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關燈
人連死都不怕,還怕缺點嗎?”———一個頑固不化,死不悔改的“走資派”。

    他對穿戴更不講究,進城後,始終一雙布底鞋,後來買不到了,隻好穿塑料底鞋,但鞋面一定要布的。

    他平生隻有過一雙皮鞋,那是去參加黨的八大時特地買的,為了顯得莊重些。

    可在小組讨論時,他發現中央的領導人也有不少穿布鞋的。

    第二天,他就脫下了硬邦邦的皮鞋。

    從此再也沒有穿過,直到“文革”這雙鞋才有了它的用場,成了修正主義生活方式的物證,被造反派抄走。

     但是最近這四年,高伯年似乎變了,變得連女兒都取笑他趕時髦。

     首先,他加強了自身保健,閑的時候翻一翻醫書,他并非趕時髦,而是越來越覺得自己身體零件不大好使,毛病多起來。

     他開始注意儀表。

    很多人說他老了,而他自己并不覺得老。

    有好心人告訴他,這是因為他的服裝老式,人才顯得老的,他覺得有道理。

    現在是改革時期,領導幹部的形象也要改一改,要善于接受新事物。

    高伯年來了個飛躍,這飛躍讓人感到吃驚。

    他一貫的發型小平頭現改為小背頭。

    一貫的中山裝換成了西裝,自從黨的總書記、國務院總理穿西服上了天安門,他就換了,而且一穿就不再換下。

    惟獨缺憾的是對“革履”仍不感興趣,他的腳無論如何不能适應皮鞋,服飾是為人服務的,所以他心安理得地西服布履。

     早晨庭院裡很靜,聽不到一點點噪音。

    他做了一個深呼吸,一股花草清香直沖鼻腔,讓人頓時覺得,純淨的氧氣入腔,體内的濁氣排出,神清氣爽,心情舒暢。

     他的樓前是一塊修剪得整整齊齊的草坪。

    每天,他要在這兒練一練太極拳。

    他的拳很不規範,還是在“文革”後期,他由牛棚榮升為“挂”着的公民時,跟花園裡的老頭們學的。

    可惜時間太短,還未學通,“四人幫”粉碎了,他被“摘”了下來,回到了市政府。

    幾年來,他堅持練身的,就是這麼一套半生不熟的太極拳。

     但今天,上面的這一套清晨的生活程序,高伯年都沒有進行,他失常了;沒有練拳,沒有用黃楊木梳梳頭,沒有用幹毛巾擦臉,甚至連牙也沒刷,就趿着拖鞋走出來了。

    清晨,萬物仍是清清亮亮的,世界還是那個世界。

    但高伯年心裡那股子濁氣就是排洩不出來。

     最近保健醫生又警告他,血壓偏高,心髒音律不齊。

    要注意休息,注意睡眠,注意腦子不要過于勞累,注意不要激動……全是一堆符合實際又不切合實際的廢話。

     他無法抑制自己的激動,他失眠了。

    昨夜,他怎麼也睡不着,但他沒有服用安眠藥,他需要想問題,不需要麻痹自己。

     昨天上午,大兒子高原從老山前線寄來一封信,信中以一個誓為國捐軀的戰士的名義向父親要一張生母的照片。

    信是寄到機關的,秘書拿來就放到家中的辦公桌上。

    妻子沈萍看到了,臉變得紙一樣白。

    他躺在自己的卧室裡,她在旁邊的書房裡哭,他沒有起床去勸她,他知道,兒子寫信時也會哭的,起碼哭過。

    他無法勸說妻子。

    無論高原能不能從戰場上生還,沈萍已經失去了這個兒子。

     他也無法滿足兒子的要求,他沒有那張照片,也沒有辦法搞到這張照片。

     下午,女兒高婕突然早早地下班回家,和任何人都沒有說話就悄悄地躲到自己房間裡去。

    保姆到她的房間裡去,她要雞蛋、要排骨、要牛奶。

    一一送去,她又什麼都不吃。

    保姆告訴沈萍,高婕一個人悶頭躺在床上,像是在哭。

    沈萍揩幹自己的淚水,奔上樓去,看到的是一張流産證明書。

     “是張義民?”沈萍又驚又氣。

     高婕搖搖頭,但又不肯說出那個人的名字。

