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關燈
小
中
大
可以做“小娘娘”的父親,聽說渾身有牛皮癬。
最近,一再催着要“小娘娘”結婚過門,“小娘娘”哭過好多次,不願意,卻又不能不嫁。
“小娘娘”長得不算标緻,但善良得美在骨頭裡,“小娘娘”是個可憐人呀!為什麼善良的人總常這麼可憐呢? 家霆夾着書悶悶地匆匆向慈淑大樓方向跑。
肚子餓了,但不想脫課。
見一家大餅油條鋪在炸油條,有不少人在等候,他就不想買了,急急帶着小跑趕路彎到南京路上,順着南京路向東走。
奇怪,平時南京路上這時已經車輛很多,行人也熙熙攘攘了,今天卻不見車輛,行人也擁在前邊。
忽然,發現前邊路兩邊站着的人都立定腳步在引頸張望。
有的在說:“來了!來了!”有的在說:“是從北四川路那邊來的!”有的點點戳戳,有的踮腳伸頭。
家霆昂首張望,他個子高,看見前邊南京路上兩邊人行道已經擠得水洩不通了,人頭攢動,亂亂騰騰。
兩邊兩條人流中間,空蕩蕩的寬闊馬路上,正有許許多多人走過來。
這些人麇集着,浪潮似的在慢慢地淌過來。
隐隐約約看到有日本海軍陸戰隊那種太陽旗在飄拂,也隐隐約約聽到有軍樂聲,仍舊是那天日本海軍陸戰隊舉行入城式時吹奏的一種粗犷、蠻橫、刺激人神經的軍樂聲。
接着,看清了,有手攥步槍刺刀上膛的日本海軍陸戰隊分列兩旁,刺刀亮得耀眼。
更看清了,在馬路中間走的是在日軍刺刀逼迫脅壓下遊行的一大批外國人:多數是黃頭發、白皮膚、藍眼睛的白種士兵,也夾雜着一些身材高大的黑人士兵。
像熔岩流瀉似的,過來了。
家霆匆匆擠向前邊,順路向擁擠着的人們打聽:“是怎麼回事?” 一個路人搖搖頭,似乎是知道而不想說。
另一個路人說:“出布告了:美國俘虜,遊行示衆!” “這麼多美國俘虜?” “是啊!”邊上一個尖鼻子男人說,“是日本兵艦從太平洋上運來的。
有一千多俘虜呢!全是美國兵。
聽說是在威克島俘虜的。
東洋人要宣傳打了大勝仗,押着俘虜遊行給大家看。
已經兜了一圈了!我剛才在北四川路那邊碰到過,現在兜到這裡來了。
” 正說着,被刺刀押解着遊街的美軍俘虜快到面前了。
密密麻麻,隊伍既想保持着整齊,卻又零亂。
隊伍在挪動,越來越看得清楚了。
這是一長列戰敗、憔悴的隊伍。
即使有鼓聲咚咚的日本軍樂伴奏,也像一支送葬的隊伍,看上去凄涼、落魄。
大多數白種士兵都态度嚴肅、面容污濁、滿腮胡髭。
有不少士兵臉上還帶着稚氣。
他們有的很頹喪,有的眼神露出驚恐、惶惑與不安。
有的負了傷,身上有斑斑發黑的血污,綁着、吊着繃帶,由同伴用肩膀搭扶着在邁步。
有的垂着頭眼露仇恨;有的在冷冷地東張西望,好奇地看着馬路兩邊的店号、樓房;也有極少數在隊伍裡昂首闊步,抱着一種聽天由命的姿态……肅穆、悲慘,使人憐憫。
押解的日本兵全副武裝,殘忍無情,鐵青着臉,猙獰地做着手勢,晃動刺刀,命令俘虜走,快走。
這是一支沉默、疲勞、狼狽,在遭受淩辱、虐待的俘虜隊伍。
看到這樣一支恥辱蒙塵的隊伍,有一種深沉難耐的刺激在叩擊着人們的心。
啊,戰敗了就要遭受到這樣醜惡的作弄嗎?他們是不該戰敗的!他們該光榮地在彈火殷紅、硝煙彌漫中流盡最後一滴血死去的!他們不該被俘,落到兇暴的敵人手中。
邊上有些人跟在日本兵後面在呼叫口号。
這些是穿便衣的日本人呢,還是花錢雇來的漢奸?隻聽得呼叫的口号是: “打倒英美帝國主義!” “亞洲是亞洲人的亞洲!” “白種人滾出亞洲去!” 啊,天下事就是如此奇妙而難以預測。
英國的綏靖主義與美國的門羅主義政策造成的惡果,由他們自己的孩子在歐洲和亞洲各地的戰場上承受吞食了。
口号聲繼續在叫嚷: “建立東亞新秩序!” “慶祝威克島陷落的赫赫戰果!”…… 馬路兩邊擁擠着觀看戰俘遊街的人那麼多,但沒有誰跟着喊的。
這是一種難耐的沉默。
