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研部門,也沒有分到大工廠而分到一個偏僻的小廠,專業完全不對口。
她成了一個普通技術工人。
一個包袱壓碎了她成為科學家的夢。
她哭過,埋怨過,一肚子的悶氣,但她沒有後悔,心甘情願為兩個相依為命的生命,孕育着一個新的生命。
突然地,她消失了,毫無聲息,毫無價值地消失了,連一個小型的追悼會也沒有開。
一個資本家的兒媳婦去為她的丈夫買一件襯衣而遭車禍,即便有人給開個追悼會,又能說些什麼?她做了一年資本家老公公的兒媳婦,卻不知資産階級的生活是個什麼樣子。
在那幢廈門路的漂亮小樓裡,她和他的房間四壁空空。
原先家裡的物品他們一件也沒有要,一張木闆床,一隻寫字台,兩隻柳條包是他們的全部财産。
她和他一起動員“二姨太”為河北水災捐出了最後一筆存款。
他們決計用自己的工資養活母親和弟妹。
他們的生活開始拮據了,可心裡卻非常坦然,他們用自己的勞動開始了脫胎換骨的改造。
她陪他整整走了一年,永遠忘不掉的一年。
第二個妻子徐力裡是怎麼走進自己生活裡來的?當時他沒有認真想,現在不願想。
他隻知道,他與她誰也沒有進入過對方的心裡。
他被落實了政策,不單是他的身份和職稱———工程師,而且還有他的家和資産———那幢小樓。
“文革”之前,他一個人住在那幢小樓頂的閣樓裡,一間過去用人住的房子。
但進入小院時,他仍常常感到不安,這條街的主人大都是為推翻剝削階級而流過血的革命者。
隻有他家與對面兩家屬于被推翻的剝削階級的後代。
“文革”中,他和他的母親、弟弟、妹妹被趕到院子右邊的兩間平房,原先司機住的房子。
不幸之中,他卻感到慶幸,他心态平衡了。
然而現在,他又被通知,按照政策繼承了已故“二姨太”的這幢房子。
他心有餘悸,不想要,要捐給國家。
但組織上一再說明他要繼承下來。
———他的二伯要回來了。
二伯還活着,他老了,對故土的眷戀,使他的愛國之心濃縮在一個聚集點上,他要投資,支援祖國的四化建設。
陪同回來的是他的兒子,哈佛大學的教授,一個比柳若晨小五歲,功業卻大五倍的著名人物。
父親為國投資,兒子為國增光,父子倆的回國成了一件帶有很強的政策性的政治大事。
柳若晨必須立即回到廈門路小樓,這也是一件政策性很強的政治大事。
有生以來,柳若晨第一次沾了政治的光。
緊接着,光環一圈圈地籠罩在柳若晨的頭上。
先是他被調到研究所當工程師,然後又上調到一個大企業當總工程師。
不久,市委副書記親自找到他,把市委書記的女兒徐力裡介紹給他。
他又一次如堕入迷霧之中。
夢裡都沒想到會發生的事情,在生活中接二連三地出現了。
然後,他入了黨。
在他想“紅”想得發瘋時,他一點紅色都沾不上。
而當他自以為不再可能有作為時,卻突然紅得發紫了。
這次,他沒有出現神話般的幻影,他已經不是做夢的年齡,他隻是覺得這一切來得太快,太突然,有些不可理解,其實還有幾分怅惘。
“一個預備黨員,還封建?死去的人已經死了,活着的人應該有革命精神,革命朝氣,向前看嘛!”為他說媒的袁副書記以四十年黨齡的資格,要求他這個新黨員肅清封建殘餘,忘掉死人,與活人成親。
他無言以對。
忘掉她,這不可能。
“沒有朝氣”這倒是他的實際。
自從她離開後,他就像一隻孤雁,做任何事情都打不起精神,他無論如何忘不了她。
她倘若不是猝死,臨終前會對他說些什麼?勸他再娶,還是期待他說出一句永不變心的誓言?不,她什麼也不會說。
她肯定知道他,一個有了她才有了生命力的丈夫,永遠也不會忘了她。
“你難道還相信人死去會有靈魂?”廠黨委書記奉命說服他。
他當然不信。
人死就像一張燃盡的紙,連灰燼早晚也要消失得無影無蹤。
“那你為什麼?” 不為什麼,他一個人習慣了。
一個人生活平靜。
不怕外界的風和雨,不用讓另一個人為他的不幸而撕心裂肺,不用讓另一個人為他負重而使之心如刀割。
自己的存在隻會給别人帶來痛苦,他不願意再有一個人和他“共苦”。
當然,這是在逆境中的想法,那麼現在,是該“同甘”了嗎?死去的她沒能與他“同甘”,為什麼要另找一個女人,為什麼一定要找這個徐力裡?與他“同甘”的人應該與他共過“苦”。
“徐力裡同志是個很好的人,‘文革’中受了很多的苦,經曆了很多不幸,你們會相互理解的,尤其又都是搞技術工作的。
