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關燈
小
中
大
呢?”他問,頭也不回。
他正坐在桌前剪貼報紙,仿佛是一位對工作極端認真的資料收集員。
沒有一種生活不是殘缺不全的——這句話是從哪本書中讀到的?她努力回想着,回想不起來。
是真理麼?當然是。
以她的感受,她這麼認為。
“沒聽見啊,我問你剪刀在哪兒?” 他擡頭望着她。
她也望着他。
他們面對鏡子。
他們從鏡子裡望着對方。
“你……冷笑什麼?……” 我冷笑?……是啊,我冷笑什麼呢? 她注視着鏡子裡的自己,一種譏嘲的冷笑使她那張祈禱着什麼似的臉變得相當生動。
她自己給自己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
如今甯甯六歲多了。
有一天,她異常嚴肅地對兒子說:“甯甯,你不久便該上學了,是一個小學生了。
小學生還摸‘咂咂’的話,羞恥不羞恥啊?” 兒子忽然懂事了許多似的,向她保證道:“媽媽,我再也不了!” “你能做到?” “能!我要睡覺的時候,就把兩隻手都壓在枕頭底下!” 從那一天的晚上起,兒子開始伏着睡。
如今兒子已改掉了“摸咂咂”的壞習慣,并且不必将兩隻手都壓在枕頭底下伏着睡了。
如今他們已住進了兩室一廳三十九平米的單元樓房,是鐵路局分給他的;他又回到了鐵路局。
人家對他說的話,和報社對她說的話内容差不多。
他沒有像她一樣回答“考慮考慮”,所以他的結果就很好。
足見男人永遠比女人識時務,所以男人們大抵總有些機會成為“俊傑”。
他有了文憑,由工人而轉幹。
他入了黨,由工會而調到了局黨委當秘書。
他當了局黨委秘書,所以他分到了一套一般像他這種年齡的人在任何一個單位也難以分到的好住房。
一切合情合理。
在這一合情合理的背後,還有些什麼不太合情合理的事進行過,她一概不得而知。
他對自己的事守口如瓶,從不告訴她。
如今他們的電視機也換成二十吋彩色的了,而且是“日立”。
它不是每一個想買的人都能買得到的。
如今他是個躊躇志滿春風得意之人了。
主要倒不是因為有了文憑,入了黨,當了秘書,是因為他打入了一個小圈子,一個純粹的文學圈子。
而那個圈子其實并不小,有能掙點稿費的人,卻沒有一位可敬的作家或詩人。
那個“純粹的文學圈子”裡的人,聚在一起常常談論或商議的并非文學方面的事,純粹是與文學無關的事。
比如怎樣為了圈子内的人揚名顯姓官運亨通公開吹捧暗中鼓噪四面串聯八方活動。
以小圈子的利益和小圈子中的每一個人将來的利益能否兌現作為前提,這也許正是八十年代互相幫助的精神?為這個小圈子,他付出了些什麼?還将付出些什麼?獲得了些什麼?還将獲得些什麼?她則不清楚了。
在這方面,他對她一向“無可奉告”,她也一向無心過問。
但有一件事她是清楚的,那就是他的入黨,這個小圈子是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的。
圈子裡的幾個核心人物或曰頭面人物,移尊屈趾,聚集在他們原先的家裡,吸煙飲茶之間,細緻分析,嚴密策劃,統一部署,分頭落實。
那時他在他們之間顯得多麼受寵若驚、多麼局促多麼自卑啊! “如此看來,支部通過這第一關似乎沒什麼問題了吧?”他們中的一個自信地說,随後扭頭問一個:“你看呢?” “七票中四票可以擔保舉手,我看也沒問題。
”另一個肯定地說。
“正副書記的态度很關鍵。
張鳳鳴是正書記還是副書記?”第三個深謀遠慮地問他。
“正書記。
”他慌忙地回答:“可張書記對我印象一般,我跟他頂過一次嘴……” 深謀遠慮者淡然一笑:“沒什麼。
那正書記這一票我包了!他兒子是咱們圈兒内人。
副書記誰?” “郝大鈞……大小的大,千鈞一發的鈞……” “你們誰認識這個姓郝的?三哥,你沒調到公安局之前,不是在車輛段麼?認識不?” “郝大鈞?不認識。
我在的時候,段裡的黨支部副書記不姓郝哇!……” “不管認識不認識,這個郝大鈞交給你辦了!你不是在車輛段黨内黨外仍有一幫弟兄麼?” “有是有,不常往來了。
臨時抱佛腳,有點……” “有點什麼?……”第一個說話的插言了,“你要換煤氣,那專管換煤氣罐的也是佛!不臨時抱還天天抱着?是佛的多了,你抱得過來麼?入黨又不是每個月入一次的事兒,抱一回就得了呗!” “我盡力而為!” “盡力而為是什麼話!”深謀遠慮者不滿了,“你要抱定他的佛腳不放松。
你要将他拿下!你拿下了姓郝的,志松的黨票就笃定到手了!” “好吧!姓郝的包給我了!” “這還像句痛快話!” “局裡那一關,要不要也開展一下攻勢?” “支部通過了,局黨委無非履行審批程序罷了。
局黨委書記是我大學同學的老嶽父,有我大學同學的面子,會給照應着的……” 深謀遠慮者又開口道:“現在不是号召各單位進行革命傳統教育麼?志松你父親不是在‘文革’中因一次列車的安全犧牲的麼?不是鐵路局的烈士麼?你寫一篇懷念你父親的小文章,我給你潤色,我給你拿去發表。
你父親是黨員不?” “是……” 他當時對那幾位圈子裡的人何等誠惶誠恐何等感激啊!他那種自卑而感激的樣子當時令她覺得多麼害臊啊! “好極了!‘七一’快到了,争取‘七一’見報!一位烈士、黨員、老工人的兒子,在黨的生日,緬懷父親,向黨表白真誠的熱愛之心,報社要組到這樣的文章如今還不太容易呢!這叫輿論先行!” 他們看出了她有反感情緒,深謀遠慮的那一位嚴肅之至地對她說:“志松應該入黨,這是我們經過研究才做出的決定。
所以我們要成全他。
他具備了某些可以入黨的條件,為什麼不入?不入黨他就轉不了幹,就永遠沒有提拔到某一級領導崗位上去的可能。
就一輩子是個工人!我們這些人中,需要有當官的!需要有掌實權的!” 可以這麼認為,他還不是黨員之前,實際已經在組織上入了黨。
批準他的是那個圈子的核心者們,盡管他們都不是黨員。
他們另有他們的标準,他們另有他們的原則;信仰與否并不重要。
這個圈子的基本成員充其量四五十人,核心者也就那麼七八個。
但它像孫悟空的如意金箍棒。
倘說小,則可能小到那麼七八個核心者中仍有核心,甚至仍有核心的核心的核心。
倘說大,則圈子外仍有圈子,甚至仍有圈外圈子的圈子。
這是一種積木式的隐形的社會結構。
