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關燈
小
中
大
在界首休息了五六天。
離開界首,童霜威、柳忠華和家霆三人,仍雇了輛高架車拉物件,起早步行,千辛萬苦,一個多星期後,終于在夜晚到達離洛陽七十裡的彭婆鎮,住進了一個兼賣甜面條和鹹面條的小客店。
所謂甜面條,是白水煮面條;所謂鹹面條,是白水面條裡加點鹽加幾滴油。
彭婆鎮是個窮苦落後的小鎮。
一條破舊的街道又窄又小,房屋破舊,沒有什麼市面。
夜裡黑燈瞎火,有些人家點的油燈像鬼火。
小客店是一對黑瘦的中年夫婦開的,前邊半間搭個小席棚賣面,後面有幾間用高粱稭子隔開的小屋,供人住宿。
也沒有個床,隻在地上鋪上篾席給人睡。
小木窗棂上糊的報紙黃舊破爛,高粱稭的頂篷上挂着黑色的蛛網塵串,牆角磚縫裡有時還出現可怕的翹起尾巴的蠍子。
三個人都累得腿酸背疼。
童霜威上了年歲,身體又不好,格外覺得勞累。
在彭婆鎮找到這家小店住下以後,吃了一碗鹹面條,覺得渾身像散了骨架,弄點水洗一洗,就躺在高粱席上休息了。
柳忠華走過來摸摸他的額頭,覺得沒有熱度,才放心了,坐着陪童霜威,讓童霜威好好睡一覺。
家霆在外邊同架子車夫算賬:本來講好是到洛陽的,聽說洛陽常有日機空襲,不準備進城住。
童霜威累了,打算在彭婆鎮住兩天休息休息再趕路。
家霆為人厚道,雖然不去洛陽了,仍照原來講定的價錢付給了架子車夫。
車夫當然滿意。
這一個多星期步行起早,走爛了好幾雙草鞋,有想象不到的艱難困苦,也有想象不到的危險。
不走不知道,走了這一程才知褚之班的勸告确有道理。
童霜威無論如何想象不到“水、旱、蝗、湯”四災竟會将這本來古今聞名的中原大地糟踏成這樣可怕的人間地獄,以緻到了離洛陽不遠的彭婆鎮,想起一個多星期來的經曆,心頭仍感到戰顫,疼痛。
他們離開界首後,向西北走。
雇着一輛高架車拉着行李物件。
架子車夫,是個慓悍的漢子,黑臉上皺起核桃殼似的皮。
他套着車袢,用兩隻紫銅般的胳膊拉着高架車。
他光着脊梁,隻穿一條髒得發了黑的白短褲,汗流浃背地邁着大步。
他們由架子車夫帶路,步行到周家口,又由周家口向西到漯河市。
從漯河市過鐵路線到郾城,然後向西北經安溝、襄城、郏縣到臨汝,由臨汝又來到彭婆鎮。
烈日當空,火辣辣的,地皮像給燒灼着。
在從界首到周家口的路上,行人不少,多數是逃荒要飯的和商販。
日寇打到了河南,燒殺奸淫,離戰區近的地方,田地早已荒蕪,百姓都向河南西南流亡逃難。
去年河南大旱,今年旱情更重,農夫已經無法生存,大批逃荒出外。
逃荒的人攜家帶口,男的頭紮黑污羊肚巾,挑着些破爛物件或挑着小孩,衣衫褴褛地離開家鄉,盲目地流浪,一戶戶聚着、蹲着,端着黑碗,一路乞讨。
看到災民饑餓飄零的可憐景象,叫人心酸。
正逢最炎熱的暑天,日頭毒辣辣,公路上灼熱的塵土飛揚,公路兩邊種的高粱、玉米和粟子缺水,都卷着葉片,稀稀疏疏,萎癟矮小,長得像癞痢頭似的。
原來該是青紗帳起滿目碧綠的景色,如今,高粱和玉米連不了片成不了“帳”,隻看到迷漫渾黃的土地上,疏落地點綴着綠色。
童霜威問一個挑着破棉絮、鐵鍋和小孩又帶着女人逃荒的青年農夫:“是哪裡的?” “杞縣的。
” “家鄉不能待嗎?” 他搖頭:“地老天荒,要有一點活路也不能出來逃荒啊!” “打算去哪裡?” 那青年骨架大肌肉瘦,一看是餓成這樣的,甕聲甕氣地回答:“哪裡能活命就去哪裡!” “家有老人嗎?” “有!年歲大了,沒法出來逃荒,少鍋斷頓的,隻能留下等死了。
