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關燈
小
中
大
那是一隻純種的年輕的波斯貓。
雄性。
大時代的生活節奏加快了。
愈來愈快。
中國人的閑情逸緻卻增多了。
愈來愈多。
不但漸漸形成了花市、鳥市、魚市,而且出現了貓市和狗市。
姚玉慧從貓市買下它,一路抱回家,如同帶回家一位值得信賴的好朋友。
一首歌曲流行了沒幾天便過去了。
又一首歌曲剛剛開始在二十多歲的小青年們之間流行,随時随地聽得到他們悲哀地唱着: 我被痛苦震撼着 但這不是你的過錯 我被失望糾纏着 但不是心的沉默…… ………… 也許痛苦的由來 出源于愛的深淵 也許失望僅隻在于 當初渴望的太多 也許世界上沒有了痛苦 我們不再了解歡樂 也許大海失去了風浪 将會變得多麼寂寞 情感淡漠 啊,不要再說,不要再說…… 聽起來他們什麼道理都懂!聽起來他們痛苦得要命——可你千萬别信以為真!——其實他們活得滋潤着呐! 仔細考查,我們的共和國創建三十七年以來,還沒有哪一代人二十多歲的時候比他們活得更灑脫過!悲哀也罷,痛苦也罷,現如今都多多少少有點兒時髦的意味兒。
不悲哀不痛苦倒未免顯得不夠“現代”了。
他們誰個不愛趕時髦、誰個不愛裝出很“現代”的樣子呢? 既然人愛人似乎發生了障礙,很不容易,很難真心真意更難全心全意了,于是愛貓愛狗的男人和女人就多了起來。
誰說認識你, 是命運的錯? 誰說離開你, 是命運的折磨? 誰說這一切都是錯? 那我情願一錯再錯!…… 二十多歲的姑娘們卻依然都愛唱三個月前流行的這一首歌,仿佛成心要使它經久不衰,一直流行到世紀末似的。
報上分析說這首歌是“第三者”的“插足進行曲”,應予禁止,而她們則唱得更來情緒了。
做父母的聽了更大搖其頭,從“一錯再錯”四個字聽出了“死不改悔”的宣言。
而真正的所謂“第三者”,尤其身為女性的“第三者”們,又是絕不願意高唱着什麼“進行曲”去“插足”的。
如果可能,她們倒更希望悄悄地進行,悄悄地成功。
舉辦了幾次座談會——讨論兒童的早熟現象,讨論中學生的早戀現象,讨論大學生嚴重缺乏社會責任感的現象。
一位七十五歲高齡的老學者在報上公開撰文,說眼見自己六歲的孫子一天天變得“胸有城府”感到可怕。
而一位二十五歲的哲學研究生在報上與這位老先生展開激烈論戰,說以自己的體驗,人要真正成熟,非回到五歲時不可。
因為那時人才最能吸收,最能學習,最善于如饑似渴地掌握活着的技巧和本領…… 參加“早戀”座談的女中學生們普遍認為那是很值得驕傲自豪的現象,并且引證許多傑出的優秀的具有天才的女性大抵是“早戀”的。
還認為如果少女時期缺了“早戀”這一課,那麼将來她們即使傑出起來了,回憶錄中很重要的一個章節也沒什麼值得記載的。
那不是一個挺大的遺憾麼? 關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問題的讨論檔次似乎高了些,見報的文章也最多。
有位大學講師就不久前大學生們因部隊侵占校址未還而遊行請願一事發表見解——幸虧我還看到了他們這一行動,否則他們将纨袴下去了。
比起那一天仍在圖書館埋頭讀書的,我寄希望于前者。
因為“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就連那些自私自利的學生也做得到…… 一石激起千重浪。
遭到了十幾篇文章的嚴厲批判,指出其文動機不良,有“扇動”之嫌。
于是一場公開讨論以講師在報上的公開忏悔而告終。
據說那位講師還受到了行政處分。
其後一段日子,報上再不見有任何引起人興趣的文章發表。
夏律師因為在吳茵那件事上,沒幫得了什麼實際的忙,倒是嚴曉東八千塊錢輕而易舉地平息了一場風波,自覺着挺有失大律師的威望,接連數日不太好意思和姚玉慧照面。
後來他的内弟請求他出面幫着打離婚。
内弟的妻子和他自己的妻子相比簡直可謂悍婦,他早已同情這位内弟多年了。
再加上他是姐夫,那同情就非一般男人對男人的同情,于是更激起正義之感,爽然受命。
但結果并不像他所想的那麼艱難,不是什麼“持久戰”,甚至根本沒費什麼周折,“文明離婚”或曰“和平離婚”——幾天之内就離妥了。
并非得力于他這位當大律師的姐夫,而是得力于錢和财産,和嚴曉東了結吳茵那件事的方式相同。
從此内弟兩手空空寄宿在他家裡,為了一張離婚證書欠了一屁股債。
隔幾天内弟又央求他幫一位不相幹的女士打離婚。
他覺着蹊跷,再三追問,内弟才吐實情——自己離婚是為了和那位女士結婚。
他妻子也從旁鼓勵:“他這一方已然離了,我們幫着對方離成了,他們好再組織起個家庭呀!否則他們倆有情人不能成眷屬,多痛苦啊!一輩子的心靈創傷!今後他還有什麼幸福可言?” “你們認識多久了?” “一年多了。
” “不在一個單位,怎麼認識的?” “那一天她和她丈夫逛公園,我和我妻子逛公園,我們四個坐在一條長椅上。
一會兒她丈夫上廁所去了,一會兒我妻子也上廁所去了。
撇下我倆坐在那兒,她問我幾點了,我告訴她幾點了,我們聊了起來,不就認識了嘛!她告訴我她在郵電局工作,是集郵協會會員,我若也有同樣的愛好,想買紀念郵票可以去找她。
