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二節
關燈
小
中
大
睡意,迷糊中仿佛在少年時躲土匪。
那時土匪在河南安徽交界處稱為杆子。
百姓因為沒有生活出路,拉杆的數百年就沒有斷過。
呂老人在他家這一房是獨子,每有匪來,父母都先把他藏在一個偏院的夾壁中。
有幾次因為土匪人多,家中主要人物都轉移到寨外小山上,隻留下護院家丁。
有一次他們又來到山上,山中林木清幽,像個好玩的去處。
清非覺得有趣,乘家裡人忙着收拾坐卧處,跳上一塊大石往山下望。
忽見濃煙滾滾,不少人喊起來:“起火了!起火了!尚書府起火了!”因呂家在嘉慶到同治年間出了四位尚書,後來雖家道不甚興旺,當地百姓仍稱為尚書府。
當時四周人有跑的有喊的,十分慌亂。
遠處濃煙中蹿出白中泛紅的火苗,一蹿丈把高,看得很清楚。
清非愣在那裡,呂家人早在一疊連聲找他,有人抱他下來,送到母親身邊。
不多時有護院家丁來報,說土匪攻進寨牆,把呂氏祠堂燒了。
祠堂對一個人實在可有可無。
和清非更有切身關系的,是在這次騷擾中,土匪搶去十幾個地主家的人作人質,其中有他新近下了紅定的未婚妻,鄰縣的一位撫台孫小姐張夢佳。
張家立即托人聯系,兩天後便贖還,可在呂家這邊已有物議。
隻因張家也是大族,當時在政治、經濟方面情況都超過呂家,無人敢提出退婚,但說閑話的不少。
少年清非卻覺得對方更增加了神秘色彩,有時簡直把她想象為一位俠女。
他沒有想到過在他推翻滿清政府數十年的革命道路上,夢佳可以算得是啟蒙者。
夢佳當時多麼年輕!“一襲輕紗驚窈窕,翠鬟香冷花枝繞”,這是新婚後清非贈她的詞句。
她簡直輕得像個肥皂泡,透明的,彩色缤紛的,又總不是實在的。
那時候肥皂還是少見的東西。
她的聲音也很輕,像是從遠處飄來的。
“土匪裡也有好人,禮數周全得很。
”夢佳輕輕在枕邊說起那次經曆,“也是不得已,人若有出路,誰願意铤而走險啊!” 那是清非第一次從另一個角度看社會問題。
清非在光緒年間中了舉,若照當時的人生公式,以後該考進士,做大官,為清朝效命。
但在當時進步思想影響下,不少人都已看清政府腐敗,民不聊生,要尋找國家民族的出路。
“老太爺睡醒了?”是蓮秀平闆的聲音。
緊接着是绛初加重語氣的聲音:“缪七爺差人送來一封信,寫着親啟。
” 呂老人從曆史中醒過來,意識到中華民族現在正值生死存亡的關頭。
抗戰救亡,就是中華民族的出路。
人老了,真奇怪,總是往幾十年前退回去。
他接過信和蓮秀遞過來的放大鏡,認真地讀。
看着看着,忽然坐直了身子,哧哧幾下把信撕作幾片,用力摔在地下。
“爹這是何必!”绛初說,“究竟什麼事,也得有個對策。
” 蓮秀撿起紙片,拼着給绛初看。
信的大意是說,若北平成為戰場,稀世文物毀于一旦,則吾人縱有數千身命也難抵償!不見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嗎!他建議立即勸說停火,請老人簽名。
“炮聲震耳,憂心如焚,凡所陳聞,皆思有以上報祖宗,下安後代,區區此衷,諸希垂察。
” 绛初看到最後幾句,心裡有些糊塗,隻說:“缪家聽差的還等着呢。
” “用藍箋回。
”老人平闆地說。
藍箋是老人不回信的通知,紙上有淡藍色花紋,隻印“呂清非拜”四字,接到的人便知不願聯系。
老人六十多歲退出政治舞台,用這藍箋打發過多少麻煩。
“隻用藍箋,不合适。
”绛初總想周全些,“附幾句話吧?” “我是要寫幾句,寫給看得懂的人看!”老人笑笑說。
蓮秀這時已在一個小幾上擺滿老太爺經常用的筆墨紙硯,還有那一部《心經》,一部郭象注《莊子》。
藍箋在一個小提匣裡,绛初拿了一張退出,想着自己還得有個附筆解釋一下,心裡默默措詞。
到前邊寫了幾句客氣話,打發缪家聽差去了。
這時玹子開門出來要吃飯,後面跟着玮玮等三人。
“娘吃過沒有?”玹子問,笑盈盈地,像什麼事也沒有發生。
“我餓了。
”說着去翻起居室的吃食櫃子。
劉媽笑說:“剛剛問大小姐,說是不想吃東西,才收了飯桌。
” “下碗面吧,好不好?”绛初對玹子用商量的口氣,向劉媽一點頭,就變成命令:“快着點兒!讓他們吃完就上後樓去。
” 一會兒劉媽端了一碗蝦仁面來,面上擺着粉紅的蝦仁和鮮嫩的綠菜。
玹子說好吃,玮玮等原沒有好好吃飯,也要吃,于是又要了一碗。
三個人分,都覺得格外有味。