” 血淚的話,童霜威心酸,隻能讓家霆掏些錢給他。
烈日當空,白熱的太陽太熾烈了,反而顯得混濁不清。
公路和大車路上也沒個遮蔭的地方。
偶爾有搭着草棚賣小米稀飯和大米稀飯的攤子。
蒼蠅嗡嗡地亂打轉。
所謂稀飯,隻是稀薄的糊塗湯,很少米粒,價錢還貴得很。
童霜威和柳忠華、家霆帶着架子車夫就靠喝點這種稀飯充饑解渴。
日行夜宿,第二天到達周家口附近,忽然聽見一片窸窸窣窣的怪聲。
張眼看時,三個人都驚呆了,隻見公路上黑壓壓擁過來無邊無際海浪似的大片蝗蝻。
這種飛蝗的幼蟲,青黃色,有淡黑的花紋,還沒長成翅膀,會爬會跳,傾軋擁擠着,有三四寸厚,漫地都是,足足有二三裡地面積,流水一般向東北面爬行,看了叫人汗毛直豎。
可怕的情景,真是見所未見。
童霜威歎息了:“日寇還在肆虐,再加上這樣的天災如何得了?” 蝗蝻占了公路,童霜威等三人和架子車夫避也避不開了,隻好迎着蝗蝻在公路上向前走。
柳忠華和家霆走在公路上有意拼命用腳去踩蝗蝻,一腳下去,起碼踩死十幾隻,但你踩你的,它爬它的。
踩不盡殺不完。
約摸十幾分鐘,那群黑壓壓綠浪似的蝗蝻,一起過了公路到兩側地裡去了。
隻聽到“窸窸窣窣”的聲音,蝗蝻都在嚼食莊稼,地裡種的那點本來萎癟矮小的高粱、玉米和小米,轉眼間七歪八倒,綠葉都被啃得精光。
蝗蝻雖小,吃不飽似的蜂擁着又邊吃邊向前蔓延過去了。
迎着蝗蝻剛才來的方向朝前走,隻見路的兩側,莊稼像收割過似的一片精光。
家霆扶着心在戰栗的童霜威向前走。
柳忠華同那架子車夫正在邊走邊談。
架子車夫平時看上去不聲不響,似乎對什麼都不關心。
其實不然。
他說:“去年,就大旱了,也鬧蝗蟲。
飛蝗成片飛來時,天都被遮黑了,聲音嘶嘶嘶嘩嘩嘩,像落大雨似的,可駭人了!莊稼被蝗蟲啃光了,許多人家都逮了蝗蟲放在鍋裡炒熟了充饑。
可是軍糧還是照樣征收。
當兵的也吃不飽,有些兵像匪一樣。
上頭還讓百姓自帶糧食工具去周家口到開封之間挖深溝工程提防鬼子來。
為挖深溝,民房拆了好多,祖墳也給扒了!其實那深溝并沒什麼用,百姓心裡的怨恨呀,就沒法說了!今年又旱,春天從周家口到漯河的大道兩邊,隔不了多遠,就能看到幾具屍首,都是餓死的,也沒人收斂,全叫野狗啃了!那個慘呀!說了也叫人掉淚,死了多少人誰也說不清。
”說着,他顯得很生氣,額上凸起青筋,黑臉都漲紅了。
童霜威聽了,悶悶無言,渾身是汗,腳下邁着步,心裡因感慨想賦首詩。
情緒不對,搜索枯腸,怎麼也做不出詩,隻是反複邊走邊吟起唐詩來:“世亂同南去,時清獨北還。
他鄉生白發,舊國見青山。
曉月過殘壘,繁星宿故關。
寒禽與衰草,處處伴愁顔。
” 唐代詩人司空曙的這首五律,雖然寫的是寒冬,現在正是酷暑盛夏,但童霜威覺得心情與感觸以及心境都與詩中相似。
隻有吟着詩時,他覺得還能發洩心中的痛苦。
鐵路線上的漯河,在河南省大災之年,依然燈火輝煌一片升平。
路燈光線黯淡,如蒙雲罩霧,但酒樓上電燈明亮,猜拳敬酒,胡琴聲嘹亮,女招待、歌女,紅綠滿眼,梳妝打扮;旅館裡牌九、麻将聚賭,妓女進出,數量驚人。
漯河是個市,比界首更繁華。
找家小客店住了,茶房馬上來問:“要不要女人過夜,最漂亮的大姑娘一夜隻要八十元。
”柳忠華回絕了他。
童霜威等三人帶那架子車夫一起上街,到小館店裡炒菜吃了一頓馍馍。
架子車夫提醒說:“從這再往西北去,災情重,一路上可能買不到吃的,要買些馍帶着上路當幹糧吃。
