧。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傳教士們和紮巴多吉展開了拉鋸式的談判。
一方對自己要去西藏的目的閃爍其詞,遮遮擋擋,一方卻認定是在和魔鬼談事關自己的土地和子民的信仰、生存的大事。
艱苦的談判幾乎進行到雨季來臨,杜朗迪神父知道,如果等到泥石流下來時,他們今年就再也沒有進藏的機會了。
而藏區就在他的眼前,隻要通過這條不足三百米長、依托在瀾滄江懸崖邊的棧道,他就可以實現羅馬教會幾百年來最偉大的夢想。
在一個大雨即将來臨的上午,杜朗迪神父帶着幾個仆人闖到了紮巴多吉頭人的屋子前,他大聲喊道: “尊敬的紮巴多吉先生,這是你最後的機會。
請出來面談一次吧。
” 頭人在兩個康巴騎手的護衛下來到杜朗迪神父的面前。
“别費心思啦,這條棧道屬于我們藏族人。
而你這個自稱是來自地球另一端的人,既不是去拉薩朝聖,要做的生意也不是我們藏族人需要的茶葉、布匹、絲綢。
誰知道你會不會把魔鬼的災難帶給藏族人呢?所以無論你出多少的買路錢,我都不會放你過去。
”紮巴多吉頭人說。
“那好,既然你說這條棧道是你的,我就買下它。
”杜朗迪神父語氣堅定地說。
“你的口氣比牦牛的肚皮還大了。
你有那麼多的銀元嗎?”頭人笑着問。
“你開個價吧。
” 紮巴多吉沒有想到西洋人會當真,他随口說,“喏,那裡有一個接雨水的石缸,一場連下三天三夜的大雨,才能将它填滿。
你的銀元再多,能把它填滿嗎?” 杜朗迪神父隻看了看那個房子外面的石缸,說聲“你等着”就走了。
中午的時候,他和手下的人牽來了三匹騾子,每匹騾子上都馱有兩大筐雲南半開銀元。
杜朗迪神父令人将銀元嘩啦啦地倒進石缸裡,那連續不斷的清脆悅耳的聲音連天上的神鷹都聽呆了,以至于忘了扇動翅膀,垂直地向瀾滄江裡栽了下去。
在人們驚訝的目光中,石缸被銀元頃刻間填滿了。
對紮巴多吉頭人來說,滿滿一缸的銀元,當然遠比大旱之年的一場甘霖重要得多。
“媽的,這條棧道是你的了。
”他肥厚的手掌一擊,宣布了鐵幕下的藏區對外國傳教士的開放。
假如紮巴多吉頭人能确切知道杜朗迪神父要去藏區幹什麼,他大約不會被一石缸的銀元所打動。
因為後來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災難證明,為了這個目的,羅馬教會已經作了四百來年的努力,而與杜朗迪神父用三年時間打通走進西藏的道路比起來,一石缸銀元實在是一筆很劃算的交易。
因此,當杜朗迪神父和沙利士神父以及他們的商隊穿過了那條花重金買下的棧道,翻過一座山口,看到藏區湛藍如洗的天空,白得發亮的雲層,切割縱深的大峽谷,還有那座就像仙境中的大雪山時,杜朗迪神父感到自己正在拉動西藏封閉了幾千年的鐵幕的繩索。
不知是悲壯還是狂喜,他的眼淚潸然而下: “現在是掀開鐵幕的時候了。
” 2.學習 三天以後,神父們在一個天上冰雹飛舞、地上大風肆虐的黃昏,叩響了他們進入藏區以來所遇到的第一座寺廟噶丹寺的大門。
那座矗立在瀾滄江峽谷西岸一個山頭上的寺廟已有六百多年的曆史,就像一座坐落在山坡上的村莊,鱗次栉比的僧舍依山而建,簇擁着山坡中央地帶巨大的措欽大殿。
大殿裡威嚴的佛像洞悉着大地上即将要發生的一切。
仿佛神造天設,峽谷裡未來五十多年的宗教敵人在這個天上的神靈發怒的日子走到了一起。
站在西藏大門外的那個人說: “尊敬的僧人,我們是來自遙遠的法蘭西國的商人,請給我們提供一塊能避風雨的地方吧。
” 而寺廟内的僧人伸出了謙遜友善的雙手:“哦呀,遠方的客人,請進來吧。
寺廟裡從不缺少慈悲和關愛。
” 就這樣,兩個神父順利地住進了他們渴望已久的寺廟,住進了西藏的心髒。
因為他們知道,要用一種宗教取代曆史悠久的藏傳佛教,首先要學習藏語和藏民族的文化與曆史,隻有向那些學問高深的喇嘛們學習,他們才能最終戰勝被天主教徒視為異端的藏傳佛教。
第二天,神父們遣散了為他們牽馬的馬夫,把帶進來的東西堆放在一間大屋子裡。
然後他們拜訪了寺廟的住持活佛五世讓迥活佛和八大老僧。
讓迥活佛是個慈祥溫和的中年人,他的氣度立即就征服了兩位神父的心。
曆輩讓迥活佛從來都是寺廟裡學問最深、德行最高遠的大德高僧,這個傳承體系幾百年來已經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每一輩活佛都給寺廟、給峽谷地區帶來過廣闊無邊的福祉。
盡管噶丹寺的活佛同時有好幾位,但讓迥活佛這個轉世體系從來都是寺廟裡的大活佛。
杜朗迪神父獻給活佛一座自鳴鐘,兩塊西洋翡翠,一幅耶稣的畫像。