她給我留了個電話号碼,迎着她丈夫走了……” “以後呢?” “以後我給她打了一次電話。
” “買紀念郵票?” “嗯。
” “我怎麼不知道你愛好集郵?” “從那以後愛好的。
” “接着說。
” “一來二去,我倆有了感情。
” “多深的感情?” “很深的感情。
要不我也不會下決心離婚。
” “你愛她到什麼程度?” “愛得天天心煩意亂,不和她結婚我無法再打起精神生活下去。
” “她呢?” “她也是。
她丈夫酗酒,還賭錢。
因為賭錢,被拘留過。
” “哪一天把她請來,我要跟她當面談談。
” ………… 夏律師覺得很為難。
以他的觀點,他堅信恩格斯那句話——“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深刻而又正确。
但“第三者”是自己的内弟,盡管内弟愛那位女士“愛得天天心煩意亂”,也還是不能徹底打消他的種種顧慮。
再說他是名律師,名律師應該顧慮的方面就更多。
後來那位女士被他的内弟請到了他家裡。
内弟是中年知識分子,那位女士也是中年知識分子。
兩位錯過了愛情機遇的中年知識分子,當着他們夫妻的面相向垂淚,無限感傷,口口聲聲發誓不結為伉俪絕不罷休……他大受感動,答應要努力成全他們。
幾天後的一個晚上,内弟回來,左眼眶青腫,鼻孔下面,嘴唇上面有血迹。
妻子驚問:“你怎麼了?!” 回答:“我去當面聲明了。
” “聲什麼明?” “我到她家裡,當面告訴她丈夫,我和她相愛!我們一定要成為夫妻!她不再愛他,他應該做一個文明的男人,應該同意和她離婚……” “你真傻!”妻子連連說,“你真傻!你真傻!你這不是把事情越搞越糟麼!” 他正在裡屋看報,丢下報,從裡屋走出來,沉着臉問:“誰給你出的主意?” “她……她說……她根本就不敢和丈夫提離婚兩個字。
我想,我是一個男人,我是知識分子。
在這件事情上我們沒有什麼可恥的,為什麼不能光明正大,擺事實,講道理?” “他怎麼說?” “他什麼也沒說。
” “這不可能!” “就是一句話也沒說。
他打了我兩拳。
一拳打在眼眶上,一拳打在鼻子上。
還抓起一個花瓶砸我,幸虧我躲得快,沒砸着……我從她家跑出來了。
” 他的妻子追問:“她呢?她看着她丈夫揍你?” “她……吓傻眼了,愣在一旁。
” “到了這種地步,讓我還怎麼成全你們?” 内弟——生物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員,灰心喪氣地說:“别費心了,拉倒吧,太沒意思了。
” 拉倒吧?……太沒意思了? 姐夫瞧着内弟,大律師瞧着助理研究員,知識分子瞧着知識分子,一時竟再沒什麼話可說。
也覺得為這麼一個男人和那麼一位女士發揚“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的“法律騎士”的精神太沒意思了! 他的兒子從自己的房間跨了出來,嘲諷舅舅:“哈,哈!愛得個五迷三道,挨了工人階級兩拳,便頂不住勁兒了!這就是你們知識分子的本色哇?” 他妻子劈面給了他兒子一巴掌。
然而在外甥的心目中,舅舅的全部尊嚴,包括知識分子的全部尊嚴,從那一天起喪失盡淨。
後來内弟就帶着心靈的創傷和洗刷不掉的恥辱調往外省市去了。
後來有一天,在百貨公司,他碰見了那位令他大大同情過的女士。
她挽着她丈夫的手臂,她丈夫拎着大盒小盒的東西。
他本不願和她打招呼,但卻打了招呼。
她說,他們分到了很理想的住房,來買些床上用品。
她臉紅極了,顯出非常窘的樣子,惴惴不安地向自己的丈夫介紹他。
“噢!久仰久仰。
咦,你們怎麼會認識?” 她的臉更紅了。
他說:“我愛好集郵。
” 握手道别後,他望着她和她丈夫的背影,不由得想:如果他的内弟有幾萬元錢送給那位當丈夫的,結果會如何呢?…… 大名鼎鼎的律師,在那一時刻,内心裡多多少少有點羨慕起腰纏萬貫的嚴曉東來。
嚴曉東曾懷着十二分的崇敬拜訪過他。
虔誠地向他細述内心的苦悶——渴望成為一個有知識的人,可如今知識太豐富,不曉得哪一類知識對自己更有益,懇求他加以指教。
他問嚴曉東知不知道蘇格拉底是誰? 嚴曉東誠實地回答不知道。
他便告訴嚴曉東蘇格拉底是誰,并且給嚴曉東講了一個蘇格拉底的故事:有一位青年去找蘇格拉底,請教蘇格拉底怎樣才能獲得知識。
蘇格拉底問:“你需要知識到什麼程度?”青年說:“需要得很迫切。
”蘇格拉底便帶那青年到海邊,将青年的頭按入海水中,許久才提起來,又問:“現在你最需要什麼?”“空氣!”青年驚慌地叫道,“現在我最需要空氣!”蘇格拉底說:“如果你需要知識像需要空氣一樣,你就能自己獲得知識。
”…… 嚴曉東默默地聽他講完,一句話沒說,站起身就離開了他的辦公室。
他明白那一次自己傷了嚴曉東的自尊心,客客氣氣地傷了嚴曉東的自尊心。
但他又想:今後生活中的許多事情,大概都是用錢就可以解決得了的。
如果我鼎鼎大名的夏律師有很多錢呢?會為吳茵慷慨抛出八千元麼?會為我的内弟——假設錢可以改變兩個知識分子的愛之命運的話——抛出幾萬元麼? 他竟不能肯定地回答自己。