是同情弱者?是悲天憫人的人道主義的體現?是抗日的情緒在支援?是對美國人的好感?……家霆覺得自己的心裡很矛盾、很複雜。
他從小就仇恨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這裡面當然也包括美國。
但在程度上,似乎覺得美國比英國還要好一些,而日本是最壞的。
日本帝國主義,從“九·一八”“一·二八”到“七七”“八·一三”積累下的仇恨更多更深了。
正因為這樣,當日本人用這種挑撥中國人起來仇恨白種人的手法來達到他們侵略中國和亞洲的目的,就看得更透,心裡更不以為然了。
何況今天,中國正與美英又站在同一個與日本作戰的戰線上,這種感情當然更複雜了。
在這種時刻,叫他來興高采烈地站在日本兵一邊,仇恨、羞辱美國戰俘,作為一個中國人,他是不肯也不願做的。
更何況,他心底裡有一種對戰俘的同情。
這些年輕的美國兵,突然爆發的戰争,将他們推到了死亡的邊緣。
他們離開父母親人,遠戍海外,逃過了戰火中的死亡,有的還流過鮮血,卻落入了兇殘的日本武士道軍人手中。
家霆為他們的生命擔憂,對他們的不幸有一種深切的同情。
這些已被繳械放下武器聽人宰割的美國戰俘,拖着疲乏的腳步,流露出恐懼絕望的情緒,身上污垢,有的帶傷。
這些美國父母的兒子,正在他的眼前作死亡的遊行。
這些孩子曾為他們的祖國而戰,曾為打擊日寇的突然襲擊而戰,不幸戰敗了,也許是在彈盡糧絕情形下被俘了。
他們無罪!但在毫無人道充滿獸性的日本法西斯軍人手中,他們将會怎樣? 家霆自然而然地聯想到了在膠州路孤軍營裡的八百壯士。
太平洋戰争爆發後,日軍就接收了孤軍營,處死了一些人,将一些人送去南京囚禁,又将一些人運到日本去做勞工。
想起了這,他心上那種神聖的同情心和愛國心揉攪在一起,變得更強烈了。
美國戰俘在槍刺下的遊行示衆在繼續。
給家霆留下了深刻難忘的印象,驚心動魄。
他注意到:馬路邊那麼多看熱鬧的中國人,神色嚴峻,眼裡都流露着不忍的光芒。
有一個一步一步在隊伍中逐漸走近來的美國戰俘,與衆不同。
他大約不滿二十歲,唇上的胡須還是金黃的茸毛,昂着頭擡着臉,東張西望。
他的目光與家霆正好相對。
他忽然微微友好地對家霆笑笑,這笑容隻是在一瞬間就像火焰熄滅似的消逝了。
也許這根本不是笑,但家霆當時感到這是友好的笑。
啊,這樣年輕的士兵,他的媽媽呢?他的爸爸呢?他有愛人嗎?有兄弟姐妹嗎?在這種時候,他還在善意地笑。
他是意識到現在美國與中國已經有了共同的命運?共同在一起戰鬥?并肩站在一邊?他是認為美國人與抗日的中國人是應當互相理解互相同情的?會不會他的父母曾經結識過中國的朋友,所以他從小對中國有過美好的感情?……說不清!但也許是這樣,也許是這樣。
家霆忽然感到同這個年輕的美國戰俘有了共同的歡樂與痛苦。
家霆望着這坦率得帶點天真的美國人,想回報他一個同情、友好的微笑,可是笑不出來。
但他的眼神和表情顯然使美國戰俘明白他的心意了。
美國戰俘突然右手伸出食指與中指,組成了一個“V”字放在唇上,瞬即又放下了。
這是什麼意思? 家霆立刻就懂了!這是“Victory”的“V”字呀!這是說:勝利!我們遲早終于會勝利的呀! 啊,啊!勝利!勝利!我們的勝利! 押解戰俘的日本兵沒有注意。
像傳電似的,家霆不被人知地用手指做了一個“V”字在唇上放了一放,還給那年輕的美國兵溫和深情的一瞥。
他看到那美國兵又微笑了,淡淡的笑容像綻開了一朵不會凋落、不會消失的花。
于是,家霆也還給他一個同情友好和鼓勵的微笑。
人同人之間的感情,有時隻要互相看上一眼,笑上一笑,用一個簡單的手勢,就會默然無聲地交流的。
哪怕是國籍不同的人也是一樣。
長長的美國戰俘的隊伍流水似的在日軍刺刀的寒光下押解着向前。
這一天,特别冷,天上有濃密昏暗的雲團,還有刺骨的風。