他們之間,彼此了解的,你手指肚上有幾個“鬥”,他頭頂有幾個“旋兒”,詳知難詐。
他們之間互不認識的,即或在一個工作單位一個工作部門,也許過從極少。
它的結構特點是“尋常看不見,偶爾露峥嵘。
” 煤氣罐弄不到?你來找我,我去找他;他找張三,張三找李四……圈兒套圈兒地找,準能找到煤氣公司的某一個人的頭上,甚至可能找到煤氣公司經理頭上。
煤氣罐給你弄到了。
你不是圈兒内的?那你燒蜂窩煤燒到二〇〇〇年再說吧! 我考駕駛執照沒考下來,該輪到我去找你了,該輪到你去找他了。
不就是駕駛執照沒考下來麼?不就是這麼一件事兒麼?圈兒套圈兒地找,準能找到交警大隊的某一個人的頭上,甚至可能就是交警大隊隊長頭上。
活動活動,花點錢,請一桌,駕駛執照給你弄到了。
包公爺管着呐?那也給你弄到了!你不是圈兒内的?考不下來是你沒本事。
活該! 他小舅子栽進“局子”了,該輪到他來找咱倆了。
咱倆隻好分頭去找了。
什麼案?溜門撬鎖?不就是溜門撬鎖麼?有前科沒有?沒有前科?沒有前科不必發愁!有前科?有前科也不必發愁!圈兒套圈兒地找呗!辦案的執法如山?又不是殺人放火搶劫銀行盜竊國庫的大案要案,執法如山也得給點人情、網開一面啊!回家等信兒吧,當場釋放有點那個,半月内保證那位小舅子自由自在地逛馬路…… 如此這般些個等閑之事,不勞圈子的核心者們煩神,圈兒裡圈兒外的圈兒兄圈兒弟圈兒朋圈兒友們串聯起來,疏通疏通各方面關節就“安排”了。
這種圈子像兒童積木,單擺浮擱,每一塊都是不太起眼的塗了花花綠綠的顔色繪了各種圖案的木塊而已;組合了則變化無窮花樣層出。
又像一台機械,一旦因某一件事運轉起來,發揮着難以想象的性能。
王志松最初是懷着自哀自憐的屈辱心理擠入這樣一個圈子的。
他始終難忘曾當過冰球隊長的榮耀。
它在他頭腦中遺留下仿佛顯赫一時的舊夢的幻影,它奇異。
對它的回味愉快而妙不可言。
他靠回味它度過了多次精神危機。
如同熊靠舔熊掌度過漫長的蜷縮的冬季。
然而人在艱難時日終究不能靠回味舊夢輕松潇灑地生活下去。
這種回味也終究不能持久地支撐在現實中苟且着的精神。
中學時代的他并非智商優越者。
在課堂上獲得不到的東西,他以十倍的熱情百倍的勇猛在冰球場上獲得。
他是冰球場上的一頭雄獅,是“冰球場上的斯巴達克斯”。
這樣的溢美之詞不僅出于向他取悅的女同學之口,也出于崇敬他的男同學之口,包括他的冰球隊員們。
當年在冰球場上,他體驗自我中心橫沖直撞任意馳騁難以阻擋的快感,他從發号施令支配别人挫敗别人之中,盡情享受強者的自信、自豪、驕傲和滿足。
那種快感,那種享受,那種體驗,使他回味舊夢時感到吸大麻般的似乎甜滋滋的通體舒坦。
從他返城那一天起,一種發誓要征服城市征服生活的勃勃雄心,便在艱難時日中被壓抑着掙紮着,好比鐵籠中的一頭猛獸狂躁地期待着破籠而出的機會。
他将城市和生活視為冰球場,幻想着像當年那樣仍成為精神不垮的“斯巴達克斯”。
然而他錯了。
城市告訴他,他不過是一隻小小的蝼蟻,它是泰山也似的巨人。
他單槍匹馬使盡渾身解數攀爬,也不過隻配在它的腳趾縫間蠕動。
生活卻愈來愈向他顯示出類乎冰球場上激烈交鋒拼搏争奪一個小小橡膠扁球般的真實。
區别在于冰球場上喝五吆六呐喊陣陣,生活的表面卻是平靜的、庸常的、文明的、溫和的;生活含蓄地暗示他,他不再是生活這個大冰球場上的進攻型隊員了,更不再是什麼隊長了。
一旦明白了這一點,精神不垮的“斯巴達克斯”的精神面臨徹底崩潰的邊緣。
他性格中剛愎的一面迅速向反面發展,變得暴躁、冷漠、嫉妒。
他賣了當年的冰球服,燒了當年的冰球拍。
他勞智衰神,脫發盈把,瘦得形銷骨立終于考上了電大。
可因為他是熟練工人,單位領導不同意他讀電大。
在這種情況下,有人将他引薦到了那個圈子中。
那個圈子僅僅是出于對他的憐憫,發了一點兒小小的慈悲,一次三分鐘不到的電話的作用,他夢寐以求的願望便實現了。
他對那個圈子千恩萬謝,當了它的一個小奴婢,為它效過幾次不足論道的勞務。
電大畢業了,可他的文憑絲毫也沒受到什麼重視。
仍是一個整天穿着油污工作服的工人。
他又不得不低三下四去求助于那個圈子。
他已然為它效勞過了,它便又一次成全了他。
無非是人情過人情的事兒,他由工人而轉幹,調到了工會,又由工會調到黨委當秘書,依靠的仍是這個圈子的周旋。
他很需要它這樣的圈子,他因依附于它而對自己對生活重新張揚起了勃勃雄心。
他的雄心亦是它的雄心。
他的精神亦補充着它的精神。
他的雄心受到它的慫恿。
他的精神受到它的鼓勵。
他與它結下了“生死結”。
它從此将他庇護在自己的羽翼下。
為的是他有朝一日能展開羽翼庇護它。
它在某種意義上是八十年代的中國的“黑手黨”——文明“青紅幫”。
而他幻想着将來成為中國的“教父”。
他很欣賞《教父》。
這本書是吳茵買的,但吳茵還一直沒有從頭至尾翻閱過,而他已詳讀三遍了。
“教父”是人間的上帝,他暗暗發誓總有一天在那個圈子裡要做主宰人而不被人主宰的“上帝”。
雄心嬗變為野心,他将這種野心深深地埋藏在心裡。
最初的屈辱感被克服了,取代的是幸運兒的躊躇滿志。
他與那個圈子進行賭博,賭注是他自己。
那天,圈子裡的核心人物為他入黨之事謀劃周密告辭後,他和吳茵有了下面一場對話: “你是出于信仰的麼?” 他沉默不答,吸着了他們吸剩的最後一支煙。
她看得出來,她的話激起了他的惱怒。
然而她固執地瞪着他,以目光逼迫他回答。
他沉默着,沉默着,突然将臉轉向她,冷冷地說: “如今我隻信仰我自己!” “你非入黨不可?” “非入黨不可!” “為了什麼?” “為了一切!” “這麼入黨你不覺得可恥麼?” “當然可恥!” “你甘願可恥?” “甘願可恥!” “沒有别的選擇?” “沒有别的選擇!” “不入又怎麼樣?” “不入一切都是夢!” “一切什麼?” “一切的一切!” “你父親如果活着會怎麼想?” 她看了一眼懸挂在牆壁正中的他父親的放大了的遺像。
“活人不考慮死人怎麼想。
” 他也看了一眼他父親的遺像。
他的每一句回答,都使她感到屋裡的溫度一度一度下降。
而他最後那句話,使她周身發寒。
她注視他良久,搖頭道:“我覺得,你總是處在一種緊張狀态之中。
”開始憐憫他了。