自鳴鐘讓活佛歎為觀止,他說: “洋人今天能用兩根棍子(指時針和分針)來确定時辰,明天他們就會用馬來拉動太陽和月亮了。
” “你們的時間走得太緩慢了,或許根本就沒有流逝過。
”杜朗迪神父用一個文明人自負的口吻說,“世界已經進入機器時代啦,而你們仿佛還生活在中世紀。
知道什麼叫機器嗎?它重新規劃了人們的生活。
自從世界上有了各式各樣的機器後,人們連走路都要小跑。
” 讓迥活佛沒有過多追問機器為什麼要驅趕人們一路小跑,他撚着手裡的佛珠,緩緩說:“洋人的想法讓神靈也感到不可思議,既然每個人的終點都是死亡,我不明白他們跑那麼快幹什麼。
” 讓寺廟裡的喇嘛們大開眼界的是神父們帶來的那些來自西洋和漢地的商品,可他們的要價讓所有的喇嘛都瞠目結舌,而要命的是喇嘛們對這些從沒見過的東西又好奇喜愛得不能自持。
在日複一日的讨價還價中,神父們已對寺廟的一切了如指掌了。
當讓迥活佛第一次用神父們帶來的望遠鏡看到了峽谷對面山上的岩羊,并且連岩羊的胡須都看得清清楚楚時,他驚歎道: “這個東西真是奇妙無比,它縮短了時間和空間,我仿佛伸手就可以把岩羊捉到。
它是長了胳膊的眼睛。
” 杜朗迪神父不無誇張地說:“它實際上豐富了人的生命。
如果我們能輕易看清遠處的事物,并感覺到可以把它放入我們的口袋,我們就赢得了生命的意義。
” 讓迥活佛便提出用寺廟裡的珍寶換望遠鏡,但是杜朗迪神父說,他并不對藏族人的珍寶感興趣。
到後來除了鎮寺之寶外,讓迥活佛擺出了寺廟裡珍藏了數百年的所有寶貝,它們擺滿了措欽大殿外喇嘛們跳神的廣場,而杜朗迪神父對此看也不願多看一眼。
一方越是死守自己能控制時間和空間的寶貝不放,另一方就越是想得到它。
讓迥活佛甚至認為如果為這“長胳膊的眼睛”念經、賦予它無窮的法力的話,說不定可以用它看見印度的佛陀和高僧哩。
在他的多次懇求和堅持下,杜朗迪神父最後說: “如果你同意的話,我情願用它來換你們西藏人的舌頭。
” 在漢藏接壤地區,人們形容會說不同民族語言的人為長有不同舌頭的人。
一個人如果能有幾個舌頭的話,就意味着他在這個多民族雜居的地方到處都會有朋友。
讓迥活佛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交換,但是他認為杜朗迪神父是個有遠見的商人,他已經會說漢話了,現在他又要學藏語,這說明他不想在藏區餓死。
出于慈悲和憐憫,讓迥活佛同意了這個交換條件。
從那以後,杜朗迪神父和沙利士神父在寺廟裡和喇嘛們同吃同住,享受着貴賓的待遇,跟随讓迥活佛和學問高深的格西喇嘛學習藏語和藏傳佛教的基礎知識。
他們既有學者的堅韌,又具備了探險家的野心,更隐藏着傳教士的狂熱。
他們被喇嘛們視為好學謙虛的西洋學者,神父們學習了偉大而曆史悠久的藏傳佛教的緣起、流派、教義、經典,以及護佑着藏人平安的各路護法神靈,甚至連魔鬼的名字讓迥活佛都告訴了他們,以讓他們在藏區旅行時有所防備。
杜朗迪神父私下裡也不得不承認,這些喇嘛都是一些正直的、頗有學識涵養的僧侶。
但是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他卻在自己的卧室裡向上帝發誓:他要在這片土地上用耶稣基督的教義替代藏傳佛教的教義。
他将用畢生的生命來向藏族人指出藏傳佛教的荒謬與錯誤,他甚至夢見有一天傳教士們把西藏的所有寺廟都改宗成了天主教的教堂,那可是一些全世界最為華麗壯觀的寺廟啊。
盡管他在白天的學習中是那樣的謙遜和謹慎。
他不無得意地向遠在打箭爐的莫維爾主教寫信彙報說: 這些純樸的喇嘛們絕對沒有想到,我在他們的鐵砧上接受可貴的鍛造,今後必将用他們賦予我的利矛去攻打他們的宗教。
條件成熟時,我決心向他們挑起捍衛我們的宗教、指出他們的謬誤的戰争。
在全能的上帝護佑下,我将打敗他們。
兩年的時間很快過去,神父們已經可以說一口流利的藏語,已經會喝酥油茶、會吃糌粑面,已經會和喇嘛們共同探讨佛教的佛陀、涅槃、輪回、轉世、無我、無常、因緣、四法印、五蘊、三界六道等教規教義,他們甚至還學會了唐卡畫[2]的畫技。
他們的腦袋絕頂聰明,學習任何東西都很快,從喝酥油茶到本地方言。
而在好學虛心的表象背面,杜朗迪神父在昏暗的酥油燈下寫出了一部《藏文——拉丁文宗教對照詞典》,這是為将來所有到西藏傳教的法國傳教士們準備的一件對藏傳佛教展開進攻的必備武器,他還用藏文寫了一本《天主教要義》的小冊子,準備作為今後散發給藏族信徒的禮物,而另一本書《聖主光輝驅散雪域上空的黑暗》,則彙集了他和沙利士神父在喇嘛們的教導下認真學習了藏傳佛教的教理後,合作寫下的批判這個宗教的檄文。