”
她成了一個普通技術工人。
一個包袱壓碎了她成為科學家的夢。
她哭過,埋怨過,一肚子的悶氣,但她沒有後悔,心甘情願為兩個相依為命的生命,孕育着一個新的生命。
突然地,她消失了,毫無聲息,毫無價值地消失了,連一個小型的追悼會也沒有開。
一個資本家的兒媳婦去為她的丈夫買一件襯衣而遭車禍,即便有人給開個追悼會,又能說些什麼?她做了一年資本家老公公的兒媳婦,卻不知資産階級的生活是個什麼樣子。
在那幢廈門路的漂亮小樓裡,她和他的房間四壁空空。
原先家裡的物品他們一件也沒有要,一張木闆床,一隻寫字台,兩隻柳條包是他們的全部财産。
她和他一起動員“二姨太”為河北水災捐出了最後一筆存款。
他們決計用自己的工資養活母親和弟妹。
他們的生活開始拮據了,可心裡卻非常坦然,他們用自己的勞動開始了脫胎換骨的改造。
她陪他整整走了一年,永遠忘不掉的一年。
第二個妻子徐力裡是怎麼走進自己生活裡來的?當時他沒有認真想,現在不願想。
他隻知道,他與她誰也沒有進入過對方的心裡。
他被落實了政策,不單是他的身份和職稱———工程師,而且還有他的家和資産———那幢小樓。
“文革”之前,他一個人住在那幢小樓頂的閣樓裡,一間過去用人住的房子。
但進入小院時,他仍常常感到不安,這條街的主人大都是為推翻剝削階級而流過血的革命者。
隻有他家與對面兩家屬于被推翻的剝削階級的後代。
“文革”中,他和他的母親、弟弟、妹妹被趕到院子右邊的兩間平房,原先司機住的房子。
不幸之中,他卻感到慶幸,他心态平衡了。
然而現在,他又被通知,按照政策繼承了已故“二姨太”的這幢房子。
他心有餘悸,不想要,要捐給國家。
但組織上一再說明他要繼承下來。
———他的二伯要回來了。
二伯還活着,他老了,對故土的眷戀,使他的愛國之心濃縮在一個聚集點上,他要投資,支援祖國的四化建設。
陪同回來的是他的兒子,哈佛大學的教授,一個比柳若晨小五歲,功業卻大五倍的著名人物。
父親為國投資,兒子為國增光,父子倆的回國成了一件帶有很強的政策性的政治大事。
柳若晨必須立即回到廈門路小樓,這也是一件政策性很強的政治大事。
有生以來,柳若晨第一次沾了政治的光。
緊接着,光環一圈圈地籠罩在柳若晨的頭上。
先是他被調到研究所當工程師,然後又上調到一個大企業當總工程師。
不久,市委副書記親自找到他,把市委書記的女兒徐力裡介紹給他。
他又一次如堕入迷霧之中。
夢裡都沒想到會發生的事情,在生活中接二連三地出現了。
然後,他入了黨。
在他想“紅”想得發瘋時,他一點紅色都沾不上。
而當他自以為不再可能有作為時,卻突然紅得發紫了。
這次,他沒有出現神話般的幻影,他已經不是做夢的年齡,他隻是覺得這一切來得太快,太突然,有些不可理解,其實還有幾分怅惘。
“一個預備黨員,還封建?死去的人已經死了,活着的人應該有革命精神,革命朝氣,向前看嘛!”為他說媒的袁副書記以四十年黨齡的資格,要求他這個新黨員肅清封建殘餘,忘掉死人,與活人成親。
他無言以對。
忘掉她,這不可能。
“沒有朝氣”這倒是他的實際。
自從她離開後,他就像一隻孤雁,做任何事情都打不起精神,他無論如何忘不了她。
她倘若不是猝死,臨終前會對他說些什麼?勸他再娶,還是期待他說出一句永不變心的誓言?不,她什麼也不會說。
她肯定知道他,一個有了她才有了生命力的丈夫,永遠也不會忘了她。
“你難道還相信人死去會有靈魂?”廠黨委書記奉命說服他。
他當然不信。
人死就像一張燃盡的紙,連灰燼早晚也要消失得無影無蹤。
“那你為什麼?” 不為什麼,他一個人習慣了。
一個人生活平靜。
不怕外界的風和雨,不用讓另一個人為他的不幸而撕心裂肺,不用讓另一個人為他負重而使之心如刀割。
自己的存在隻會給别人帶來痛苦,他不願意再有一個人和他“共苦”。
當然,這是在逆境中的想法,那麼現在,是該“同甘”了嗎?死去的她沒能與他“同甘”,為什麼要另找一個女人,為什麼一定要找這個徐力裡?與他“同甘”的人應該與他共過“苦”。
“徐力裡同志是個很好的人,‘文革’中受了很多的苦,經曆了很多不幸,你們會相互理解的,尤其又都是搞技術工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