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關燈
小
中
大
一
如果外地人初來到這座大都市,冷不丁地問一句,市中心在哪裡?誰也不會想起普店街。
按說它位于的衛海區該是正宗的中心區,它是這座城市的發祥地。
還在大清盛世,就圍着這塊不大的地方築起過城牆,它便由集鎮正式成了城。
八國聯軍打進來,四面牆轟塌了三面,它的地界由此又擴大了。
現在的一百五十平方公裡市區就是以它為中心,慢慢擴展、繁衍而成的。
然而随着城市的擴大,它卻越來越破、越來越擠。
新區的居民從人數到實力都居優勢。
人們随着離宗忘典,不再以它為中心,甚至它的存在都似乎影響了繁華大都市的形象,羞于提及。
這座都市是全國首批開放城市,從西哈努克親王到伊麗莎白女王,無不光顧此市。
要以繁華和位置而言,中華區該稱為首。
西方人用大炮打開了中國的門戶,又靠經濟侵略控制中華。
八國聯軍的兵營一撤,八國的富家财東們便擁進來,在這裡沿着月牙河修起一條長十裡的月牙道,又沿着月牙道蓋起一座座高高大大的一長溜兒建築。
大百貨公司、大銀行、大飯店……光看這些異國色彩的建築,就知道他們進來後就不想離開。
隻是他們做夢也沒想到,隻用了半個世紀,就讓中國人連鍋端了。
那些百貨公司、大銀行、大飯店、大公司成了中國人自由進出的商業、貿易、金融中心。
可對市民來說,他們整天的生活可不是清清閑閑地逛商店,吃宴席,夾着皮包大宗地存款、取款,把這兒稱為中心,好像有點兒不妥。
新市區的居民優越感最強。
全市最大的圖書館、醫院、劇院、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大多在這個區,這是個建國後建設起來的新區。
這裡的居民常常自诩這兒為市中心,因為它代表了這座城市的現貌和水平。
更主要的是市委、市政府的辦公地位于此區,你說它不是市中心哪兒是市中心? 可也有人說不對。
真正的市中心應該在本城西南角兒。
沿着新市區那條市裡最寬的上海路朝西直奔,就進了市郊的西市區。
然後拐入武昌道向南走下去,便是被市民們稱為“華爾街”的廈門路。
廈門路是建國後起的名,原先根本稱不上路,這兒是洋鬼子在西郊蓋的一片别墅,依次立着德、日、意、法、英、美、俄、奧的風格各異、參差不齊的小洋房。
這麼大的市郊田園,洋鬼子别的地方不選偏偏都擠到一塊兒,比着勁兒地蓋起這麼一大片地道的漂亮住宅群。
這地方原是塊風水寶地,這是碧眼金發的外國佬兒請來地道的中國風水先生測定的。
寶地全因那個溫泉眼。
據說喝這口泉水的人能避風祛邪,益壽延年。
于是這片房子就圍着寶泉蓋了起來。
1949年天安門前的建國禮炮一響,廈門路兩旁的漂亮住宅便易主了。
市裡局以上的各級進城幹部陸續搬了進去。
三十幾年來,這裡一直是各級首腦人物的居住地。
别看它臨近市郊,遠離市區地圖的中心點,但每當市民們提起廈門路無不肅然起敬。
現在當然不那麼敬了,但聽說誰是住在廈門路的,仍不免露出羨慕的神情,高看其一眼,厚待其一籌。
從這個居住地,能測出人的身份、地位。
面對這種身份的人,不少人背後罵他的祖宗也有這個膽,但當着面還少不了賠個笑臉,順着話茬子說幾句恭維中聽的話。
這幫人談起來都以攀龍附鳳為恥,可做起來又多少有那麼點賤骨頭。
難怪,中國封建幾千年就是個權力、人治社會。
既然廈門路的住戶都是些掌管着大局以上權力的人物,自然它便是一個權力中心。
權力中心才是地道的中心。
如果再精确一點,找一下中心的中心點。
那就還得沿着廈門路往西走,就能看見一排四米高的灰牆,順着高牆向南拐個彎,有一扇三公分厚的大鐵門。
