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關燈
小
中
大
一九三九年七月,人們在已經早成為“孤島”的上海漢口路上,常能見到一個形貌可怕的年輕女瘋子。
她蓬頭垢面,兩眼發直,穿得肮髒破爛,上身幾乎赤裸,忽笑忽哭,整日嘴裡叽叽咕咕自言自語,夜裡就在弄堂裡或路邊找個地方一躺。
有人說她家原在浦東,“八·一三”後家人都在戰争中給日本兵殺了,她淪落為妓女最後終于成了瘋子;也有人說她男人是抗日分子,被滬西“極司斐爾路七十六号”抓去活埋了,她就瘋了……童家霆每次看到女瘋子,心裡總很難過,有時塞點錢給她,有時遞個面包或饅頭給她。
今晚,沒有月亮,童家霆和程心如、餘伯良一起出仁安裡朝東向文化街[1]走,去秘密散發傳單。
恰巧,又看到了女瘋子。
但這是最後一面了!一輛“普善山莊”的收屍車停在路邊,一群人捂着鼻子圍着看。
女瘋子躺在路邊已經死了。
據說她上吐下瀉好幾天了。
兩個收屍的擡着女瘋子的屍體“乒”的往車上一摔,車子就發動了馬達。
童家霆和兩個好朋友見了,心裡充滿了同情和壓抑,誰都不說話,可是腳步都很沉重。
晚上八點光景,上海人一般都在家吃飯。
天黑了,路上行人稀少,街面顯得深邃幽寂。
天氣特别炎熱,一家坐滿顧客的小酒店裡飄出紹興花雕的香味。
路邊那幢五層樓的仁安大樓裡,有人咿咿呀呀地拉胡琴唱京戲:“……我好比,籠中鳥……有翅難展……”琴聲和戲聲裡好像蘊含着說不盡的凄涼情緒。
昏黃的街燈下看遠處的行人仿佛鬼影憧憧。
撒傳單是危險的。
三個人走得匆忙,心裡又急,擔心碰到巡捕房“抄靶子”[2],都滿頭大汗。
童家霆精力充沛,渾身好像會發光發電。
他充滿了彩色的夢幻,胸懷誠摯,堅強意志和愛國熱血支配一切,再可怕的事也不畏縮。
他跟着父親童霜威去年十一月從香港到上海公共租界上來,住在漢口路仁安裡二十一号他繼母方麗清的家裡,瞬忽八個多月了。
年初,家霆插班進了東吳中學初三,程心如、餘伯良是同班同學,碰巧也都住在仁安裡。
三個人校内校外常在一起,成了知心好友。
胖胖的程心如同家霆一樣十七歲,瘦弱的餘伯良比他倆小一歲。
程心如熱情老練,書看得多,見聞廣,知識豐富,家霆很佩服他。
餘伯良的父親是中西大藥房的職員,他是獨生子,從小嬌慣,優點是天真誠懇。
上海淪陷,租界成了“孤島”,三個人對環境不滿,由程心如提議,偷偷組織了個“愛國黨”抗日,常常買些彩紙,裁成綠色、黃色、粉紅的紙條,寫些“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抗戰必勝”一類口号,做成傳單。
有時,到先施公司屋頂花園偷偷往下撒;有時晚上到跑馬廳附近悄悄朝牆上貼。
這種活動,冒險、刺激,心裡能得到一種抗日的滿足。
但春天以來,“孤島”形勢漸漸惡化:大漢奸汪精衛在五月間從河内潛來上海躲在虹口日軍卵翼下進行“和平運動”,滬西“越界築路”一帶,在日寇支持下,“極司斐爾路七十六号”成立了漢奸“特工總部”,不斷進行恐怖活動。
租界巡捕房加強了巡邏警戒活動。
他們撒傳單的活動隻得減少。
今夜,是本月第一次。
這時候,文化街上行人不多,離漢口路仁安裡不算遠,岔道多,萬一有事便于逃跑。