”
離開界首,童霜威、柳忠華和家霆三人,仍雇了輛高架車拉物件,起早步行,千辛萬苦,一個多星期後,終于在夜晚到達離洛陽七十裡的彭婆鎮,住進了一個兼賣甜面條和鹹面條的小客店。
所謂甜面條,是白水煮面條;所謂鹹面條,是白水面條裡加點鹽加幾滴油。
彭婆鎮是個窮苦落後的小鎮。
一條破舊的街道又窄又小,房屋破舊,沒有什麼市面。
夜裡黑燈瞎火,有些人家點的油燈像鬼火。
小客店是一對黑瘦的中年夫婦開的,前邊半間搭個小席棚賣面,後面有幾間用高粱稭子隔開的小屋,供人住宿。
也沒有個床,隻在地上鋪上篾席給人睡。
小木窗棂上糊的報紙黃舊破爛,高粱稭的頂篷上挂着黑色的蛛網塵串,牆角磚縫裡有時還出現可怕的翹起尾巴的蠍子。
三個人都累得腿酸背疼。
童霜威上了年歲,身體又不好,格外覺得勞累。
在彭婆鎮找到這家小店住下以後,吃了一碗鹹面條,覺得渾身像散了骨架,弄點水洗一洗,就躺在高粱席上休息了。
柳忠華走過來摸摸他的額頭,覺得沒有熱度,才放心了,坐着陪童霜威,讓童霜威好好睡一覺。
家霆在外邊同架子車夫算賬:本來講好是到洛陽的,聽說洛陽常有日機空襲,不準備進城住。
童霜威累了,打算在彭婆鎮住兩天休息休息再趕路。
家霆為人厚道,雖然不去洛陽了,仍照原來講定的價錢付給了架子車夫。
車夫當然滿意。
這一個多星期步行起早,走爛了好幾雙草鞋,有想象不到的艱難困苦,也有想象不到的危險。
不走不知道,走了這一程才知褚之班的勸告确有道理。
童霜威無論如何想象不到“水、旱、蝗、湯”四災竟會将這本來古今聞名的中原大地糟踏成這樣可怕的人間地獄,以緻到了離洛陽不遠的彭婆鎮,想起一個多星期來的經曆,心頭仍感到戰顫,疼痛。
他們離開界首後,向西北走。
雇着一輛高架車拉着行李物件。
架子車夫,是個慓悍的漢子,黑臉上皺起核桃殼似的皮。
他套着車袢,用兩隻紫銅般的胳膊拉着高架車。
他光着脊梁,隻穿一條髒得發了黑的白短褲,汗流浃背地邁着大步。
他們由架子車夫帶路,步行到周家口,又由周家口向西到漯河市。
從漯河市過鐵路線到郾城,然後向西北經安溝、襄城、郏縣到臨汝,由臨汝又來到彭婆鎮。
烈日當空,火辣辣的,地皮像給燒灼着。
在從界首到周家口的路上,行人不少,多數是逃荒要飯的和商販。
日寇打到了河南,燒殺奸淫,離戰區近的地方,田地早已荒蕪,百姓都向河南西南流亡逃難。
去年河南大旱,今年旱情更重,農夫已經無法生存,大批逃荒出外。
逃荒的人攜家帶口,男的頭紮黑污羊肚巾,挑着些破爛物件或挑着小孩,衣衫褴褛地離開家鄉,盲目地流浪,一戶戶聚着、蹲着,端着黑碗,一路乞讨。
看到災民饑餓飄零的可憐景象,叫人心酸。
正逢最炎熱的暑天,日頭毒辣辣,公路上灼熱的塵土飛揚,公路兩邊種的高粱、玉米和粟子缺水,都卷着葉片,稀稀疏疏,萎癟矮小,長得像癞痢頭似的。
原來該是青紗帳起滿目碧綠的景色,如今,高粱和玉米連不了片成不了“帳”,隻看到迷漫渾黃的土地上,疏落地點綴着綠色。
童霜威問一個挑着破棉絮、鐵鍋和小孩又帶着女人逃荒的青年農夫:“是哪裡的?” “杞縣的。
” “家鄉不能待嗎?” 他搖頭:“地老天荒,要有一點活路也不能出來逃荒啊!” “打算去哪裡?” 那青年骨架大肌肉瘦,一看是餓成這樣的,甕聲甕氣地回答:“哪裡能活命就去哪裡!” “家有老人嗎?” “有!年歲大了,沒法出來逃荒,少鍋斷頓的,隻能留下等死了。
” 血淚的話,童霜威心酸,隻能讓家霆掏些錢給他。