而他确信,幾萬元是足以使那位當丈夫的心甘情願地在一份離婚協議書上簽字的。
在中國,在今天,是足以确保百分之八九十的夫妻“文明離婚”或曰“和平離婚”的。
錢在使普遍的中國人文明起來了麼? 普遍的中國的知識分子卻又面臨着淪為城市貧民的危機。
鼎鼎大名的律師困惑了。
開始懷疑,對于中國人,許多問題,律師和法院是不是比錢更起作用?…… 亢奮的旋轉的似乎變得撲朔迷離變得把握不準了的大時代的磁波,也幹擾到了他的家裡。
他的獨生兒子俨然是一位現代的“六一居士”了——大學文科畢業之後,分配到某編輯部,才當了三個月的編輯就認為吃虧了,也不跟他和妻子商議,便辭職,成了一位“貴族式”的無業者。
“哼,給他人做嫁衣裳?我沒那覺悟!現如今一個修鞋匠每月的收入起碼也要比我高三、四倍!”兒子憤世嫉俗。
駱駝有時會氣沖牛鬥,突然發狂。
阿拉伯牧人一看情況不對,就把上衣扔給駱駝,讓它踐踏,讓它咬得粉碎,等它把氣出完,它便跟主人和好如初,又溫溫順順的了。
他原以為兒子的憤世嫉俗,不過就像駱駝的突然發狂罷了。
他卻想錯了。
兒子整天是:孤燈一盞、書桌一張、人參蜂王漿一支、瘦人一個,一心想通過“托福”。
“哼,出了國老子就不回來了!”兒子堅定不移地向他和妻子聲明。
仿佛投胎為一個中國人,首先已然是吃了大虧了。
二十來歲,張口“老子”,閉口“老子”,仿佛全中國十億之衆,盡是孫子輩的! 他的妻子憤怒之下,摔了兒子學外語用的錄音機。
沒過幾天兒子買回了一個新的,當然花的是他這位老子的錢。
他和兒子談心:“外國就那麼好?” “明知故問!” “你通不過‘托福’呢?” “沒個通不過!”兒子自信得很。
他知道兒子是肯定能考上的。
現如今的年輕人,為了出國,是大有“頭懸梁,錐刺股”的勤奮勁兒的,何況兒子的智商不差。
“你到了外國就能當上博士或教授?” “不混出點名堂,一輩子不踏中國的土地!” “混出了名堂呢?” “混出了名堂更不回來了!不過,要是中國方面請我講學,還是可以考慮考慮的……”似乎已經不是中國人了。
他真想對兒子大打出手。
可是打又解決什麼問題呢? 妻子又要摔新買的錄音機,舉了起來,卻沒舍得摔。
一百多元買的。
心疼的不會是兒子。
他希望兒子就是一頭駱駝,那麼他可以脫下上衣扔給兒子。
可兒子不是駱駝。
他不知道該用什麼讓兒子去踐踏,去咬,去宣洩。
按說有他這麼一位大名鼎鼎的當律師的父親,兒子起碼應該承認做一個兒子并不算吃虧更不是件倒黴的事。
可兒子竟連這一點也不承認。
“鼎鼎大名的夏律師的兒子!我早就聽夠了聽煩了聽膩味了!我在哪兒?我自己是何許人?我的自我呢?你想過光你這樣一位父親使我感到的壓抑還不夠我受的嗎?” “滾!……”他怒不可遏,拍案而起。
兒子揚揚長長地滾了,一天沒着家。
吃晚飯時方回來,指着桌上的一盤青菜豆腐,挑剔母親把豆腐炒成豆腐渣了。
他的妻子沒好氣地說:“你别那麼講究了,湊合着吃吧!” 兒子娓娓地說:“講究是精神的要素,與物質财富并沒有直接的關系。
滿漢全席可以是一種講究,一種文化;青菜豆腐也可以是一種講究,一種文化。
物質生活不講究的社會,很少講究精神生活,因為精神的觀念是整體的。
經由物質生活的洗練,才可能達到提高精神生活水準的目的。
中國的物質生活水準太低,所以我不通過‘托福’誓不罷休,所以我得出國!” “物質不滅!”他幾乎是惡狠狠地瞪着兒子說,“即使你死在國外,埋在國外,外國人還是要指着你的墳墓說:‘這裡埋着一個中國人!’你永遠當不成一個徹底的外國人,你絕了這個‘高貴’的念頭吧!”能在兒子自以為是的時候一針見血地指出這一點,他感到很痛快,很解氣,甚至有點兒幸災樂禍。
“物質不滅?”兒子用筷子撥拉着那盤炒得不講究的青菜豆腐,振振有詞地反唇相譏,“爸你顯然還不知道,如今這個觀念正受到威脅。
科學家發現在印度一個一千六百米深的金礦裡,質子似乎正在消失。
物理學家在遠離大多數宇宙線幹擾的金礦裡,聚集了一百五十噸鐵,每隔數月,鐵裡似乎就有一個質子逸去,留下微少的次核子碎屑。
他們動用了一千六百五十具放射偵察器,卻根本尋找不到消失了的質子的蹤影!” 他張了張嘴,一個字也說不出來,連同兒子辯論個孰是孰非的信心都沒有了。
兒子是當代大學生,而他是二十年前的大學生。
兒子一向自稱是“立體知識結構”型的人,一向将他視為“平面知識結構”型的人。
他不敢貿然和兒子進行辯論,怕“物質不滅”的科學觀念的确已經是一個陳舊的錯誤的觀念,在辯論之中更加遭到兒子的恥笑。
兒子放下碗筷,走入自己的房間,關上門又去攻“托福”。
他呆呆地坐在飯桌旁,沉思默想了一會兒,問收拾桌子的妻:“物質不滅……真的不對了嗎?” 妻聳聳肩:“我哪兒知道!” 他覺得問得多餘。
因為妻和他一樣,也是個“平面知識結構”型的人。
用兒子的話說,都是“一批保守的知識分子”、“被時代列車甩在舊站台上的最末一批乘客”。
兒子似乎早已把中國上下幾百年和中國知識分子的前因後果研究得透透的了,持一種高傲的輕蔑的态度。
而在同代知識分子中,他卻自以為并不保守,還常常被社會和同代人認為是一個觀念激進者。