不料他猛地站起來叫喊:“是的!是的!我全身都處在一種緊張狀态之中!每天都處在一種緊張狀态之中!冰球場!一個大冰球場!人人都在犯規!犯規也算合理沖撞!誰是裁判?誰?沒有裁判!沒有!沒有!……” 他兩眼閃爍着荒原上孤獨的公狼那種兇惡而饑渴的目光。
那一時刻,他使她感到可怕。
可怕的感覺比他本人更加可怕。
它像瘆人的活物,從此以後經常騷擾她的心,經常在她心裡造成某種不具體的忐忑,它吞吃她對他的感情。
它仿佛很小很小,寄生在她的靈魂之中。
又仿佛随時會從她的靈魂之中蠕動出來,變得龐大而無形無狀,霸占了他們的家的幾乎全部空間,将她和他逼迫在斜對的兩個角落,不但吞吃她對他的感情,還吞吃他們生命的一切營養。
并且如同巨蟹似的,吐出一堆堆黏的泡沫,膠住他們,埋葬着他們…… “剪刀!……” “在抽屜裡。
” 他拉開了一個抽屜:“沒有!……” “第二個抽屜。
” 他拉開了第二個抽屜:“沒有!……” “第三個抽屜。
” 他拉開了第三個抽屜:“也沒有!……” “那就是不在抽屜裡。
” “廢話!” “是廢話。
” 她臉上那種譏諷的冷笑更明顯了。
“但是你應該知道在哪兒,我現在要用!” “但是我為什麼應該知道在哪兒?” 她的回答使他萬分驚訝。
不,簡直可以說是有些震驚。
他終于轉過身看她,像看中午的太陽,眯起眼睛看。
她迎視着他的目光,也眯起眼睛。
睡在小床上的兒子翻了個身。
電視裡,儀态端莊舉止大方的女主持人正在發獎,典雅地微笑着将一個扁方的盒子捧送給一個四十多歲的矮小男人,那矮小的男人意識到自己此刻定是攝像機對準着的目标,盡量挺直身體,力所不能及地作男子漢狀,滿臉的矜持滿臉的洋洋得意。
那漂亮盒子裡裝的什麼呢?…… 沒有一種生活不是殘缺不全的——是從哪本書中讀到的呢?…… 那漂亮盒子裡若什麼都沒有呢?空的呢?或者,隻有一張小紙片,上面寫着這句話——沒有一種生活不是殘缺不全的——獎給參賽獲勝者……那會怎麼樣呢? 那樣做了也許這個節目更加受歡迎。
一條真理作為獎品,不是比其他的什麼作獎品更好麼?多經濟啊!真理成為真理之前代價昂貴,成為真理之後就削價了。
“你還在冷笑。
” 他說。
他已經轉過身去了,從鏡子裡望着她。
仍眯着眼睛。
他找到了剪刀。
在哪兒找到的? 她思想着的那段時間裡,根本沒注意他,注意的是電視屏幕上那個儀态端莊舉止大方的女節目主持人。
她叫什麼名字? 她的生活也是殘缺不全的嗎? “你還在冷笑。
” 他又說。
他從鏡子裡研究着她。
她也不由得望着鏡子,從鏡子裡研究着自己。
“是的。
我還在冷笑。
” 她承認鏡子裡那個事實。
一個清清楚楚的事實。
那面鏡子的水銀好。
“可怕……” “什麼?……” “你冷笑的樣子……” “是可怕……你害怕了?……” “我?……我怕你?我誰也不怕。
我什麼也不怕。
” 他們都凝視着鏡子,都凝視着對方,也都凝視着自己。
那面鏡子的水銀好。
“鏡子是用我的工資買的。
”她說。
“是用你的工資買的又怎麼樣?”他說。
“不怎樣。
但這是一個事實。
” “是一個事實又怎麼樣?” “不怎麼樣。
我在跟自己說話。
” “莫名其妙!”他嘟哝,開始剪一張報紙。
他已在晚報上發表了十幾篇小文章。
每篇一千多字,至多不超過兩千字。
有一篇還獲了“青年論壇”二等獎。
他的筆名“文竹”,女性味兒十足的一個筆名。
她認為他給自己起這樣一個筆名是可笑的。
為了保存他那十幾篇小文章,他花九元錢買了一冊大影集,将它們剪下來貼在影集裡。
她看過幾篇,毫無文采。
也無思想可言,但她為他高興過。
後來就不為他高興了。
她覺得寫那類向别人進行說教的東西除了獲得一筆小小的稿費外,再也沒有别的什麼意義。
她承認錢是很重要的東西。
生活對她的最成功的教育,正在于使她明白了錢是多麼重要的東西。
但為了錢,不一定非要去寫那一類連他自己也根本不信奉、時常背叛、卻偏裝出誨人不倦的樣子向别人進行說教的新道德經。
是的,她認為他是在販賣新的虛僞的道德經。
什麼“愛情的原則”啊、“幸福家庭的分析”呀、“個人價值的反思”呀、“我怎樣理解生活”呀……等等,等等。
不是煞有介事地重複别人的觀點就是七拼八湊抄錄名人的言論。
可有些報紙似乎很需要這樣的小文章。
所以像他這樣舞文弄墨的人便多了起來。
“文竹”如今取代了她當年在報上的地位。
稿費他是一分錢也不花的,再拮據的時候也不花。
他一筆筆地存起來,他有一個小本兒,收到一筆記上一筆。
十幾篇,五百多元了。
她不反對他存錢,但沒法兒理解他的心态。
想理解,沒法兒理解。
以後索性不再企圖去理解了,随他那麼認真地做…… 兒子忽然爬起來,站在小床上轉圈,卻閉着眼。
她趕緊端尿盆兒,走到小床前,讓兒子靠在自己身上,口中輕輕發出類似口哨的聲音。
兒子撒了一大泡尿,撲在小床上,撓腿,撓胳膊。
她發現了一隻蚊子。
它喝足了兒子的血,身體有些沉重,已飛不太動。
然而它分明還要繼續喝兒子的血,它嗡嗡盤繞在小床周圍。
她拍了幾次,沒拍着。
它消失在小床底下了。
她站在小床邊不離開,很有耐心地期待它再現。
一會兒,她又聽到了嗡嗡聲。
她尋覓着,慢慢轉動身體——發現它改變了目标,盤繞在丈夫頭頂。
他一邊吸煙一邊炮制向人們進行說教的小文章。
隻穿着一件藍背心,蚊子放心大膽地降落在他的肩膀上——很寬厚的男人的背。
男子漢的背? 她蹑足走了過去…… 啪! 狠狠的一掌。
他吃一驚,握筆的那隻手碰倒了墨水瓶。
墨水橫溢桌上,立刻浸透他那兩頁寫好的稿紙。
“你!……” 他突地站了起來,惱怒之極地瞪着她。
“你瘋啦?”他吼。
嗡嗡之聲消隐了。
失望…… 嚴重的失望。
黑霧一般的失望。
得不到宣洩得不到安撫無從轉移沒法減輕的失望,在她内心裡彌漫開來彌漫開來彌漫開來彌漫…… “你……你又冷笑!你笑什麼啊你!……” 兒子被驚醒,坐起來,揉揉眼睛,詫異地望着她。
嗡嗡之聲在耳。
“哪去了?……”她自言自語。
“什麼呀?……”兒子懵懵懂懂地問。
“蚊子……” 兒子也轉動着頭,尋覓着,傾聽着。
“那兒!”兒子擡手一指。
她撲向兒子指的方位。
“沒你什麼事!你睡覺!” 他生氣地訓斥兒子,接着拉滅了燈。
黑暗中,嗡嗡之聲似乎更響了。
兒子悄然躺下。
失望。