[1]陷落:“陷落”本是一個貶義詞,但當時日軍所有标語均用“陷落”而不用“進占”。
[2]寄媽:即幹媽。
最近,一再催着要“小娘娘”結婚過門,“小娘娘”哭過好多次,不願意,卻又不能不嫁。
“小娘娘”長得不算标緻,但善良得美在骨頭裡,“小娘娘”是個可憐人呀!為什麼善良的人總常這麼可憐呢? 家霆夾着書悶悶地匆匆向慈淑大樓方向跑。
肚子餓了,但不想脫課。
見一家大餅油條鋪在炸油條,有不少人在等候,他就不想買了,急急帶着小跑趕路彎到南京路上,順着南京路向東走。
奇怪,平時南京路上這時已經車輛很多,行人也熙熙攘攘了,今天卻不見車輛,行人也擁在前邊。
忽然,發現前邊路兩邊站着的人都立定腳步在引頸張望。
有的在說:“來了!來了!”有的在說:“是從北四川路那邊來的!”有的點點戳戳,有的踮腳伸頭。
家霆昂首張望,他個子高,看見前邊南京路上兩邊人行道已經擠得水洩不通了,人頭攢動,亂亂騰騰。
兩邊兩條人流中間,空蕩蕩的寬闊馬路上,正有許許多多人走過來。
這些人麇集着,浪潮似的在慢慢地淌過來。
隐隐約約看到有日本海軍陸戰隊那種太陽旗在飄拂,也隐隐約約聽到有軍樂聲,仍舊是那天日本海軍陸戰隊舉行入城式時吹奏的一種粗犷、蠻橫、刺激人神經的軍樂聲。
接着,看清了,有手攥步槍刺刀上膛的日本海軍陸戰隊分列兩旁,刺刀亮得耀眼。
更看清了,在馬路中間走的是在日軍刺刀逼迫脅壓下遊行的一大批外國人:多數是黃頭發、白皮膚、藍眼睛的白種士兵,也夾雜着一些身材高大的黑人士兵。
像熔岩流瀉似的,過來了。
家霆匆匆擠向前邊,順路向擁擠着的人們打聽:“是怎麼回事?” 一個路人搖搖頭,似乎是知道而不想說。
另一個路人說:“出布告了:美國俘虜,遊行示衆!” “這麼多美國俘虜?” “是啊!”邊上一個尖鼻子男人說,“是日本兵艦從太平洋上運來的。
有一千多俘虜呢!全是美國兵。
聽說是在威克島俘虜的。
東洋人要宣傳打了大勝仗,押着俘虜遊行給大家看。
已經兜了一圈了!我剛才在北四川路那邊碰到過,現在兜到這裡來了。
” 正說着,被刺刀押解着遊街的美軍俘虜快到面前了。
密密麻麻,隊伍既想保持着整齊,卻又零亂。
隊伍在挪動,越來越看得清楚了。
這是一長列戰敗、憔悴的隊伍。
即使有鼓聲咚咚的日本軍樂伴奏,也像一支送葬的隊伍,看上去凄涼、落魄。
大多數白種士兵都态度嚴肅、面容污濁、滿腮胡髭。
有不少士兵臉上還帶着稚氣。
他們有的很頹喪,有的眼神露出驚恐、惶惑與不安。
有的負了傷,身上有斑斑發黑的血污,綁着、吊着繃帶,由同伴用肩膀搭扶着在邁步。
有的垂着頭眼露仇恨;有的在冷冷地東張西望,好奇地看着馬路兩邊的店号、樓房;也有極少數在隊伍裡昂首闊步,抱着一種聽天由命的姿态……肅穆、悲慘,使人憐憫。
押解的日本兵全副武裝,殘忍無情,鐵青着臉,猙獰地做着手勢,晃動刺刀,命令俘虜走,快走。
這是一支沉默、疲勞、狼狽,在遭受淩辱、虐待的俘虜隊伍。
看到這樣一支恥辱蒙塵的隊伍,有一種深沉難耐的刺激在叩擊着人們的心。
啊,戰敗了就要遭受到這樣醜惡的作弄嗎?他們是不該戰敗的!他們該光榮地在彈火殷紅、硝煙彌漫中流盡最後一滴血死去的!他們不該被俘,落到兇暴的敵人手中。
邊上有些人跟在日本兵後面在呼叫口号。
這些是穿便衣的日本人呢,還是花錢雇來的漢奸?隻聽得呼叫的口号是: “打倒英美帝國主義!” “亞洲是亞洲人的亞洲!” “白種人滾出亞洲去!” 啊,天下事就是如此奇妙而難以預測。
英國的綏靖主義與美國的門羅主義政策造成的惡果,由他們自己的孩子在歐洲和亞洲各地的戰場上承受吞食了。
口号聲繼續在叫嚷: “建立東亞新秩序!” “慶祝威克島陷落的赫赫戰果!”…… 馬路兩邊擁擠着觀看戰俘遊街的人那麼多,但沒有誰跟着喊的。
這是一種難耐的沉默。
是同情弱者?是悲天憫人的人道主義的體現?是抗日的情緒在支援?是對美國人的好感?……家霆覺得自己的心裡很矛盾、很複雜。