那裡有些報館,是報販集中地,把傳單往路邊一撒,第二天清晨,報販們就能看到。
幾百張傳單都由程心如獨自用報紙包了拿在手裡。
程心如的父親在美商《大美晚報》做編輯。
心如同家霆和伯良約定:文化街上有他父親工作的報館,裡面他熟人多,萬一碰上“抄靶子”,家霆和伯良掩護,他就設法迅速在路邊陰暗處扔掉那包傳單,或閃身逃進報館躲避。
三人都是剛跨上生活之路的少年,戰争使他們老練起來。
即使是在暗夜中幹這種驚險事,他們也不十分惶恐。
他們匆匆走着,沿街一些人家的陽台上都晾着些汗衫、短褲一類的衣物。
一家叫作“朵雲軒”的箋扇裝池店和一家發售痧氣丸、辟瘟丹的“保和堂”廣東中藥店都已打烊。
一家賣文具、儀器的商店和一家出賣英文尺牍、會話書和鴛鴦蝴蝶派小說的叫作“群衆書局”的小書店,也上了排門。
天熱,一些店面、裡弄門口,有人扇蒲扇赤膊乘涼。
無線電裡在唱江淮戲。
街邊有年輕人在聊天、吹口哨。
挑擔賣冰凍地梨糕和玫瑰白糖倫交糕的小販喊出悠揚的叫賣聲,點綴着夏夜。
大步流星,三人已經快走到《時事新報》附設的《大晚報》館了。
近旁有個小煙紙店,亮着電燈,代售每張一元、一條十張的賽馬香槟票。
香槟票挂滿在門首繩索上,大紅紙上寫着廣招徕的大字:“頭彩二十五萬元在此”。
穿着香雲紗背心白胖白胖的老闆娘靠在櫃台上嗑瓜子。
煙紙店的燈光雪亮,襯得附近黑黝黝的。
童家霆眼快,忽然看到前邊《大晚報》館門口影影綽綽一些人影。
他拽拽程心如的衣裳說:“在這裡把傳單撒了吧,前邊有人!” 程心如瞥見前邊遠處有些人正在跑,路邊還停着小汽車,點頭說:“對!撒了走吧!”他撕碎報紙,掏出傳單分遞給家霆和餘伯良,說:“快勻勻開,撒在路邊!一路撒過去!” 就在這時,忽見遠處跑着的那夥人,沖進路邊《大
她蓬頭垢面,兩眼發直,穿得肮髒破爛,上身幾乎赤裸,忽笑忽哭,整日嘴裡叽叽咕咕自言自語,夜裡就在弄堂裡或路邊找個地方一躺。
有人說她家原在浦東,“八·一三”後家人都在戰争中給日本兵殺了,她淪落為妓女最後終于成了瘋子;也有人說她男人是抗日分子,被滬西“極司斐爾路七十六号”抓去活埋了,她就瘋了……童家霆每次看到女瘋子,心裡總很難過,有時塞點錢給她,有時遞個面包或饅頭給她。
今晚,沒有月亮,童家霆和程心如、餘伯良一起出仁安裡朝東向文化街
恰巧,又看到了女瘋子。
但這是最後一面了!一輛“普善山莊”的收屍車停在路邊,一群人捂着鼻子圍着看。
女瘋子躺在路邊已經死了。
據說她上吐下瀉好幾天了。
兩個收屍的擡着女瘋子的屍體“乒”的往車上一摔,車子就發動了馬達。
童家霆和兩個好朋友見了,心裡充滿了同情和壓抑,誰都不說話,可是腳步都很沉重。
晚上八點光景,上海人一般都在家吃飯。
天黑了,路上行人稀少,街面顯得深邃幽寂。
天氣特别炎熱,一家坐滿顧客的小酒店裡飄出紹興花雕的香味。
路邊那幢五層樓的仁安大樓裡,有人咿咿呀呀地拉胡琴唱京戲:“……我好比,籠中鳥……有翅難展……”琴聲和戲聲裡好像蘊含着說不盡的凄涼情緒。
昏黃的街燈下看遠處的行人仿佛鬼影憧憧。
撒傳單是危險的。
三個人走得匆忙,心裡又急,擔心碰到巡捕房“抄靶子”
童家霆精力充沛,渾身好像會發光發電。
他充滿了彩色的夢幻,胸懷誠摯,堅強意志和愛國熱血支配一切,再可怕的事也不畏縮。