黑霧般的失望與黑暗交溶,包圍着她。
“開燈!……” 她憤怒地大叫。
“你到底想幹什麼?”黑暗中,他鎮定地問。
“我一定要打死它!” “你就當它已經死了不行麼?” “它明明沒死!” “沒死又怎麼樣?” “我恨它!” “媽,……睡吧……蚊子不叮我……”黑暗中,兒子怯怯地說,帶着幾分請求。
媽——僅僅一個字,就将長久積壓在她内心的陰霾掃蕩了。
也将她臉上那種連自己都難破譯的古怪冷笑拂去了。
母親的柔情頓時感化了她。
黑暗中,她走到兒子的小床邊,輕輕坐下,愛撫着兒子的小臉兒。
“乖兒子,快睡吧!” 嚓……一根火柴着了。
那片刻的光亮,使她看到兒子睜着眼睛,被很大的潛在的不安騷擾着,惴惴地瞧着她,那樣子叫她憐憫。
“快睡吧,啊?……”她将手輕輕罩在兒子眼睛上,替兒子遮擋那根火柴的亮光。
火柴轉瞬滅了。
他坐在大床邊兒吸煙。
煙頭令她聯想到通過望遠鏡倒望的縮小了至少一百倍的血紅落日,墜于世紀末的絕望的黑暗深淵中。
那麼宇宙是完美的抑或殘缺不全的呢? 她歎了口氣。
“我不該發火……”他說,語調是主動和解的,“你也睡吧,我們都睡吧。
” 都睡吧,就好了麼? 可嘴上卻說:“怨我。
我不該非要打死那隻蚊子。
”又歎了口氣。
仿佛一切的不快都是那隻狡猾的蚊子引起的。
當然是蚊子引起的,但不全是。
蚊子不過就是一隻蚊子,還因為剪刀,更因為她的冷笑。
閉了燈也好。
除了剪刀和冷笑,也因為别的。
她心裡最清楚,清楚而又說不明白。
他知道麼?他分明是不知道…… “睡吧,你。
”他說。
“你先睡吧,我想守着兒子呆一會兒。
” 黑暗中,他開始窸窸窣窣地鋪展被褥。
黑暗中,兒子撓腿。
她摸了摸兒子撓的地方,被蚊子叮起了幾個大包。
那一隻該死的蚊子! 丈夫卻已發出了輕微的鼾聲。
她真想大喊:你隐藏在哪兒?你飛出來!你吸我的血吧! 她開了燈,複坐在兒子小床邊,發現兒子背上,臂上也被叮起了大包。
她對那隻蚊子的憎恨達到了極點! “你不睡,也不想讓别人睡啊?”他翻身趴在床上,瞪着她。
她沒好氣地說:“你關燈這會兒,蚊子叮了甯甯滿身大包!” “那你就開着燈坐在他床邊守一夜吧!” 他用被單蒙上了頭。
這時,那隻蚊子再次出現。
它的肚子已經快圓了,變成暗紅色的了,它飛得很笨了,但它分明仍要吸人血。
她本是雙手一拍有把握将它拍死的,她卻改變了主意。
她用自己的手臂護住兒子的身體,希望它落在自己手臂上,吸自己的血。
它果然落在她手臂上了。
她感覺到了輕微的針尖紮了一下似的疼癢。
她猛地攥起拳,繃起肌肉——那隻蚊子意識到上當了,卻飛不脫了。
它的長長的吸嘴被她的肌肉縮住了,它的翅膀拼命扇動,發出絕望的嗡嗡的呻吟——這種懲罰蚊子的方式,還是她在農村時向農民的孩子們學的。
這是比驅蚊劑更能使人體驗到報複快感的懲罰方式。
現在她可以從容地細細地擺布這隻蚊子了。
她憎恨它,不僅因為它吸她兒子的血,還因為籠罩于她心頭那種莫名的失望和郁悶。
近來她天天受到自己這種壞透了的情緒的擺布。
她覺得自己像被什麼毛茸茸的黏糊糊的不透明不透氣的東西一層層裹住了。
那東西仿佛正是生活本身。
庸常的日複一日月複一月年複一年理解不到任何意義的俗生活本身,仿佛是無法掙脫的,如同一隻螞蟻陷于一攤瀝青之中。
縱然具有着足以拖得動比自身大十幾倍的物體的力量,卻拔不出自己的一隻腳。
又如同一個人走在鏽迹斑斑的棄廢了的鐵軌之間,永遠走不到頭,也沒有站。
鐵軌兩旁抛着别人的某些生活的碎片:青春、愛情、追求、憧憬、夢想、野心、迷亂、堕落、女人的小手絹卷發器相冊、男人的日記本拉力器破褲衩……有些嶄新,有些正變成垃圾。
在她盲目而匆匆的行走中,也已不經意間丢掉了一些相當寶貴相當美好的東西,絕對不可能再往回走尋找回來了…… 甚至連她的憎恨本身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沒有意義! 她開始用另一隻手拔蚊子的長腿。
一一拔掉,毫無恻隐。
她又産生了一個念頭。
念頭一産生便立刻付諸行動。
她單手點燃了一支蠟燭,将燭淚滴在蚊子身上。
沒了腿的蚊子,漸漸被燭淚凝固了。
蠟質的模糊的透明度中,蚊子的翅膀和黑紅的圓鼓鼓的肚子隐約可見。
琥珀這樣形成的麼?…… 她将蠟滴按扁了。
按得扁扁的,宛如一顆乳白色的扣子。
之後,她将它小心翼翼地揭下,用兩根指頭輕輕夾住,對着燈光觀看。
人血紅似相思豆。
忽然她心頭悸過一陣恐怖。
她覺得凝固在蠟中的不是蚊子,而是她自己。
它便掉在地上了。
她狠狠踏它一腳,趕快閉了燈,和衣躺在床上。
“你怎麼連衣服也不脫?” 原來他并未睡熟。
“你最近幾天究竟怎麼了?” 他的手向她伸過來,替她脫衣。
她無聲地推開了他的手。
然而他的雙手又向她伸過來,摟抱住她。
她本欲拒絕他的親愛,卻又十分渴望他的親愛。
她開始祈禱他能用親愛驅除自己心頭的陰霾。
那種陰霾仿佛是潮濕的,發黴的,具有腐蝕性的,她的心已被毒害。
然而她明知她的祈禱毫無意義。
他的親愛不可能從她心頭驅除什麼,早就不可能了。
此刻他也絕不會給予她由衷的親愛。
當他需要她的時候,才給予。
這形成他的“實踐”規則了,這納入她的經驗了。
似乎已是他們之間的默契,似乎已是不言而喻的事。
此刻他并不需要她,他的親愛是虛假的。
他撫摸她的身體像廚子撫摸案闆上的一條魚。
心不在焉的别有所思的撫摸。
他不過在以此求得和解,表達某種歉意。
或者還企圖證明今天晚上他們之間并未發生什麼不愉快。
黑暗掩飾不了親愛的虛假。
他的手隻在她背上撫摸,矜持地避免引起她的沖動。
我并不沖動。
黑暗中,她笑了一下。
自己也知道,必定是冷笑。
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她曾像沉浮在汪洋大海中的人抱住一塊船闆似的緊緊抱住不放的生活,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了?包括床上的親愛!從哪一天變的?…… 她不偎就,不動。
抑制着充滿委屈的心靈對享受親愛的進一步渴望,平靜地問:“你想麼?……” “想……”他猶豫地回答。
你猶豫什麼? 他的手仍在她背上矜持地撫摸着。