兒子的話起碼驗證了一個事實——在如今這亢奮的旋轉的撲朔迷離的把握不準了的大時代,他正變成一個越來越在上下兩代人的白眼間顯得不尴不尬的角色。
他心中湧起了一陣悲哀。
“抽空兒給中國科學院寫封信,問一問他們。
” “問什麼?” “問‘物質不滅’還對不對……” “我沒那興趣,要寫你自己寫!”妻捧着盤子碗,氣哼哼地走進了廚房。
如果“物質不滅”已然不對,那麼足見今天這個世界上的錯誤多到什麼程度了!也足見自己這位“平面知識結構”的父親被“立體知識結構”的兒子瞧不大起是活該的事了……他郁悶地離開了家。
天色已黑,晚風習習。
夜市初上,熱鬧非常。
他來到了姚玉慧家。
她正在寫信。
“别理我,寫你的。
我沒什麼事兒,坐會兒就走。
” “不寫了。
”她收起信紙和筆,為他削了一個梨,将椅子向他拉近些,吸起煙。
“很甜。
” “我妹妹送來的。
” “小姚,你知道不知道,‘物質不滅’——還是不是一個正确的科學觀念?” “大概還應該是正确的吧?不過也難說。
我記得從一期什麼雜志上看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正面臨被某些科學家推翻的可能性。
” “噢?找來我看看!” 于是姚玉慧便起身翻一摞摞的雜志,翻了半天卻沒有找到那一期。
“唉!……”他歎了口氣,苦惱地說,“這年頭,不值得在兒女身上花費太多的智力投資,免得出國了不回來。
也不能一點兒不花費,以至于成一個白癡。
我勸你将來幹脆别要孩子算了!” 姚玉慧勸道:“又生你那兒子的氣了吧?他要考‘托福’是值得高興的事兒嘛,能出國就讓他出國呗!出國有什麼不好?” “可我就這麼一個兒子啊!我和他媽天天四處打探消息,希望出國手續更複雜些,希望卡住他小子出不去!可聽到的消息都是手續更簡便了,政策更寬松了……” 他将那隻梨吃得隻剩下一點點,放在茶盤上,掏出手絹擦擦手,又說:“比如吃梨,他小子也看不慣我和他媽,指責我們吃剩得太少。
還告訴我們有教養的人不是這麼個吃法!” “怎麼個吃法?” “起碼保留下三分之一不再吃,說那才是紳士派頭!如今一斤梨便宜的也八九毛錢,他不是太燒包了麼!”他又歎了口氣。
她也陪着歎了口氣。
“你這幾天為什麼也有點悶悶不樂的?” “我?你何時見我真正快樂過?城市生活早使我厭倦了。
沒想到城市這麼快就撕下了它的假面具!” “假面具?你以為它應該是怎樣的?”他認真地問,也吸着了一支煙。
“少一點兒卑鄙小人。
” “比如來敲詐吳茵的那一對?” “包括王志松。
他當年将甯甯抱回家,在艱難的日子裡盡心盡意地撫養那孩子,那是一種多麼高尚的情操!可是如今他拿自己的高尚沽名釣譽!連一個曾經很高尚的人的靈魂如今都變得卑鄙,生活不是讓人感到有點兒可怕了麼?” “你太理想主義了!理想主義在今天就是一種矯情!一種幼稚!設想一個世界,報上沒有謀殺案的報道,從來沒有火警,飛機從來不失事,沒有丈夫遺棄老婆,沒有妻子與别的男人私通,沒有導演玩弄女演員,沒有國王為了愛情放棄王位,沒有敲詐勒索,沒有營私舞弊,當官的都是好官,老百姓都是良民,沒有利令智昏、野心膨脹的人,沒有虛僞欺騙、沽名釣譽的行徑。
人人都是正人君子,順理成章地實現他十歲時就立下的大志。
有情人終成眷屬,每一個家庭都無憂無慮,和和美美。
這樣的世界算了吧!生活的興奮和趣味将全部消失,高尚者也将不再追求高尚,因為人人都很高尚,品格和他一樣。
高尚完全消失,并不存在。
也不會再有小說、電影和戲劇。
一切藝術家也就不明白一切藝術對人還有什麼價值和必要,新聞也将永遠沒有了值得報道的事情。
沒有了壞的事情發生,隻剩了好的事情天天發生,人們也就可以認為天天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
沒有罪惡,沒有堕落,沒有嫉妒,沒有偏見,沒有不當行為,沒有人性弱點,也就沒有律師,警察,法院和監獄,最要命的是人人都将喪失了生活的激情,最糟的是人人再也不會感到驚奇和困惑,這樣的世界還算一個世界麼?” 她不由得笑了。
他說得興奮起來,煙灰積了挺長一截,也不彈,接着說:“至于你們那個王志松,根本不值得一提!你們北大荒那一夥中怎麼就不能有個靈魂堕落的?你們很特殊?哪兒特殊?如果你搞一次社會調查,我斷定除了那個王志松和那一對敲詐勒索者,類似的至少還會有一百個!” 他說完這一些話,他的入黨介紹人有幾分不悅起來。
因為他說“你們”和“你們那個王志松”,使她覺得他所貶低的是一個整體,而這個整體包括着她。
她時時處處企圖在整體上維護“北大荒那一夥”的心态是很執拗的,并不僅僅由于她當過“北大荒那一夥”的教導員那種執拗是連她自己也解釋不清的。
她淡淡地說:“我本想勸慰你幾句,看來太自作多情了。
既然你對社會和人分析得如此精辟,那麼大可不必因為有一個狂妄自大,一心隻希望能甩掉一雙舊鞋似的甩下你們兩口子漂洋過海的兒子而牢騷滿腹了嘛!” 他從她的話中聽出了挖苦的意味,将煙按滅在煙灰缸裡,笑道:“你說得好。
