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關燈
小
中
大
銀樣的月光。
當時,玄武湖裡的荷花清香,随風遠遠飛過古老的台城飄來。
他向她微笑,她也回他以微笑。
用不着說話,情意暢通交流。
他心裡有愛情,真希望時光永駐。
可是,現在,一切都消失了!隻剩下了記憶和夢幻中的那長長睫毛下的一雙澄澈如湖水的眼睛,柔和而安谧。
一切仿佛是做了一場說不清楚的夢。
這潇湘路一号裡的一切,仍然像散發着他所熟悉的氣味,處處都能勾起他記憶深井中的舊事與舊情。
家霆好不容易将自己的全部感情和思緒壓了下去,才重又回到地闆上躺了下來,慢慢閉上了眼。
這下,想的是寅兒信上那番鼓勵的話,剛才忠華舅舅那番勉勵的話。
自從歐陽的事使他心碎以後,他感到自己那種想獻身革命的心更加堅決了。
第二天下午,陰雲密布,頗有雨意。
童家霆按照忠華舅舅的叮囑,帶了雨傘,準時在三點鐘前,曲曲折折拾級登山,穿過有紅牆寫着“古雞鳴寺”的法門,到達雞鳴寺。
這時,登山可以平眺後湖,遠望鐘山。
雖無春色,樹撼草泣,碧峰如畫,水黛蘆白,風景極好。
他緩緩步入“古同泰寺”時,廟貌并不壯觀,但廟堂正殿側殿都有香煙缭繞,破了一點寥落之氣。
觀音供桌前的蒲團上,也有兩個朝山敬香的男人在插香叩頭拜佛求簽。
從右面轉過去,到了“豁蒙樓”。
居高臨下,隻見後湖的煙霧缥缈、波光潋滟間,湖邊一些去年秋冬殘留下來的蕭蕭蘆荻臨風瑟瑟,似打着寒噤。
凋零的樹影、花圃、遊船、行人,朦胧寬厚的古台城都盡入眼底。
天氣變幻,雲霧升騰,另一側遠處的紫金山此刻已在煙雲裹圍之中。
山呈深藍色,襯得雲霧更加潔白。
與歐陽那幅畫中的意境完全相似。
“豁蒙樓”是為紀念“戊戌政變”六君子之一的楊銳而築的。
楊銳是四川綿竹人,學術文章,名重一時,是張之洞督學四川時的得意門生。
甲午中日之戰時,張之洞當時任兩江總督,曾與楊銳同遊雞鳴寺。
對于國勢險危,兩人有相同的感慨。
楊銳中舉後任内閣中書。
一八九八年四月光緒實行戊戌變法,百日維新,楊銳出任四品軍機章京,參與新政。
同年九月,慈禧發動政變,幽禁光緒,把譚嗣同、林旭、楊銳、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等六君子在北京朝服棄市。
後來,張之洞再做兩江總督時,重遊雞鳴寺,悼念楊銳。
于是,倡議造“豁蒙樓”,用杜甫詩“憂來豁蒙蔽”之意名之。
這地方,家霆戰前随爸爸來喝過茶,也聽爸爸講過這段故事。
那時年歲小,了解不深。
在新聞專科學校閱讀史書時,讀到這段曆史,印象深刻。
戰後今天來此,見到“豁蒙樓”的巨匾,頗覺親切。
忽見兩楹間有兩行木制大字對聯,是新寫制的,每個字均有六寸見方,寫的是: 龍戰初平,且喜河山盡還我。
雞鳴不已,獨來風雨正懷人。
家霆讀了一遍,覺得這副楹聯既寫出了勝利得來不易之喜悅,又寫出了國家前途未蔔的阢陧心情,忍不住又讀了一遍,牢牢記住。
楊銳的被殺,這楹聯的寓意,此刻對他似乎都有啟示。
邁步走到樓上,見這裡仍是賣茶的地方,雖還敞亮雅靜,已經破舊敗落。
茶樓有東北向及東向兩間寬敞的品茗巨室。
可能是天氣不好,茶客極少。
東北向的一間茶室裡,僅有兩個中年人靠窗坐着在飲茶聊天。