如果她真是條魚,她的鱗全掉光了
他正坐在桌前剪貼報紙,仿佛是一位對工作極端認真的資料收集員。
沒有一種生活不是殘缺不全的——這句話是從哪本書中讀到的?她努力回想着,回想不起來。
是真理麼?當然是。
以她的感受,她這麼認為。
“沒聽見啊,我問你剪刀在哪兒?” 他擡頭望着她。
她也望着他。
他們面對鏡子。
他們從鏡子裡望着對方。
“你……冷笑什麼?……” 我冷笑?……是啊,我冷笑什麼呢? 她注視着鏡子裡的自己,一種譏嘲的冷笑使她那張祈禱着什麼似的臉變得相當生動。
她自己給自己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
如今甯甯六歲多了。
有一天,她異常嚴肅地對兒子說:“甯甯,你不久便該上學了,是一個小學生了。
小學生還摸‘咂咂’的話,羞恥不羞恥啊?” 兒子忽然懂事了許多似的,向她保證道:“媽媽,我再也不了!” “你能做到?” “能!我要睡覺的時候,就把兩隻手都壓在枕頭底下!” 從那一天的晚上起,兒子開始伏着睡。
如今兒子已改掉了“摸咂咂”的壞習慣,并且不必将兩隻手都壓在枕頭底下伏着睡了。
如今他們已住進了兩室一廳三十九平米的單元樓房,是鐵路局分給他的;他又回到了鐵路局。
人家對他說的話,和報社對她說的話内容差不多。
他沒有像她一樣回答“考慮考慮”,所以他的結果就很好。
足見男人永遠比女人識時務,所以男人們大抵總有些機會成為“俊傑”。
他有了文憑,由工人而轉幹。
他入了黨,由工會而調到了局黨委當秘書。
他當了局黨委秘書,所以他分到了一套一般像他這種年齡的人在任何一個單位也難以分到的好住房。
一切合情合理。
在這一合情合理的背後,還有些什麼不太合情合理的事進行過,她一概不得而知。
他對自己的事守口如瓶,從不告訴她。
如今他們的電視機也換成二十吋彩色的了,而且是“日立”。
它不是每一個想買的人都能買得到的。
如今他是個躊躇志滿春風得意之人了。
主要倒不是因為有了文憑,入了黨,當了秘書,是因為他打入了一個小圈子,一個純粹的文學圈子。
而那個圈子其實并不小,有能掙點稿費的人,卻沒有一位可敬的作家或詩人。
那個“純粹的文學圈子”裡的人,聚在一起常常談論或商議的并非文學方面的事,純粹是與文學無關的事。
比如怎樣為了圈子内的人揚名顯姓官運亨通公開吹捧暗中鼓噪四面串聯八方活動。
以小圈子的利益和小圈子中的每一個人将來的利益能否兌現作為前提,這也許正是八十年代互相幫助的精神?為這個小圈子,他付出了些什麼?還将付出些什麼?獲得了些什麼?還将獲得些什麼?她則不清楚了。
在這方面,他對她一向“無可奉告”,她也一向無心過問。
但有一件事她是清楚的,那就是他的入黨,這個小圈子是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的。
圈子裡的幾個核心人物或曰頭面人物,移尊屈趾,聚集在他們原先的家裡,吸煙飲茶之間,細緻分析,嚴密策劃,統一部署,分頭落實。
那時他在他們之間顯得多麼受寵若驚、多麼局促多麼自卑啊! “如此看來,支部通過這第一關似乎沒什麼問題了吧?”他們中的一個自信地說,随後扭頭問一個:“你看呢?” “七票中四票可以擔保舉手,我看也沒問題。
”另一個肯定地說。
“正副書記的态度很關鍵。
張鳳鳴是正書記還是副書記?”第三個深謀遠慮地問他。
“正書記。
”他慌忙地回答:“可張書記對我印象一般,我跟他頂過一次嘴……” 深謀遠慮者淡然一笑:“沒什麼。
那正書記這一票我包了!他兒子是咱們圈兒内人。
副書記誰?” “郝大鈞……大小的大,千鈞一發的鈞……” “你們誰認識這個姓郝的?三哥,你沒調到公安局之前,不是在車輛段麼?認識不?” “郝大鈞?不認識。
我在的時候,段裡的黨支部副書記不姓郝哇!……” “不管認識不認識,這個郝大鈞交給你辦了!你不是在車輛段黨内黨外仍有一幫弟兄麼?” “有是有,不常往來了。
臨時抱佛腳,有點……” “有點什麼?……”第一個說話的插言了,“你要換煤氣,那專管換煤氣罐的也是佛!不臨時抱還天天抱着?是佛的多了,你抱得過來麼?入黨又不是每個月入一次的事兒,抱一回就得了呗!” “我盡力而為!” “盡力而為是什麼話!”深謀遠慮者不滿了,“你要抱定他的佛腳不放松。
你要将他拿下!你拿下了姓郝的,志松的黨票就笃定到手了!” “好吧!姓郝的包給我了!” “這還像句痛快話!” “局裡那一關,要不要也開展一下攻勢?” “支部通過了,局黨委無非履行審批程序罷了。
局黨委書記是我大學同學的老嶽父,有我大學同學的面子,會給照應着的……” 深謀遠慮者又開口道:“現在不是号召各單位進行革命傳統教育麼?志松你父親不是在‘文革’中因一次列車的安全犧牲的麼?不是鐵路局的烈士麼?你寫一篇懷念你父親的小文章,我給你潤色,我給你拿去發表。
你父親是黨員不?” “是……” 他當時對那幾位圈子裡的人何等誠惶誠恐何等感激啊!他那種自卑而感激的樣子當時令她覺得多麼害臊啊! “好極了!‘七一’快到了,争取‘七一’見報!一位烈士、黨員、老工人的兒子,在黨的生日,緬懷父親,向黨表白真誠的熱愛之心,報社要組到這樣的文章如今還不太容易呢!這叫輿論先行!” 他們看出了她有反感情緒,深謀遠慮的那一位嚴肅之至地對她說:“志松應該入黨,這是我們經過研究才做出的決定。
所以我們要成全他。
他具備了某些可以入黨的條件,為什麼不入?不入黨他就轉不了幹,就永遠沒有提拔到某一級領導崗位上去的可能。
就一輩子是個工人!我們這些人中,需要有當官的!需要有掌實權的!” 可以這麼認為,他還不是黨員之前,實際已經在組織上入了黨。
批準他的是那個圈子的核心者們,盡管他們都不是黨員。
他們另有他們的标準,他們另有他們的原則;信仰與否并不重要。
這個圈子的基本成員充其量四五十人,核心者也就那麼七八個。
但它像孫悟空的如意金箍棒。
倘說小,則可能小到那麼七八個核心者中仍有核心,甚至仍有核心的核心的核心。
倘說大,則圈子外仍有圈子,甚至仍有圈外圈子的圈子。
這是一種積木式的隐形的社會結構。
他們之間,彼此了解的,你手指肚上有幾個“鬥”,他頭頂有幾個“旋兒”,詳知難詐。