鐵門白天是敞開的,兩旁站着兩個持槍的警衛。
他們可不像是新華門站崗的警衛,筆直地挺着,一點不打彎。
這兒的警衛可以蹓跶着,也可以輪流地到門内那間值班室裡去喝口水,坐着歇歇。
隻有看到進進出出的“豐田”、“奔馳”牌轎車,才挺一下腰闆,行個注目禮。
望着汽車順着松柏夾道下的平坦車道,消失在一片白楊樹後,才又重新放松下來。
那片白楊樹,是一片郁郁蔥蔥的林帶,可稱為全市的綠化标杆區域,就其面積而論,綠地覆蓋率絕對地超标準。
白楊林帶岔出三條小徑,分别通向三座美觀、别緻的兩層樓房,按照五十年代一次書記處會議上做出的一條沒有正式成文的規定,這三座房子的主人,是市委第一書記、第二書記和市長。
現在它們的主人便是市委書記高伯年、市長閻鴻喚,剩下的一座樓是原市委書記、現中顧委委員徐克的。
徐克在這裡住了整整三十五年,調中央後,房子隻住着他的兒子徐援朝。
這件事引起不少人的議論和不滿,特别是那幾個有資格取代這房子主人的人,高書記和閻市長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
不好辦的是,徐克經常要回來,雖說中央有規定,完全可以收回去,但他是市裡的一位元老,是市裡所有幹部的老上級,硬做不大合适,于是它便成了一個必須解決,又暫時不能解決的問題。
這個地方是廈門路222号。
過去三位意大利人蓋起這花園别墅時,叫它利華别墅。
單憑住在這兒的兩戶人家,就不用懷疑廈門路222号的中心點的準确性。
二 清晨,整個世界都是清清亮亮的,陽光透過淡淡的清新的霧氣,溫柔地噴灑在塵世萬物上,别有一番令人賞心悅目的感覺。
可惜,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天天享受到晨霧的清新,五點半鐘,這座城市隻有少數人在跑步,隻有花園裡才聚集着一些練功、習武、踢腿、甩胳膊的人,除此之外,就是至今不被人們所認識、看重,而又絕離不開的清潔工了。
而大部分人,在這個時候,還甜甜地沉睡在溫馨的夢鄉之中。
高伯年照例在這個時候起了床。
往日他刷完牙,就用一條幹毛巾使勁擦臉,直擦到面部辣辣的,紅透了才住手。
又拿起那把黃楊木梳梳頭,節奏均勻,懸腕有力。
一會兒的工夫,頭皮就和面頰一樣發熱了,從裡到外舒服極了。
然後他又輕輕梳幾下,把灰白的頭發向後攏順攏齊,蠻有風度的。
人到了這把年歲,能堅持住這種養生之道,注重儀表舉止也屬不易。
其實高伯年在四年前,對養生和儀表都是從不上心的。
他不吃魚、不吃蝦、不吃海參、不吃螃蟹。
甚至海帶、紫菜、蛤蜊、青蛙,凡是沾水的動植物,他一概拒食。
别說吃,聞一聞都會惡心。
老戰友說他是窮命,他的河北省老家是塊旱地,隻見得着井,看不到河,三十裡之外有條渠一樣寬的水溝子。
鄉親們輕易見不到水産,更别提吃它了。
他七歲那年吃到一次魚,是在東家的貓食盤裡偷出來的。
他躲在沒人的地方吞下去,腥腥的一股子臭味,嗆得他險些暈過去,接着無數根鋼針橫叉豎挑,紮在嗓子眼上,大咳、嘔吐、差點送了命。
從此他便聞水貨喪膽。
直到他當了局長,副市長乃至市長,市委書記,經常參加大小宴會,多高級的宴席都未扭轉他對水産品的憎惡,從不沾一筷。
醫生警告他,這種飲食态度,會使他缺乏碘、鉀、鈉、鎂等多種元素,他深信不疑,卻毫不在乎。
他不怕死,人前人後他經常說。
解放石家莊,他們營擔任攻堅任務,沖過去,他沖在最前面,他不怕死,所以子彈也避他。
“人連死都不怕,還怕缺碘嗎?”他笑着對醫生說。