東向那間茶室,冷冷清清,空空蕩蕩,一個茶客也沒有。
家霆看看手表,三點鐘缺三分了,按照忠華舅舅的囑咐,找了個靠窗的茶座坐了下來。
蒼山遠睡,煙雨如夢。
近處山側有幾株紅葉樹,放在紅葉季節,該是紅光燦燦的吧?如今,經過一冬霜雪風雨,每株樹上隻有幾片殘存的紅葉,卻紅得格外豔麗,而新的葉芽已在大量生發了。
他極目四望,胸懷浩蕩,不能自已。
于是,泡了一杯茶,讓端來一碟瓜子,安心等候。
心裡不禁琢磨:今天來會見的不知是個什麼樣的人?是男是女?是年老還是年輕?舅舅說:見面接頭的暗号仍舊是“楓葉荻花秋瑟瑟”那句詩。
多麼希望盼望中的人快來到呀!家霆喝着茶,嗑着瓜子,面上平靜,心裡十分激蕩,帶有渴望和企盼。
也許,探索、追覓與挫折、鬥争,這就是生活了! 忽然,一個霹靂将天裂成兩半,傾盆急雨直落下來,“嘩嘩”擊着玻璃窗。
透過玻璃窗看出去,寒雨、斜風,樹枝搖晃似在“簌簌”低語,風将斜斜的雨簾撕成碎片。
明明是三月,春來得遲,這種天氣實在像秋天!不但景色這樣,人的感覺與心境也這樣。
但看到大片樹枝上蘊含的葉蕾,他又明白,春終于是存在的! 懷抱着滿腔飛逸缤紛的思緒,心像一葉扁舟,在浪裡飄搖。
飛逝的陰雲,滂沱的驟雨。
這雨,會不會阻擋着那人來赴約呢? 正在這時,一個穿風雨衣戴着雨帽的女人,樸素而潇灑,步履綽約,渾身濕淋淋地從外面健步進來,在門首朝裡張望。
家霆以為是赴約的人來了,心裡一緊,仔細凝視。
來人把雨帽向後一脫,齊耳的黑發,白淨的面孔,烏亮的大眼睛,使他“呀”了一聲:這是姗姗大姐呀!他霍地站起身來,叫道:“大姐!”真是姗姗大姐呀! 難道來赴
當時,玄武湖裡的荷花清香,随風遠遠飛過古老的台城飄來。
他向她微笑,她也回他以微笑。
用不着說話,情意暢通交流。
他心裡有愛情,真希望時光永駐。
可是,現在,一切都消失了!隻剩下了記憶和夢幻中的那長長睫毛下的一雙澄澈如湖水的眼睛,柔和而安谧。
一切仿佛是做了一場說不清楚的夢。
這潇湘路一号裡的一切,仍然像散發着他所熟悉的氣味,處處都能勾起他記憶深井中的舊事與舊情。
家霆好不容易将自己的全部感情和思緒壓了下去,才重又回到地闆上躺了下來,慢慢閉上了眼。
這下,想的是寅兒信上那番鼓勵的話,剛才忠華舅舅那番勉勵的話。
自從歐陽的事使他心碎以後,他感到自己那種想獻身革命的心更加堅決了。
第二天下午,陰雲密布,頗有雨意。
童家霆按照忠華舅舅的叮囑,帶了雨傘,準時在三點鐘前,曲曲折折拾級登山,穿過有紅牆寫着“古雞鳴寺”的法門,到達雞鳴寺。
這時,登山可以平眺後湖,遠望鐘山。
雖無春色,樹撼草泣,碧峰如畫,水黛蘆白,風景極好。
他緩緩步入“古同泰寺”時,廟貌并不壯觀,但廟堂正殿側殿都有香煙缭繞,破了一點寥落之氣。
觀音供桌前的蒲團上,也有兩個朝山敬香的男人在插香叩頭拜佛求簽。
從右面轉過去,到了“豁蒙樓”。
居高臨下,隻見後湖的煙霧缥缈、波光潋滟間,湖邊一些去年秋冬殘留下來的蕭蕭蘆荻臨風瑟瑟,似打着寒噤。
凋零的樹影、花圃、遊船、行人,朦胧寬厚的古台城都盡入眼底。
天氣變幻,雲霧升騰,另一側遠處的紫金山此刻已在煙雲裹圍之中。
山呈深藍色,襯得雲霧更加潔白。
與歐陽那幅畫中的意境完全相似。
“豁蒙樓”是為紀念“戊戌政變”六君子之一的楊銳而築的。