他跟着父親童霜威去年十一月從香港到上海公共租界上來,住在漢口路仁安裡二十一号他繼母方麗清的家裡,瞬忽八個多月了。
年初,家霆插班進了東吳中學初三,程心如、餘伯良是同班同學,碰巧也都住在仁安裡。
三個人校内校外常在一起,成了知心好友。
胖胖的程心如同家霆一樣十七歲,瘦弱的餘伯良比他倆小一歲。
程心如熱情老練,書看得多,見聞廣,知識豐富,家霆很佩服他。
餘伯良的父親是中西大藥房的職員,他是獨生子,從小嬌慣,優點是天真誠懇。
上海淪陷,租界成了“孤島”,三個人對環境不滿,由程心如提議,偷偷組織了個“愛國黨”抗日,常常買些彩紙,裁成綠色、黃色、粉紅的紙條,寫些“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抗戰必勝”一類口号,做成傳單。
有時,到先施公司屋頂花園偷偷往下撒;有時晚上到跑馬廳附近悄悄朝牆上貼。
這種活動,冒險、刺激,心裡能得到一種抗日的滿足。
但春天以來,“孤島”形勢漸漸惡化:大漢奸汪精衛在五月間從河内潛來上海躲在虹口日軍卵翼下進行“和平運動”,滬西“越界築路”一帶,在日寇支持下,“極司斐爾路七十六号”成立了漢奸“特工總部”,不斷進行恐怖活動。
租界巡捕房加強了巡邏警戒活動。
他們撒傳單的活動隻得減少。
今夜,是本月第一次。
這時候,文化街上行人不多,離漢口路仁安裡不算遠,岔道多,萬一有事便于逃跑。
那裡有些報館,是報販集中地,把傳單往路邊一撒,第二天清晨,報販們就能看到。
幾百張傳單都由程心如獨自用報紙包了拿在手裡。
程心如的父親在美商《大美晚報》做編輯。
心如同家霆和伯良約定:文化街上有他父親工作的報館,裡面他熟人多,萬一碰上“抄靶子”,家霆和伯良掩護,他就設法迅速在路邊陰暗處扔掉那包傳單,或閃身逃進報館躲避。
三人都是剛跨上生活之路的少年,戰争使他們老練起來。
即使是在暗夜中幹這種驚險事,他們也不十分惶恐。
他們匆匆走着,沿街一些人家的陽台上都晾着些汗衫、短褲一類的衣物。
一家叫作“朵雲軒”的箋扇裝池店和一家發售痧氣丸、辟瘟丹的“保和堂”廣東中藥店都已打烊。
一家賣文具、儀器的商店和一家出賣英文尺牍、會話書和鴛鴦蝴蝶派小說的叫作“群衆書局”的小書店,也上了排門。
天熱,一些店面、裡弄門口,有人扇蒲扇赤膊乘涼。
無線電裡在唱江淮戲。
街邊有年輕人在聊天、吹口哨。
挑擔賣冰凍地梨糕和玫瑰白糖倫交糕的小販喊出悠揚的叫賣聲,點綴着夏夜。
大步流星,三人已經快走到《時事新報》附設的《大晚報》館了。
近旁有個小煙紙店,亮着電燈,代售每張一元、一條十張的賽馬香槟票。
香槟票挂滿在門首繩索上,大紅紙上寫着廣招徕的大字:“頭彩二十五萬元在此”。
穿着香雲紗背心白胖白胖的老闆娘靠在櫃台上嗑瓜子。
煙紙店的燈光雪亮,襯得附近黑黝黝的。
童家霆眼快,忽然看到前邊《大晚報》館門口影影綽綽一些人影。
他拽拽程心如的衣裳說:“在這裡把傳單撒了吧,前邊有人!” 程心如瞥見前邊遠處有些人正在跑,路邊還停着小汽車,點頭說:“對!撒了走吧!”他撕碎報紙,掏出傳單分遞給家霆和餘伯良,說:“快勻勻開,撒在路邊!一路撒過去!” 就在這時,忽見遠處跑着的那夥人,沖進路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