他們還了解到從雲南到西藏去的道路情況,繪制了地圖,這些地區的民風民俗他們也了如指掌,甚至做到了比自己的法國故鄉還更了解。
他們就像那些數百年來在這條漢地通往西藏的遠古走廊上歇一歇氣、調整一下體力再繼續往前趕路的外地旅行者,和睦友好地同本地融為一體。
沒有人認為他們将在這裡永遠呆下來,也沒有人會想到他們将給這條峽谷帶來前所未有的災難。
盡管他們的初衷是想把耶稣基督的福音帶給這片大地。
當神父們感到在喇嘛們的幫助下已經成為了刺向西藏及其宗教的一把鋒利的劍後,杜朗迪神父把那部望遠鏡交給了讓迥活佛,并且分文不收。
喇嘛們感動得不行,并為這兩個行為古怪的西洋人的慷慨大度深為不解。
當初任憑你把世界上所有的好話說盡,他們也緊攥着自己的寶貝兒不松手。
現在他們一個子兒也不要就送給你了。
讓迥活佛連連說,如果這樣的話,你就太虧太虧了。
但杜朗迪神父說: “一點也不。
我已經擁有了藏族人的舌頭,我必将擁有西藏的一切。
世界上沒有比這更令人愉快的交易了。
” 神父們已經知道,大約在耶和華上帝創造了光明、天空、大地、日月星辰、遊魚飛鳥、人類和爬蟲走獸那六天裡,瀾滄江的洪水沖刷出卡瓦格博雪山下的幾個村莊。
那時峽谷裡樹木遮天蔽日,日月不分,山嶺行走,樹木飛馳,魔鬼橫行于雪山森林間。
他們有的長有三個腦袋、六隻手臂,張着血盆大口,吞吃一切生靈。
但是喇嘛們說這段曆史發生的年代實際上離我們并不久遠,因為時間是輪回的,而不是瀾滄江裡流逝的水。
今天的陽光和幾百年前、甚至上千年前撒滿峽谷的陽光一模一樣。
所以在同一顆太陽的照耀下魔鬼依然存在,他們是人類的影子。
在你一轉身的瞬間,他們逃跑的蹤影依稀可見。
喇嘛們說,當年來自印度的蓮花生大師為了使卡瓦格博雪山成為佛法的護法神,在雪山上的一個山洞裡修行。
他發現雪山的半山腰有一條七色彩虹總是從同一個地方升起,他循着彩虹的軌迹找到了森林裡的一大片草甸,這片草甸就像懸在半空中的一樣,周圍都是怪石嶙峋的山崖和黑密的森林,沒有一條道路與它相同,但是蓮花生大師卻看見一頭牦牛在草甸上悠閑地吃草。
蓮花生大師在雪山上靜坐修行了三年,彩虹從草甸上升起了三年,牦牛也在草甸上放養了三年,而他從沒有看見一個牧人。
到蓮花生大師功德圓滿,即将要回印度的時候,他來到了草甸上,可是牦牛不見了,彩虹也不見了,他隻看見一堆還在冒着熱氣的牛糞,大師用法杖撥開牛糞,一頭金牦牛從草地上顯露出來了。
大師說: “有此牛,雪山下的衆生再不會畏懼魔鬼。
” 後來大師托夢給一個來此地朝拜雪山的雲遊高僧。
這個雲遊高僧從前是拉薩哲蚌寺的讀經僧,馬上就要修到格西的佛學最高學位了。
但他在一個清冷的早晨為蓮花生大師的法像供奉聖水時,忽然聽見大師說:“年輕人,遙遠的地方有你成佛的因緣。
”于是年輕的僧侶告别了寺廟,背上一個包袱開始雲遊四方的生涯。
在雪域高原有很多這樣的僧侶,他們的命運就是用腳步丈量大地,讓自己的腳底高過蒼茫的群山,用自己的心和神山聖湖、聖神的寺廟觸摸、親近和擁抱。
年輕的僧侶到過印度,沒有找到自己的佛緣,後來他又到後藏的岡仁波齊神山,前藏的南迦巴瓦神山,藏北的念青唐古拉山,甚至還到過漢地的五台山、峨眉山,都沒有找到自己的佛緣。
雪花染白了他的頭發,又染白了他的胡須,最後連他的眉毛也染白了,當他來到西藏東部卡瓦格博雪山下的大峽谷時,他在夢裡見到了蓮花生大師托給他的夢。
夢告訴他,這裡應該有座教化衆生的寺廟。
夢還告訴他,金牦牛是寺廟的鎮寺之寶,它的名字叫做“藏巴拉”。
有了它,峽谷的衆生就有了吉祥,肆虐的魔鬼便永無翻身之地。
雲遊僧依照夢的指點,在雪山下的草甸上找到了那隻閃耀着金色光芒的金牦牛——“藏巴拉”。
于是,一座雪山下的寺廟就是雲遊僧成佛的因緣。
幾十年後,宏偉的噶丹寺在高山峽谷中建成了,金牦牛被埋在了寺廟佛堂裡釋迦牟尼法像的座位下,雲遊的僧侶已成了風燭殘年的老僧。
他要把寺廟建成的消息告訴啟迪他佛緣的大師,可是他已經沒有時間再到印度去了。
于是他将法力作用到一隻貓身上,讓它鑽進蓮花生大師曾經修行的山洞裡。
山洞深不見頭,穿越了卡瓦格博雪山,在大地的心髒裡穿行,直達印度。
貓不僅告訴了蓮花生大師這裡終于有了寺廟的消息,還順利地馱回了來自印度的經書和大師的祝福。
自此以後,藏族人煨桑[3]的青煙在峽谷裡袅袅升起,誦經聲終日依偎着卡瓦格博雪山聖潔的身姿,藏族人的心靈終于有了寄托的地方。
那個受蓮花生大師托夢,第一個在峽谷裡建寺廟的雲遊僧人,就是後來的讓迥活佛體系中的第一世大活佛。