好極了!挖苦别人也是一種宣洩的方式。
我到你
雄性。
大時代的生活節奏加快了。
愈來愈快。
中國人的閑情逸緻卻增多了。
愈來愈多。
不但漸漸形成了花市、鳥市、魚市,而且出現了貓市和狗市。
姚玉慧從貓市買下它,一路抱回家,如同帶回家一位值得信賴的好朋友。
一首歌曲流行了沒幾天便過去了。
又一首歌曲剛剛開始在二十多歲的小青年們之間流行,随時随地聽得到他們悲哀地唱着: 我被痛苦震撼着 但這不是你的過錯 我被失望糾纏着 但不是心的沉默…… ………… 也許痛苦的由來 出源于愛的深淵 也許失望僅隻在于 當初渴望的太多 也許世界上沒有了痛苦 我們不再了解歡樂 也許大海失去了風浪 将會變得多麼寂寞 情感淡漠 啊,不要再說,不要再說…… 聽起來他們什麼道理都懂!聽起來他們痛苦得要命——可你千萬别信以為真!——其實他們活得滋潤着呐! 仔細考查,我們的共和國創建三十七年以來,還沒有哪一代人二十多歲的時候比他們活得更灑脫過!悲哀也罷,痛苦也罷,現如今都多多少少有點兒時髦的意味兒。
不悲哀不痛苦倒未免顯得不夠“現代”了。
他們誰個不愛趕時髦、誰個不愛裝出很“現代”的樣子呢? 既然人愛人似乎發生了障礙,很不容易,很難真心真意更難全心全意了,于是愛貓愛狗的男人和女人就多了起來。
誰說認識你, 是命運的錯? 誰說離開你, 是命運的折磨? 誰說這一切都是錯? 那我情願一錯再錯!…… 二十多歲的姑娘們卻依然都愛唱三個月前流行的這一首歌,仿佛成心要使它經久不衰,一直流行到世紀末似的。
報上分析說這首歌是“第三者”的“插足進行曲”,應予禁止,而她們則唱得更來情緒了。
做父母的聽了更大搖其頭,從“一錯再錯”四個字聽出了“死不改悔”的宣言。
而真正的所謂“第三者”,尤其身為女性的“第三者”們,又是絕不願意高唱着什麼“進行曲”去“插足”的。
如果可能,她們倒更希望悄悄地進行,悄悄地成功。
舉辦了幾次座談會——讨論兒童的早熟現象,讨論中學生的早戀現象,讨論大學生嚴重缺乏社會責任感的現象。
一位七十五歲高齡的老學者在報上公開撰文,說眼見自己六歲的孫子一天天變得“胸有城府”感到可怕。
而一位二十五歲的哲學研究生在報上與這位老先生展開激烈論戰,說以自己的體驗,人要真正成熟,非回到五歲時不可。
因為那時人才最能吸收,最能學習,最善于如饑似渴地掌握活着的技巧和本領…… 參加“早戀”座談的女中學生們普遍認為那是很值得驕傲自豪的現象,并且引證許多傑出的優秀的具有天才的女性大抵是“早戀”的。
還認為如果少女時期缺了“早戀”這一課,那麼将來她們即使傑出起來了,回憶錄中很重要的一個章節也沒什麼值得記載的。
那不是一個挺大的遺憾麼? 關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問題的讨論檔次似乎高了些,見報的文章也最多。
有位大學講師就不久前大學生們因部隊侵占校址未還而遊行請願一事發表見解——幸虧我還看到了他們這一行動,否則他們将纨袴下去了。
比起那一天仍在圖書館埋頭讀書的,我寄希望于前者。
因為“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就連那些自私自利的學生也做得到…… 一石激起千重浪。
遭到了十幾篇文章的嚴厲批判,指出其文動機不良,有“扇動”之嫌。
于是一場公開讨論以講師在報上的公開忏悔而告終。
據說那位講師還受到了行政處分。
其後一段日子,報上再不見有任何引起人興趣的文章發表。
夏律師因為在吳茵那件事上,沒幫得了什麼實際的忙,倒是嚴曉東八千塊錢輕而易舉地平息了一場風波,自覺着挺有失大律師的威望,接連數日不太好意思和姚玉慧照面。
後來他的内弟請求他出面幫着打離婚。
内弟的妻子和他自己的妻子相比簡直可謂悍婦,他早已同情這位内弟多年了。
再加上他是姐夫,那同情就非一般男人對男人的同情,于是更激起正義之感,爽然受命。
但結果并不像他所想的那麼艱難,不是什麼“持久戰”,甚至根本沒費什麼周折,“文明離婚”或曰“和平離婚”——幾天之内就離妥了。
并非得力于他這位當大律師的姐夫,而是得力于錢和财産,和嚴曉東了結吳茵那件事的方式相同。
從此内弟兩手空空寄宿在他家裡,為了一張離婚證書欠了一屁股債。
隔幾天内弟又央求他幫一位不相幹的女士打離婚。
他覺着蹊跷,再三追問,内弟才吐實情——自己離婚是為了和那位女士結婚。
他妻子也從旁鼓勵:“他這一方已然離了,我們幫着對方離成了,他們好再組織起個家庭呀!否則他們倆有情人不能成眷屬,多痛苦啊!一輩子的心靈創傷!今後他還有什麼幸福可言?” “你們認識多久了?” “一年多了。
” “不在一個單位,怎麼認識的?” “那一天她和她丈夫逛公園,我和我妻子逛公園,我們四個坐在一條長椅上。
一會兒她丈夫上廁所去了,一會兒我妻子也上廁所去了。
撇下我倆坐在那兒,她問我幾點了,我告訴她幾點了,我們聊了起來,不就認識了嘛!她告訴我她在郵電局工作,是集郵協會會員,我若也有同樣的愛好,想買紀念郵票可以去找她。
她給我留了個電話号碼,迎着她丈夫走了……” “以後呢?” “以後我給她打了一次電話。