他從小就仇恨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這裡面當然也包括美國。
但在程度上,似乎覺得美國比英國還要好一些,而日本是最壞的。
日本帝國主義,從“九·一八”“一·二八”到“七七”“八·一三”積累下的仇恨更多更深了。
正因為這樣,當日本人用這種挑撥中國人起來仇恨白種人的手法來達到他們侵略中國和亞洲的目的,就看得更透,心裡更不以為然了。
何況今天,中國正與美英又站在同一個與日本作戰的戰線上,這種感情當然更複雜了。
在這種時刻,叫他來興高采烈地站在日本兵一邊,仇恨、羞辱美國戰俘,作為一個中國人,他是不肯也不願做的。
更何況,他心底裡有一種對戰俘的同情。
這些年輕的美國兵,突然爆發的戰争,将他們推到了死亡的邊緣。
他們離開父母親人,遠戍海外,逃過了戰火中的死亡,有的還流過鮮血,卻落入了兇殘的日本武士道軍人手中。
家霆為他們的生命擔憂,對他們的不幸有一種深切的同情。
這些已被繳械放下武器聽人宰割的美國戰俘,拖着疲乏的腳步,流露出恐懼絕望的情緒,身上污垢,有的帶傷。
這些美國父母的兒子,正在他的眼前作死亡的遊行。
這些孩子曾為他們的祖國而戰,曾為打擊日寇的突然襲擊而戰,不幸戰敗了,也許是在彈盡糧絕情形下被俘了。
他們無罪!但在毫無人道充滿獸性的日本法西斯軍人手中,他們将會怎樣? 家霆自然而然地聯想到了在膠州路孤軍營裡的八百壯士。
太平洋戰争爆發後,日軍就接收了孤軍營,處死了一些人,将一些人送去南京囚禁,又将一些人運到日本去做勞工。
想起了這,他心上那種神聖的同情心和愛國心揉攪在一起,變得更強烈了。
美國戰俘在槍刺下的遊行示衆在繼續。
給家霆留下了深刻難忘的印象,驚心動魄。
他注意到:馬路邊那麼多看熱鬧的中國人,神色嚴峻,眼裡都流露着不忍的光芒。
有一個一步一步在隊伍中逐漸走近來的美國戰俘,與衆不同。
他大約不滿二十歲,唇上的胡須還是金黃的茸毛,昂着頭擡着臉,東張西望。
他的目光與家霆正好相對。
他忽然微微友好地對家霆笑笑,這笑容隻是在一瞬間就像火焰熄滅似的消逝了。
也許這根本不是笑,但家霆當時感到這是友好的笑。
啊,這樣年輕的士兵,他的媽媽呢?他的爸爸呢?他有愛人嗎?有兄弟姐妹嗎?在這種時候,他還在善意地笑。
他是意識到現在美國與中國已經有了共同的命運?共同在一起戰鬥?并肩站在一邊?他是認為美國人與抗日的中國人是應當互相理解互相同情的?會不會他的父母曾經結識過中國的朋友,所以他從小對中國有過美好的感情?……說不清!但也許是這樣,也許是這樣。
家霆忽然感到同這個年輕的美國戰俘有了共同的歡樂與痛苦。
家霆望着這坦率得帶點天真的美國人,想回報他一個同情、友好的微笑,可是笑不出來。
但他的眼神和表情顯然使美國戰俘明白他的心意了。
美國戰俘突然右手伸出食指與中指,組成了一個“V”字放在唇上,瞬即又放下了。
這是什麼意思? 家霆立刻就懂了!這是“Victory”的“V”字呀!這是說:勝利!我們遲早終于會勝利的呀! 啊,啊!勝利!勝利!我們的勝利! 押解戰俘的日本兵沒有注意。
像傳電似的,家霆不被人知地用手指做了一個“V”字在唇上放了一放,還給那年輕的美國兵溫和深情的一瞥。
他看到那美國兵又微笑了,淡淡的笑容像綻開了一朵不會凋落、不會消失的花。
于是,家霆也還給他一個同情友好和鼓勵的微笑。
人同人之間的感情,有時隻要互相看上一眼,笑上一笑,用一個簡單的手勢,就會默然無聲地交流的。
哪怕是國籍不同的人也是一樣。
長長的美國戰俘的隊伍流水似的在日軍刺刀的寒光下押解着向前。
這一天,特别冷,天上有濃密昏暗的雲團,還有刺骨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