這句話被人傳開了,久而久之,又被人淡忘了,誰知“文革”時,這話成為反動言論一百條中的一條,“
按說它位于的衛海區該是正宗的中心區,它是這座城市的發祥地。
還在大清盛世,就圍着這塊不大的地方築起過城牆,它便由集鎮正式成了城。
八國聯軍打進來,四面牆轟塌了三面,它的地界由此又擴大了。
現在的一百五十平方公裡市區就是以它為中心,慢慢擴展、繁衍而成的。
然而随着城市的擴大,它卻越來越破、越來越擠。
新區的居民從人數到實力都居優勢。
人們随着離宗忘典,不再以它為中心,甚至它的存在都似乎影響了繁華大都市的形象,羞于提及。
這座都市是全國首批開放城市,從西哈努克親王到伊麗莎白女王,無不光顧此市。
要以繁華和位置而言,中華區該稱為首。
西方人用大炮打開了中國的門戶,又靠經濟侵略控制中華。
八國聯軍的兵營一撤,八國的富家财東們便擁進來,在這裡沿着月牙河修起一條長十裡的月牙道,又沿着月牙道蓋起一座座高高大大的一長溜兒建築。
大百貨公司、大銀行、大飯店……光看這些異國色彩的建築,就知道他們進來後就不想離開。
隻是他們做夢也沒想到,隻用了半個世紀,就讓中國人連鍋端了。
那些百貨公司、大銀行、大飯店、大公司成了中國人自由進出的商業、貿易、金融中心。
可對市民來說,他們整天的生活可不是清清閑閑地逛商店,吃宴席,夾着皮包大宗地存款、取款,把這兒稱為中心,好像有點兒不妥。
新市區的居民優越感最強。
全市最大的圖書館、醫院、劇院、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大多在這個區,這是個建國後建設起來的新區。
這裡的居民常常自诩這兒為市中心,因為它代表了這座城市的現貌和水平。
更主要的是市委、市政府的辦公地位于此區,你說它不是市中心哪兒是市中心? 可也有人說不對。
真正的市中心應該在本城西南角兒。
沿着新市區那條市裡最寬的上海路朝西直奔,就進了市郊的西市區。
然後拐入武昌道向南走下去,便是被市民們稱為“華爾街”的廈門路。
廈門路是建國後起的名,原先根本稱不上路,這兒是洋鬼子在西郊蓋的一片别墅,依次立着德、日、意、法、英、美、俄、奧的風格各異、參差不齊的小洋房。
這麼大的市郊田園,洋鬼子别的地方不選偏偏都擠到一塊兒,比着勁兒地蓋起這麼一大片地道的漂亮住宅群。
這地方原是塊風水寶地,這是碧眼金發的外國佬兒請來地道的中國風水先生測定的。
寶地全因那個溫泉眼。
據說喝這口泉水的人能避風祛邪,益壽延年。
于是這片房子就圍着寶泉蓋了起來。
1949年天安門前的建國禮炮一響,廈門路兩旁的漂亮住宅便易主了。
市裡局以上的各級進城幹部陸續搬了進去。
三十幾年來,這裡一直是各級首腦人物的居住地。
别看它臨近市郊,遠離市區地圖的中心點,但每當市民們提起廈門路無不肅然起敬。
現在當然不那麼敬了,但聽說誰是住在廈門路的,仍不免露出羨慕的神情,高看其一眼,厚待其一籌。
從這個居住地,能測出人的身份、地位。
面對這種身份的人,不少人背後罵他的祖宗也有這個膽,但當着面還少不了賠個笑臉,順着話茬子說幾句恭維中聽的話。
這幫人談起來都以攀龍附鳳為恥,可做起來又多少有那麼點賤骨頭。
難怪,中國封建幾千年就是個權力、人治社會。
既然廈門路的住戶都是些掌管着大局以上權力的人物,自然它便是一個權力中心。
權力中心才是地道的中心。
如果再精确一點,找一下中心的中心點。
那就還得沿着廈門路往西走,就能看見一排四米高的灰牆,順着高牆向南拐個彎,有一扇三公分厚的大鐵門。
鐵門白天是敞開的,兩旁站着兩個持槍的警衛。
他們可不像是新華門站崗的警衛,筆直地挺着,一點不打彎。