” “買紀念郵票?” “嗯。
” “我怎麼不知道你愛好集郵?” “從那以後愛好的。
” “接着說。
” “一來二去,我倆有了感情。
” “多深的感情?” “很深的感情。
要不我也不會下決心離婚。
” “你愛她到什麼程度?” “愛得天天心煩意亂,不和她結婚我無法再打起精神生活下去。
” “她呢?” “她也是。
她丈夫酗酒,還賭錢。
因為賭錢,被拘留過。
” “哪一天把她請來,我要跟她當面談談。
” ………… 夏律師覺得很為難。
以他的觀點,他堅信恩格斯那句話——“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深刻而又正确。
但“第三者”是自己的内弟,盡管内弟愛那位女士“愛得天天心煩意亂”,也還是不能徹底打消他的種種顧慮。
再說他是名律師,名律師應該顧慮的方面就更多。
後來那位女士被他的内弟請到了他家裡。
内弟是中年知識分子,那位女士也是中年知識分子。
兩位錯過了愛情機遇的中年知識分子,當着他們夫妻的面相向垂淚,無限感傷,口口聲聲發誓不結為伉俪絕不罷休……他大受感動,答應要努力成全他們。
幾天後的一個晚上,内弟回來,左眼眶青腫,鼻孔下面,嘴唇上面有血迹。
妻子驚問:“你怎麼了?!” 回答:“我去當面聲明了。
” “聲什麼明?” “我到她家裡,當面告訴她丈夫,我和她相愛!我們一定要成為夫妻!她不再愛他,他應該做一個文明的男人,應該同意和她離婚……” “你真傻!”妻子連連說,“你真傻!你真傻!你這不是把事情越搞越糟麼!” 他正在裡屋看報,丢下報,從裡屋走出來,沉着臉問:“誰給你出的主意?” “她……她說……她根本就不敢和丈夫提離婚兩個字。
我想,我是一個男人,我是知識分子。
在這件事情上我們沒有什麼可恥的,為什麼不能光明正大,擺事實,講道理?” “他怎麼說?” “他什麼也沒說。
” “這不可能!” “就是一句話也沒說。
他打了我兩拳。
一拳打在眼眶上,一拳打在鼻子上。
還抓起一個花瓶砸我,幸虧我躲得快,沒砸着……我從她家跑出來了。
” 他的妻子追問:“她呢?她看着她丈夫揍你?” “她……吓傻眼了,愣在一旁。
” “到了這種地步,讓我還怎麼成全你們?” 内弟——生物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員,灰心喪氣地說:“别費心了,拉倒吧,太沒意思了。
” 拉倒吧?……太沒意思了? 姐夫瞧着内弟,大律師瞧着助理研究員,知識分子瞧着知識分子,一時竟再沒什麼話可說。
也覺得為這麼一個男人和那麼一位女士發揚“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的“法律騎士”的精神太沒意思了! 他的兒子從自己的房間跨了出來,嘲諷舅舅:“哈,哈!愛得個五迷三道,挨了工人階級兩拳,便頂不住勁兒了!這就是你們知識分子的本色哇?” 他妻子劈面給了他兒子一巴掌。
然而在外甥的心目中,舅舅的全部尊嚴,包括知識分子的全部尊嚴,從那一天起喪失盡淨。
後來内弟就帶着心靈的創傷和洗刷不掉的恥辱調往外省市去了。
後來有一天,在百貨公司,他碰見了那位令他大大同情過的女士。
她挽着她丈夫的手臂,她丈夫拎着大盒小盒的東西。
他本不願和她打招呼,但卻打了招呼。
她說,他們分到了很理想的住房,來買些床上用品。
她臉紅極了,顯出非常窘的樣子,惴惴不安地向自己的丈夫介紹他。
“噢!久仰久仰。
咦,你們怎麼會認識?” 她的臉更紅了。
他說:“我愛好集郵。
” 握手道别後,他望着她和她丈夫的背影,不由得想:如果他的内弟有幾萬元錢送給那位當丈夫的,結果會如何呢?…… 大名鼎鼎的律師,在那一時刻,内心裡多多少少有點羨慕起腰纏萬貫的嚴曉東來。
嚴曉東曾懷着十二分的崇敬拜訪過他。
虔誠地向他細述内心的苦悶——渴望成為一個有知識的人,可如今知識太豐富,不曉得哪一類知識對自己更有益,懇求他加以指教。
他問嚴曉東知不知道蘇格拉底是誰? 嚴曉東誠實地回答不知道。
他便告訴嚴曉東蘇格拉底是誰,并且給嚴曉東講了一個蘇格拉底的故事:有一位青年去找蘇格拉底,請教蘇格拉底怎樣才能獲得知識。
蘇格拉底問:“你需要知識到什麼程度?”青年說:“需要得很迫切。
”蘇格拉底便帶那青年到海邊,将青年的頭按入海水中,許久才提起來,又問:“現在你最需要什麼?”“空氣!”青年驚慌地叫道,“現在我最需要空氣!”蘇格拉底說:“如果你需要知識像需要空氣一樣,你就能自己獲得知識。
”…… 嚴曉東默默地聽他講完,一句話沒說,站起身就離開了他的辦公室。
他明白那一次自己傷了嚴曉東的自尊心,客客氣氣地傷了嚴曉東的自尊心。
但他又想:今後生活中的許多事情,大概都是用錢就可以解決得了的。
如果我鼎鼎大名的夏律師有很多錢呢?會為吳茵慷慨抛出八千元麼?會為我的内弟——假設錢可以改變兩個知識分子的愛之命運的話——抛出幾萬元麼? 他竟不能肯定地回答自己。
而他确信,幾萬元是足以使那位當丈夫的心甘情願地在一份離婚協議書上簽字的。