隻有他是後人追認的,是他締造了峽谷裡的第一座黃教寺廟,帶來了一代宗師宗喀巴注重德行修持的高尚宗教。
自蓮花生大師降伏危害藏東地區的妖魔,使他們成為佛教的護法神後,藏族人借着神靈的庇護翻山越嶺而來,他們是藏區東部的康巴人,是個像大山一樣雄壯、像瀾滄江一樣剛烈的部落。
那時江西岸的坡地受雪山溶化之水的滋潤,土地像女人的膚肌一樣富有彈性,也像女人的肚子一樣豐潤,隻要你勤于耕耘,就會有令人欣喜的收獲。
那時沒有土司,也沒有藏政府或漢人皇帝派來的官吏,人們耕種着同一片土地,享受着同一個神靈的護佑,用太陽、月亮、星星、樹木、溪流來為自己的孩子命名。
那是一個沒有族别、猜疑、仇恨以及戰争的年代,家家的土地都一樣大小,羊皮袋裡的青稞面也一樣多,沒有人餓死,也沒有人是奴隸。
3.第一個受洗者 峽谷裡的杜鵑花遍山開放的時候,神父們為這壯麗的景觀所陶醉,那些高山杜鵑都是他們在歐洲從來沒有見過的種屬,它們和峽谷裡險峻的山崗、輝煌的寺廟、藏族人火柴盒一般的土掌房、還有純淨得令人想融化進去的藍天白雲渾然一體。
杜朗迪神父對沙利士神父說:“多麼壯觀的大自然啊,看來到了舉行畢業典禮的時候了。
” 沙利士神父說:“如果教會允許,我真想一直住在這漂亮的寺廟裡做一個佛教的求知者。
”兩年來在寺廟裡的學習使沙利士神父變得有些像一個佛教徒那樣嚴謹、謙遜,刻苦忍耐。
他比杜朗迪神父年輕許多,還不到三十歲,正處在求知與辨析真理與謬誤的黃金歲月。
與總是笑呵呵的杜朗迪神父不同,他容貌清瘦,目光犀利,神态嚴峻,面相悲苦堅韌。
人們在那些磕着等
它是如此的秀美純潔,像一個冰清玉潔的無言美人,深深地吸引着每個第一次看見它的人。
在二十世紀之初,法國外方傳教會的沙利士神父沒有想到自己将會終生為西藏東南部這片隐秘閉塞的土地魂牽夢繞,也沒有想到一個人的孤獨實際上和一片土地的孤獨有着不可更改的必然聯系。
那時他還隻是一個剛出道的年輕神父,跟随已在西藏的邊緣地區傳教多年的杜朗迪神父正從事一件對教會來講意義非凡的壯舉——叩開西藏的大門。
“杜神父,我看見西藏的雪山了。
”沙利士神父指着遠方天際之下那座金字塔形的雪山興奮地說。
那些為他們牽馬的藏族人則丢下缰繩,沖着遠方的雪山磕起了長頭,眼睛噙着淚水,嘴裡喃喃道:“卡瓦格博,卡瓦格博!” “這是什麼意思呢?”杜朗迪神父問他的向導。
“卡瓦格博,白色的雪山,藏族人的神山!”向導不是在回答神父的問題,而是在向雪山禮贊,仿佛要把他的虔誠傳達到遠方的雪山上。
沙利士神父望着遠方仿佛是飄浮在雲層之上的雪山,不解地問:“神山,它有多神?” 藏族向導虔誠地說:“沒有朝拜過卡瓦格博神山的喇嘛,他的法力就會減少一半;沒有轉過卡瓦格博神山的藏族人,死後他的屍體都沒有人幫忙擡。
因為他不幹淨。
” “你瞧,沙神父,”杜朗迪神父嘲笑道,“多麼愚蠢的異教徒。
我們的職責,在看見這座壯觀的雪山時就非常明确了,那就是:把聖十字架插在他們的神山上。
” 那個為他們牽馬的藏族向導擡起頭來說:“老爺,你們上不去的。
” “是嗎?”杜朗迪神父此時心情良好,用對一個孩子說話的口吻說:“你等着瞧吧,孩子。
沒有上帝到不了的地方。
” 那時他們剛旅行到滇藏交界處的一條綿長深邃的隐秘峽谷裡,他們已經沿着瀾滄江一側的馬幫驿道走了七天了。
那條大峽谷仿佛不是由瀾滄江千百萬年地沖刷而成,而是它一夜之間的傑作,兩岸的懸崖和陡坡就像用刀劈出來的一樣。
源自西藏高原的瀾滄江是一條從雲層之上傾倒下來的天河,巨大的落差使江水不是向前流淌的,而是跳躍着往天上蹿。
河岸兩側巨石亂布,波浪撞在上面嘶喊哀鳴、粉身碎骨,終日在他們的身邊發出憤怒的吼聲,像一場接一場的慘烈戰争;這些巨石和瘋狂的巨浪使神父們不能不想起《聖經》上洪水滔天時期的蠻荒世界,但即便是諾亞的方舟,在如此兇猛的江水中也絕無生存的機會。
自進入到陡峭陰森的峽谷裡以來,他們一個人也沒有碰見,要不是有一支三十人的馬幫隊伍為兩個傳教士提供後勤支援,不要說上帝的使徒,就是上帝本人,也早被餓得奄奄一息了。
杜朗迪神父是一個在中國偏遠地區傳播上帝福音的老手,經驗豐富,意志堅定,同時又很自負虛榮。
三年前,他被法國外方傳教會派到了打箭爐(今四川康定)教區,那時教會的願望是先在藏東至藏東南的地區建立傳教點,依托四川、雲南前往西藏的馬幫驿道,步步為營地向西藏的中心拉薩挺進。
傳教會在打箭爐設立了宗座監牧區,在莫維爾主教的統領下,神父們在滇、川藏區遍設傳教點。
組織到西藏的傳教探險隊與杜朗迪神父堅定的意志有關,又和他渴望揚名歐洲的虛榮心相連。