這兒的警衛可以蹓跶着,也可以輪流地到門内那間值班室裡去喝口水,坐着歇歇。
隻有看到進進出出的“豐田”、“奔馳”牌轎車,才挺一下腰闆,行個注目禮。
望着汽車順着松柏夾道下的平坦車道,消失在一片白楊樹後,才又重新放松下來。
那片白楊樹,是一片郁郁蔥蔥的林帶,可稱為全市的綠化标杆區域,就其面積而論,綠地覆蓋率絕對地超标準。
白楊林帶岔出三條小徑,分别通向三座美觀、别緻的兩層樓房,按照五十年代一次書記處會議上做出的一條沒有正式成文的規定,這三座房子的主人,是市委第一書記、第二書記和市長。
現在它們的主人便是市委書記高伯年、市長閻鴻喚,剩下的一座樓是原市委書記、現中顧委委員徐克的。
徐克在這裡住了整整三十五年,調中央後,房子隻住着他的兒子徐援朝。
這件事引起不少人的議論和不滿,特别是那幾個有資格取代這房子主人的人,高書記和閻市長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
不好辦的是,徐克經常要回來,雖說中央有規定,完全可以收回去,但他是市裡的一位元老,是市裡所有幹部的老上級,硬做不大合适,于是它便成了一個必須解決,又暫時不能解決的問題。
這個地方是廈門路222号。
過去三位意大利人蓋起這花園别墅時,叫它利華别墅。
單憑住在這兒的兩戶人家,就不用懷疑廈門路222号的中心點的準确性。
二 清晨,整個世界都是清清亮亮的,陽光透過淡淡的清新的霧氣,溫柔地噴灑在塵世萬物上,别有一番令人賞心悅目的感覺。
可惜,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天天享受到晨霧的清新,五點半鐘,這座城市隻有少數人在跑步,隻有花園裡才聚集着一些練功、習武、踢腿、甩胳膊的人,除此之外,就是至今不被人們所認識、看重,而又絕離不開的清潔工了。
而大部分人,在這個時候,還甜甜地沉睡在溫馨的夢鄉之中。
高伯年照例在這個時候起了床。
往日他刷完牙,就用一條幹毛巾使勁擦臉,直擦到面部辣辣的,紅透了才住手。
又拿起那把黃楊木梳梳頭,節奏均勻,懸腕有力。
一會兒的工夫,頭皮就和面頰一樣發熱了,從裡到外舒服極了。
然後他又輕輕梳幾下,把灰白的頭發向後攏順攏齊,蠻有風度的。
人到了這把年歲,能堅持住這種養生之道,注重儀表舉止也屬不易。
其實高伯年在四年前,對養生和儀表都是從不上心的。
他不吃魚、不吃蝦、不吃海參、不吃螃蟹。
甚至海帶、紫菜、蛤蜊、青蛙,凡是沾水的動植物,他一概拒食。
别說吃,聞一聞都會惡心。
老戰友說他是窮命,他的河北省老家是塊旱地,隻見得着井,看不到河,三十裡之外有條渠一樣寬的水溝子。
鄉親們輕易見不到水産,更别提吃它了。
他七歲那年吃到一次魚,是在東家的貓食盤裡偷出來的。
他躲在沒人的地方吞下去,腥腥的一股子臭味,嗆得他險些暈過去,接着無數根鋼針橫叉豎挑,紮在嗓子眼上,大咳、嘔吐、差點送了命。
從此他便聞水貨喪膽。
直到他當了局長,副市長乃至市長,市委書記,經常參加大小宴會,多高級的宴席都未扭轉他對水産品的憎惡,從不沾一筷。
醫生警告他,這種飲食态度,會使他缺乏碘、鉀、鈉、鎂等多種元素,他深信不疑,卻毫不在乎。
他不怕死,人前人後他經常說。
解放石家莊,他們營擔任攻堅任務,沖過去,他沖在最前面,他不怕死,所以子彈也避他。
“人連死都不怕,還怕缺碘嗎?”他笑着對醫生說。
這句話被人傳開了,久而久之,又被人淡忘了,誰知“文革”時,這話成為反動言論一百條中的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