楊銳是四川綿竹人,學術文章,名重一時,是張之洞督學四川時的得意門生。
甲午中日之戰時,張之洞當時任兩江總督,曾與楊銳同遊雞鳴寺。
對于國勢險危,兩人有相同的感慨。
楊銳中舉後任内閣中書。
一八九八年四月光緒實行戊戌變法,百日維新,楊銳出任四品軍機章京,參與新政。
同年九月,慈禧發動政變,幽禁光緒,把譚嗣同、林旭、楊銳、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等六君子在北京朝服棄市。
後來,張之洞再做兩江總督時,重遊雞鳴寺,悼念楊銳。
于是,倡議造“豁蒙樓”,用杜甫詩“憂來豁蒙蔽”之意名之。
這地方,家霆戰前随爸爸來喝過茶,也聽爸爸講過這段故事。
那時年歲小,了解不深。
在新聞專科學校閱讀史書時,讀到這段曆史,印象深刻。
戰後今天來此,見到“豁蒙樓”的巨匾,頗覺親切。
忽見兩楹間有兩行木制大字對聯,是新寫制的,每個字均有六寸見方,寫的是: 龍戰初平,且喜河山盡還我。
雞鳴不已,獨來風雨正懷人。
家霆讀了一遍,覺得這副楹聯既寫出了勝利得來不易之喜悅,又寫出了國家前途未蔔的阢陧心情,忍不住又讀了一遍,牢牢記住。
楊銳的被殺,這楹聯的寓意,此刻對他似乎都有啟示。
邁步走到樓上,見這裡仍是賣茶的地方,雖還敞亮雅靜,已經破舊敗落。
茶樓有東北向及東向兩間寬敞的品茗巨室。
可能是天氣不好,茶客極少。
東北向的一間茶室裡,僅有兩個中年人靠窗坐着在飲茶聊天。
東向那間茶室,冷冷清清,空空蕩蕩,一個茶客也沒有。
家霆看看手表,三點鐘缺三分了,按照忠華舅舅的囑咐,找了個靠窗的茶座坐了下來。
蒼山遠睡,煙雨如夢。
近處山側有幾株紅葉樹,放在紅葉季節,該是紅光燦燦的吧?如今,經過一冬霜雪風雨,每株樹上隻有幾片殘存的紅葉,卻紅得格外豔麗,而新的葉芽已在大量生發了。
他極目四望,胸懷浩蕩,不能自已。
于是,泡了一杯茶,讓端來一碟瓜子,安心等候。
心裡不禁琢磨:今天來會見的不知是個什麼樣的人?是男是女?是年老還是年輕?舅舅說:見面接頭的暗号仍舊是“楓葉荻花秋瑟瑟”那句詩。
多麼希望盼望中的人快來到呀!家霆喝着茶,嗑着瓜子,面上平靜,心裡十分激蕩,帶有渴望和企盼。
也許,探索、追覓與挫折、鬥争,這就是生活了! 忽然,一個霹靂将天裂成兩半,傾盆急雨直落下來,“嘩嘩”擊着玻璃窗。
透過玻璃窗看出去,寒雨、斜風,樹枝搖晃似在“簌簌”低語,風将斜斜的雨簾撕成碎片。
明明是三月,春來得遲,這種天氣實在像秋天!不但景色這樣,人的感覺與心境也這樣。
但看到大片樹枝上蘊含的葉蕾,他又明白,春終于是存在的! 懷抱着滿腔飛逸缤紛的思緒,心像一葉扁舟,在浪裡飄搖。
飛逝的陰雲,滂沱的驟雨。
這雨,會不會阻擋着那人來赴約呢? 正在這時,一個穿風雨衣戴着雨帽的女人,樸素而潇灑,步履綽約,渾身濕淋淋地從外面健步進來,在門首朝裡張望。
家霆以為是赴約的人來了,心裡一緊,仔細凝視。
來人把雨帽向後一脫,齊耳的黑發,白淨的面孔,烏亮的大眼睛,使他“呀”了一聲:這是姗姗大姐呀!他霍地站起身來,叫道:“大姐!”真是姗姗大姐呀! 難道來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