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第四節
關燈
小
中
大
約兩周後,峨與玮随蕭澂到昆明去了。
此後一個月,孟弗之終于完成了他的四十萬字的大書《中國史探》。
在颠沛流離中能夠完成一部著作,實在是大幸事。
這天他一早就在小房間裡通讀最後一章,十點多鐘,他讀完全稿最後一句,放下筆,深深吐一口氣,心裡充滿了興奮感激之情和一種解脫之感。
這部書中傾注了曆史學家孟樾對曆史、社會、人生的看法,在那第一流的頭腦中醞釀多年的精深思想,化為文字固定在紙上。
他感謝所有支持他的人,最主要的是碧初。
“我寫完了。
”他想跳起身大喊一聲,他當然沒有。
正好碧初從窗前過,他敲敲窗:碧初側臉微笑,手中鮮嫩的雲南苦菜映着她憔悴蒼白的面容。
她沒有停步,向廚房去了。
“太累了。
”弗之想,心裡很抱歉。
他想和妻子說這句話,但他沒有進廚房找妻子的習慣。
錢明經記得一副坊間對聯:“自古庖廚君子遠,從來中饋淑人宜”,認為貼在孟家廚房最為合适。
書的印刷出版,早有安排,也是明經介紹的。
原來弗之沒有想到,龜回小城十字形的兩條街上,竟有一個石印小作坊。
已經說好了,書一脫稿,即可送去。
張嫂在院子裡,他又敲敲窗:“請太太來。
”一會兒,碧初來了。
“你太累了——寫完了。
”他輕聲說。
“寫完了?”碧初蒼白的面頰上飛起紅暈,她很興奮。
丈夫的事業的進展也是她的成功,也是她的家庭的成功。
“我沒有什麼。
你才真不容易啊!”她微笑,俯身看那手稿。
光滑的手臂放在白木案上,使得那枯槁的白木顯出潤澤。
無論繁重的家務怎樣消磨了精力,她還能為丈夫的著作真心高興。
弗之覺得這更不容易,伸手把她掉在頰邊的一绺黑發捋上去。
“我想現在就送去。
” “得好好包起來,怎麼拿呢?小娃長大,就好了。
”碧初說着,敏捷地拿來了舊報紙,靈巧地疊着、包着,把大摞稿紙包成兩包,再蒙上包袱皮,捆紮停當。
弗之穿上長衫,一手提起一包掂了掂,碧初輕輕一笑,道:“你這樣子像去走闊親戚的窮師爺。
” “那可不能拿着稿子去啊。
”弗之點頭,提着稿子走了。
小作坊在城的東門邊,地勢低窪,路邊雜草叢生。
若不是預先知道,很難想到這裡有印刷設備。
老闆見弗之進來,奉如天神下降,把桌凳擦了又擦,吩咐學徒用水吊子在炭爐上燒開水。
沏好茶,又忙着說話:“孟先生在龜回,誰人不知哪個不曉!大學校搬來,是我們的福喲!不然這一輩子,你說是見得着咯?”張羅半天,才容弗之說話。
弗之說明來意,他又興奮地說:“榮幸得很,榮幸萬分啊。
”很快談妥,印兩百部,印費三十元。
老闆原說需時兩個月,弗之說學校要遷往昆明,一個月印出最好。
“你家的書,不敢怠慢喲。
趕一趕,趕一趕。
”出于一種樸素的對知識的敬仰,老闆大有赴湯蹈火之意。
一切順利,弗之交過稿子,老闆恭敬地捧過,又說些雲南風土人情。
弗之告辭時,他忽然說:“慢得,慢得。
我這裡有件東西,請孟先生過目。
” 老闆轉身捧出一件東西,蒙着綠錦套子,放到桌上打開。
是一個紅漆硯匣,漆色很深,锃光發亮,側面略有斷紋。
打開匣子,露出一塊橢圓形的硯台,一邊微有壓腰。
硯石紋理細膩,上端有一個乳白色圓點,圓點中又有一點淡青。
襯着這圓點,镂出幾縷流雲,雲下面雕出個蓄水小池。
摸起來隻覺光滑如嬰兒肌膚,若磨起來,必然溫潤出墨無疑了。
“好硯台!”弗之捧着這硯,不由得贊歎。
“這是一方寶硯。
”老闆說,“名為烘雲托月。
你家看銘文。
” 弗之翻過硯台,見後面刻着幾行小字,字迹秀麗,刻的是:“巧匠如神,斲茲山骨。
雨根乎雲,唯龍噓其澤;水取諸月,故蟾舍其魄。
方一滴于金壺兮,恍源淖而委汐;迺載試臣隃糜兮,用浮津而輝液。
媿餘磨之未抵夫穿兮,猶得摩挲以當連城之拱璧。
”最後刻着:“蛟門為蓮身先生勒銘。
”蓮身必是硯主了。
蛟門是誰?弗之稍一沉吟,想起這是康熙年間進士汪懋洪的别号,其詩詞書法,俱稱于世,無怪字迹這樣飄逸潇灑。
那麼這硯至少已有三百餘年了。