因為他認為:如此令人驚歎的大自然如果不是上帝所造,如此純樸虔誠的人民如果不是上帝的選民,那就真是神父們的過錯了,他早就決心成就一件讓上帝也為他感到光榮的大事業,而今天是成就這項大事業的第一步。
他坐在馬背上,用望遠鏡仔細地觀察了遠方的雪山,也禁不住感歎道: “主啊,它大約有兩萬英尺高
真是全能的上帝締造出來的一座美麗非凡的大雪山啊,阿爾卑斯山和它相比,不過是一座小山頭罷了。
” “可它是西藏的雪山。
”沙利士神父說。
“馬上它就屬于上帝了。
”杜朗迪神父自信地說,“頂多三天,我們就會到達它的面前,讓上帝的光芒照耀着它。
” 兩個傳教士看着那座遠方的藍天下銀光閃耀的雪山,也禁不住眼眶濕潤起來。
向導說,隻要到了那座雪山下,就算到了藏區了。
而從地圖上推測,那座雄偉壯麗的雪山和緬甸和印度的東北部地區挨得很近,甚至比去聖城拉薩都近。
騎在馬背上的神父們相信,隻要叩開了西藏的大門,就沒有他們去不了的地方。
教會的傳教曆史将因為他們的探險壯舉而寫下新的篇章。
傍晚的時候,神父們和他們的商隊露宿在瀾滄江峽谷裡一個隻有三戶人家的小村子裡。
村子前方的馬幫驿道上有一塊殘破的石碑,上面刻寫着“大清國雲南府”,這意味着他們确實已經站在藏區的大門口了。
可是這扇大門依然緊閉且充滿敵視。
吃晚飯時,一隊康巴人的馬隊沖到了神父們面前,一個看上去很有教養的藏族漢子跳下馬來對杜朗迪神父說: “峽谷裡的風前幾天就帶來了魔鬼的氣味,我家的土司老爺不允許長得和魔鬼一樣的人進瀾滄江峽谷。
你們回去吧。
” 杜朗迪神父的向導低聲對他說,這人就是雪山下野貢土司手下的紮巴多吉頭人,他扼守着瀾滄江邊懸崖上的一條棧道。
除了天上的鳥兒不需要它,任何人和牲畜要到藏區都得從那上面經過。
按土司定下的規矩,每一個從棧道上通過的商旅都得交兩塊雲南半開銀元。
杜朗迪神父笑容滿面地捧了一條哈達走上前去,“尊敬的朋友,我們不是魔鬼,是法蘭西國的商人,我們将給你們帶來财富和希望。
至于通過棧道的過路費,我們将如數付給你,甚至可以比任何一個商人都付得多。
” “看看你手臂上的毛吧,隻有魔鬼才會這樣渾身長毛。
”紮巴多吉推開了杜朗迪神父的哈達,鄙夷地說,“還有你們的眼睛,頭發,鼻子,哈哈,原來喇嘛們經書上的魔鬼就是你們這個樣子。
請睜大眼睛看看你的腳下,這可是一條藏族人去拉薩朝聖的道路。
有哪個藏族人會願意踩着魔鬼的腳印去拉薩朝聖呢?” 紮巴多吉撥轉馬頭走了,仿佛害怕沾上一身的晦氣。
杜朗迪神父在中國各地傳教十多年了,還沒有見到如此驕傲的中國人。
他深信在西藏傳教既需要耐心,又少不了計謀。
剛才他沒有表明自己的真實身份,是他和沙利士神父早就謀劃好了的,他們将以商人而不是上帝的使徒的身份進入藏區。
因為他們面對的是一個世界上宗教勢力最強大、最完整的民族。
他們就像要到岩石上去播種的農夫,既愚蠢又固執,既聰明又義無反顧。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傳教士們和紮巴多吉展開了拉鋸式的談判。
一方對自己要去西藏的目的閃爍其詞,遮遮擋擋,一方卻認定是在和魔鬼談事關自己的土地和子民的信仰、生存的大事。
艱苦的談判幾乎進行到雨季來臨,杜朗迪神父知道,如果等到泥石流下來時,他們今年就再也沒有進藏的機會了。
而藏區就在他的眼前,隻要通過這條不足三百米長、依托在瀾滄江懸崖邊的棧道,他就可以實現羅馬教會幾百年來最偉大的夢想。
在一個大雨即将來臨的上午,杜朗迪神父帶着幾個仆人闖到了紮巴多吉頭人的屋子前,他大聲喊道: “尊敬的紮巴多吉先生,這是你最後的機會。
請出來面談一次吧。
” 頭人在兩個康巴騎手的護衛下來到杜朗迪神父的面前。
“别費心思啦,這條棧道屬于我們藏族人。
而你這個自稱是來自地球另一端的人,既不是去拉薩朝聖,要做的生意也不是我們藏族人需要的茶葉、布匹、絲綢。
誰知道你會不會把魔鬼的災難帶給藏族人呢?所以無論你出多少的買路錢,我都不會放你過去。
”紮巴多吉頭人說。
“那好,既然你說這條棧道是你的,我就買下它。
”杜朗迪神父語氣堅定地說。
“你的口氣比牦牛的肚皮還大了。
你有那麼多的銀元嗎?”頭人笑着問。
“你開個價吧。
” 紮巴多吉沒有想到西洋人會當真,他随口說,“喏,那裡有一個接雨水的石缸,一場連下三天三夜的大雨,才能将它填滿。
你的銀元再多,能把它填滿嗎?” 杜朗迪神父隻看了看那個房子外面的石缸,說聲“你等着”就走了。
中午的時候,他和手下的人牽來了三匹騾子,每匹騾子上都馱有兩大筐雲南半開銀元。
