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一節
關燈
小
中
大
一
這一年夏天,北平城裡格外悶熱。
尚未入伏,華氏表已在百度左右。
從清晨,人就覺得汗膩。
黑夜的調節沒有讓人輕松,露水很快不見蹤影,花草都蔫蔫的。
到中午,驕陽更像個大火盆,沒遮攔地炙烤着大地,哪兒也吹不來一絲涼風。
滿是綠樹的景山,也顯得白亮亮的刺眼。
北海和中南海水面積着陽光,也積着一層水汽,準知道水也不會清涼。
空氣經過暑熱的熬煎,吸進去熱辣辣的。
在熱氣中似乎隐藏着什麼令人驚恐的東西,使人惴惴不安。
說不出這種惴惴不安究竟是怎樣一回事。
它卻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北平人所熟悉的一種心情。
自從東北淪陷之後,華北形勢之危,全國形勢之危,一天比一天明顯。
《塘沽停戰協定》實際承認長城為中日邊界。
《何梅協定》又撤駐河北的中國軍隊,停止河北省的反日活動。
日本與漢奸們鼓噪的“華北自治運動”更是要使華北投入日軍懷抱。
幾年下來,北平人對好些事都“慣”了。
報紙上“百靈廟一帶日有怪機偵察”的消息人們不以為奇,對街上趾高氣揚的外國兵也能光着眼看上幾分鐘。
三教九流、各行各業各自忙着生計時,還不失北平人的悠閑。
晚上上戲園子聽兩口馬派或譚派。
擺香煙攤兒的在左近樹杈上挂着個鳥籠子。
學生們上學時興興頭頭把車騎得飛快。
太陽每天從東四牌樓東轉到西四牌樓西,幾座牌樓在驕陽中暴曬過多少年,并未發生火災。
什刹海綠堤上夏天的鮮碗兒裡,鮮藕、鮮菱角和鮮雞頭米沒有少了一樣。
就在這平淡中,摻雜着惴惴不安。
像是一家人迫于強鄰,決定讓人家住進自己院子裡,雖然漸漸習慣,卻總覺得還是把他們請出去安心。
人們過日子之餘,還是談論天氣居多。
“今年這天可真邪乎!”其實去年可能也一樣熱,隻是人們不記得罷了。
不過明天或下一分鐘要發生的事,黎民百姓誰也難于預料。
這天下午兩點多鐘,西直門過高亮橋往西往北的石子路隔着薄底鞋都發燙。
這路有北平街道的特點,直來直去,盡管距離不近,拐彎不多。
出西直門經過路旁一些低矮民房,便是田野了。
青紗帳初起,遠望綠色一片。
西山在熾烈的陽光下太分明了,幾乎又消失在陽光中。
路旁高高的樹木也熱得垂着頭,路上車輛很少。
一輛馬車慢吞吞地走着,幾輛人力車吃力地跑。
隻有一輛黑色小汽車開得飛快,向北駛去。
車上坐着兩位四十上下年紀的先生。
他們是明侖大學曆史系教授孟樾孟弗之和物理系教授莊卣辰。
孟樾深色面皮,戴着黑框架眼鏡,鏡片很厚,着一件藏青色紡綢大褂。
莊卣辰面色白淨,着一件淺灰色綢大褂。
他們剛在城裡參加過一個聚餐會。
孟先生悶悶不樂。
莊先生卻興緻勃勃。
“蔣的這次廬山談話會規模不小。
”莊卣辰說。
他每次參加這種聚會都覺得很新鮮。
其實廬山談話會的消息,報上已登了許多天。
談話會分三期進行,邀請許多名流學者參加,中心議題是對時局的分析和對策。
孟樾看着前面白亮亮的迅速縮短着的路,心不在焉地說:“可真能解決什麼問題!” “邀請你參加第三期,你要去的了?”卣辰頭小,眼睛長而清澈,臉上總有一種天真的神情。
孟樾轉過臉,對卣辰笑了一下:“去是要去,隻是我懷疑有什麼作用。
楊、秦兩校長已經到了南京。