再看硯匣,邊上有四個中楷:“蛟門銘研”,幾處
此後一個月,孟弗之終于完成了他的四十萬字的大書《中國史探》。
在颠沛流離中能夠完成一部著作,實在是大幸事。
這天他一早就在小房間裡通讀最後一章,十點多鐘,他讀完全稿最後一句,放下筆,深深吐一口氣,心裡充滿了興奮感激之情和一種解脫之感。
這部書中傾注了曆史學家孟樾對曆史、社會、人生的看法,在那第一流的頭腦中醞釀多年的精深思想,化為文字固定在紙上。
他感謝所有支持他的人,最主要的是碧初。
“我寫完了。
”他想跳起身大喊一聲,他當然沒有。
正好碧初從窗前過,他敲敲窗:碧初側臉微笑,手中鮮嫩的雲南苦菜映着她憔悴蒼白的面容。
她沒有停步,向廚房去了。
“太累了。
”弗之想,心裡很抱歉。
他想和妻子說這句話,但他沒有進廚房找妻子的習慣。
錢明經記得一副坊間對聯:“自古庖廚君子遠,從來中饋淑人宜”,認為貼在孟家廚房最為合适。
書的印刷出版,早有安排,也是明經介紹的。
原來弗之沒有想到,龜回小城十字形的兩條街上,竟有一個石印小作坊。
已經說好了,書一脫稿,即可送去。
張嫂在院子裡,他又敲敲窗:“請太太來。
”一會兒,碧初來了。
“你太累了——寫完了。
”他輕聲說。
“寫完了?”碧初蒼白的面頰上飛起紅暈,她很興奮。
丈夫的事業的進展也是她的成功,也是她的家庭的成功。
“我沒有什麼。
你才真不容易啊!”她微笑,俯身看那手稿。
光滑的手臂放在白木案上,使得那枯槁的白木顯出潤澤。
無論繁重的家務怎樣消磨了精力,她還能為丈夫的著作真心高興。
弗之覺得這更不容易,伸手把她掉在頰邊的一绺黑發捋上去。
“我想現在就送去。
” “得好好包起來,怎麼拿呢?小娃長大,就好了。
”碧初說着,敏捷地拿來了舊報紙,靈巧地疊着、包着,把大摞稿紙包成兩包,再蒙上包袱皮,捆紮停當。
弗之穿上長衫,一手提起一包掂了掂,碧初輕輕一笑,道:“你這樣子像去走闊親戚的窮師爺。
” “那可不能拿着稿子去啊。
”弗之點頭,提着稿子走了。
小作坊在城的東門邊,地勢低窪,路邊雜草叢生。
若不是預先知道,很難想到這裡有印刷設備。
老闆見弗之進來,奉如天神下降,把桌凳擦了又擦,吩咐學徒用水吊子在炭爐上燒開水。
沏好茶,又忙着說話:“孟先生在龜回,誰人不知哪個不曉!大學校搬來,是我們的福喲!不然這一輩子,你說是見得着咯?”張羅半天,才容弗之說話。
弗之說明來意,他又興奮地說:“榮幸得很,榮幸萬分啊。
”很快談妥,印兩百部,印費三十元。
老闆原說需時兩個月,弗之說學校要遷往昆明,一個月印出最好。
“你家的書,不敢怠慢喲。
趕一趕,趕一趕。
”出于一種樸素的對知識的敬仰,老闆大有赴湯蹈火之意。
一切順利,弗之交過稿子,老闆恭敬地捧過,又說些雲南風土人情。
弗之告辭時,他忽然說:“慢得,慢得。
我這裡有件東西,請孟先生過目。
” 老闆轉身捧出一件東西,蒙着綠錦套子,放到桌上打開。
是一個紅漆硯匣,漆色很深,锃光發亮,側面略有斷紋。
打開匣子,露出一塊橢圓形的硯台,一邊微有壓腰。
硯石紋理細膩,上端有一個乳白色圓點,圓點中又有一點淡青。
襯着這圓點,镂出幾縷流雲,雲下面雕出個蓄水小池。
摸起來隻覺光滑如嬰兒肌膚,若磨起來,必然溫潤出墨無疑了。
“好硯台!”弗之捧着這硯,不由得贊歎。
“這是一方寶硯。
”老闆說,“名為烘雲托月。
你家看銘文。
” 弗之翻過硯台,見後面刻着幾行小字,字迹秀麗,刻的是:“巧匠如神,斲茲山骨。
雨根乎雲,唯龍噓其澤;水取諸月,故蟾舍其魄。
方一滴于金壺兮,恍源淖而委汐;迺載試臣隃糜兮,用浮津而輝液。
媿餘磨之未抵夫穿兮,猶得摩挲以當連城之拱璧。
”最後刻着:“蛟門為蓮身先生勒銘。
”蓮身必是硯主了。
蛟門是誰?弗之稍一沉吟,想起這是康熙年間進士汪懋洪的别号,其詩詞書法,俱稱于世,無怪字迹這樣飄逸潇灑。
那麼這硯至少已有三百餘年了。
再看硯匣,邊上有四個中楷:“蛟門銘研”,幾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