杜朗迪神父令人将銀元嘩啦啦地倒進石缸裡,那連續不斷的清脆悅耳的聲音連天上的神鷹都聽呆了,以至于忘了扇動翅膀,垂直地向瀾滄江裡栽了下去。
在人們驚訝的目光中,石缸被銀元頃刻間填滿了。
對紮巴多吉頭人來說,滿滿一缸的銀元,當然遠比大旱之年的一場甘霖重要得多。
“媽的,這條棧道是你的了。
”他肥厚的手掌一擊,宣布了鐵幕下的藏區對外國傳教士的開放。
假如紮巴多吉頭人能确切知道杜朗迪神父要去藏區幹什麼,他大約不會被一石缸的銀元所打動。
因為後來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災難證明,為了這個目的,羅馬教會已經作了四百來年的努力,而與杜朗迪神父用三年時間打通走進西藏的道路比起來,一石缸銀元實在是一筆很劃算的交易。
因此,當杜朗迪神父和沙利士神父以及他們的商隊穿過了那條花重金買下的棧道,翻過一座山口,看到藏區湛藍如洗的天空,白得發亮的雲層,切割縱深的大峽谷,還有那座就像仙境中的大雪山時,杜朗迪神父感到自己正在拉動西藏封閉了幾千年的鐵幕的繩索。
不知是悲壯還是狂喜,他的眼淚潸然而下: “現在是掀開鐵幕的時候了。
” 2.學習 三天以後,神父們在一個天上冰雹飛舞、地上大風肆虐的黃昏,叩響了他們進入藏區以來所遇到的第一座寺廟噶丹寺的大門。
那座矗立在瀾滄江峽谷西岸一個山頭上的寺廟已有六百多年的曆史,就像一座坐落在山坡上的村莊,鱗次栉比的僧舍依山而建,簇擁着山坡中央地帶巨大的措欽大殿。
大殿裡威嚴的佛像洞悉着大地上即将要發生的一切。
仿佛神造天設,峽谷裡未來五十多年的宗教敵人在這個天上的神靈發怒的日子走到了一起。
站在西藏大門外的那個人說: “尊敬的僧人,我們是來自遙遠的法蘭西國的商人,請給我們提供一塊能避風雨的地方吧。
” 而寺廟内的僧人伸出了謙遜友善的雙手:“哦呀,遠方的客人,請進來吧。
寺廟裡從不缺少慈悲和關愛。
” 就這樣,兩個神父順利地住進了他們渴望已久的寺廟,住進了西藏的心髒。
因為他們知道,要用一種宗教取代曆史悠久的藏傳佛教,首先要學習藏語和藏民族的文化與曆史,隻有向那些學問高深的喇嘛們學習,他們才能最終戰勝被天主教徒視為異端的藏傳佛教。
第二天,神父們遣散了為他們牽馬的馬夫,把帶進來的東西堆放在一間大屋子裡。
然後他們拜訪了寺廟的住持活佛五世讓迥活佛和八大老僧。
讓迥活佛是個慈祥溫和的中年人,他的氣度立即就征服了兩位神父的心。
曆輩讓迥活佛從來都是寺廟裡學問最深、德行最高遠的大德高僧,這個傳承體系幾百年來已經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每一輩活佛都給寺廟、給峽谷地區帶來過廣闊無邊的福祉。
盡管噶丹寺的活佛同時有好幾位,但讓迥活佛這個轉世體系從來都是寺廟裡的大活佛。
杜朗迪神父獻給活佛一座自鳴鐘,兩塊西洋翡翠,一幅耶稣的畫像。
自鳴鐘讓活佛歎為觀止,他說: “洋人今天能用兩根棍子(指時針和分針)來确定時辰,明天他們就會用馬來拉動太陽和月亮了。
” “你們的時間走得太緩慢了,或許根本就沒有流逝過。
”杜朗迪神父用一個文明人自負的口吻說,“世界已經進入機器時代啦,而你們仿佛還生活在中世紀。
知道什麼叫機器嗎?它重新規劃了人們的生活。
自從世界上有了各式各樣的機器後,人們連走路都要小跑。
” 讓迥活佛沒有過多追問機器為什麼要驅趕人們一路小跑,他撚着手裡的佛珠,緩緩說:“洋人的想法讓神靈也感到不可思議,既然每個人的終點都是死亡,我不明白他們跑那麼快幹什麼。
” 讓寺廟裡的喇嘛們大開眼界的是神父們帶來的那些來自西洋和漢地的商品,可他們的要價讓所有的喇嘛都瞠目結舌,而要命的是喇嘛們對這些從沒見過的東西又好奇喜愛得不能自持。
在日複一日的讨價還價中,神父們已對寺廟的一切了如指掌了。
當讓迥活佛第一次用神父們帶來的望遠鏡看到了峽谷對面山上的岩羊,并且連岩羊的胡須都看得清清楚楚時,他驚歎道: “這個東西真是奇妙無比,它縮短了時間和空間,我仿佛伸手就可以把岩羊捉到。
它是長了胳膊的眼睛。
” 杜朗迪神父不無誇張地說:“它實際上豐富了人的生命。
如果我們能輕易看清遠處的事物,并感覺到可以把它放入我們的口袋,我們就赢得了生命的意義。
” 讓迥活佛便提出用寺廟裡的珍寶換望遠鏡,但是杜朗迪神父說,他并不對藏族人的珍寶感興趣。
到後來除了鎮寺之寶外,讓迥活佛擺出了寺廟裡珍藏了數百年的所有寶貝,它們擺滿了措欽大殿外喇嘛們跳神的廣場,而杜朗迪神父對此看也不願多看一眼。