     “流氓!”高伯年也到了女兒的房間,他覺得自己的嘴唇在抖。

    他不是罵女兒,而是罵那個未知數,“一定要嚴加懲處,我找公安局。

    ” “爸爸,”高婕拉住把手伸向電話機的父親,“是我主動的。

    ” “你?……”高伯年一時說不出話來,他不相信女兒會堕落,可對女兒所處的文藝圈子又早有所聞,沈萍原來就反對女兒去當演員,是他說服了妻子。

    應尊重女兒的志願和選擇,可現在,女兒的行為打了他一個耳光。

     “你和張義民的關系斷了?”父親吼道。

     “沒有。

    ” “你準備和那個混蛋結婚?”他此刻恨透了那個肇事者。

     “不。

    ” “你,你這算是什麼?”“張義民可以和我散,我本來就不愛他。

    ”高婕淡淡地回答。

     高伯年被激怒了。

    市委書記的女兒和一個不是丈夫也不是未婚夫的男人懷上了孩子,這種醜事傳出去,在老百姓嘴裡不知會怎麼張揚。

    他揚起手想打女兒,又放下了,怒沖沖地離開女兒的房間。

     女兒門邊站着一個人,這是張義民。

    他早來了,剛才的一切他都看見,聽見了。

     高伯年覺得無法跟這個年輕人交代,甩手走下樓去。

    張義民留下了。

     房間裡隻剩下了高婕和張義民。

    這一夜,女兒向張義民都“交代”了些什麼,高伯年無從知道,但他以為,不會有好的結果,一個男人對背叛了自己的女人,不會原諒的,即使這女人是市委書記的女兒。

     高伯年腦子裡已經沒有地方去想女兒的事了,他的大腦細胞正為臨睡前的一個電話所消耗、困擾。

     電話是市長閻鴻喚打來的,告訴他,總理從北京打來電話,要閻鴻喚明天趕到北京彙報工作。

     “隻通知你一個人?” “對,隻讓我一個人去。

    ” “市長會議?” “不是,好像是單獨彙報。

    ” “彙報哪方面的工作?” “沒有講,我正想問問你知不知道什麼情況?” 高伯年不知道,他什麼都不知道。

    他隻知道一塊石頭堵到嗓子眼。

     他從沒有被放在這樣一種位置上過。

    這是從未發生過的事情,他是這座城市的一把手。

     高伯年從解放這座城市就在這裡了。

    三十五年的曆史,他的名字已經和這座城市緊緊聯系在一起。

    全市四百萬人口,可能有人不知道現任國家主席是誰,但絕不會有人不知道高伯年的名字。

    而現在,他在市民心目中的位置已經動搖了,一個更響亮的名字已逐漸在取代他。

    上屆調整市委班子,曾有人動議調他到另外一個省去當人大主任。

    中央領導說:“還是不要動了,他熟悉這個城市。

    ”這才不過兩年,向總理彙報這樣大的事情,都可以不由他去,甚至不通知他,不經過他,一個電話打給了閻鴻喚。

    這座城市現在可以沒有他了。

    這是一個信号,他心裡清楚自己,盡管他在會議上多次表示過,到時痛痛快快交班,要培養年輕人,讓年輕的同志早日擔起重擔。

    可現在,不用說退下來,就是這樣冷落一下,他的神經都感到疼痛。

    他害怕這一天的到來,他受不了寂寞。

    多少年來,他習慣了“交伯年同志批閱”,“請示一下伯年同志”,“按伯年同志的指示辦”。

    指揮、拍闆、行使決策權,已經成為他的一種生活習慣和必需,而且慢慢地占據了生活的全部内容。

    他不能想象,有朝一日離休之後這些變為一片空白,對于他這樣一個事業心、責任感極強的人來說,将是一種什麼日子? 當然,現在他并沒有更多的這種恐懼!他認為這座城市目前仍離不開他,還沒有合适的人選接替他。

    市長閻鴻喚的威望不過是個假象。

     他對閻鴻喚的感情是複雜的。

    三年前,是他首先提名讓閻鴻喚當市長的。

    “閻鴻喚是個實幹家。

    ”在中組部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