在中國,在今天,是足以确保百分之八九十的夫妻“文明離婚”或曰“和平離婚”的。
錢在使普遍的中國人文明起來了麼? 普遍的中國的知識分子卻又面臨着淪為城市貧民的危機。
鼎鼎大名的律師困惑了。
開始懷疑,對于中國人,許多問題,律師和法院是不是比錢更起作用?…… 亢奮的旋轉的似乎變得撲朔迷離變得把握不準了的大時代的磁波,也幹擾到了他的家裡。
他的獨生兒子俨然是一位現代的“六一居士”了——大學文科畢業之後,分配到某編輯部,才當了三個月的編輯就認為吃虧了,也不跟他和妻子商議,便辭職,成了一位“貴族式”的無業者。
“哼,給他人做嫁衣裳?我沒那覺悟!現如今一個修鞋匠每月的收入起碼也要比我高三、四倍!”兒子憤世嫉俗。
駱駝有時會氣沖牛鬥,突然發狂。
阿拉伯牧人一看情況不對,就把上衣扔給駱駝,讓它踐踏,讓它咬得粉碎,等它把氣出完,它便跟主人和好如初,又溫溫順順的了。
他原以為兒子的憤世嫉俗,不過就像駱駝的突然發狂罷了。
他卻想錯了。
兒子整天是:孤燈一盞、書桌一張、人參蜂王漿一支、瘦人一個,一心想通過“托福”。
“哼,出了國老子就不回來了!”兒子堅定不移地向他和妻子聲明。
仿佛投胎為一個中國人,首先已然是吃了大虧了。
二十來歲,張口“老子”,閉口“老子”,仿佛全中國十億之衆,盡是孫子輩的! 他的妻子憤怒之下,摔了兒子學外語用的錄音機。
沒過幾天兒子買回了一個新的,當然花的是他這位老子的錢。
他和兒子談心:“外國就那麼好?” “明知故問!” “你通不過‘托福’呢?” “沒個通不過!”兒子自信得很。
他知道兒子是肯定能考上的。
現如今的年輕人,為了出國,是大有“頭懸梁,錐刺股”的勤奮勁兒的,何況兒子的智商不差。
“你到了外國就能當上博士或教授?” “不混出點名堂,一輩子不踏中國的土地!” “混出了名堂呢?” “混出了名堂更不回來了!不過,要是中國方面請我講學,還是可以考慮考慮的……”似乎已經不是中國人了。
他真想對兒子大打出手。
可是打又解決什麼問題呢? 妻子又要摔新買的錄音機,舉了起來,卻沒舍得摔。
一百多元買的。
心疼的不會是兒子。
他希望兒子就是一頭駱駝,那麼他可以脫下上衣扔給兒子。
可兒子不是駱駝。
他不知道該用什麼讓兒子去踐踏,去咬,去宣洩。
按說有他這麼一位大名鼎鼎的當律師的父親,兒子起碼應該承認做一個兒子并不算吃虧更不是件倒黴的事。
可兒子竟連這一點也不承認。
“鼎鼎大名的夏律師的兒子!我早就聽夠了聽煩了聽膩味了!我在哪兒?我自己是何許人?我的自我呢?你想過光你這樣一位父親使我感到的壓抑還不夠我受的嗎?” “滾!……”他怒不可遏,拍案而起。
兒子揚揚長長地滾了,一天沒着家。
吃晚飯時方回來,指着桌上的一盤青菜豆腐,挑剔母親把豆腐炒成豆腐渣了。
他的妻子沒好氣地說:“你别那麼講究了,湊合着吃吧!” 兒子娓娓地說:“講究是精神的要素,與物質财富并沒有直接的關系。
滿漢全席可以是一種講究,一種文化;青菜豆腐也可以是一種講究,一種文化。
物質生活不講究的社會,很少講究精神生活,因為精神的觀念是整體的。
經由物質生活的洗練,才可能達到提高精神生活水準的目的。
中國的物質生活水準太低,所以我不通過‘托福’誓不罷休,所以我得出國!” “物質不滅!”他幾乎是惡狠狠地瞪着兒子說,“即使你死在國外,埋在國外,外國人還是要指着你的墳墓說:‘這裡埋着一個中國人!’你永遠當不成一個徹底的外國人,你絕了這個‘高貴’的念頭吧!”能在兒子自以為是的時候一針見血地指出這一點,他感到很痛快,很解氣,甚至有點兒幸災樂禍。
“物質不滅?”兒子用筷子撥拉着那盤炒得不講究的青菜豆腐,振振有詞地反唇相譏,“爸你顯然還不知道,如今這個觀念正受到威脅。
科學家發現在印度一個一千六百米深的金礦裡,質子似乎正在消失。
物理學家在遠離大多數宇宙線幹擾的金礦裡,聚集了一百五十噸鐵,每隔數月,鐵裡似乎就有一個質子逸去,留下微少的次核子碎屑。
他們動用了一千六百五十具放射偵察器,卻根本尋找不到消失了的質子的蹤影!” 他張了張嘴,一個字也說不出來,連同兒子辯論個孰是孰非的信心都沒有了。
兒子是當代大學生,而他是二十年前的大學生。
兒子一向自稱是“立體知識結構”型的人,一向将他視為“平面知識結構”型的人。
他不敢貿然和兒子進行辯論,怕“物質不滅”的科學觀念的确已經是一個陳舊的錯誤的觀念,在辯論之中更加遭到兒子的恥笑。
兒子放下碗筷,走入自己的房間,關上門又去攻“托福”。
他呆呆地坐在飯桌旁,沉思默想了一會兒,問收拾桌子的妻:“物質不滅……真的不對了嗎?” 妻聳聳肩:“我哪兒知道!” 他覺得問得多餘。
因為妻和他一樣,也是個“平面知識結構”型的人。
用兒子的話說,都是“一批保守的知識分子”、“被時代列車甩在舊站台上的最末一批乘客”。
兒子似乎早已把中國上下幾百年和中國知識分子的前因後果研究得透透的了,持一種高傲的輕蔑的态度。
而在同代知識分子中,他卻自以為并不保守,還常常被社會和同代人認為是一個觀念激進者。
兒子的話起碼驗證了一個事實——在如今這亢奮的旋轉的撲朔迷離的把握不準了的大時代,他正變成一個越來越在上下兩代人的白眼間顯得不尴不尬的角色。