他們之間互不認識的,即或在一個工作單位一個工作部門,也許過從極少。
它的結構特點是“尋常看不見,偶爾露峥嵘。
” 煤氣罐弄不到?你來找我,我去找他;他找張三,張三找李四……圈兒套圈兒地找,準能找到煤氣公司的某一個人的頭上,甚至可能找到煤氣公司經理頭上。
煤氣罐給你弄到了。
你不是圈兒内的?那你燒蜂窩煤燒到二〇〇〇年再說吧! 我考駕駛執照沒考下來,該輪到我去找你了,該輪到你去找他了。
不就是駕駛執照沒考下來麼?不就是這麼一件事兒麼?圈兒套圈兒地找,準能找到交警大隊的某一個人的頭上,甚至可能就是交警大隊隊長頭上。
活動活動,花點錢,請一桌,駕駛執照給你弄到了。
包公爺管着呐?那也給你弄到了!你不是圈兒内的?考不下來是你沒本事。
活該! 他小舅子栽進“局子”了,該輪到他來找咱倆了。
咱倆隻好分頭去找了。
什麼案?溜門撬鎖?不就是溜門撬鎖麼?有前科沒有?沒有前科?沒有前科不必發愁!有前科?有前科也不必發愁!圈兒套圈兒地找呗!辦案的執法如山?又不是殺人放火搶劫銀行盜竊國庫的大案要案,執法如山也得給點人情、網開一面啊!回家等信兒吧,當場釋放有點那個,半月内保證那位小舅子自由自在地逛馬路…… 如此這般些個等閑之事,不勞圈子的核心者們煩神,圈兒裡圈兒外的圈兒兄圈兒弟圈兒朋圈兒友們串聯起來,疏通疏通各方面關節就“安排”了。
這種圈子像兒童積木,單擺浮擱,每一塊都是不太起眼的塗了花花綠綠的顔色繪了各種圖案的木塊而已;組合了則變化無窮花樣層出。
又像一台機械,一旦因某一件事運轉起來,發揮着難以想象的性能。
王志松最初是懷着自哀自憐的屈辱心理擠入這樣一個圈子的。
他始終難忘曾當過冰球隊長的榮耀。
它在他頭腦中遺留下仿佛顯赫一時的舊夢的幻影,它奇異。
對它的回味愉快而妙不可言。
他靠回味它度過了多次精神危機。
如同熊靠舔熊掌度過漫長的蜷縮的冬季。
然而人在艱難時日終究不能靠回味舊夢輕松潇灑地生活下去。
這種回味也終究不能持久地支撐在現實中苟且着的精神。
中學時代的他并非智商優越者。
在課堂上獲得不到的東西,他以十倍的熱情百倍的勇猛在冰球場上獲得。
他是冰球場上的一頭雄獅,是“冰球場上的斯巴達克斯”。
這樣的溢美之詞不僅出于向他取悅的女同學之口,也出于崇敬他的男同學之口,包括他的冰球隊員們。
當年在冰球場上,他體驗自我中心橫沖直撞任意馳騁難以阻擋的快感,他從發号施令支配别人挫敗别人之中,盡情享受強者的自信、自豪、驕傲和滿足。
那種快感,那種享受,那種體驗,使他回味舊夢時感到吸大麻般的似乎甜滋滋的通體舒坦。
從他返城那一天起,一種發誓要征服城市征服生活的勃勃雄心,便在艱難時日中被壓抑着掙紮着,好比鐵籠中的一頭猛獸狂躁地期待着破籠而出的機會。
他将城市和生活視為冰球場,幻想着像當年那樣仍成為精神不垮的“斯巴達克斯”。
然而他錯了。
城市告訴他,他不過是一隻小小的蝼蟻,它是泰山也似的巨人。
他單槍匹馬使盡渾身解數攀爬,也不過隻配在它的腳趾縫間蠕動。
生活卻愈來愈向他顯示出類乎冰球場上激烈交鋒拼搏争奪一個小小橡膠扁球般的真實。
區别在于冰球場上喝五吆六呐喊陣陣,生活的表面卻是平靜的、庸常的、文明的、溫和的;生活含蓄地暗示他,他不再是生活這個大冰球場上的進攻型隊員了,更不再是什麼隊長了。
一旦明白了這一點,精神不垮的“斯巴達克斯”的精神面臨徹底崩潰的邊緣。
他性格中剛愎的一面迅速向反面發展,變得暴躁、冷漠、嫉妒。
他賣了當年的冰球服,燒了當年的冰球拍。
他勞智衰神,脫發盈把,瘦得形銷骨立終于考上了電大。
可因為他是熟練工人,單位領導不同意他讀電大。
在這種情況下,有人将他引薦到了那個圈子中。
那個圈子僅僅是出于對他的憐憫,發了一點兒小小的慈悲,一次三分鐘不到的電話的作用,他夢寐以求的願望便實現了。
他對那個圈子千恩萬謝,當了它的一個小奴婢,為它效過幾次不足論道的勞務。
電大畢業了,可他的文憑絲毫也沒受到什麼重視。
仍是一個整天穿着油污工作服的工人。
他又不得不低三下四去求助于那個圈子。
他已然為它效勞過了,它便又一次成全了他。
無非是人情過人情的事兒,他由工人而轉幹,調到了工會,又由工會調到黨委當秘書,依靠的仍是這個圈子的周旋。
他很需要它這樣的圈子,他因依附于它而對自己對生活重新張揚起了勃勃雄心。
他的雄心亦是它的雄心。
他的精神亦補充着它的精神。
他的雄心受到它的慫恿。
他的精神受到它的鼓勵。
他與它結下了“生死結”。
它從此将他庇護在自己的羽翼下。
為的是他有朝一日能展開羽翼庇護它。
它在某種意義上是八十年代的中國的“黑手黨”——文明“青紅幫”。
而他幻想着将來成為中國的“教父”。
他很欣賞《教父》。
這本書是吳茵買的,但吳茵還一直沒有從頭至尾翻閱過,而他已詳讀三遍了。
“教父”是人間的上帝,他暗暗發誓總有一天在那個圈子裡要做主宰人而不被人主宰的“上帝”。
雄心嬗變為野心,他将這種野心深深地埋藏在心裡。
最初的屈辱感被克服了,取代的是幸運兒的躊躇滿志。
他與那個圈子進行賭博,賭注是他自己。
那天,圈子裡的核心人物為他入黨之事謀劃周密告辭後,他和吳茵有了下面一場對話: “你是出于信仰的麼?” 他沉默不答,吸着了他們吸剩的最後一支煙。
她看得出來,她的話激起了他的惱怒。
然而她固執地瞪着他,以目光逼迫他回答。
他沉默着,沉默着,突然将臉轉向她,冷冷地說: “如今我隻信仰我自己!” “你非入黨不可?” “非入黨不可!” “為了什麼?” “為了一切!” “這麼入黨你不覺得可恥麼?” “當然可恥!” “你甘願可恥?” “甘願可恥!” “沒有别的選擇?” “沒有别的選擇!” “不入又怎麼樣?” “不入一切都是夢!” “一切什麼?” “一切的一切!” “你父親如果活着會怎麼想?” 她看了一眼懸挂在牆壁正中的他父親的放大了的遺像。
“活人不考慮死人怎麼想。
” 他也看了一眼他父親的遺像。
他的每一句回答,都使她感到屋裡的溫度一度一度下降。
而他最後那句話,使她周身發寒。
她注視他良久,搖頭道:“我覺得,你總是處在一種緊張狀态之中。
”開始憐憫他了。
不料他猛地站起來叫喊:“是的!是的!我全身都處在一種緊張狀态之中!每天都處在一種緊張狀态之中!冰球場!一個大冰球場!人人都在犯規!犯規也算合理沖撞!誰是裁判?誰?沒有裁判!沒有!沒有!……” 他兩眼閃爍着荒原上孤獨的公狼那種兇惡而饑渴的目光。