一方越是死守自己能控制時間和空間的寶貝不放,另一方就越是想得到它。
讓迥活佛甚至認為如果為這“長胳膊的眼睛”念經、賦予它無窮的法力的話,說不定可以用它看見印度的佛陀和高僧哩。
在他的多次懇求和堅持下,杜朗迪神父最後說: “如果你同意的話,我情願用它來換你們西藏人的舌頭。
” 在漢藏接壤地區,人們形容會說不同民族語言的人為長有不同舌頭的人。
一個人如果能有幾個舌頭的話,就意味着他在這個多民族雜居的地方到處都會有朋友。
讓迥活佛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交換,但是他認為杜朗迪神父是個有遠見的商人,他已經會說漢話了,現在他又要學藏語,這說明他不想在藏區餓死。
出于慈悲和憐憫,讓迥活佛同意了這個交換條件。
從那以後,杜朗迪神父和沙利士神父在寺廟裡和喇嘛們同吃同住,享受着貴賓的待遇,跟随讓迥活佛和學問高深的格西喇嘛學習藏語和藏傳佛教的基礎知識。
他們既有學者的堅韌,又具備了探險家的野心,更隐藏着傳教士的狂熱。
他們被喇嘛們視為好學謙虛的西洋學者,神父們學習了偉大而曆史悠久的藏傳佛教的緣起、流派、教義、經典,以及護佑着藏人平安的各路護法神靈,甚至連魔鬼的名字讓迥活佛都告訴了他們,以讓他們在藏區旅行時有所防備。
杜朗迪神父私下裡也不得不承認,這些喇嘛都是一些正直的、頗有學識涵養的僧侶。
但是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他卻在自己的卧室裡向上帝發誓:他要在這片土地上用耶稣基督的教義替代藏傳佛教的教義。
他将用畢生的生命來向藏族人指出藏傳佛教的荒謬與錯誤,他甚至夢見有一天傳教士們把西藏的所有寺廟都改宗成了天主教的教堂,那可是一些全世界最為華麗壯觀的寺廟啊。
盡管他在白天的學習中是那樣的謙遜和謹慎。
他不無得意地向遠在打箭爐的莫維爾主教寫信彙報說: 這些純樸的喇嘛們絕對沒有想到,我在他們的鐵砧上接受可貴的鍛造,今後必将用他們賦予我的利矛去攻打他們的宗教。
條件成熟時,我決心向他們挑起捍衛我們的宗教、指出他們的謬誤的戰争。
在全能的上帝護佑下,我将打敗他們。
兩年的時間很快過去,神父們已經可以說一口流利的藏語,已經會喝酥油茶、會吃糌粑面,已經會和喇嘛們共同探讨佛教的佛陀、涅槃、輪回、轉世、無我、無常、因緣、四法印、五蘊、三界六道等教規教義,他們甚至還學會了唐卡畫
他們的腦袋絕頂聰明,學習任何東西都很快,從喝酥油茶到本地方言。
而在好學虛心的表象背面,杜朗迪神父在昏暗的酥油燈下寫出了一部《藏文——拉丁文宗教對照詞典》,這是為将來所有到西藏傳教的法國傳教士們準備的一件對藏傳佛教展開進攻的必備武器,他還用藏文寫了一本《天主教要義》的小冊子,準備作為今後散發給藏族信徒的禮物,而另一本書《聖主光輝驅散雪域上空的黑暗》,則彙集了他和沙利士神父在喇嘛們的教導下認真學習了藏傳佛教的教理後,合作寫下的批判這個宗教的檄文。
他們還了解到從雲南到西藏去的道路情況,繪制了地圖,這些地區的民風民俗他們也了如指掌,甚至做到了比自己的法國故鄉還更了解。
他們就像那些數百年來在這條漢地通往西藏的遠古走廊上歇一歇氣、調整一下體力再繼續往前趕路的外地旅行者,和睦友好地同本地融為一體。
沒有人認為他們将在這裡永遠呆下來,也沒有人會想到他們将給這條峽谷帶來前所未有的災難。
盡管他們的初衷是想把耶稣基督的福音帶給這片大地。
當神父們感到在喇嘛們的幫助下已經成為了刺向西藏及其宗教的一把鋒利的劍後,杜朗迪神父把那部望遠鏡交給了讓迥活佛,并且分文不收。
喇嘛們感動得不行,并為這兩個行為古怪的西洋人的慷慨大度深為不解。
當初任憑你把世界上所有的好話說盡,他們也緊攥着自己的寶貝兒不松手。
現在他們一個子兒也不要就送給你了。
讓迥活佛連連說,如果這樣的話,你就太虧太虧了。
但杜朗迪神父說: “一點也不。
我已經擁有了藏族人的舌頭,我必将擁有西藏的一切。
世界上沒有比這更令人愉快的交易了。
” 神父們已經知道,大約在耶和華上帝創造了光明、天空、大地、日月星辰、遊魚飛鳥、人類和爬蟲走獸那六天裡,瀾滄江的洪水沖刷出卡瓦格博雪山下的幾個村莊。
那時峽谷裡樹木遮天蔽日,日月不分,山嶺行走,樹木飛馳,魔鬼橫行于雪山森林間。
他們有的長有三個腦袋、六隻手臂,張着血盆大口,吞吃一切生靈。
但是喇嘛們說這段曆史發生的年代實際上離我們并不久遠,因為時間是輪回的,而不是瀾滄江裡流逝的水。
今天的陽光和幾百年前、甚至上千年前撒滿峽谷的陽光一模一樣。