他們還以為戰争就是這樣熱鬧好玩,像吃蝦仁面一樣輕輕易易。
那時土匪在河南安徽交界處稱為杆子。
百姓因為沒有生活出路,拉杆的數百年就沒有斷過。
呂老人在他家這一房是獨子,每有匪來,父母都先把他藏在一個偏院的夾壁中。
有幾次因為土匪人多,家中主要人物都轉移到寨外小山上,隻留下護院家丁。
有一次他們又來到山上,山中林木清幽,像個好玩的去處。
清非覺得有趣,乘家裡人忙着收拾坐卧處,跳上一塊大石往山下望。
忽見濃煙滾滾,不少人喊起來:“起火了!起火了!尚書府起火了!”因呂家在嘉慶到同治年間出了四位尚書,後來雖家道不甚興旺,當地百姓仍稱為尚書府。
當時四周人有跑的有喊的,十分慌亂。
遠處濃煙中蹿出白中泛紅的火苗,一蹿丈把高,看得很清楚。
清非愣在那裡,呂家人早在一疊連聲找他,有人抱他下來,送到母親身邊。
不多時有護院家丁來報,說土匪攻進寨牆,把呂氏祠堂燒了。
祠堂對一個人實在可有可無。
和清非更有切身關系的,是在這次騷擾中,土匪搶去十幾個地主家的人作人質,其中有他新近下了紅定的未婚妻,鄰縣的一位撫台孫小姐張夢佳。
張家立即托人聯系,兩天後便贖還,可在呂家這邊已有物議。
隻因張家也是大族,當時在政治、經濟方面情況都超過呂家,無人敢提出退婚,但說閑話的不少。
少年清非卻覺得對方更增加了神秘色彩,有時簡直把她想象為一位俠女。
他沒有想到過在他推翻滿清政府數十年的革命道路上,夢佳可以算得是啟蒙者。
夢佳當時多麼年輕!“一襲輕紗驚窈窕,翠鬟香冷花枝繞”,這是新婚後清非贈她的詞句。
她簡直輕得像個肥皂泡,透明的,彩色缤紛的,又總不是實在的。
那時候肥皂還是少見的東西。
她的聲音也很輕,像是從遠處飄來的。
“土匪裡也有好人,禮數周全得很。
”夢佳輕輕在枕邊說起那次經曆,“也是不得已,人若有出路,誰願意铤而走險啊!” 那是清非第一次從另一個角度看社會問題。
清非在光緒年間中了舉,若照當時的人生公式,以後該考進士,做大官,為清朝效命。
但在當時進步思想影響下,不少人都已看清政府腐敗,民不聊生,要尋找國家民族的出路。
“老太爺睡醒了?”是蓮秀平闆的聲音。
緊接着是绛初加重語氣的聲音:“缪七爺差人送來一封信,寫着親啟。
” 呂老人從曆史中醒過來,意識到中華民族現在正值生死存亡的關頭。
抗戰救亡,就是中華民族的出路。
人老了,真奇怪,總是往幾十年前退回去。
他接過信和蓮秀遞過來的放大鏡,認真地讀。
看着看着,忽然坐直了身子,哧哧幾下把信撕作幾片,用力摔在地下。
“爹這是何必!”绛初說,“究竟什麼事,也得有個對策。
” 蓮秀撿起紙片,拼着給绛初看。
信的大意是說,若北平成為戰場,稀世文物毀于一旦,則吾人縱有數千身命也難抵償!不見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嗎!他建議立即勸說停火,請老人簽名。
“炮聲震耳,憂心如焚,凡所陳聞,皆思有以上報祖宗,下安後代,區區此衷,諸希垂察。
” 绛初看到最後幾句,心裡有些糊塗,隻說:“缪家聽差的還等着呢。
” “用藍箋回。
”老人平闆地說。
藍箋是老人不回信的通知,紙上有淡藍色花紋,隻印“呂清非拜”四字,接到的人便知不願聯系。
老人六十多歲退出政治舞台,用這藍箋打發過多少麻煩。
“隻用藍箋,不合适。
”绛初總想周全些,“附幾句話吧?” “我是要寫幾句,寫給看得懂的人看!”老人笑笑說。
蓮秀這時已在一個小幾上擺滿老太爺經常用的筆墨紙硯,還有那一部《心經》,一部郭象注《莊子》。
藍箋在一個小提匣裡,绛初拿了一張退出,想着自己還得有個附筆解釋一下,心裡默默措詞。
到前邊寫了幾句客氣話,打發缪家聽差去了。
這時玹子開門出來要吃飯,後面跟着玮玮等三人。
“娘吃過沒有?”玹子問,笑盈盈地,像什麼事也沒有發生。
“我餓了。
”說着去翻起居室的吃食櫃子。
劉媽笑說:“剛剛問大小姐,說是不想吃東西,才收了飯桌。
” “下碗面吧,好不好?”绛初對玹子用商量的口氣,向劉媽一點頭,就變成命令:“快着點兒!讓他們吃完就上後樓去。
” 一會兒劉媽端了一碗蝦仁面來,面上擺着粉紅的蝦仁和鮮嫩的綠菜。
玹子說好吃,玮玮等原沒有好好吃飯,也要吃,于是又要了一碗。
三個人分,都覺得格外有味。
他們還以為戰争就是這樣熱鬧好玩,像吃蝦仁面一樣輕輕易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