現在大概已經在廬山上了。
” “談談總有好處。
”卣辰好心地說。
“我們國家積貧積弱,需要徹底的改變。
”孟樾說,“你聽見那民謠嗎?” 他一面說話一面回想着聚餐會上聽說的民謠,那是他的連襟澹台勉說的。
澹台勉是華北電力公司副總經理,留學德國,是工商界一位重要人物。
他最近到下花園煤礦視察回來,說那裡流行一首民謠:“往南往南再往南,從來不見北人還,腥風血雨豔陽天。
”當時大家說這像是一首“浣溪沙”的上半阕。
孟樾說,民謠素來反映人心,也有一定預言作用。
他反複念了兩次“腥風血雨豔陽天”,餐桌上的空氣漸漸沉重。
有兩位先生正舉箸夾菜,那烏木箸也在半空中停了片刻。
“民謠其實都是人故意編出來的。
”卣辰說,“譬如李淵要做皇帝,就編一個十八子怎樣怎樣,忠義堂前地下的石碣當然是事先着人埋好的。
” “這幾句話什麼意思呢?”孟樾一半是問自己,“我們的國家已經經過快一百年的腥風血雨了——其實逃不過的。
” “打仗嗎?”莊卣辰坐直了身子。
孟樾沉默了半晌,才說:“政府現在的對策仍是能忍則忍。
今天大家談話雖大都表示要立足于戰,卻較謹慎,你看出來了嗎?” 卣辰睜大眼睛,認真地想自己看出來沒有。
白閃閃的路繼續縮短着。
他們斜穿過一個小鎮,很快看到明侖大學的大門。
車子駛過校門,穿着制服的校警向他們肅立緻敬。
孟樾擺一擺手。
校園裡别是一番天地。
茂密的樹木把驕陽隔在空中,把塵嚣隔在園外。
滿園綠意沉沉,一進校門頓覺得暑意大減。
“先送莊先生。
”孟樾吩咐車夫老宋。
車子繞過一條小河,很快停在一座中式房屋前。
莊卣辰下車前鄭重地說:“我看出來了,也有人不謹慎,你看出來沒有?” 還沒有等回答,他就說
尚未入伏,華氏表已在百度左右。
從清晨,人就覺得汗膩。
黑夜的調節沒有讓人輕松,露水很快不見蹤影,花草都蔫蔫的。
到中午,驕陽更像個大火盆,沒遮攔地炙烤着大地,哪兒也吹不來一絲涼風。
滿是綠樹的景山,也顯得白亮亮的刺眼。
北海和中南海水面積着陽光,也積着一層水汽,準知道水也不會清涼。
空氣經過暑熱的熬煎,吸進去熱辣辣的。
在熱氣中似乎隐藏着什麼令人驚恐的東西,使人惴惴不安。
說不出這種惴惴不安究竟是怎樣一回事。
它卻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北平人所熟悉的一種心情。
自從東北淪陷之後,華北形勢之危,全國形勢之危,一天比一天明顯。
《塘沽停戰協定》實際承認長城為中日邊界。
《何梅協定》又撤駐河北的中國軍隊,停止河北省的反日活動。
日本與漢奸們鼓噪的“華北自治運動”更是要使華北投入日軍懷抱。
幾年下來,北平人對好些事都“慣”了。
報紙上“百靈廟一帶日有怪機偵察”的消息人們不以為奇,對街上趾高氣揚的外國兵也能光着眼看上幾分鐘。
三教九流、各行各業各自忙着生計時,還不失北平人的悠閑。
晚上上戲園子聽兩口馬派或譚派。
擺香煙攤兒的在左近樹杈上挂着個鳥籠子。
學生們上學時興興頭頭把車騎得飛快。
太陽每天從東四牌樓東轉到西四牌樓西,幾座牌樓在驕陽中暴曬過多少年,并未發生火災。
什刹海綠堤上夏天的鮮碗兒裡,鮮藕、鮮菱角和鮮雞頭米沒有少了一樣。
就在這平淡中,摻雜着惴惴不安。
像是一家人迫于強鄰,決定讓人家住進自己院子裡,雖然漸漸習慣,卻總覺得還是把他們請出去安心。