所以在同一顆太陽的照耀下魔鬼依然存在,他們是人類的影子。
在你一轉身的瞬間,他們逃跑的蹤影依稀可見。
喇嘛們說,當年來自印度的蓮花生大師為了使卡瓦格博雪山成為佛法的護法神,在雪山上的一個山洞裡修行。
他發現雪山的半山腰有一條七色彩虹總是從同一個地方升起,他循着彩虹的軌迹找到了森林裡的一大片草甸,這片草甸就像懸在半空中的一樣,周圍都是怪石嶙峋的山崖和黑密的森林,沒有一條道路與它相同,但是蓮花生大師卻看見一頭牦牛在草甸上悠閑地吃草。
蓮花生大師在雪山上靜坐修行了三年,彩虹從草甸上升起了三年,牦牛也在草甸上放養了三年,而他從沒有看見一個牧人。
到蓮花生大師功德圓滿,即将要回印度的時候,他來到了草甸上,可是牦牛不見了,彩虹也不見了,他隻看見一堆還在冒着熱氣的牛糞,大師用法杖撥開牛糞,一頭金牦牛從草地上顯露出來了。
大師說: “有此牛,雪山下的衆生再不會畏懼魔鬼。
” 後來大師托夢給一個來此地朝拜雪山的雲遊高僧。
這個雲遊高僧從前是拉薩哲蚌寺的讀經僧,馬上就要修到格西的佛學最高學位了。
但他在一個清冷的早晨為蓮花生大師的法像供奉聖水時,忽然聽見大師說:“年輕人,遙遠的地方有你成佛的因緣。
”于是年輕的僧侶告别了寺廟,背上一個包袱開始雲遊四方的生涯。
在雪域高原有很多這樣的僧侶,他們的命運就是用腳步丈量大地,讓自己的腳底高過蒼茫的群山,用自己的心和神山聖湖、聖神的寺廟觸摸、親近和擁抱。
年輕的僧侶到過印度,沒有找到自己的佛緣,後來他又到後藏的岡仁波齊神山,前藏的南迦巴瓦神山,藏北的念青唐古拉山,甚至還到過漢地的五台山、峨眉山,都沒有找到自己的佛緣。
雪花染白了他的頭發,又染白了他的胡須,最後連他的眉毛也染白了,當他來到西藏東部卡瓦格博雪山下的大峽谷時,他在夢裡見到了蓮花生大師托給他的夢。
夢告訴他,這裡應該有座教化衆生的寺廟。
夢還告訴他,金牦牛是寺廟的鎮寺之寶,它的名字叫做“藏巴拉”。
有了它,峽谷的衆生就有了吉祥,肆虐的魔鬼便永無翻身之地。
雲遊僧依照夢的指點,在雪山下的草甸上找到了那隻閃耀着金色光芒的金牦牛——“藏巴拉”。
于是,一座雪山下的寺廟就是雲遊僧成佛的因緣。
幾十年後,宏偉的噶丹寺在高山峽谷中建成了,金牦牛被埋在了寺廟佛堂裡釋迦牟尼法像的座位下,雲遊的僧侶已成了風燭殘年的老僧。
他要把寺廟建成的消息告訴啟迪他佛緣的大師,可是他已經沒有時間再到印度去了。
于是他将法力作用到一隻貓身上,讓它鑽進蓮花生大師曾經修行的山洞裡。
山洞深不見頭,穿越了卡瓦格博雪山,在大地的心髒裡穿行,直達印度。
貓不僅告訴了蓮花生大師這裡終于有了寺廟的消息,還順利地馱回了來自印度的經書和大師的祝福。
自此以後,藏族人煨桑
那個受蓮花生大師托夢,第一個在峽谷裡建寺廟的雲遊僧人,就是後來的讓迥活佛體系中的第一世大活佛。
隻有他是後人追認的,是他締造了峽谷裡的第一座黃教寺廟,帶來了一代宗師宗喀巴注重德行修持的高尚宗教。
自蓮花生大師降伏危害藏東地區的妖魔,使他們成為佛教的護法神後,藏族人借着神靈的庇護翻山越嶺而來,他們是藏區東部的康巴人,是個像大山一樣雄壯、像瀾滄江一樣剛烈的部落。
那時江西岸的坡地受雪山溶化之水的滋潤,土地像女人的膚肌一樣富有彈性,也像女人的肚子一樣豐潤,隻要你勤于耕耘,就會有令人欣喜的收獲。
那時沒有土司,也沒有藏政府或漢人皇帝派來的官吏,人們耕種着同一片土地,享受着同一個神靈的護佑,用太陽、月亮、星星、樹木、溪流來為自己的孩子命名。
那是一個沒有族别、猜疑、仇恨以及戰争的年代,家家的土地都一樣大小,羊皮袋裡的青稞面也一樣多,沒有人餓死,也沒有人是奴隸。
3.第一個受洗者 峽谷裡的杜鵑花遍山開放的時候,神父們為這壯麗的景觀所陶醉,那些高山杜鵑都是他們在歐洲從來沒有見過的種屬,它們和峽谷裡險峻的山崗、輝煌的寺廟、藏族人火柴盒一般的土掌房、還有純淨得令人想融化進去的藍天白雲渾然一體。
杜朗迪神父對沙利士神父說:“多麼壯觀的大自然啊,看來到了舉行畢業典禮的時候了。
” 沙利士神父說:“如果教會允許,我真想一直住在這漂亮的寺廟裡做一個佛教的求知者。
”兩年來在寺廟裡的學習使沙利士神父變得有些像一個佛教徒那樣嚴謹、謙遜,刻苦忍耐。
他比杜朗迪神父年輕許多,還不到三十歲,正處在求知與辨析真理與謬誤的黃金歲月。
與總是笑呵呵的杜朗迪神父不同,他容貌清瘦,目光犀利,神态嚴峻,面相悲苦堅韌。
人們在那些磕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