他心中湧起了一陣悲哀。
“抽空兒給中國科學院寫封信,問一問他們。
” “問什麼?” “問‘物質不滅’還對不對……” “我沒那興趣,要寫你自己寫!”妻捧着盤子碗,氣哼哼地走進了廚房。
如果“物質不滅”已然不對,那麼足見今天這個世界上的錯誤多到什麼程度了!也足見自己這位“平面知識結構”的父親被“立體知識結構”的兒子瞧不大起是活該的事了……他郁悶地離開了家。
天色已黑,晚風習習。
夜市初上,熱鬧非常。
他來到了姚玉慧家。
她正在寫信。
“别理我,寫你的。
我沒什麼事兒,坐會兒就走。
” “不寫了。
”她收起信紙和筆,為他削了一個梨,将椅子向他拉近些,吸起煙。
“很甜。
” “我妹妹送來的。
” “小姚,你知道不知道,‘物質不滅’——還是不是一個正确的科學觀念?” “大概還應該是正确的吧?不過也難說。
我記得從一期什麼雜志上看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正面臨被某些科學家推翻的可能性。
” “噢?找來我看看!” 于是姚玉慧便起身翻一摞摞的雜志,翻了半天卻沒有找到那一期。
“唉!……”他歎了口氣,苦惱地說,“這年頭,不值得在兒女身上花費太多的智力投資,免得出國了不回來。
也不能一點兒不花費,以至于成一個白癡。
我勸你将來幹脆别要孩子算了!” 姚玉慧勸道:“又生你那兒子的氣了吧?他要考‘托福’是值得高興的事兒嘛,能出國就讓他出國呗!出國有什麼不好?” “可我就這麼一個兒子啊!我和他媽天天四處打探消息,希望出國手續更複雜些,希望卡住他小子出不去!可聽到的消息都是手續更簡便了,政策更寬松了……” 他将那隻梨吃得隻剩下一點點,放在茶盤上,掏出手絹擦擦手,又說:“比如吃梨,他小子也看不慣我和他媽,指責我們吃剩得太少。
還告訴我們有教養的人不是這麼個吃法!” “怎麼個吃法?” “起碼保留下三分之一不再吃,說那才是紳士派頭!如今一斤梨便宜的也八九毛錢,他不是太燒包了麼!”他又歎了口氣。
她也陪着歎了口氣。
“你這幾天為什麼也有點悶悶不樂的?” “我?你何時見我真正快樂過?城市生活早使我厭倦了。
沒想到城市這麼快就撕下了它的假面具!” “假面具?你以為它應該是怎樣的?”他認真地問,也吸着了一支煙。
“少一點兒卑鄙小人。
” “比如來敲詐吳茵的那一對?” “包括王志松。
他當年将甯甯抱回家,在艱難的日子裡盡心盡意地撫養那孩子,那是一種多麼高尚的情操!可是如今他拿自己的高尚沽名釣譽!連一個曾經很高尚的人的靈魂如今都變得卑鄙,生活不是讓人感到有點兒可怕了麼?” “你太理想主義了!理想主義在今天就是一種矯情!一種幼稚!設想一個世界,報上沒有謀殺案的報道,從來沒有火警,飛機從來不失事,沒有丈夫遺棄老婆,沒有妻子與别的男人私通,沒有導演玩弄女演員,沒有國王為了愛情放棄王位,沒有敲詐勒索,沒有營私舞弊,當官的都是好官,老百姓都是良民,沒有利令智昏、野心膨脹的人,沒有虛僞欺騙、沽名釣譽的行徑。
人人都是正人君子,順理成章地實現他十歲時就立下的大志。
有情人終成眷屬,每一個家庭都無憂無慮,和和美美。
這樣的世界算了吧!生活的興奮和趣味将全部消失,高尚者也将不再追求高尚,因為人人都很高尚,品格和他一樣。
高尚完全消失,并不存在。
也不會再有小說、電影和戲劇。
一切藝術家也就不明白一切藝術對人還有什麼價值和必要,新聞也将永遠沒有了值得報道的事情。
沒有了壞的事情發生,隻剩了好的事情天天發生,人們也就可以認為天天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
沒有罪惡,沒有堕落,沒有嫉妒,沒有偏見,沒有不當行為,沒有人性弱點,也就沒有律師,警察,法院和監獄,最要命的是人人都将喪失了生活的激情,最糟的是人人再也不會感到驚奇和困惑,這樣的世界還算一個世界麼?” 她不由得笑了。
他說得興奮起來,煙灰積了挺長一截,也不彈,接着說:“至于你們那個王志松,根本不值得一提!你們北大荒那一夥中怎麼就不能有個靈魂堕落的?你們很特殊?哪兒特殊?如果你搞一次社會調查,我斷定除了那個王志松和那一對敲詐勒索者,類似的至少還會有一百個!” 他說完這一些話,他的入黨介紹人有幾分不悅起來。
因為他說“你們”和“你們那個王志松”,使她覺得他所貶低的是一個整體,而這個整體包括着她。
她時時處處企圖在整體上維護“北大荒那一夥”的心态是很執拗的,并不僅僅由于她當過“北大荒那一夥”的教導員那種執拗是連她自己也解釋不清的。
她淡淡地說:“我本想勸慰你幾句,看來太自作多情了。
既然你對社會和人分析得如此精辟,那麼大可不必因為有一個狂妄自大,一心隻希望能甩掉一雙舊鞋似的甩下你們兩口子漂洋過海的兒子而牢騷滿腹了嘛!” 他從她的話中聽出了挖苦的意味,将煙按滅在煙灰缸裡,笑道:“你說得好。
好極了!挖苦别人也是一種宣洩的方式。
我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