烈日當空,白熱的太陽太熾烈了,反而顯得混濁不清。
公路和大車路上也沒個遮蔭的地方。
偶爾有搭着草棚賣小米稀飯和大米稀飯的攤子。
蒼蠅嗡嗡地亂打轉。
所謂稀飯,隻是稀薄的糊塗湯,很少米粒,價錢還貴得很。
童霜威和柳忠華、家霆帶着架子車夫就靠喝點這種稀飯充饑解渴。
日行夜宿,第二天到達周家口附近,忽然聽見一片窸窸窣窣的怪聲。
張眼看時,三個人都驚呆了,隻見公路上黑壓壓擁過來無邊無際海浪似的大片蝗蝻。
這種飛蝗的幼蟲,青黃色,有淡黑的花紋,還沒長成翅膀,會爬會跳,傾軋擁擠着,有三四寸厚,漫地都是,足足有二三裡地面積,流水一般向東北面爬行,看了叫人汗毛直豎。
可怕的情景,真是見所未見。
童霜威歎息了:“日寇還在肆虐,再加上這樣的天災如何得了?” 蝗蝻占了公路,童霜威等三人和架子車夫避也避不開了,隻好迎着蝗蝻在公路上向前走。
柳忠華和家霆走在公路上有意拼命用腳去踩蝗蝻,一腳下去,起碼踩死十幾隻,但你踩你的,它爬它的。
踩不盡殺不完。
約摸十幾分鐘,那群黑壓壓綠浪似的蝗蝻,一起過了公路到兩側地裡去了。
隻聽到“窸窸窣窣”的聲音,蝗蝻都在嚼食莊稼,地裡種的那點本來萎癟矮小的高粱、玉米和小米,轉眼間七歪八倒,綠葉都被啃得精光。
蝗蝻雖小,吃不飽似的蜂擁着又邊吃邊向前蔓延過去了。
迎着蝗蝻剛才來的方向朝前走,隻見路的兩側,莊稼像收割過似的一片精光。
家霆扶着心在戰栗的童霜威向前走。
柳忠華同那架子車夫正在邊走邊談。
架子車夫平時看上去不聲不響,似乎對什麼都不關心。
其實不然。
他說:“去年,就大旱了,也鬧蝗蟲。
飛蝗成片飛來時,天都被遮黑了,聲音嘶嘶嘶嘩嘩嘩,像落大雨似的,可駭人了!莊稼被蝗蟲啃光了,許多人家都逮了蝗蟲放在鍋裡炒熟了充饑。
可是軍糧還是照樣征收。
當兵的也吃不飽,有些兵像匪一樣。
上頭還讓百姓自帶糧食工具去周家口到開封之間挖深溝工程提防鬼子來。
為挖深溝,民房拆了好多,祖墳也給扒了!其實那深溝并沒什麼用,百姓心裡的怨恨呀,就沒法說了!今年又旱,春天從周家口到漯河的大道兩邊,隔不了多遠,就能看到幾具屍首,都是餓死的,也沒人收斂,全叫野狗啃了!那個慘呀!說了也叫人掉淚,死了多少人誰也說不清。
”說着,他顯得很生氣,額上凸起青筋,黑臉都漲紅了。
童霜威聽了,悶悶無言,渾身是汗,腳下邁着步,心裡因感慨想賦首詩。
情緒不對,搜索枯腸,怎麼也做不出詩,隻是反複邊走邊吟起唐詩來:“世亂同南去,時清獨北還。
他鄉生白發,舊國見青山。
曉月過殘壘,繁星宿故關。
寒禽與衰草,處處伴愁顔。
” 唐代詩人司空曙的這首五律,雖然寫的是寒冬,現在正是酷暑盛夏,但童霜威覺得心情與感觸以及心境都與詩中相似。
隻有吟着詩時,他覺得還能發洩心中的痛苦。
鐵路線上的漯河,在河南省大災之年,依然燈火輝煌一片升平。
路燈光線黯淡,如蒙雲罩霧,但酒樓上電燈明亮,猜拳敬酒,胡琴聲嘹亮,女招待、歌女,紅綠滿眼,梳妝打扮;旅館裡牌九、麻将聚賭,妓女進出,數量驚人。
漯河是個市,比界首更繁華。
找家小客店住了,茶房馬上來問:“要不要女人過夜,最漂亮的大姑娘一夜隻要八十元。
”柳忠華回絕了他。
童霜威等三人帶那架子車夫一起上街,到小館店裡炒菜吃了一頓馍馍。
架子車夫提醒說:“從這再往西北去,災情重,一路上可能買不到吃的,要買些馍帶着上路當幹糧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