那一時刻,他使她感到可怕。
可怕的感覺比他本人更加可怕。
它像瘆人的活物,從此以後經常騷擾她的心,經常在她心裡造成某種不具體的忐忑,它吞吃她對他的感情。
它仿佛很小很小,寄生在她的靈魂之中。
又仿佛随時會從她的靈魂之中蠕動出來,變得龐大而無形無狀,霸占了他們的家的幾乎全部空間,将她和他逼迫在斜對的兩個角落,不但吞吃她對他的感情,還吞吃他們生命的一切營養。
并且如同巨蟹似的,吐出一堆堆黏的泡沫,膠住他們,埋葬着他們…… “剪刀!……” “在抽屜裡。
” 他拉開了一個抽屜:“沒有!……” “第二個抽屜。
” 他拉開了第二個抽屜:“沒有!……” “第三個抽屜。
” 他拉開了第三個抽屜:“也沒有!……” “那就是不在抽屜裡。
” “廢話!” “是廢話。
” 她臉上那種譏諷的冷笑更明顯了。
“但是你應該知道在哪兒,我現在要用!” “但是我為什麼應該知道在哪兒?” 她的回答使他萬分驚訝。
不,簡直可以說是有些震驚。
他終于轉過身看她,像看中午的太陽,眯起眼睛看。
她迎視着他的目光,也眯起眼睛。
睡在小床上的兒子翻了個身。
電視裡,儀态端莊舉止大方的女主持人正在發獎,典雅地微笑着将一個扁方的盒子捧送給一個四十多歲的矮小男人,那矮小的男人意識到自己此刻定是攝像機對準着的目标,盡量挺直身體,力所不能及地作男子漢狀,滿臉的矜持滿臉的洋洋得意。
那漂亮盒子裡裝的什麼呢?…… 沒有一種生活不是殘缺不全的——是從哪本書中讀到的呢?…… 那漂亮盒子裡若什麼都沒有呢?空的呢?或者,隻有一張小紙片,上面寫着這句話——沒有一種生活不是殘缺不全的——獎給參賽獲勝者……那會怎麼樣呢? 那樣做了也許這個節目更加受歡迎。
一條真理作為獎品,不是比其他的什麼作獎品更好麼?多經濟啊!真理成為真理之前代價昂貴,成為真理之後就削價了。
“你還在冷笑。
” 他說。
他已經轉過身去了,從鏡子裡望着她。
仍眯着眼睛。
他找到了剪刀。
在哪兒找到的? 她思想着的那段時間裡,根本沒注意他,注意的是電視屏幕上那個儀态端莊舉止大方的女節目主持人。
她叫什麼名字? 她的生活也是殘缺不全的嗎? “你還在冷笑。
” 他又說。
他從鏡子裡研究着她。
她也不由得望着鏡子,從鏡子裡研究着自己。
“是的。
我還在冷笑。
” 她承認鏡子裡那個事實。
一個清清楚楚的事實。
那面鏡子的水銀好。
“可怕……” “什麼?……” “你冷笑的樣子……” “是可怕……你害怕了?……” “我?……我怕你?我誰也不怕。
我什麼也不怕。
” 他們都凝視着鏡子,都凝視着對方,也都凝視着自己。
那面鏡子的水銀好。
“鏡子是用我的工資買的。
”她說。
“是用你的工資買的又怎麼樣?”他說。
“不怎樣。
但這是一個事實。
” “是一個事實又怎麼樣?” “不怎麼樣。
我在跟自己說話。
” “莫名其妙!”他嘟哝,開始剪一張報紙。
他已在晚報上發表了十幾篇小文章。
每篇一千多字,至多不超過兩千字。
有一篇還獲了“青年論壇”二等獎。
他的筆名“文竹”,女性味兒十足的一個筆名。
她認為他給自己起這樣一個筆名是可笑的。
為了保存他那十幾篇小文章,他花九元錢買了一冊大影集,将它們剪下來貼在影集裡。
她看過幾篇,毫無文采。
也無思想可言,但她為他高興過。
後來就不為他高興了。
她覺得寫那類向别人進行說教的東西除了獲得一筆小小的稿費外,再也沒有别的什麼意義。
她承認錢是很重要的東西。
生活對她的最成功的教育,正在于使她明白了錢是多麼重要的東西。
但為了錢,不一定非要去寫那一類連他自己也根本不信奉、時常背叛、卻偏裝出誨人不倦的樣子向别人進行說教的新道德經。
是的,她認為他是在販賣新的虛僞的道德經。
什麼“愛情的原則”啊、“幸福家庭的分析”呀、“個人價值的反思”呀、“我怎樣理解生活”呀……等等,等等。
不是煞有介事地重複别人的觀點就是七拼八湊抄錄名人的言論。
可有些報紙似乎很需要這樣的小文章。
所以像他這樣舞文弄墨的人便多了起來。
“文竹”如今取代了她當年在報上的地位。
稿費他是一分錢也不花的,再拮據的時候也不花。
他一筆筆地存起來,他有一個小本兒,收到一筆記上一筆。
十幾篇,五百多元了。
她不反對他存錢,但沒法兒理解他的心态。
想理解,沒法兒理解。
以後索性不再企圖去理解了,随他那麼認真地做…… 兒子忽然爬起來,站在小床上轉圈,卻閉着眼。
她趕緊端尿盆兒,走到小床前,讓兒子靠在自己身上,口中輕輕發出類似口哨的聲音。
兒子撒了一大泡尿,撲在小床上,撓腿,撓胳膊。
她發現了一隻蚊子。
它喝足了兒子的血,身體有些沉重,已飛不太動。
然而它分明還要繼續喝兒子的血,它嗡嗡盤繞在小床周圍。
她拍了幾次,沒拍着。
它消失在小床底下了。
她站在小床邊不離開,很有耐心地期待它再現。
一會兒,她又聽到了嗡嗡聲。
她尋覓着,慢慢轉動身體——發現它改變了目标,盤繞在丈夫頭頂。
他一邊吸煙一邊炮制向人們進行說教的小文章。
隻穿着一件藍背心,蚊子放心大膽地降落在他的肩膀上——很寬厚的男人的背。
男子漢的背? 她蹑足走了過去…… 啪! 狠狠的一掌。
他吃一驚,握筆的那隻手碰倒了墨水瓶。
墨水橫溢桌上,立刻浸透他那兩頁寫好的稿紙。
“你!……” 他突地站了起來,惱怒之極地瞪着她。
“你瘋啦?”他吼。
嗡嗡之聲消隐了。
失望…… 嚴重的失望。
黑霧一般的失望。
得不到宣洩得不到安撫無從轉移沒法減輕的失望,在她内心裡彌漫開來彌漫開來彌漫開來彌漫…… “你……你又冷笑!你笑什麼啊你!……” 兒子被驚醒,坐起來,揉揉眼睛,詫異地望着她。
嗡嗡之聲在耳。
“哪去了?……”她自言自語。
“什麼呀?……”兒子懵懵懂懂地問。
“蚊子……” 兒子也轉動着頭,尋覓着,傾聽着。
“那兒!”兒子擡手一指。
她撲向兒子指的方位。
“沒你什麼事!你睡覺!” 他生氣地訓斥兒子,接着拉滅了燈。
黑暗中,嗡嗡之聲似乎更響了。
兒子悄然躺下。
失望。
黑霧般的失望與黑暗交溶,包圍着她。
“開燈!……” 她憤怒地大叫。
“你到底想幹什麼?”黑暗中,他鎮定地問。