人們過日子之餘,還是談論天氣居多。
“今年這天可真邪乎!”其實去年可能也一樣熱,隻是人們不記得罷了。
不過明天或下一分鐘要發生的事,黎民百姓誰也難于預料。
這天下午兩點多鐘,西直門過高亮橋往西往北的石子路隔着薄底鞋都發燙。
這路有北平街道的特點,直來直去,盡管距離不近,拐彎不多。
出西直門經過路旁一些低矮民房,便是田野了。
青紗帳初起,遠望綠色一片。
西山在熾烈的陽光下太分明了,幾乎又消失在陽光中。
路旁高高的樹木也熱得垂着頭,路上車輛很少。
一輛馬車慢吞吞地走着,幾輛人力車吃力地跑。
隻有一輛黑色小汽車開得飛快,向北駛去。
車上坐着兩位四十上下年紀的先生。
他們是明侖大學曆史系教授孟樾孟弗之和物理系教授莊卣辰。
孟樾深色面皮,戴着黑框架眼鏡,鏡片很厚,着一件藏青色紡綢大褂。
莊卣辰面色白淨,着一件淺灰色綢大褂。
他們剛在城裡參加過一個聚餐會。
孟先生悶悶不樂。
莊先生卻興緻勃勃。
“蔣的這次廬山談話會規模不小。
”莊卣辰說。
他每次參加這種聚會都覺得很新鮮。
其實廬山談話會的消息,報上已登了許多天。
談話會分三期進行,邀請許多名流學者參加,中心議題是對時局的分析和對策。
孟樾看着前面白亮亮的迅速縮短着的路,心不在焉地說:“可真能解決什麼問題!” “邀請你參加第三期,你要去的了?”卣辰頭小,眼睛長而清澈,臉上總有一種天真的神情。
孟樾轉過臉,對卣辰笑了一下:“去是要去,隻是我懷疑有什麼作用。
楊、秦兩校長已經到了南京。
現在大概已經在廬山上了。
” “談談總有好處。
”卣辰好心地說。
“我們國家積貧積弱,需要徹底的改變。
”孟樾說,“你聽見那民謠嗎?” 他一面說話一面回想着聚餐會上聽說的民謠,那是他的連襟澹台勉說的。
澹台勉是華北電力公司副總經理,留學德國,是工商界一位重要人物。
他最近到下花園煤礦視察回來,說那裡流行一首民謠:“往南往南再往南,從來不見北人還,腥風血雨豔陽天。
”當時大家說這像是一首“浣溪沙”的上半阕。
孟樾說,民謠素來反映人心,也有一定預言作用。
他反複念了兩次“腥風血雨豔陽天”,餐桌上的空氣漸漸沉重。
有兩位先生正舉箸夾菜,那烏木箸也在半空中停了片刻。
“民謠其實都是人故意編出來的。
”卣辰說,“譬如李淵要做皇帝,就編一個十八子怎樣怎樣,忠義堂前地下的石碣當然是事先着人埋好的。
” “這幾句話什麼意思呢?”孟樾一半是問自己,“我們的國家已經經過快一百年的腥風血雨了——其實逃不過的。
” “打仗嗎?”莊卣辰坐直了身子。
孟樾沉默了半晌,才說:“政府現在的對策仍是能忍則忍。
今天大家談話雖大都表示要立足于戰,卻較謹慎,你看出來了嗎?” 卣辰睜大眼睛,認真地想自己看出來沒有。
白閃閃的路繼續縮短着。
他們斜穿過一個小鎮,很快看到明侖大學的大門。
車子駛過校門,穿着制服的校警向他們肅立緻敬。
孟樾擺一擺手。
校園裡别是一番天地。
茂密的樹木把驕陽隔在空中,把塵嚣隔在園外。
滿園綠意沉沉,一進校門頓覺得暑意大減。
“先送莊先生。
”孟樾吩咐車夫老宋。
車子繞過一條小河,很快停在一座中式房屋前。
莊卣辰下車前鄭重地說:“我看出來了,也有人不謹慎,你看出來沒有?” 還沒有等回答,他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