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第三節

關燈
新歡便飽姜侯德,清觞異味情屢極。

     東歸貪路自覺難,欲别上馬身無力。

     可憐為人好心事,於我見子真顔色。

     不恨我衰子貴時,怅望且為今相憶。

     柴發利大喜過望。

    來取字時,拉着嵋要她一句一句講解。

    取回家去,特制鏡框裝了,挂在飯館進門處,果然增加了不少文化氣氛。

     文林街上幾條巷子也是一樣冷清。

    蹉跎巷中的衛葑早幾年已離開,以後,阿難随着玹子去了寶珠巷,又去了重慶。

     刻薄巷中的尤甲仁夫婦早有離開昆明之意。

    起先因戰局嚴峻,想要逃避,後來見滇西反攻勝利,便又留下。

    這時已安排好行程,特到孟家來告辭。

    尤、姚二人在大學中人緣很差。

    他們自視很高,常對别人做出點評,難免得罪人。

    弗之素來稱許尤甲仁才學,碧初對他們也沒有歧視。

     這天他們來到臘梅林,不巧,弗之到學校去了。

    碧初讓座倒茶,談話無非是人員離昆的情況,車、機的安排等。

     “下學期的聘書還沒有發。

    ”尤甲仁說,“我們不好直接到北平去,想先回天津,看望老人。

    ” 姚秋爾接話道:“甲仁還有一位叔父在堂,甲仁是最有孝心的。

    ” 碧初不便表示意見,說道:“先在天津住一陣也好,反正離北平很近,來去都方便。

    ” 又談了幾句閑話,尤甲仁說:“聽說師母這邊帶不走的東西都交給一位廚師處理,辦得很好。

    ” 姚秋爾笑着說:“能不能也給我們辦一辦,我們東西不多。

    ” 碧初沉吟道:“這要問柴發利自己,你們直接問他好嗎?” 尤甲仁笑笑說:“還要師母寫個條子才好。

    ” 碧初寫了柴發利的地址,一面說:“就在金碧路上,很好找。

    ”還寫了托付的話。

     尤、姚拿了條子去找柴發利,柴發利答應代辦。

    後來,二人覺得價錢少,又想了别的辦法。

     刻薄巷中的另一家,數學系的邵為,自妻子劉婉芳出走後,便已搬到單身宿舍。

    他和幾位青年教師結伴,決定走公路水路這一條線,可以飽覽山河風光。

    梁明時慨歎自己行動不便,不然,也要這樣走。

     如意巷中有另一種發展。

    鄭惠枌因有重慶畫界的關系,已經走了。

    錢明經的收藏這些年沒有起色,有些也已轉賣。

    剩了幾件家具、字畫和玉器,他自有托付的人,那就是和美娟。

    這一天,兩人約了在如意巷見面。

     和美娟不喜歡舊家具和字畫,答應幫他轉給合适的人,倒是問:“我記得你有幾件很好的玉器,你要帶走嗎?” “真好的也沒有幾件了,那羊脂玉香爐我是要帶的。

    ”明經說,意義深長地微笑,輕撫美娟的肩,帶走玉香爐當然是重視贈玉香爐的人了。

    “你看這紅木太師椅,造型多麼流利,我真想帶回北平放到博物館裡去。

    可是,路太遠了。

    ” 和美娟思忖着什麼人可以收容舊家具,口中說:“你認識瓷裡大土司嗎?” 錢明經連說:“見過,見過。

    ”一面想他到底何時何地見過。

     美娟道:“告訴你一件新聞,瓷裡和呂香閣結婚了。

    ”又補充道:“就是孟家的親戚,開咖啡館的。

    ”見明經沒有什麼反應,在他手上重重打了一下。

     明經嗫嚅道:“我覺得,我覺得瓷裡像是——”他不好說完。

     和美娟倒是爽快,說:“我知道你要說什麼,本來是我要嫁他的。

    ”說着,咯咯地笑了,“我要嫁他不過圖個安逸,其實我心裡有誰,你還不知道?” 兩人并坐在一張椅上,院中有人走動,覺得很不方便。

    大緻商量好這些東西的去向,約好晚上在和美娟住處相會。

     過了兩日,孟家來了兩位衣飾華麗的客人,帶了不少禮物,這便是呂香閣和瓷裡,來報告結婚的消息。

     弗之、碧初有些意外,還是為香閣終身有托而高興。

    瓷裡向弗之說了些仰慕的話,并說從此便是孟家的親戚了。

    他将攜香閣經緬甸到英國去,香閣很能幹,對他一定會有幫助。

     香閣話不多,一直含情脈脈地看着瓷裡,十分賢淑的樣子。

    她說綠袖咖啡館已經賣出,她給自己置辦了一份好嫁妝。

     “給你爹有什麼要帶的嗎?”碧初問。

     “爹——”香閣好像才想起來,“這樣吧,就說我很好,不用惦記。

    ”想了想,又說:“我會寫信告訴他結婚的事。

    ” 瓷裡說,《中國史探》已經抄錄了幾頁,挂在牆上。

    聽說又出了新書,想要一本。

    “名字叫作——”他遲疑地說,“好像是《自由之路》?”他看着香閣,香閣點頭。

     弗之高興地把新出版的《論文集》贈他。

    瓷裡舉着書說:“我拿回去放在土司府裡鎮宅。

    ”弗之知道他不會看,不過願意用書來鎮宅,也算難得。

     香閣周到地問了全家大小情況,說以後總要回北平去,那也是瓷裡向往的地方。

     孟、莊等幾位先生,都要先到重慶候機。

    當時,自昆飛渝的航班是不定期的。

    一班飛機隻有十七八個座位,買到票很不容易,一次最多兩三張。

    恰巧有一周是三次航班,學校買到兩次的票,每次三張。

    玳拉又買到一次,