“我一定要打死它!” “你就當它已經死了不行麼?” “它明明沒死!” “沒死又怎麼樣?” “我恨它!” “媽,……睡吧……蚊子不叮我……”黑暗中,兒子怯怯地說,帶着幾分請求。
媽——僅僅一個字,就将長久積壓在她内心的陰霾掃蕩了。
也将她臉上那種連自己都難破譯的古怪冷笑拂去了。
母親的柔情頓時感化了她。
黑暗中,她走到兒子的小床邊,輕輕坐下,愛撫着兒子的小臉兒。
“乖兒子,快睡吧!” 嚓……一根火柴着了。
那片刻的光亮,使她看到兒子睜着眼睛,被很大的潛在的不安騷擾着,惴惴地瞧着她,那樣子叫她憐憫。
“快睡吧,啊?……”她将手輕輕罩在兒子眼睛上,替兒子遮擋那根火柴的亮光。
火柴轉瞬滅了。
他坐在大床邊兒吸煙。
煙頭令她聯想到通過望遠鏡倒望的縮小了至少一百倍的血紅落日,墜于世紀末的絕望的黑暗深淵中。
那麼宇宙是完美的抑或殘缺不全的呢? 她歎了口氣。
“我不該發火……”他說,語調是主動和解的,“你也睡吧,我們都睡吧。
” 都睡吧,就好了麼? 可嘴上卻說:“怨我。
我不該非要打死那隻蚊子。
”又歎了口氣。
仿佛一切的不快都是那隻狡猾的蚊子引起的。
當然是蚊子引起的,但不全是。
蚊子不過就是一隻蚊子,還因為剪刀,更因為她的冷笑。
閉了燈也好。
除了剪刀和冷笑,也因為别的。
她心裡最清楚,清楚而又說不明白。
他知道麼?他分明是不知道…… “睡吧,你。
”他說。
“你先睡吧,我想守着兒子呆一會兒。
” 黑暗中,他開始窸窸窣窣地鋪展被褥。
黑暗中,兒子撓腿。
她摸了摸兒子撓的地方,被蚊子叮起了幾個大包。
那一隻該死的蚊子! 丈夫卻已發出了輕微的鼾聲。
她真想大喊:你隐藏在哪兒?你飛出來!你吸我的血吧! 她開了燈,複坐在兒子小床邊,發現兒子背上,臂上也被叮起了大包。
她對那隻蚊子的憎恨達到了極點! “你不睡,也不想讓别人睡啊?”他翻身趴在床上,瞪着她。
她沒好氣地說:“你關燈這會兒,蚊子叮了甯甯滿身大包!” “那你就開着燈坐在他床邊守一夜吧!” 他用被單蒙上了頭。
這時,那隻蚊子再次出現。
它的肚子已經快圓了,變成暗紅色的了,它飛得很笨了,但它分明仍要吸人血。
她本是雙手一拍有把握将它拍死的,她卻改變了主意。
她用自己的手臂護住兒子的身體,希望它落在自己手臂上,吸自己的血。
它果然落在她手臂上了。
她感覺到了輕微的針尖紮了一下似的疼癢。
她猛地攥起拳,繃起肌肉——那隻蚊子意識到上當了,卻飛不脫了。
它的長長的吸嘴被她的肌肉縮住了,它的翅膀拼命扇動,發出絕望的嗡嗡的呻吟——這種懲罰蚊子的方式,還是她在農村時向農民的孩子們學的。
這是比驅蚊劑更能使人體驗到報複快感的懲罰方式。
現在她可以從容地細細地擺布這隻蚊子了。
她憎恨它,不僅因為它吸她兒子的血,還因為籠罩于她心頭那種莫名的失望和郁悶。
近來她天天受到自己這種壞透了的情緒的擺布。
她覺得自己像被什麼毛茸茸的黏糊糊的不透明不透氣的東西一層層裹住了。
那東西仿佛正是生活本身。
庸常的日複一日月複一月年複一年理解不到任何意義的俗生活本身,仿佛是無法掙脫的,如同一隻螞蟻陷于一攤瀝青之中。
縱然具有着足以拖得動比自身大十幾倍的物體的力量,卻拔不出自己的一隻腳。
又如同一個人走在鏽迹斑斑的棄廢了的鐵軌之間,永遠走不到頭,也沒有站。
鐵軌兩旁抛着别人的某些生活的碎片:青春、愛情、追求、憧憬、夢想、野心、迷亂、堕落、女人的小手絹卷發器相冊、男人的日記本拉力器破褲衩……有些嶄新,有些正變成垃圾。
在她盲目而匆匆的行走中,也已不經意間丢掉了一些相當寶貴相當美好的東西,絕對不可能再往回走尋找回來了…… 甚至連她的憎恨本身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沒有意義! 她開始用另一隻手拔蚊子的長腿。
一一拔掉,毫無恻隐。
她又産生了一個念頭。
念頭一産生便立刻付諸行動。
她單手點燃了一支蠟燭,将燭淚滴在蚊子身上。
沒了腿的蚊子,漸漸被燭淚凝固了。
蠟質的模糊的透明度中,蚊子的翅膀和黑紅的圓鼓鼓的肚子隐約可見。
琥珀這樣形成的麼?…… 她将蠟滴按扁了。
按得扁扁的,宛如一顆乳白色的扣子。
之後,她将它小心翼翼地揭下,用兩根指頭輕輕夾住,對着燈光觀看。
人血紅似相思豆。
忽然她心頭悸過一陣恐怖。
她覺得凝固在蠟中的不是蚊子,而是她自己。
它便掉在地上了。
她狠狠踏它一腳,趕快閉了燈,和衣躺在床上。
“你怎麼連衣服也不脫?” 原來他并未睡熟。
“你最近幾天究竟怎麼了?” 他的手向她伸過來,替她脫衣。
她無聲地推開了他的手。
然而他的雙手又向她伸過來,摟抱住她。
她本欲拒絕他的親愛,卻又十分渴望他的親愛。
她開始祈禱他能用親愛驅除自己心頭的陰霾。
那種陰霾仿佛是潮濕的,發黴的,具有腐蝕性的,她的心已被毒害。
然而她明知她的祈禱毫無意義。
他的親愛不可能從她心頭驅除什麼,早就不可能了。
此刻他也絕不會給予她由衷的親愛。
當他需要她的時候,才給予。
這形成他的“實踐”規則了,這納入她的經驗了。
似乎已是他們之間的默契,似乎已是不言而喻的事。
此刻他并不需要她,他的親愛是虛假的。
他撫摸她的身體像廚子撫摸案闆上的一條魚。
心不在焉的别有所思的撫摸。
他不過在以此求得和解,表達某種歉意。
或者還企圖證明今天晚上他們之間并未發生什麼不愉快。
黑暗掩飾不了親愛的虛假。
他的手隻在她背上撫摸,矜持地避免引起她的沖動。
我并不沖動。
黑暗中,她笑了一下。
自己也知道,必定是冷笑。
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她曾像沉浮在汪洋大海中的人抱住一塊船闆似的緊緊抱住不放的生活,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了?包括床上的親愛!從哪一天變的?…… 她不偎就,不動。
抑制着充滿委屈的心靈對享受親愛的進一步渴望,平靜地問:“你想麼?……” “想……”他猶豫地回答。
你猶豫什麼? 他的手仍在她背上矜持地撫摸着。
如果她真是條魚,她的鱗全掉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